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过渡的处理

过渡的处理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过渡用有趣的两个“出其不意”,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作了铺垫。此过渡的好处是能再现教学的重点,加深学生印象,巩固教学效果。

课堂过渡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将所学内容的章与章、节与节、章与节、此问题与彼问题转换衔接在一起的一种教学技能。此技能可以体现教师上课的内在逻辑,促使学生思维连贯地学习新授课内容。过渡有以下功能与作用:一是穿着引线,有助于保持教学各环节的顺畅衔接;二是上下贯通,有助于保持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三是提醒学生,有助于引起学生注意力;四是温故知新,有助于激发学生思考。过渡的原则是联系性、逻辑性、启发性、思维性、巧妙性、简明性、计划性和生成性。过渡的方式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自然过渡法

它是指教师充分利用知识本身的结构和思维逻辑关系实现教学内容自然“承转”的一种过渡方法。历史教学内容之间本来就有很密切的联系,自然过渡将知识本身的结构和逻辑关系自然呈现在学生面前,讲解和过渡浑然一体,有利于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连续。这种方法是最基本的过渡法,它一般适用于条理性很强的知识内容。

【课例评析】

在教授人民版《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中有关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学习秦统一六国、北伐匈奴、南征南越、收复“西南夷”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接着提问:秦始皇用武力统一全国后,又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来巩固这种统一的呢?从而引出“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这种“打天下”(秦始皇统一全国的过程实现)到“治天下”(加强中央集权)的自然过渡,实现了知识前后的逻辑联系,保持了知识结构的完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连续。

2. 联系旧知法

它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来实现所授知识起承转合的一种过渡法。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新内容与旧知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旧知识往往具有承上启下和“架桥铺路”的作用,利用学生所学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旧知识,而且还可使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关联之处,认识到重大的历史事件相互间存在着的密切联系,从而便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培养学生用联系的方法看待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

3. 设疑过渡法

它是指教师利用问题来有效地引导并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作进一步深入思考的一种过渡方法。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起源于思,思起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探究的开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置疑、激疑、质疑、释疑、解难等步骤,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解疑的动因和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为教学顺利过渡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在教材的重、难点之处设疑,重、难点往往是教学的重心和焦点所在,教师应于此处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设置有一定思维含量的疑问,诱导启发学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过渡到新学习的教学内容。

4. 激趣过渡法

它是指利用历史故事等有趣材料来实现过渡的一种方法。历史是有血有肉的,教学时引入一些与所上课内容有关的历史故事等有趣材料,往往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激活学生思维,进而过渡到所学新知识。

【课例评析】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课中,二战后期为了尽快地打败德国法西斯力量,盟国实行苏军和英美盟军从东西两线夹击法西斯德国的战略,这一内容如何过渡到“英美盟军开辟的西线”呢?教师可讲述两个有趣的“出其不意”:一个是登陆地点出其不意,另一个是在登陆时间上出其不意。正是由于这两个“出其不意”,英美盟军在诺曼底一举登陆成功,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从而大大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此过渡用有趣的两个“出其不意”,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作了铺垫。

5. 小结过渡式

它是指教师在上面环节教学内容结束后,采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引出下面要讲授知识内容的一种过渡方法。它一般用于教学环节之间或课堂教学环节之末。此过渡的好处是能再现教学的重点,加深学生印象,巩固教学效果。

6. 对比过渡式

它是指教师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过渡的一种方法。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当两个教学内容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或者相异的地方时,就可采取对比的过渡方式。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对比,可使所学内容建立在一种知识的比较关联之中,从而就实现了过渡。

【课例评析】

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工业化的起步》一课中“一五计划的制订”的内容时,教师就可采用对比过渡法,先将同时期中国(1952年)、印度(1950年)和美国(1950年)的人均钢产量和人均发电量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得出中国当时的重工业不仅远远落后于美国,而且落后于印度的结论。在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就可得出,为奠定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当时中国必须大力发展重工业。这样就顺利地过渡到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一五计划的制订”这一内容上,在比较中实现了上下文之间的顺利过渡。

7. 转折过渡法

它是指教师采用转折性的语言来实现过渡的一种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当两个教学内容有较大差别时,一般采用“但是……”“却……”“而……”等词语达到过渡的目的,此种方法过渡不仅保持了教学环节之间的润滑,而且还能使学生思维很快集中到下面所要学习的内容。

【课例评析】

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课中“北伐战争失败的原因”时,当教师讲完国共合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最终打垮了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之后,为了顺利过渡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国民大革命的失败,教师不妨采用转折过渡法指出:北伐胜利进军,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派势力,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然而正当北伐取得辉煌战绩之时,革命阵营内部却出现了以蒋介石、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右派,他们分别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这样,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就此失败。此过渡先让学生认识到了国民革命的成果,而后使用了一个转折词“然而”,使学生认识到北伐胜利进军的同时,革命阵营内部也发生了严重的分化,正是这样的分化导致了国民革命的最终失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