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经济学的主题

教育经济学的主题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这几乎毋庸置疑。但是,教育经济学在学科门类从属上一直是颇有争议的研究领域。这充分反映出学术界在教育经济学研究领域上的分歧。由此可见,学生、学生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各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经济关系,构成了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这种经济关系发展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基本问题,如教育收益、教育消费、教育生产、教育投资、教育资源配置、劳动力市场等,构成了教育经济学的主题。

导论 教育经济学的主题

教育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这几乎毋庸置疑。但是,教育经济学在学科门类从属上一直是颇有争议的研究领域。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下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的教育经济学从属于教育学门类。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把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合并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可授管理学、教育学学位,学科代码120403),作为管理学门类下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学属下的二级学科。事实上,1997年以来,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多数设在教育学院和教育研究机构,公共管理学专业多数设在管理学院或行政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二级学科与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之间的联系成为不太方便的跨学院联系。这充分反映出学术界在教育经济学研究领域上的分歧。

虽然教育收益与教育支出在古典经济学著作中就有过论述,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许多重要见解也都产生于18世纪以来关于教育经济价值的论战,但是,教育经济学研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重视,从未有过像今天这般重要的地位。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ults)因在教育经济价值和人力资本等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而于1979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G.S.Becker)因在经济社会学、家庭经济学和人力资本理论等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而于199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美国经济学家斯潘思(M.Spence)因在教育信号理论等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而于200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1924年,苏联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书出版,拉开了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序幕。20世纪60年代以来,受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教育经济学关于教育经济价值分析最初倾向于用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来说明;随着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的诞生,教育经济学关于教育经济价值分析开始结合二元劳动力市场来进行;而教育信号理论和教育筛选理论的提出,使教育经济学关于教育经济功能分析开始用劳动力市场信号和结构来说明。随着各国教育发展的加快,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延长,教育投资增长的加速,教育支出在财政和家庭支出中的比重的增大,教育与经济之间的联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与此同时,特别是21世纪以来,随着制约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多,教育收益和教育支出变得更加不稳定,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就成为政府和家庭制定教育支出决策的中心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就是教育经济学的主要任务。

一个人愿意接受教育,甚至自愿支付一定的学费,享受教育机构如学校、培训中心等为他提供的服务,就在于教育能使他胜任未来的工作,并获得比不接受教育要多得多的收入。政府向学校提供教育经费,就在于教育能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专业化,这对经济与社会发展乃至于社会稳定都是有益的。学校有了政府为它提供的教育经费,就可以少收或免收学费。这意味着,政府向学校提供教育经费实际上是政府在为受教育者提供一种社会福利,是政府为防止贫困家庭子女辍学而为他们提供经济援助,是使国民教育达到政府所期望的水平而提供经济保障。正规教育通常由学校提供。西安翻译学院英语专业开设的课程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开设的课程,也许没有什么不同,但是,西安翻译学院是民办高校,其教育经费来源于学费和社会各界捐赠,而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是公立高校,其教育经费一部分来源于政府拨款,一部分来源于学费和社会各界捐赠,前者学费较高,后者录取分数线较高,但西安翻译学院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竞争力总体上就不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毕业生那样强,而对于达到两校录取分数线又因家庭困难而交不起学费的学生,则可以申请教育贷款来上学。

由此可见,学生、学生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各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经济关系,构成了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换句话说,教育经济学是研究学生、学生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各界、劳动力市场之间经济关系的一门交叉学科。这种经济关系发展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基本问题,如教育收益、教育消费、教育生产、教育投资、教育资源配置、劳动力市场等,构成了教育经济学的主题。

