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耕板块(三年级)

农耕板块(三年级)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谈到农耕板块,立即唤起我的鲜活回忆,那是我带的第一个华德福班级去成都附近一个叫郫县安龙村的地方进行田野旅行,也是农耕之旅的活动。农耕课程是华德福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耕板块分成两个部分:在教室里的学习和教室外的实践。我,以及我们许多老师在三年级的这个内容教学,都将自己的农村生活经验分享给孩子们,这恰好也满足孩子们对世界传记般的探讨。

温 馨 画

“像种子在泥土中发芽

我在我心灵中展开自己”

——《面对自我——九岁的转变与目的》(瑞士赫尔曼·科普克)

谈到农耕板块,立即唤起我的鲜活回忆,那是我带的第一个华德福班级去成都附近一个叫郫县安龙村的地方进行田野旅行,也是农耕之旅的活动。那个班级有7个学生,他们是中国大陆华德福学校的第一个班级,三四年级混合。

农耕课程是华德福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有组织、有计划的一种课程,不是随性所致的一拍脑门,或是像有时报纸上报道的,偶尔带孩子去农村体验,大有作秀嫌疑。为什么是三年级?我已经在前面多次介绍到,孩子进入9岁关键期,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国际课程大纲是这样说,“它是这样一种体验,意识到自己与周围环境,无论是人,还是物,分离开来。”而这种分离,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结果,也就需要提供机会,让他们更好地认识周遭世界,从而也慢慢认识自己,以及自己在世界之中的定位

农耕板块分成两个部分:在教室里的学习和教室外的实践。教室内的学习是让孩子体会认知到农耕的重要性,以及历史和相关内容;教室外的实践,典型的就是“田野旅行”,即老师带孩子们到农场或乡下,体验农事,生活、收获,认识周遭环境。

关于农耕的学习,我是从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入手:我们吃的米是从哪里来的?

“从超市来的。”

这个回答也算“标准”,还是国际性的,因为以前外国老师也这样告诉过我的国外孩子这样回答。当孩子这样回答的时候,我总想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样的词语。我父亲是电信局职员,母亲是教员,但我一直在川西农村长大,栽过种过,挥汗如雨过,拉过大粪车,跳过农业“丰收舞”。那个时候的孩子,知道农事艰辛,也有行走大地之上的宽广与快乐。想起来,我至今不能忘记门前的清清溪流,傍晚竹林的蜻蜓飞舞。但我们怎样让这些生活在城市鸽子笼里的孩子感知农村世界?古代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击壤歌》)而现代是去超市买米,斩断食物与大地的连接,人力与食物的关系完全显现不出来,没有歌里的豪迈与怡然自得!而似乎是只要有钱啥都可以买。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的《田园四时杂兴》诗中描写了夏季田园繁忙的景象,以及乡村孩子对成人的模仿。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农业与农事的国家,从祭祀时代开始,传说的《夏小正》谓“鱼陟负冰”(鱼升冰融),“农纬厥耒”(丝缠耒耙),“初岁祭耒”(开春祭耒),都展示着远古华夏的农耕文化。如果说《夏小正》带有后人杜撰或整理的嫌疑,那么商甲骨文卜辞农事内容的丰富就明示着华夏文明农耕的重要因子。

有时想象一下,中国的农耕文明至少拥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而工业和城市文明真正在中国大陆占主导地位是从改革开放80年代算起,不过30多年——高楼、商场超市、私人轿车。这两者是如何的不成比例——时间长度相较百分之一都不能到,却又巨变无比。这30多年国人生活方式彻底以城市为主导。以前,农业文化与农业意识、农业社会生活方式完全占据我们血液的每一个细胞。时间上,天时、季节;空间上,山川、田野;与风、太阳、水、土的关系;人力、农具、庆典等,这些构成重要的农耕文明的细胞,包括因之而来的天人观念、人伦观念、神人观念。而现在城市的人居“鸽子楼”,钢筋水泥商贸中心,汽车、飞机、互联网,又如何影响到天人、人伦、社群、自我意识?但同时哪些亘古而来的东西,又作用到我们灵魂深处的哪里?

文化的巨大变迁暂且不表。

在教室内,孩子们可以先学习相关农事的内容。耕读传家,人需要吃饭,也需要精神生活。我,以及我们许多老师在三年级的这个内容教学,都将自己的农村生活经验分享给孩子们,这恰好也满足孩子们对世界传记般的探讨。《天工开物》里面的农事,比如《乃粒》篇,或以前民国老教材的农事内容都可以借鉴。栽种,整地、翻土、平细、开陇、下种、施肥、浇水、管理、收获,金木水火土,人力畜力,一个也不能少。同学们在校园中早有尝试,理解、形成图景也并不困难。这在孩子们的主课本上也有很好的描述。结合时间的学习,学习农时,认识农具,学习相关诗歌

农谚是很好的学习内容之一,“清明要明,谷雨要淋”“芒种不种,过后落空”“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万物土里生,只要两手勤”,既有物候,也有农事,还有勤劳的道理。通过农谚认识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也很重要。

