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幼儿晚期儿童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发展,但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具体形象思维。但是,童年期儿童的思维特点表现为以具体形象为支柱的抽象逻辑思维。

第一节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及规律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这里的心理发展,确切地说是指受教育者个体的心理发展,研究受教育者个体是教育心理学一个永恒的主题。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人的发展是指人在生命全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过程。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体的增长,即机能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加;心理的发展,指个体有规律的心理变化,包括认知的发展(如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等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如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个体的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心理的发展离不开身体的发展,而心理的发展也影响身体的发展。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共同方面,是不同的人在发展过程中都呈现出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共同规律。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下列几条:

1.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按某种固定的顺序连续发展的。这起因于人的生理成熟顺序由基因控制。故首先表现在身体方面的发展有一定的顺序,人的身体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

生理发展必然影响心理的发展,同时心理发展的顺序还受个体在人生不同阶段的活动领域、活动方式、承担社会义务的影响,从而表现出基本的顺序。如人的认识遵循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的顺序发展。

2.阶段性

人的身体、心理是一个连续不断,按一定顺序发展的过程。但人的身心发展在不同时期又有明显的不同的发展特点,以至于我们又可以将人的身心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由于人们对身心发展阶段划分的标准有分歧(生理标准、心理标准、教育年龄标准、人的社会化标准等),因而对身心发展阶段的划分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在参考了多种划分标准后,提出了一个较为综合的参考方案:婴儿期(出生~2、3岁);幼儿期(2、3~6、7岁),也称学龄前期或幼儿阶段;童年期(7、8~11、12岁),也称学龄初期或小学阶段;少年期(11、12~14、15岁),也称学龄中期或初中阶段;青年期(14、15~25、30岁),也称学龄晚期或高中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成年期(26、31~60、65岁),也称求职创业阶段或工作阶段;老年期(60、65~死亡),也称晚年阶段或夕阳阶段。

3.不平衡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速度是不平衡的,存在时快时慢、时高时低的现象。

从身体发育来看,身高增长在先,体重增加在后。身体发育有两个快速期,一个在婴儿出生后的头一年,一个是在青春发育期。心理的发展同样不平衡。人们常说的发展关键期就是指某种心理机能发展最重要的时刻。如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的发展关键期,初生到4岁是视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以前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迅速时期。

4.稳定性和可变性

一个人只要具备基本的社会生活条件,在种系遗传基因的控制下,就会按一定顺序发展成长,所以每个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阶段、年龄特征和变化速度总是大体相同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同一年龄阶段人的身心发展水平会有差异,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如新中国成立后的青少年就超过建国前同龄青少年的发展水平,今天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也远远超过五、六十年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

5.差异性

人的发展在各年龄阶段既具有普遍的、共同的生理心理特征,又存在着个别差异。这种个别差异,一是表现为生理差异。由于遗传基因和生活条件的影响,人的身高、体重、相貌、体质各有差异。二是心理差异。各人的认识能力有不同,兴趣爱好不一样,能力存在水平、早晚的差异。

二、童年期及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童年期

个体渡过了色彩斑斓和无忧无虑的幼年期以后,就跨入了人生的奠基阶段——童年期。童年期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美好的。它是人的生命中一段颇为清新纯净、天真无邪的时期,是一段充满生气、不知烦恼的时期。提起童年,就会使人联想起金色、明亮、温暖、闪闪发光。自童年期起,人对自己生活经历的记忆较清晰较系统了。

童年期一般与学龄初期相吻合,自6、7岁到11、12岁。儿童从这段时期起开始学校生活。童年期是人生的两个奠基时期:其一童年期是培养社会各种人才所必经的奠基时期;其二童年期是为个人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时期。正因为如此,蔡元培先生被高度评价为童年期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小学教师,在他看来,小学教师其责任比大总统还大。

童年期阶段,儿童以学习为主导,生活环境起了很大的变化,这促使他们的心理快速发展起来。总的来说,童年期有以下几方面发展特点。

1.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自觉性得到逐步发展

幼儿晚期儿童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自觉性虽有所发展,但仍以不随意为主。童年期,儿童开始进入学校系统的教育,词汇量不断丰富,言语的连贯性增强。言语学习由识字阶段进入阅读和写作阶段。在学习读、写、算过程中,儿童要完成老师提出的任务,必须使自己努力注意、记忆和思考。这样,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目的性提高,随意性和自觉性也得到了发展。具体表现在有意注意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有意注意和记忆保持时间进一步延长。记忆从以机械记忆、无意记忆为主转入有意义记忆和以有意记忆为主。

