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政策调整的原因

教育政策调整的原因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和影响教育政策过程,对教育政策有直接或间接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教育政策主体发生变化,包含政策主体的变化以及主体思想认识的变化。

一、教育政策调整的原因

导致教育政策调整的原因有多方面,一般来说主要包括教育政策环境变化、教育政策资源变化、教育政策效能不佳、教育政策主体变化等。

(一)教育政策环境发生变化

教育政策执行与政策环境紧密相关,政策环境中各要素的变化必然对教育政策的运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当政策环境的变化导致教育问题的性质、规模、程度发生变化,或对教育政策执行的条件和政策资源供应产生影响时,原有政策方案不再适应环境变化的新需要,就需要对原有教育政策进行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社会形态与社会结构也相应进入转型期,从而使整个社会进入全面转型期。从社会形态变迁看,我国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变迁和发展,与此同时,社会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也正发生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等重大变化,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在发生显著变化,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社会文化日益多元,社会矛盾日益复杂。面对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的社会转型需求,面对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国际竞争需求,我国教育在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而这一切都需要教育政策加以调整。(4)

(二)教育政策资源发生变化

教育政策执行需要足够的社会和经济成本作保障。然而,社会用于教育事业发展的资源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与教育事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有关,与政策制定者和整个社会对教育政策问题的认识有关,也与教育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拥有的权威、权限以及获取、配置和使用教育资源的能力有关。因此,对于某一具体教育政策的实施而言,当影响教育政策资源供给的某些重要因素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教育资源供给的数量与时效时,教育政策必须作出相应调整。

(三)教育政策效能不佳

教育政策效能是教育政策执行的效益、效率与效果的统一,它所考察的不仅是教育政策活动是否取得好的结果,还要考察教育政策效果的取得是否及时,以及取得教育政策效果的成本—收益比例如何。高效能的教育政策能够以小的代价取得最大正价值的政策效果,这意味着教育政策功能和效益的最大化;反之,效能不佳的教育政策意味着教育问题没有得到圆满解决以及教育资源的浪费。教育政策效能不佳可能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对政策方案的设计不周全,也可能是政策环境发生变化,或是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失误所致。无论何种情况,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一旦发现政策效能不佳,就有必要作出适时调整,或调整政策方案,或调整执行手段,或调整执行人员。

(四)教育政策主体发生变化

教育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和影响教育政策过程,对教育政策有直接或间接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教育政策主体发生变化,包含政策主体的变化以及主体思想认识的变化。从政策主体的变化来看,一方面教育政策主体可能随环境变化而有所变动,而不同政策主体的价值观与偏好会有差异,这种变化可能带来教育政策的调整,比如“人去政息”现象;另一方面,教育政策主体对教育问题、政策目标、政策关系等的认识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而有所转变或深化,这种认识上的变化也会导致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主动地对原有教育政策方案进行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