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它是社会环境中的特殊部分,与遗传和环境相比,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在严格的规章制度的制约下有序地进行的。肯定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并不是说学校教育是万能的。事实上,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最后,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还必须考虑到受教育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二)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从广义上说,教育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但它是社会环境中的特殊部分,与遗传和环境相比,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以教育人、培养人为根本目的。在人的其他活动中,尽管也会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是,这些活动并不以培养人为主要目的。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好的影响,也有坏的影响,而且环境的影响缺少系统性和一致性,它是自发的、偶然性的。它不能一致地按照一个方向去影响人,所以也就不能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能够排除和控制一切不利因素的影响,给人更多的正面教育,使人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

2.学校教育给人以较全面的、系统的、深刻的影响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育根据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集中一定的时间,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学校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按照社会要求建立起来的专门的教育机构。因此,与其他类型的社会活动相比,学校教育对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影响,作用更大、效率更高。

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学校教育是在严格的规章制度的制约下有序地进行的。一方面,学校教育具有系统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既考虑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展的需要,又考虑到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能够控制和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排除一切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利用和发展一切积极因素的作用,以保证教学的良好秩序,使教学能够顺利地进行。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教师经过专门的培训,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熟悉教育内容和教育的规律、方法,能够自觉地促使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而环境中的其他活动缺少这样的专职教育人员,也就不如学校的教育效率高。

必须注意的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在年青一代的成长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年青一代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的知识的获得、品德的形成主要依赖于成人对他们的教育。因此,“学校消亡”,“教师消亡”的论点是错误的。

4.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实现的条件

肯定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并不是说学校教育是万能的。事实上,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学校教育既不能超越其所依存的社会条件,凌驾于社会之上去发挥它的主导作用,也不能违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而任意决定人的发展。

首先,学校教育目标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总方向。培养什么样的人,应该使受教育者学习哪些知识技能,具有哪些思想品质,要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进步程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因此,要实现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就必须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和本国现有的发展水平,确立学校教育目标。

其次,学校教育必须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的对象是人,要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就必须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出发。对此,杜威曾经指出:“如果对于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缺乏深入的观察,教育的过程将会变成偶然性的、独断的。”[32]因此,教育者必须认识、研究学生的发展情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成熟的程序为依据,安排教育的目标和顺序。还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参加到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活动中去。

最后,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还必须考虑到受教育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正如前面所说,人与动物不同,人是一个能动的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取决于他在学习、劳动等活动中所付出的努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高,学校教育的作用越大。

◎复习思考题

1.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规律和特点?

2.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3.请联系实际谈谈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4.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有什么作用?教育如何才能适应年青一代的发展?

【注释】

[1]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03.

[2]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03.

[3]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00.

[4]参见瞿葆奎.曹孚教育论稿[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525.

[5][美]威尔逊.论人的天性[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4.

[6]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03.

[7]瞿葆奎.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453-456.

[8]汪幼芳等.关于儿童身心发展因素方面的探讨[J].教育研究,1983(7).

[9]汪幼芳等.关于儿童身心发展因素方面的探讨[J].教育研究,1983(7).

[10]阎水金.论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的非线性关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7(1).

[11]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07.

[12]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07.

[13]参见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07-208.

[14]柳海民.教育原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28-229.

[15]新华月报[N].1952年8月.

[16]E.J.加纳德.遗传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382.

[17]参见莫里斯·比格.学习的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3:252.

[18]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2.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7.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

[22][美]马斯洛.人类价值新论[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23.

[23]参见[美]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第7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37-39.

[24][美]罗伯特·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M].第4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7:134-135.

[25]参见[美]罗伯特·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M].第4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135-136.

[26]罗伯特·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M].(第4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175.

[27][美]罗伯特·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M].第4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245,251.

[28]参见[美]罗伯特·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M].第4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275-276.

[29][美]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第7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62.

[30][美]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第7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63.

[31]Rosenthal R.Interpersonal expectancy effects:a 30-years perspective.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994(3):176-179;Rosenthal R.The pygmalion effect and its mediating mechanism.In J.Aronson(ED.),Improving academic achievement:impact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on education.San Diego:Academic Press,2002.

[32]赵祥麟等.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