在教室内的学习做好一定准备后,就可以到教室外去实际体验了!下面是一个例子,是我带华德福第一批孩子去田野旅行的实例。

安龙村全家河坝在世界文化遗产(WCH)都江堰的下游不远处,都江堰支流流淌而过,水系发达,固需安龙。在中国,龙很多时候与水联系在一起。在一个民间协会的帮助下,安农村尽量保持着成都平原传统栽种和生态循环方式。河坝里好几户农户,坚持不用化肥、农药,实现着有机栽种。

我们准备好行头,带好药箱,奔赴“战场”。说奔赴战场,也不算夸张,因为农村称农历五月为“红五月”,也叫“双抢”季节,即“抢收”与“抢种”——抢收小麦,抢种水稻。人们大多在农季“小满”与“芒种”间,要收种停当,否则“人误地一天,地误人一年”,因为“收麦如救火”,“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

午饭之前我们到全家河坝农户家里。我和同行的女同事劭蕊分别安顿孩子。我这里为什么特别提到女老师,是因为出行时应该两个性别的老师都要有,因为除了对孩子们学习进行指导而外,我们还要做到好几“陪”:陪吃,陪玩,陪劳动,陪睡。陪睡是不同性别的老师晚上分开住宿,以照顾不同性别的孩子。同时,不同性别的老师,也带来不同的特质,这样孩子可以学习不同性别的成人的品质。

带孩子出去学习,无论短途还是长途,国内还是国外,住宿是一个需要重点注意的地方,一定要对住的地方有比较细致的了解。首先是安全性,必须保证绝对的安全;其次是适宜性,适宜性是指环境相对安静,比较能够做到防蚊虫;再次是老师容易照顾。万一孩子生病,老师也要知道最近的医疗机构,以及运送工具。

安顿好孩子后,我们进行周边环境认知。老师带着孩子们在住的这人家附近和要收获的目标田块转了一圈。孩子们欣赏到田畴美景,感受到收获的喜悦。

田野旅行,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的意志力。意志力的培养是现代社会的大问题,因为它需要节奏和重复。节奏和重复在学校里相较而言,容易建立,但在田野学习、生活就容易被打乱,而这恰恰是需要克服的。在后面的一个田野旅行计划表中,大家可以看到这个稳定的节奏。

我把主要的几件事说一下。

帮厨:一个大大的农村的柴灶,它有深深的灶膛,后面墙上供着一个一脸和气的灶神。孩子们从不远处的柴圈用火钳大夹大夹地把我们收获的油菜衣子(油菜豆荚外壳),或是大把的油菜秆送进灶膛,火熊熊的,主人或是老师,挥动着大铁铲,在大铁锅里翻动着菜蔬,土豆的自然味道,韭菜的浓烈清香,回锅肉的鲜辣和肉味,弥漫着整个屋子。摆好桌椅,放好碗筷,说过谢饭诗,便一起享用新鲜健康的食物。饭后大家一起收拾整理。孩子需要诸多能力,生活能力一定不能少,因为他(她)成人后面对的第一要务就是面对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带着妈妈去上学,带着妈妈去上班。我们决不能培养“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六亲不认”的孩子。

劳动:收回油菜籽和菜秆,插秧是我们的主要任务。中国城市十分现代化了。伦敦、纽约、东京、柏林,在现代化这一点上我真的看不出与北京,或是与成都的区别。但是,驱车出成都,不到一小时,完全还是刀耕火种的时代——牛拖着铁犁犁田,劳力就着木制拌桶打谷,人手动插秧,火烧废弃秸秆。我说至少两千年了,都是这个样子。我们也是这个样子,用四川叫的“粮摡”,一种顶端有着硬竹条扎成的拍打面的长木柄农具,奋力拍打堆在宽大竹席上割来晾干的油菜,翻卷着拍打面,每一个人都咳刺咳刺地用力,班级上大一点的孩子用着吃奶的劲儿,小一点的孩子一摔“粮摡”,人差一点被拽进竹席中。打出油菜籽,收集到箩筐里,然后收拾油菜杆,以及油菜衣子,老师和孩子们都把捆好的油菜杆自己能背的放到背上,不能够自己背抬着,拽着,反正想方设法弄回农户家。

插秧是把田块收拾干净平整好,灌上水,施上肥,把育好的小秧移栽到大田之中,孩子们戴着草帽,在太阳底下,一行行,一列列地认真栽种着,当然有时会被水里的某种居民吓一跳,然后又继续进行。他们能够坚持,我们非常欣慰。

学习:除了定时的学习内容,以及劳动、生活外,有三个活动我要提及。一是分享家庭和本地历史;二是学习辨认草药;三是找寻河流的源头。

“我们是外姓,从安岳那边搬过来,有人要欺负你,那个时候这里地势低,到处都是水,夏天水更大,到处白晃晃的……”孩子们都围坐在圆桌边,静静地听着女房东的讲述。

了解一个地区文化社会生活的最好的途径就是听本地居民讲述,而本地居民的故事是最直接的了解方式,既是图像化的,又是情感的。那些对这片土地的爱都装置在每一个声音的韵脚和讲述时的动作中,这个四川嬢嬢(阿姨)的本土腔调的讲述把外姓一家在异地努力扎根、持家的历程平实地衬托出来,这里,人和所在的环境是结合在一起的,我知道,这是老师作为组织者一定不能错过安排的内容。

