首页 理论教育 遗传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键年龄问题的研究,使教师与家长能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提早把握并进行及时的早期教育,这为儿童向良好方向发展打下了基础。有关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问题的研究,是心理发展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我们揭示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以及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与之相反,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由环境机械决定的,即环境决定

第一节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心理发展的实质及其一般特点

(一)心理发展的实质

人的发展是个体在广泛背景下发生的社会和心理过程,这种发展是一种连续不断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但并不是所有的变化都可以叫做发展,比如由疲劳、疾病等所引起的短暂的局部变化就不属于发展的范畴。人的发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身体发展、心理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其中,身体发展主要是指大脑、生理机能以及体质方面的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到出生一直到终年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这种变化与发展是逐渐的、连续而有规律的;(1)认知发展强调的是认识能力方面的发展;社会发展着重个体的社会性发展,主要指的是个体的品德、社会适应性及个性的发展。而我们这里所说的心理发展实质上是指在人的一生中,随着生理机能的日趋完善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个体的心理机能不断提升、完善直至衰退的过程。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连续性与阶段性

心理发展由一系列连续而又相互区别的几个阶段构成。所谓连续性,即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前进过程,是逐渐地、持续地由较低水平到较高水平的发展进程。而在心理发展进程中存在着明显不同的年龄阶段,因此心理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我们都知道,质变是在量变的基础上产生的,心理发展也是一个连续的矛盾运动过程。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同样也为随后而来的阶段作铺垫,同一阶段的开始与末尾也是有很大差别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

2.顺序性

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和方向,这种顺序在不同的个体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也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不仅整个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个别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一般来说,感知觉与动作发展得最早,其次是情绪、动机和社会交往能力等复杂的心理机能的发展。

3.不平衡性

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指的是各个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发展的速度、时间和程度是不完全一样的,有其各自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性,因而表现出了多种多样的发展模式。例如,感知觉、机械记忆等在少年早期就已经发展成熟了,而思维等复杂的心理活动得到青年期才有一定的发展。

4.差异性

个体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首先表现在相同年龄的儿童在同一心理过程或个性特征上的发展速度和程度是不同的。例如,同一年龄的儿童其智力的发展就有早晚及水平的高低之分。其次,个别儿童某一方面的心理特征会提前地表现出来,而另一些儿童可能在这一方面发展较为缓慢。比如,有的儿童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相对来说其具体、形象方面的想象力则可能较差。当然心理发展方面的差异还表现在兴趣、性格等其他的一些方面。

(三)心理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1.早期发展问题

早期发展主要针对的是0~6岁的儿童。这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而该时期发展的程度,对儿童的一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不同年龄、生理阶段发育的基础之上,儿童的早期发展是通过早期教育来实现的,但它比早期教育有着更广泛的涵盖内容和更丰富的内涵。对儿童早期发展的评估主要是从体格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两方面来进行的,其中体格发育主要指的是身高、体重、头围(脑的发育)、胸及臀围等的发育情况;而我们所主要关注的心理发展方面的评估主要包括运动发育(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育)、认知发育、语言发育、社交和情感发育以及性格发育等方面。

2.关键年龄问题

前面我们提到,人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心理发展也不例外。在连续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要经过许多次大的飞跃或质变,并表现出一定的年龄特征。我们所说的这个质的飞跃期就是指的关键年龄(最佳年龄、敏感期)。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年龄关键期,如2~3岁是口头言语学习的关键年龄;4~5岁是书面言语学习的关键期;7岁是数概念的关键期等等。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学习的效果就会差些。关键年龄问题的研究,使教师与家长能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提早把握并进行及时的早期教育,这为儿童向良好方向发展打下了基础。

3.终身发展问题

终身发展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研究人从出生到终年的全程发展规律,是对个体发展研究的一种新观点。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连续地发展着,发展是毕生的过程,贯穿于人生命的始终。其主要的观点有:①个体发展是持续一生的,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②发展是多维度的,主要包括了生物、认知和社会三个维度;③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这指的是心理发展各个层次和方面发展的速率和进程是不同的;④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决定的,年龄是其中的一种主要影响因素,此外还包括与历史时期有关的生物和环境因素,以及对个体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不平常事件。