2.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

幼儿晚期儿童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发展,但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具体形象思维。上小学以后,儿童通过学习,学到了许多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逐渐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概念、法则、原理,学习又促使儿童进行思考。这样,他们的抽象思维就发展起来了。但是,童年期儿童的思维特点表现为以具体形象为支柱的抽象逻辑思维。儿童虽能进行逻辑推理,但必须凭借具体形象的支持。思维缺乏灵活性、精确性,并常带有片面性。

3.集体意识和个性的逐渐形成

幼儿期儿童虽也参加集体生活,但这时的集体意识比较模糊,还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和集体的关系。进入小学以后,最初还保留着幼儿时期的这一特点,如他们根本不懂班级是一个集体,意识不到班级的荣誉。以后,在老师的教育影响下,如通过班级分工、轮流值日生、学校各种竞赛等集体活动,儿童就逐步意识到自己和集体的关系,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权利和义务等等,再通过少先队等集体活动,使得儿童和集体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在个性发展方面,此时,儿童的个性特征更加明显,开始按照成人和同伴的评价来评定自我。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学习有关的个性品质,如勤奋或懒惰、细致或粗心、守纪律或散漫等。在道德判断方面从只注意行为后果发展到能考虑行为动机。道德行为尚未稳定。

4.情绪情感与社会化的发展

在情绪发展方面,由学习、同伴、教师等社会因素引起的情感开始占主要地位。出现与学习成败、班集体有关的理智感、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等。儿童情感表现外露、不易保持。此时,若学业压力过重,容易发生学校恐惧症、社交退缩症和攻击性行为等。

在社会化方面,同伴在儿童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表现出对同伴明显的依从性或同调倾向。开始在兴趣相投的基础上形成内聚力不大的“小集团”。男女儿童兴趣活动明显分化。

(二)少年期

少年期是指年龄约11、12~14、15岁的阶段,大致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初中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在其身心发展过程中属于青春期,但同时也有人称之为“断乳期”、“危险期”、“反抗期”、“躁动期”、“人生峡谷期”等,这一时期是个充满矛盾困惑的时期。随着生理的发育成熟,心理也会产生系列变化。下面我们着重讲青春期学生三个方面的心理特点。

1.独立性增强

孩子最终是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那是他到了真正独立的时候。孩子独立性的发展有一个过程,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十几、二十年的事。孩子的独立性的发展有几个明显时期:第一个在1岁左右,孩子学会走路以后,他有了一定的活动自由,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父母的依赖;第二个独立性的表现在3岁左右进入幼儿园后,语言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有了自己的交往空间,建立了一个自己的小小的社会空间,独立性也更强了,但这两个时期的独立性表现很容易被父母忽略,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独立性主要是行动上的表现,父母觉得自己能完全把握孩子。而青春期阶段的独立性则有它的特殊性,主要是心理、思想上的独立,具体表现在:

(1)成人感的体现。随着生理发育逐渐趋向成熟,孩子在心理上也觉得自己是个大人,同时也希望别人把他当成大人,不喜欢大人重复的唠叨,同时还喜欢模仿大人。男生模仿父亲的行为,女生模仿母亲,当然其中的模仿行为也包括消极的,如吸烟喝酒、化妆等;还有的想要享受成人的权利,如谈恋爱,模仿家长的思维。这时的孩子不喜欢家长把自己当小孩一样训斥,特别不喜欢不平等的交流。“小孩子知道什么”“走开,这是大人的事”,这是他们不愿听的。其次不喜欢大人的唠叨。

(2)反抗性的体现。反抗性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外显的,直接和父母甚至老师顶嘴冲撞,不管父母老师说的是对是错,一概不接受;另一种是内隐的反抗,表面上虽不反抗,但内心或行动上却对父母老师说的置之不理。他们的反抗对象首当其冲的是母亲,其次是父亲,当然也有反抗老师的。上小学时,家庭有如守护自己的城堡,不管在外边遇到一些什么不顺心的事,一回到家就觉得平安。而到了初中,父母就变成了对自己行动乱插意见、横加干涉的人。有的询问本来出自于父母对子女的关心,但孩子却认为这是在心理上和行动上束缚自己的行为因此而感到不愉快。虽然反抗性在初中学生中也有体现,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在家与父母无理取闹的,他们的反抗与父母的刺激有关。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家长绝对权威主义的家庭,孩子反抗性会较明显。