药草辨认也是这个阿姨提供的,在田边地头随便扯起一窝植株,告诉孩子们草药的名字和功用,这个车前子治咳嗽,那个夏枯草帮助睡眠,这些三七可以敷伤口止血,那些野薄荷可以泡茶,清凉解毒……特别是灯笼花(蒲公英)、金银花,就可以制作我们带的随身预防药物,孩子们大为惊讶,怎么也没办法把这些植物与那些药物联系起来,一个劲问,这些植物是怎么做成药的。

寻找河流的源头是和地理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穿戴整齐,从住的地方出发,逆河而上,踩田埂,穿竹林,跨小桥,钻大桥——我们唱着《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从桥的下方钻过去,孩子们有着完全不同的视角,他们先是很谨慎地来到桥下,之后就得意地在桥下打闹起来。我们一直走到上游河道分叉的地方,也顺便介绍两千多年前都江堰水利枢纽的作用。

一周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中间有家长过来探望过孩子,我们老师意识到,这次对有些孩子来说,是第一次离开家长住宿。

第一次的田野旅行,有很多的收获与不足,而一个大的不足是收稻的季节没有返回去收稻,这使得我们的田野旅行不够完整。

从第一次的农耕旅行到现在,成都华德福学校至少有8个班级做过这样的事情,尽管内容不同,但老师给予孩子的方向是相同的。以下是成都华德福学校老师做的一个田野旅行计划,也是去安龙村,事实上也是按这个计划实施的,颇具典型性,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田野旅行计划

时间:6月4日—6月8日

地点:四川成都郫县安龙村

班级人数:21个学生,(凌峰因为腿伤不能参加,我们祝愿他早日康复)3个老师(章敏、远斌、傅蕾)

农耕内容:菜籽榨油、插秧、推豆花、识草药、赶集、榨菜油、摘香草、做精油、

手工编织(草编或竹编)、采摘有机蔬菜、烤土豆、生火、帮厨、做堆肥

住宿:高家提供床铺及床上用品

用餐:高家吃素,菜做得好吃,提供鸡蛋,(如果有鸡蛋过敏的请书面告知老师)

每人每天70元(含住宿费)

洗衣洗澡:高家提供,有热水供应

交通工具:校车接送 2辆   做作业大圆桌:高家准备大桌

每日作息,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

7:30 起床、整理床铺和房间、洗漱

8:00 帮厨、早餐、清理

9:00 田间劳作

10:30 休息和点心

11:00 田间劳作

12:00 帮厨、餐前准备、午餐

13:00 午休

14:00 整理内务 检查卫生

14:30 分享时间 (田野日记

15:30 田间劳动

16:30 点心

17:00 田间劳动

18:00 餐前准备、晚餐、清理

19:00 散步和乡村游戏

20:00 回顾一天的工作

20:00 写日记与洗漱 与家人联系 (轮流)

21:00 熄灯、悄悄话时间、睡觉

费用预算

每人500元,含孩子赶集时的零花钱50,赶集当天发到孩子手里,多余的放入班费。

学生行李内容:

1.生活用品:洗漱用品包(毛巾、牙膏和牙刷、梳子),换洗衣服四套(两长三短),其中要有宽松的中裤,裤脚可以收边的;有背带的水壶(很重要);帽子、凉鞋和拖鞋、运动鞋各一双,1.5米的床单一床

2.学习用品:日记本(老师发)、蜡块、彩铅、竖笛

老师准备物资:

1.药品及工具:白药、驱蚊膏、草帽、农具

2.洗漱用品:天然大瓶的洗发水和沐浴露、脸盆25个

3.应急资金2 500元(此项说明:财务退一周伙食费1 575,去年冬至节班费收入959.4元,其中500元捐献给石头爷爷——帮助我们学校建设,环境美化,不幸患癌症的德国老师,故剩余459.4元)

4.应急灯及电筒

注:孩子不允许带:钱、食物、玩具、手机、游戏机、漫画书、手电

人员情况、时间安排、内容计划、物资准备、注意事项,一应俱全。读者朋友可以看到老师安排得细致、具体,不打无准备的仗。而孩子们不允许带的东西,恰恰是最影响孩子们专注于当下生活劳作的东西。他们在那里并不需要,需要的是吃好、睡好,与大地植株交流,与老师同伴交流。

农耕回去后的回顾是十分必要的,照片记录,主课本记录展示,随队老师制作的幻灯片,都是很好的、可利用的东西,可以让孩子们把美好带入记忆里。

主要参考书目

[1][德]卡尔·奥斯陶斯.生物动力农场[M].丁维,李慧敏,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明)宋应星.天工开物[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