过去对心理发展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终身发展问题的提出及研究使我们开始关注成年人和老年人的心理发展,从一种更全面、协调的观点来看待人的生命全程发展过程。同时这也为我们充分发挥个人潜力,进行终身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但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因素是遗传与环境。有关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问题的研究,是心理发展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我们揭示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以及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遗传因素是指与遗传基因相联系的生物有机体的内在因素。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就人类的个体成长来说,环境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物有机体所共有的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自然环境;另一类是人类的社会环境,即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这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

围绕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心理学界形成了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两种极端和片面的理论(即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以及折中的“共同决定论”。遗传决定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受先天的遗传素质所决定的,人的智力及其个性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能延迟或加速这些先天遗传能力的实现而不能改变它。高尔顿曾在《天才的遗传》一书中写道:“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机体的形态组织之受遗传决定一样。”霍尔说过:“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他们都否认后天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与之相反,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由环境机械决定的,即环境决定人的发展。“刺激-反应”公式表明,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和教育机械地决定的,从而否认了遗传和人的主动性、自觉性对于心理发展的作用。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宣称:“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并在我自己的特殊天地里培养他们成长,我保证他们中任何一个都能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或巨商,甚至乞丐和小偷,无论他的天资、爱好、脾气以及其祖先的才能、职业和种族如何。”

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之间的争论,到20世纪40年代前后进入了一个死角,由此出现了一种采取折中办法的共同决定论。伍德沃思明确提出:人的心理发展等于遗传和环境的乘积。斯特恩则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由于儿童内部性质和外部环境二者的合并。实质上,这都是把先天遗传和后天的环境看成是两个等同的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共同决定论的提出,使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的争论一度平息。我国学者林崇德等人认为,遗传和生理成熟制约着儿童发展的潜在可能性,环境和教育则在这个条件下决定着发展的过程,而教育则起着主导的决定作用。

此外,还有一种生长或成熟决定论,该理论认为心理发展是由机体的生理成熟所决定的。格塞尔认为:“神经组织是以其自身的内在模型成长的,行为的第一次的形式是根据这种内在的模型所天生的东西。这种行为方式不是由外界的刺激所决定的。因此,经验对这种行为方式是不起作用的。”也有人把这种观点归到遗传决定论中,认为这是遗传决定论的一个变种。

不管是遗传因素还是环境因素,在人的心理发展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片面地把人的心理发展归结于环境或是遗传的原因。遗传是心理发展的自然条件,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后天环境、教育以及自身的努力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所以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二者在心理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三、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教育虽然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人的发展,但教育促进人的心理发展是有条件的,也就是说要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才能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受教育者本身在每一发展阶段均有着相应的心理发展规律,这就需要重点理解“教育是怎样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人的心理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又是怎样发挥作用的”等问题。

(一)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我们所说的教育通常是指狭义的教育,即教师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运用适当的教育方法、组织一定的教育内容去积极影响受教育者的过程。教育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指的是教育能够确保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既具有社会适应性又有适宜的个性,并同时提升个体的心理发展速度,从而达到最佳发展水平。实践证明,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潜力是很大的,如果教法得当,则受教育者的这种潜力就能得到很大的发展;反之,若教育者不因势利导,这种潜力的发展就会受影响。

(二)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特点

教育虽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但只有当教育工作的内容、方法适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时,才能起到教育应有的积极作用。受教育者知识、技能和道德规范的掌握程度,是同他们自身的心理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因此,教育必须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主导作用。同时,受教育者也是社会中的人,受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因此教育也不能忽视这些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总的来讲,国内学者提出,处理好教育与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一是需要以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前提;二是要以培养思维品质作为发展智力与培养能力的突破口;三是要重视智力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