2.自我意识增强

自我意识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到了中学,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关心自己的外在形象。包括自己的身高、胖瘦都开始在意了,有的甚至因为对自己外在的形象感到不满意而自卑。他们会开始注意穿着打扮,希望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2)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小学时孩子更关注别人,关注自己的外部世界。而现在他们经常会反问自己:在别人眼里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性格如何?我的能力、我的人缘究竟怎么样?为什么我会不如别人?等等。

(3)自尊心强。孩子希望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包括家长。孩子开始希望得到父母及朋友的尊重,不希望父母总以责骂的语气和他说话,否则他会认为自尊心受到伤害。

3.情感丰富但不稳定

这一时期情绪情感不稳定主要是因为各种矛盾所致。如生理上接近于成人,而心理上离成人标准还很远;自己认为自己有了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却又不被社会承认;对过去的依恋和对将来的迷茫等等。他们时而处在情绪的巅峰,时而处于低谷。这时孩子的苦恼、困惑必须通过一定的渠道发泄,那就是找人倾诉。他们对父母采取封闭式,但对朋友是开放的,他们的很多问题更愿意与同龄朋友诉说。孩子渴望朋友,希望通过他人的评价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家长要理解。同时,伴随交友范围的扩大,孩子对异性也会表现出好感。他们与异性的交往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异性疏远期,异性接近期,恋爱期。初中学生经历的正是第二阶段的开始时期。

很多家长为初中学生经历异性接近期紧张不已,事实上没有必要。少年期学生对异性有了朦胧感是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但他们不会一辈子朦胧,青少年的朦胧意识一般会朝两个方向发展,一种由朦胧趋向升华,也就是在良好的教育下,随着知识的增长,理智的发展,生活面和社交的扩大,他们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青春意识,将它化为对个人完善的追求;另外一种是由朦胧误入迷途,多半是由于受到不良教育的影响,或是受成人严厉的压制和打击的结果。家长首先对类似的事情不要惊恐万分,也不要粗暴压制。注意观察孩子的生理、心理变化,尽量把他们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充实一些,让他们多参与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有意识地指导他们去欣赏一些描写健康爱情的高雅文艺影视作品,使他们的青春意识逐步升华为高尚的理想和人生观。

(三)青年初期

这是指14、15~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它是一个人独立走向社会生活的准备时期,也是一个人开始严肃考虑自己未来生活道路的时期。

这个时期在人的一生中是最宝贵,最有特色的黄金时代,它是一个人充满生机、蒸蒸日上的兴旺时期。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促使他们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青年初期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抽象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

由于青年初期学生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他们的思维活动能够逐步地摆脱具体形象和直接经验的限制,而借助于概念进行合乎逻辑的抽象思维活动,他们试图对各种经验作出规律性的说明,用理论把各种材料贯穿起来,不断地把知识系统化,进一步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他们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和独立性。其思维的批判性表现在:在学习中喜欢探讨事物现象的根本原因,对别人的意见或教师的讲课,都不愿采取轻信盲从的态度,喜欢怀疑争论。其思维的独立性表现在:在学习中喜欢独立思考,遇到问题表现出有一定的主见,在和别人讨论问题的时候,总希望对方的逻辑论证要具有说服力。同时,他们不但开始注意学习材料本身的正确性,而且也开始注意到学习材料论证方法的周密性。他们能够独立地搜集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出本质属性,独立地作出结论。

青年初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和抽象思维的发展,他们的创造想象已占主导地位,特别是通过课外阅读、实验操作和实际观察,他们的想象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培养下,通过课外适当的辅导,往往很容易使他们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种活动中表现出突出的创造才能。

2.感情日益深厚,意志行动带有自觉性

青年初期学生的感情较深厚,他们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和荣誉感都有较高的发展。在良好的教育下,对祖国壮丽的河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宏伟的前景都充满着无限的热爱与自豪感,他们喜欢用热情的诗句来赞美祖国的现在,以奔放的激情去歌颂祖国的未来;他们憎恨破坏祖国建设的一切敌人,并且对生活实践中遇到的许多不良现象也很反感;他们很关心自己周围的变化,也很关心国内外的一些重大事件。

青年初期学生的同志友谊感发展非常明显。他们对友谊很重视,交朋友要求相互了解,有共同的志趣,并且在遇到困难时能互相帮助,不论遇到什么风波能相互谅解,永不动摇;具有一定的原则性,一般愿意同那些对自己要求严、成绩好、能力出众的同学交朋友,希望他对自己在各方面能给予帮助。这时,同学之间建立起的友谊,能够保持终生。但是,在现阶段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交朋友不讲原则,而是讲义气、重感情,搞狭隘的“小团体”,有结伙倾向,彼此感情用事,互相庇护,这种“同志友谊”感是不健康的,应及时地给予教育和引导。

