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已知与未知的关系

已知与未知的关系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首先需要处理好已知与未知的关系。此外,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准备”作用和加工处理能力,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存在状态和认知结构的合理程度密切相关。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在学习新知识中的积极作用,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形成一个合理的认知结构。

(一)已知与未知的关系

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首先需要处理好已知与未知的关系。因为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是一个用已知同化未知、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这里的已知是指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是外在的科学知识结构或教材结构在学生头脑中的内化所形成的认识结构;未知则是指尚未被学生所掌握而又有待于学生去掌握的那些知识,主要是指学生即将要掌握的那些新知识。

1.充分发挥已知在学习未知中的作用

要促进已知对未知的同化和未知向已知的转化,首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已知和认知结构在学习新知识中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建立已知与未知的内在联系。

首先,大部分的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知识结构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了背景、起点和准备,并参与到新的学习中,影响着新的知识结构的建构。诸多著名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所发挥的“准备”作用。例如,赫尔巴特学派明确指出:“过去经验中有联系的观念在意识中的复活,它将唤起对新材料的兴趣,并为学生迅速理解材料做准备。”[8]奥苏伯尔也非常重视原有的知识准备在学习新知识中的作用。他曾经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9]

其次,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还具有加工处理作用。皮亚杰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他看来,一定的客观刺激只有被个体同化于其认知结构之中,才能引起人们对刺激的行为反应。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学生学习新知识,要么将新知识同化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以充实这一结构;要么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顺应新的知识,从而建构一个新的认知结构。当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的时候,又可能引发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重新认识、重新解释,从而导致学生认识的深化、知识的增长。

此外,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准备”作用和加工处理能力,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存在状态和认知结构的合理程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越精确、熟练,越能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就越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反之,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如果不精确、不熟练,不能够熟练运用,就有可能干扰或阻碍新知识的学习。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在学习新知识中的积极作用,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形成一个合理的认知结构。

2.未知过浅或过深,都不利于学生认识的发展

在未知向已知转化或者用已知同化未知的过程中,如果未知过深或者过浅,都不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因此,未知既要与已知相关,又要有超出已知的新内容。这一点,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指出的:“尽可能地与他(指学生——引者)的已知相关联,让其有区别但又不太远离,让其是新的,是以前所不知道的,其理解是发展的,但这种发展应尽可能地小,这种进行应当是清楚的和踏实的,并且应当全部保持下来。”[10]这也正是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或可能发展区)。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介于儿童自己实力所能够达到的水平(如学业成就),与经被人给予协助后所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一段差距。在维果茨基看来,传统的学校教育,都是配合学生的能力施教,学生能学什么,才能教他们学什么,学生能做什么,才能教他们做什么。这种教育的最大缺点是,只注重如何教学生学习知识,但是由于未能针对学生认知方面可能发展的水平教学,因此,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没有什么帮助。因此,必须在“理念上超越靠已知基础上求未知的境地,将学生置于‘由接近全知而又不能全知’的境地”,[11]使未知向学生提出的要求恰好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未知向已知的转化和已知对未知的同化。

3.帮助学生在已知和未知之间建立联系

要促进由已知同化未知、由未知向已知转化,不仅要重视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结构的重要作用,更要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在已知和未知之间建立联系。

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就是在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以前,给学生呈现一个短暂的、具有概括性和引导性的说明。这个概括性的说明或引导性材料用简单、清晰和概括的语言介绍新知识的内容和特点,并说明它与哪些旧知识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使用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在于:一是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可利用的固定点,即唤醒学生在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学习有关的已有知识或已有观念,增强已有知识的可利用性和稳定性。二是说明新旧知识之间的本质区别,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奥苏伯尔还区分了两类组织者,即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陈述性组织者的作用在于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提高有关旧知识的可利用性。比较性组织者的作用在于比较新知识和认知结构中有关相似知识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分辨性。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学习一项与旧知识相似而又不同的新知识时,使用比较性组织者会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与先行组织者一样,运用解释性类别同样有助于把新信息与已知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一些研究表明,当类别的事物与被解释的事物非常不同时,类别的效果最好。例如,大学生在学习淋巴系统的内容时,如果用海绵中水的运动做类比,其促进学习的效果要好于用静脉中的血液流动做类比。这也就说明,在教育过程中,用学生完全熟悉的事物做类别,其效果要优于用有直接联系的事物做类别。

此外,精细加工(elaboration)也是非常重要的策略。精细加工主要是指这样的学习过程:将要学习的材料与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或观念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斯坦、利特菲尔德、布兰斯福德以及帕萨姆皮瑞(Stein,Littlefield,Bransford&Persampieri,1984)等学者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说明精细加工的重要作用。在实验中,让A组学生学习经过精细加工的句子,如“灰头发的人拿着一瓶染发剂”;而B组学生则学习没有经过精细加工的句子,如“灰头发的人拿着一个瓶子”。结果发现,A组学生记忆的正确率高于B组学生。原因在于,附加的语词使句子能够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结构良好的图式建立起联系。“灰头发的人”和“瓶子”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如果用“染发剂”这个词把它们联系起来,则句子的意义就非常明显了。[12]由此可见,精细加工过的信息更易于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运用这种规律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要求学生思考观念之间的联系,或者把新概念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