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考试评价观照下的教师合作

考试评价观照下的教师合作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考试评价与教师合作之间看似并无必然联系,但两者实则相互依赖。考试评价加剧了教师间的竞争,而教师间的竞争又彰显了考试评价的重要性。考试评价的对象应该是学生,考试评价的结果也应该作用于学生。“恶性竞争”意味着教师在想方设法使自己在当前的考试评价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同时,会在有意或无意中使其他教师失去在考试评价取得优秀成绩的机会。

第二节 考试评价观照下的教师合作

考试评价与教师合作之间看似并无必然联系,但两者实则相互依赖。考试评价加剧了教师间的竞争,而教师间的竞争又彰显了考试评价的重要性。没有考试评价,教师之间没有教学业绩上的比较,彼此的关系会显得更和谐。考试评价把教师的教学业绩用数字表现出来,就产生教学业绩的优劣之分。考试评价使教师之间的竞争变得明显,教师在这种竞争中究竟应该保持怎样的状态才更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考试评价在教师间的相互比较中应保持怎样的重要程度才更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被考试评价改变的教师关系

以往的研究中,师生关系比生生关系和教师关系更受关注,因为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生生关系不但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合作程度,还影响到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相比之下,学校中的教师关系往往被忽略。也许是因为教师关系发生在教师办公室,与课堂教学有一定距离。即使有对教师关系的研究,也是被作为一种生活状态而不是一种专业文化来探讨。其实,教师关系的好坏不但决定课堂中教师如何处理师生关系,还决定着学生在学科学习上的投入程度和均衡程度。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教师以考试评价的方式来帮助和督促学生学习,虽然并不为学生接受,但教师的出发点可以理解。然而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虽然学生需要面对的考试越来越多,但有意思的是,学生对考试评价结果的重视程度却在下降。当学生不再将考试成绩视为“命根”时,那么考试成绩变成了谁的“命根”了呢?可以说,教师和学生谁更看重考试评价结果,考试成绩就变成了谁的“命根”。如果把考试成绩作为“命根”,也就意味着考试成绩只能成为一方的“命根”,不可能同时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命根”。

“考考考,学校的法宝;分分分,教师的命根”,这句话大致可以用来描述当前学校教育的现状。当学校教育的重心落在师生关系时,考试评价成为教师督促和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而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尤其是随着学校同一年级班数的增加,学校层面的管理工作就变成督促和帮助教师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于是最好的办法仍然是考试评价。学校主导的考试评价与教师主导的考试评价最大的差异在于,前者真正参与竞争的是教师,而后者参与竞争的是学生。显然,当参与竞争的是教师时,对考试评价结果负责任的人自然是教师;当参与竞争的是学生时,对考试评价结果负责任的人自然就是学生。可见,虽然同样是考试评价,若学校把考试评价提高一个层级,所产生的影响就完全不同,虽然仍然是以学生为对象,但学生自己并不需要对考试评价结果负责,教师才是考试评价结果真正的被评价者。

当学校把考试评价作为考核教师教学业绩的手段时,是不是就真的能够帮助和督促教师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呢?表面来看,在考试评价的压力之下,教师的教学工作的确更加努力,即便不是中学毕业班的教师,就连没有升学压力的小学教师,为了让自己的班级在年级排名中占据优势,也都全力以赴,或增加课时,或加大作业量。升级后的考试评价看起来是使教师更加努力了,但教师们的努力真的能够换来更高的教学效率吗?考试评价的压力可以让教师个人更加勤奋工作,但也会使教师群体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缺乏信任。其实,较之考试评价本身和考试评价结果,“基于考试评价结果的教师排序”对教师而言更重要。因此,与其说教师个人在教学上的努力是为了使学生在考试评价中取得优异成绩,不如说是为了让自己在考试评价结果的排序中更加靠前。于是,在考试评价的影响下,教师个人拼命努力,但教师群体变得越来越松散。事实上在学校中,只有行政组织正变得越来越强势,而基于专业的教师组织正变得越来越脆弱。

二、被教师竞争改变的考试评价

考试评价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它只是一项测量与判断的教育技术,如果能加以正确、恰当地运用,必定有利于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反之,考试评价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考试是用数据的形式反映学生掌握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评价是通过科学地解读对学生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的测量结果,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形成过程给予准确的判断和科学的建议。考试评价的对象应该是学生,考试评价的结果也应该作用于学生。但在今天的学校中,考试评价却成了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不仅被用来管理学生的学习,还被用来管理教师的教学,甚至被用来规范学校管理,这就使得考试评价或多或少离开了原初的目的。一旦对学校相同年级的统考成绩进行排名,就意味着考试评价的结果已不仅仅是科学的测评,而且是对学校办学业绩的认可和对校长管理水平的认定;与之相应,一旦学校对同一年级不同班级的统考成绩进行排名,就意味着考试评价既是对各个班级教学情况的反馈,也是对各个班级教师教学能力的认定。

从长期来看,学生在考试评价活动中的表现的确可以作为认定校长管理水平和教师教学水平的依据,但是这一定要有“长期”这一限制,如果仅仅根据“短期”的考试评价结果来判断校长的管理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很容易导致校长和教师采用一些“非常规手段”来改变考试评价结果,从而为自己的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加分。在各种各样的“非常规手段”中,最为突出的当属“涸泽而渔”和“恶性竞争”。

“涸泽而渔”意味着教师为了能在当前的考试评价中取得优秀成绩,不惜代价将眼前能够利用的资源集中起来使用,而不顾及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涸泽而渔”的直接后果,一是让教师把原本应该用于生活的资源用作专业提升,集中于教育教学工作,虽然短时间内也许能使学生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但教师在劳动力的再生产和专业可持续发展上不得不做出更大的牺牲;二是把学生的学习能力聚焦在可测量的知识点上,确保在眼前或者近期的考试评价中取得好成绩,却牺牲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机会,牺牲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的机会。

“恶性竞争”意味着教师在想方设法使自己在当前的考试评价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同时,会在有意或无意中使其他教师失去在考试评价取得优秀成绩的机会。如前文所述,较之考试评价本身和考试评价结果,“基于考试评价结果的教师排序”对教师而言更有吸引力。为此,教师一方面要以更出色的专业水平,更有效地运用所有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要能够在学校中争取到更多的教育资源,尤其是学生花在自己所教学科上的学习时间,包括课堂上的和课余的学习时间。每位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需要时间,所以专业水平在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于是教师们不得不把争取更多的教育资源作为主要的竞争手段。而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当不同学科的教师都想在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中占用更大的份额时,教师间的“恶性竞争”就不可避免,比如占有更多的课时,布置更多的家庭作业等,如此一来,学生的课业负担大大增加。当学生的负担从负担不足转变为满负荷时,这个过程是学生学业成绩提升的过程;而当学生的负担从满负荷转变为过度负担时,虽然学生表现得更加努力,但会陷入过犹不及的困境,反而使学业成绩下滑,而且学生丧失的不仅仅是学业成绩,还包括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后者的损失无法估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