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与挑战

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与挑战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必须对此作出积极的回应。教育现代化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趋向。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思想基础与前提条件。教育制度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以人为本成为社会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五、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与挑战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的发展是与社会政治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延伸。这些无限延伸的时空包含着现代社会的各种变化和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育必须对此作出积极的回应。

(一)现代化与教育变革

20世纪50年代,社会现代化成为一股世界性的潮流。中国正在向现代化社会迈进,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综合的体系与目标。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现代化赖以支撑的重要推进力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趋向。

一般认为,教育现代化是指教育自身由传统向现代类型的变迁。它是一种能动的具有指向性的过程,是一个对传统教育瓦解、扬弃、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也是为使教育适应整个社会现代化的进程而不断改造、重建教育传统的过程。它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和民族性等基本特征,其核心目标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所谓教育观念,是指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对于教育的认识与看法。教育观念作为人们对教育活动的观察、思考和实践获得的认识与看法,对人们所采取的教育行动具有指导意义和决定性作用。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思想基础与前提条件。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本身又是一种动态的不断发展更新的过程。

第二,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是指教育决策与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两者辩证统一,是教育制度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两大基石。教育制度的现代化还要求社会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尤其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合理与优化,能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发展的需求。与此同时,教育机构具有根据社会变革的需要而自行调节、自行变革的机制。教育制度现代化的重要目标集中表现在建立起真正适合本国国情的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开放式的终身教育体系。

第三,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是整个教育现代化的着力点。教育内容的现代化,重心是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要紧紧切合现代化的教育目标,反映社会科学、文化各个领域发展的新成果、新动态,提供给受教育者以最优化的知识结构,以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全面、自由、充分、和谐地发展。

第四,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是指作为教育过程中师生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或设备及其使用的方法。教育技术现代化,就是不断用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武装教育信息的传播媒体,以实现教育手段的最优化。在现阶段,教育技术现代化也可视为把电化教育工具、视听教育工具和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应用于教育领域,从而提高教育效率与质量。

(二)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

21世纪,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次深刻的经济革命,将迎来一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那么,知识经济将会带来什么样的教育变革,教育应当以什么样的姿态去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呢?

“知识经济”这个概念最初是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的。所谓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即“以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6]。就知识经济与现代教育的关系而言,无论对经济还是对教育无不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特征:知识经济是以教育为中心的经济,是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经济,是通过计算机和通信网络被编码化传播的经济。

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除必须具备较好的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以外,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以及开发信息资源的能力也成为每个劳动者应具备的最基本能力。因此,21世纪是一个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知识和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的知识经济的新时代。知识成为知识经济的主导因素,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而拥有智力资源的人才来自教育,教育是开发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那么,教育如何迎接呼啸而来的知识经济呢?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知识观和人才观。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经济,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人才是知识经济的根本。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以人为本成为社会对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作为知识经济形态中心的教育就应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物质价值观转变到知识价值观,从工具价值观转变到人才价值观,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把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构建与知识经济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落实教育的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知识经济把人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人才与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这就要求我们积极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主要依赖于教育的发展。要抓住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机遇,实现经济的跳跃式发展就必须优先致力于教育的发展。这就决定了确立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战略的同时,必须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使教育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处于优先的地位,教育适度超前于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率先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第三,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科技的迅速发展,使知识更新的速度明显加快,知识老化的周期进一步缩短。因此,人的一生中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接受教育,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生存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一次性教育观”为终身教育观,把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活到老学到老,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

(三)全球化与教育变革

一般而言,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指自近代以来,以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为动力,以经济为主导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诸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互动,汇合成一个全球社会的历史过程和趋势。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间的合作与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相互之间的竞争亦随之激化。同时,人类文明也正在重构新的表现形式,异质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传统与现代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经济全球化进入“地球村”阶段时,也正是世界教育改革风起云涌之时,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世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教育全球化”也逐渐出现。教育全球化指的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依从、高度渗透、高度融合,逐步形成世界教育整体的进程和趋势。其本质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以不同形式不断扩大教育资源的共享程度,并且不断增加不同教育体系的共同因素,以形成一个联系更加紧密的全球教育体系的过程。

面对教育全球化的发展态势,教育必须积极变革、主动参与,可以采取的应对策略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更新教育观念,确立全球性教育目标。教育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世界潮流。因此,必须打破狭隘的民族观,从全人类的角度出发,树立为促进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培养人才的服务观念,要以全球为基点,以推动世界繁荣为目标,根据国际教育质量标准,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努力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具有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才。

二是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确立国际化的办学战略。为了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尽快缩小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适应教育全球化趋势,我们应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向外国开放本国的教育资源,以促进教育和经济的发展。主要包括培养目标的国际化、教学内容的国际化、留学生的交流与交换、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学分与文凭的互认,引进世界先进的教育技术设备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等。

三是改革和完善我国教育运行机制,创造有利于全球化的教育环境。教育全球化的开放性决定了不仅教育方式、教育目标是开放的,而且教育运行机制也必须是开放的。因此,要制定促进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相应制度,从而创造有利于全球化的教育环境。同时,必须以全球人才市场需求为根据,依据价值规律实现人才自由流动、等价交换,促进教育与人才市场的完备发展。

四是正确把握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有意识地抵御全球化风险。教育的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的问题是关涉21世纪我国教育学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由于全球经济体制本身存在的严重不平等和全球教育规范或标准的相对性,全球化在给我们带来诸多有利条件和机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和风险。如抄袭多于创造的“西化”倾向、失去自我的“忘我”倾向等。因此,只有在坚持中国特色的基础上,注意摒弃同质化趋势,尊重教育的多样性,承认教育发展目标和组成部分的多样性,才能与国际教育学界开展平等互利的对话与交流。

复习与思考

1.除了本书介绍的教育功能外,你认为教育还有哪些功能?为什么?

2.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教育的正功能和负功能?

3.影响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它们对学生的发展各起怎样的作用?

4.试述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学意义。

5.结合所学原理,你认为教育在社会诸系统中应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如何正确看待“教育优先发展”和“教育适度超前发展”这一问题?

推荐阅读书目

[1]颜泽贤,张铁明.教育系统论.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

[2]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3]桑新民.当代教育哲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4][德]福禄贝尔.人的教育.孙祖复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5]雷尧珠,王佩雄.教育与人的发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6][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7][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注释】

[1]张乐天.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6-52.

[2]傅道春.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5-3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4.

[4]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383-384.

[5]20世纪90年代初,据我国的一些专家估计,我国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因素所起的作用分别是:劳动力数量占30%,资金数额占51%,技术含量占19%。

[6]吴季松.知识经济.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