一、教育收益

学生及其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各界、劳动力市场和金融市场从教育中获得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参加工作的起点工资比一个高中毕业生的高100元,这100元就是高等教育给个人及其家庭带来的好处。某个高校举行百年校庆,从校友那里获得了一亿多元的捐赠,这是学校从教育中获得的一种好处。政府各部门不断吸收高学历人才,平均学历水平不断提高,致使执政能力和办事效率不断增强,这是政府从教育中获得的一种好处。一个企业引进一批高学历人才,开展技术攻关,不断推出新产品并获取技术专利,由此创造的利润是技术攻关投入的数倍,这是企业从教育中获得的一种好处,社会各界也会因这种新产品的推出而获利。一个企业在劳动力市场招聘计算机人才,从应聘者学历上获取符合它招聘要求的信息,用很少的时间和费用就完成了招聘任务,这是教育给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好处。中国工商银行给一名大学生提供贷款,从中获得贷款利息,这是教育给金融市场带来的好处。当然,教育给学生及其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各界、劳动力市场和金融市场带来的好处比上述所列举的好处要大得多、复杂得多。例如,知识分子家庭做邻居,邻里之间相处很和谐,互相关照,又从知识分子家庭为人处世中受益匪浅,这就是教育的正外部性给邻里居民所带来的好处。教育的外部性说明,一个人受教育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它与其他人乃至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犯罪者中受教育越少的人所占的比例越高,说明教育对社会安定具有正外部性。受教育不仅给个人带来货币收益,而且给个人带来非货币收益。文艺作品欣赏水平的提高是教育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随着知识的丰富,鉴别产品真伪的能力必然增强,购买商品上当受骗的可能性就会减少。当然,受教育给个人带来的非货币收益远不止这些。总之,社会从教育中获益。但是,教育不是无限供给的,特别是高等教育,不是谁想上哪所高等学校就可以上那所高等学校的,优秀学习成绩通常是获得更多教育机会的“选票”。教育机会的分配使社会中的某些人从教育中获得的好处比其他人要多得多,这就需要政府的调控和市场的调节,既要提高教育的社会收益,又要防止教育不公的扩大。

二、教育消费

社会从教育中获益是受教育者消费教育的结果。学生上学接受教育的过程,是学生消费所在学校为他提供的服务。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教育,就像国防为国民提供的安全一样,是一种产品,服务是它们共同的形态。不同的是,前者在消费上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属于私人产品;后者在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属于公共产品。理解这一点对于政府和学校组织教育供给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在公共产品理论看来,公共产品一般由政府来组织供给是有效的,而私人产品一般由市场来组织供给是有效的,人为将教育供给完全纳入政府的管制之下,势必影响教育供给的有效性。但是,义务教育由于具有强制性和普及性,它的供给如何组织,就不仅要考虑到义务教育在消费上的排他性和竞争性,而且要考虑到义务教育在法规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样,义务教育在消费上的排他性和竞争性与它在法规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之间就是一对矛盾,这对矛盾意味着,由政府来组织义务教育供给有利于实现它的强制和普及,但不利于实现它的效率,而由市场来组织义务教育供给有利于实现它的效率,但不利于实现它的强制和普及。过去,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少量收费和学生自愿择校,义务教育存在由市场来组织供给的机制,教育质量和教师的积极性得以维持,但是许多学生辍学,义务教育难以普及。现在,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免费,普及不成问题,但是教师的待遇没有及时做相应的调整,义务教育质量不平衡的状况也没有及时做相应的改变,学生择校和学校变相收费的现象依然存在,义务教育在消费上的排他性和竞争性仍然在发挥着作用,“看不见的手”仍然在调节着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如果说,看一场电影所获得的精神愉悦是一种享受,那么,学生在学校上一节课所获得的心理历练,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形成等等,就是一种心智上的“苦战”。这就是说,义务教育乃至其他教育在消费上具有劳神性。古人说,一个人要成就大业,“必先苦其心智”。受教育者消费教育的过程就是古人所说的“苦其心智”的过程,是教育消费者支付心智成本的过程。教育在消费上还具有外部性和公益性,这构成公共教育发展的深层原因。

三、教育生产

教育,从教育经济学意义上应该理解为教育机构提供给受教育者的服务的总和。在现代社会,学校是生产教育的专门机构。学校教职工是教育的生产者。教育作为一种服务的总和,既包括教师备课、讲课、课外辅导、批改学生作业、组织课外活动、做学生思想工作、家访等为学生提供的各种学习服务,也包括学校行政部门、图书馆、体育馆、宿舍、食堂等为学生提供的各种生活服务,还包括这些服务的配套设施建设。服务的生产与物质产品的生产不尽相同,物质产品的生产与物质产品的消费是两个完全分离的过程,也就是说,物质产品的生产不需要物质产品消费者的参与就能完成;而服务生产的一部分是与服务的消费结合在一起的,服务的生产的最终完成必须有服务消费者的参与,也就是说,服务生产的一部分过程是服务生产者与服务消费者互动的过程,而这种互动的过程既是服务的生产过程,又是服务的消费过程。教育生产也是如此。学校在教职工与学生互动过程之外所进行的办学过程是教育的生产过程,这一过程是与教育的消费过程相分离的。教职工与学生在课堂、行政部门、图书馆、体育馆、宿舍、食堂里面所进行的互动过程也是教育的生产过程,这一过程是与教育的消费过程相结合的,它既是教育的生产过程,又是教育的消费过程。显而易见,没有教育生产,就不会有教育消费,教育生产又是为了教育消费,学校只有从教育消费出发,提供适需对路的教育,才能实现教育生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要有效组织教育生产,不能不考虑教育供求的力量,不能不考虑自身教育生产量对教育供求力量变化的影响,而政府要有效调控教育的生产和消费,也不能不考虑教育供求双方的力量,不能不考虑政策对教育供求力量变化的影响。