少数青年初期男女学生之间产生了最初的“爱情”,他们之间的这种“爱情”往往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相互爱慕之情。其表现是:他们总希望在异性的“意中人”面前表现一下自己,尽量地把事情做得更好些,以便引起对方的注意并对自己产生爱恋。这是青年特有的一种情感,教师和亲友对这个问题不管不问固然不对,但过于敏感采取神秘主义的态度也是不对的。对青年初期学生最初的“爱情”问题,绝不能用压制或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去处理,而应当对他们加强正面教育,从爱护的角度出发,进行规劝、说服,并且教育他们树立革命的人生观,让他们了解过早地接触这个问题对自己的智力发展和个性品质的形成都有严重的不良影响,应当充分利用自己的黄金时代去学习和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

青年初期学生的意志行动,随着他们的认识和情感的变化也表现出明显的自觉性和坚持性。他们能够独立地下定决心,自觉地克服各种困难,并且能充满自信,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同时还能以先进人物为榜样,自觉而积极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但是他们有时也表现出某些轻率行为。因此,还应当不断地对他们加强教育,以增强他们的自制能力,使他们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够动员自己的精力和毅力战胜各种困难,创造性地完成各种任务。

3.学习兴趣明显分化,中心兴趣初步形成

青年初期学生能意识到自己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升学、就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清楚地了解到自己当前所掌握的各种知识是他们毕业后升入高等学校学习或参加未来工作的重要条件。对青年初期学生来说,学习活动已经获得了走向未来生活的新意义。因此,青年初期学生对各科的学习,不管对学习内容有没有直接的兴趣,他们都能自觉地追求知识,刻苦认真地学习。

青年初期学生的兴趣更加广阔。不但对文艺性的材料感兴趣,而且对理论性的材料也感兴趣;同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他们对某一门学科的兴趣,一方面与他们对这门学科的学习深入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他们选择未来生活道路的志愿有关。如果教师能够积极地加以引导,青年初期学生常常对自己所喜爱的学科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并且能够自觉地通过课外阅读刻苦自学,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甚至在这个过程中还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才能。

4.自我意识开始成熟,自我价值观念增强

青年初期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很明显,处处表现出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很强。从研究所得的材料中可以看出,当代青年初期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缩短的趋势。

青年初期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如下:

(1)他们能够用比较正确的观点来观察自己、解剖自己,自觉地进行自我批评。他们遇事爱联系自己,能以别人的榜样鞭策自己,有自我教育的强烈愿望。

(2)他们对自己行动的过失,不仅能从行动产生的不良后果进行检查,并且能够进一步检查自己的动机和产生过失的思想根源。

(3)他们能够比较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在成绩面前能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在失败面前,能保持冷静,并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4)他们能从个性品质上去分析别人、评价别人,并且也能从个性品质上分析自己、评价自己,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个性品质水平。

5.世界观的初步形成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一个总的看法。它直接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它对人的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青年初期学生世界观的形成是与他们对客观世界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分不开的。他们通过各科的学习,逐渐地了解了一些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是他们初步形成世界观的基础之一。与此同时,他们通过亲身的社会实践活动,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并产生了许多主观体验,这些主观体验就逐渐地使他们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形成了比较稳定、比较系统的看法,这些看法也就直接影响着青年初期学生的情感和人生观。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一)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因此,说得简单一点,学习准备即是已有生理、心理发展水平。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心理发展,其有对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之一的原因。

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纵向的方面是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成熟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是有效学习所必须考虑的前提条件。横向的学习准备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

已有心理发展即学习准备与新学习效率之间关系密切。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同时,不断的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有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二)关于关键期

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在研究鸟类的自然习性时发现,刚孵出的幼禽,如小鸡、小鸭,会在出生后很短的一段时间内追逐自己的同类,若错过了这段时间,便很难再学会此类行为或“印刻”自己的“母亲”。他认为这个时间是幼禽认识并追逐母禽的关键期。后来,发展心理学家将动物的关键期概念引入儿童学习的研究领域,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同样存在关键期。所谓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已有研究提出,2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当然,儿童的行为学习与动物的完全依赖本能的学习不同,即使错过了关键期,有的能力经过补偿性学习仍有可能获得,只是难度要大得多。学习心理发展这一节的教育意义还在于,要尽最大努力发现、掌握儿童心理发展各个方面的关键期,不错过关键期,抓好关键期的发展,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