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经费的分配管理

教育经费的分配管理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事业费主要用于学校各项教育工作所必需的经常性开支,又称教育经常费。教育事业费的内部配置,主要是处理好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的比例关系,应该使二者保持适当的比例,以便提高教育事业费支出的经济效果。由于人员经费支出直接关系到广大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因此,在安排教育事业费时,应首先安排好人员经费。由于目前教育事业费是大体按在校生人数分配的,所以,在校生人数的变化不是引发人员经费支出与公用经费

二、教育经费的分配管理

教育经费的分配管理主要有分配预算管理和支出管理。教育经费分配预算,是指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教育支出预算拨款总额对各级各类学校分配教育经费的财务计划。它的管理主要包括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和决算四个环节。

教育经费分配预算的编制是管理的首要环节。编制预算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必须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在预算拨款总额的范围内,按各级各类学校在校人数和人均必要教育经费,统一下达分配指标,并以此作为学校编制综合财务计划的主要依据。

教育经费分配预算的执行是这一管理的关键环节。为了正确执行教育经费分配预算,有效地监督教育经费的使用,教育经费分配预算编制部门,应该对学校一定时期的拨款规定限额,按期分目拨款。各学校在规定期限内向银行支用教育经费不得突破这个规定的限额。银行必须根据国家一定时期下达给学校的拨款限额,来组织教育资金的供应。

教育经费分配预算的调整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如调整工资、修改教育计划等,需要追加教育经费,要求对教育经费分配预算作适当的调整。一般说来,教育经费分配预算的调整应由预算编制部门统一部署,各学校必须按有关上级颁布的文件办理,不得各行其是。

教育经费分配决算是反映教育经费分配预算执行结果的综合文件,是预算管理的最后环节。由于各学校编制的综合财务计划不必经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再执行,所以,学校财务决算也不必报上级审批,只需报上级备案。但学校要将预算内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情况,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对学校年度预算内资金分配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认真审查,搞好决算的填报。要通过决算,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提出改进办法,不断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教育经费按具体用途可分为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教育事业费主要用于学校各项教育工作所必需的经常性开支,又称教育经常费。它又可分为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人员经费主要用于教职工工资、奖金、学生助学金、奖学金和学校福利事业。公用经费主要用于各种公务活动、购置设备和修缮校舍。教育基本建设投资主要用于学校固定资产的新建、改建、扩建和恢复,一般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费和其他基本建设费。

教育经费按类型可分为普通教育经费、职业技术教育经费和成人教育经费。普通教育经费用于幼儿教育、普通中小学教育、中等师范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经费用于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和职业中学。成人教育经费用于对广大社会成年人进行业余、脱产和半脱产的教育。教育经费按层次还可以分为学前教育经费,初等教育经费,中等教育经费和高等教育经费。从教育事业费的上述构成可以看出,教育经费的分配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种主要比例关系。

第一,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关系。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都是学校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支出,二者在教育过程中都会被耗费掉,只是耗费的特点和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罢了。教育事业费一般是当年支出当年被耗费掉,要全部计入教育成本。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则每年只以固定资产折旧费的形式被耗费掉,只部分计入教育成本。可以说,前者是为了满足学校消费支出的需要,体现着教育事业发展的眼前需要;后者是为了满足学校固定资产积累的需要,体现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长远需要。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是既要考虑到教育事业发展的当前需要,又要考虑到它的长远需要,妥善安排好二者之间的比例,使二者协调增长。

第二,正确处理各级各类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关系。安排各级各类教育经费的比例,要与现有的教育结构相适应。但从教育发展过程来看,正确处理这种比例关系,又可以推动教育结构的合理化。某级某类教育的拨款多,发展就快,反之,发展就慢。从各级教育经费的比例关系来看,在安排教育经费时,应该首先把义务教育安排好,因为它是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依法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担负着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为社会培养熟练劳动力以及初级专门人才的双重任务,因此,对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拨款必须有适当的比例。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的重大任务。担负着为中等以上教育培养师资的任务,对经济科技和教育自身的发展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安排教育经费时,不能忽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毕业生的社会经济地位而言,公共教育经费的分配,应以初、中、高的次序来安排;教育经费的学生家庭负担,应以高、中、初为次序来安排。也就是说,教育等级愈低,国家负担教育经费的比例应该愈大,学生家庭负担教育经费的比例应该愈小。从各类教育经费的比例关系来看,应该按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的次序来安排公共教育经费。这是因为,普通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主体部分,在教育系统中居主导地位。在安排教育经费时,应该首先把普通教育的经费安排好。职业技术教育是联系普通中等教育与社会生产的桥梁,它的经费也应有一定的比例。成人教育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必要补充,具有教育成本低、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招生范围广、教育质量可控制性差等特点,适合于在人口多、经济基础薄弱、教育发展水平较低的我国大力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大力增加成人教育经费在公共教育经费支出中的比例。它的费用主要应由受教育者及其所在单位负担。

第三,正确处理教育事业费支出内部的比例关系。教育事业费的内部配置,主要是处理好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的比例关系,应该使二者保持适当的比例,以便提高教育事业费支出的经济效果。由于人员经费支出直接关系到广大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因此,在安排教育事业费时,应首先安排好人员经费。在人员经费支出中,教职工工资支出占有相当的比重,并且是硬性的。教职工工资支出的多少,对人员经费支出所占教育事业费的比例有决定性的影响。教职工的工资额与教职工人数和人均工资水平相联系,而教职工人数又通常是根据在校生数和师生比来确定的。师生比和教职工人均工资水平一定,教职工工资支出随在校生人数的变化而变化,在校人数一定,教职工工资支出随师生比和教职工人均工资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由于目前教育事业费是大体按在校生人数分配的,所以,在校生人数的变化不是引发人员经费支出与公用经费支出的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不合理的师生比和教职工人均工资水平才是引发这种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因此,当教育事业费一定时,缩小师生比,提高教职工人均工资水平,就得增加人员经费支出,并相应地要减少公用经费支出;反之,就可增加公用经费支出。在我国,由于教职工工资对人员经费的支出存在硬性约束,现有学校人事制度所形成的师生比对教职工的人数的软性约束,使学校容易产生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和师生比例不合理等弊端。从根本上看,我国学校人员经费支出与公用经费支出的比例合理化,有待于改变上述一硬一软的约束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