四、教育投资

既然社会能从教育中获益,那么,教育支出就是一项有益的投资。尽管教育支出不能在教育过程中产生货币收益,但是,如果把教育过程当做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把教育支出当做生产要素投资,把生产要素投资的经济效果当做教育支出的必然结果,教育支出便能得到投资概念上的支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力资本理论和劳动力市场信号理论得到了广泛认同。人力资本理论的最大理论贡献之一,就是确立了教育投资的价值,这种投资价值表现在教育的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的均值都高于其他物力资本投资的均值。劳动力市场信号理论的最大理论贡献之一,也在于确立了劳动力市场信号投资的价值,这种投资价值体现在学历、学位、学生在校表现等教育特征所具有的劳动力市场信号的经济价值上,体现在这种信号对劳动力配置的经济价值上。当然,教育投资的宏观问题是一国教育支出的水平问题和市场均衡效率问题。从理论上看,一国教育支出与教育收益的市场均衡效率问题在于,一定时期家庭可支配收入总是有限的,家庭可支配收入水平总体上决定了家庭可用于子女教育的支出水平。同样,一定时期政府财政收入总是有限的,政府财政收入水平总体上决定了政府可用于教育的支出水平。另外,一定时期社会各界可支配收入总是有限的,社会各界可支配收入水平总体上决定了社会各界可资助教育的支出水平。问题在于,如何衡量一定时期一国教育支出水平,也就是如何评价一定时期一国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是否合理,如何有效调节政府、家庭和社会各界的教育支出水平。这需要教育经济学作出回答。

五、教育资源配置

社会资源具有稀缺性,所有的社会资源都是经济资源。西方经济学以社会如何利用稀缺资源以便最大限度地生产出有价值的产品为研究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资源配置问题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教育资源是教育部门所使用的一切经济资源,也具有稀缺性。经济要发展,资源必须得到有效利用。教育是经济发展的智力基础,经济发展离不开教育发展。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教育发展,教育资源也必须得到有效利用。因此,在一定技术和经济条件下,社会如何配置教育资源,如何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增长、使用和流动,就成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大问题。依据政府和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资源配置体制可分为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政府与市场互动型。无论采用哪种教育资源配置体制,都必须有利于发挥教育资源的市场配置功能和政府配置功能,有利于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资源市场配置的理性行为目标指向效率。教育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是判断教育资源市场配置效率的标准。一定技术和经济条件下提高教育资源市场配置效率,就是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但是,帕累托最优很少涉及价值判断,也就是说,一个有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是有利于教育资源向贫困阶层倾斜还是向富裕阶层倾斜,帕累托最优对此并不作出判断。事实上,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需要对此作出判断,即需要对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公平的问题作出判断。教育资源市场配置的公平是追求竞争公平,也就是有效率的公平,而教育资源政府配置的公平不仅追求竞争公平,而且追求社会公平。因此,教育资源政府配置的理性行为目标既指向社会公平又指向效率。一定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增进教育资源政府配置的公平和效率,就是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社会福利改进。

六、劳动力市场

在现代社会,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之一,因此,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有着必然联系。基础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劳动力进入市场所必需的基本劳动技能(如读、写、算)、劳动习惯、劳动纪律、劳动意识和市场意识的培养都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完成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做准备。这种内在联系涉及的问题很多,其中需要重点讨论的问题,主要是劳动力市场如何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如何运用劳动力需要理论来分析个人的教育投资,如何促进教育与就业相适应等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