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导入的处理

导入的处理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导入的原则是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简洁性。在历史课堂新课导入中,教师通过制造“悬念”,于无疑处而生疑,于有疑处而思疑,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引起他们的认知冲突,促使他们积极探索,急切地想了解新课的内容。这样演绎的导入方法,促使学生运用该理论解决疑问,使学生领会了教材中渗透的历史基本原理和思想,培养了中学生历史思维的深刻性,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导入了新课的学习。

导入技能是指教师在新课正式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技能导入,俗称开讲或开场白,它是教师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进入教学状态,从而帮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前做好心理和知识上必要准备的一种教学行为。一般而言,课堂导入具有定向集中、激励诱导、认知衔接、信息互动等功能和作用。导入的原则是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简洁性。

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分类方法有很多种,一般说来,大致归纳为问题式导入、材料式导入、激趣式导入、情景式导入、释题导入等方式,具体方式方法如下:

1. 直问导入法

直问导入法也称开门见山法,它是直截了当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进入新课的一种导入方法,也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导入形式。此方法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能迅速地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有了一个直接思考问题的方向。

【课例评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华夏之祖》一课内容,学生比较熟悉,在导入新课时,教师不必转弯抹角,可直接提问学生: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我们向来以“炎黄子孙”自称,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哪些人吗?我们为什么称他为“人文之祖”?这样的导入属于直问导入法,教师通过直接提问,把学生的注意力快速转移到疑问中,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清楚明确,收到开门见山之功效。

2. 温故知新法

温故知新法是指教师在上新课时,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历史知识,通过知识的迁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发现相关联的新问题,构建起新课与旧课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承上启下地学习新授课的一种导入方法。温故知新法是历史课导入艺术中最基本也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此方法的好处是使导入由已知到未知,便于学生顺理成章地接受新授课内容。

3. 质疑启发法

它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启发谈话,以质疑的方式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进而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提问导入,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出问题的答案,也不是直接把答案教给学生,而是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其解疑的动因和兴趣,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启迪他们的学习愿望和探索的欲望,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探求知识。

【课例评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鸦片战争》一课,如何导入?教师可连续设置一系列疑问启发学生:鸦片战争前夕,中国还领先世界吗?有人说,假如没有林则徐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华战争了,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这样的设疑,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把思维的空间留给了学生,引起了学生的思维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有的学生会讲禁烟是借口,没有这个借口就找别的,或者直接发动侵略战争;有的则讲这是由当时国际、国内情况决定的。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一步提出:这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究竟是什么?偶然性又究竟是什么?这样的继续设疑启发,进一步唤起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实现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求知识的心理转变,使学生在逐步质疑过程中达到了对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化,从而加深了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历史背景的认识,进而顺利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4. 设置悬念法

中国古典章回小说里常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设置“悬念”。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由惊奇和问题开始。”疑问是思考的开始,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探究。“悬念”设置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他们求知欲望、点燃他们智慧火花、促使他们追求真知灼见的重要教学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历史课堂新课导入中,教师通过制造“悬念”,于无疑处而生疑,于有疑处而思疑,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引起他们的认知冲突,促使他们积极探索,急切地想了解新课的内容。

5. 理论导入法

它是指在新课伊始,教师先提供理论,然后再引导学生用演绎的思维方式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此法对于知识储备有限、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完全形成的低年级学生不太适合,但对于抽象思维基本形成的高年级学生则比较有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润物细无声”地将历史理论恰当地运用到新课开始之前,不仅能有效地导入新课,而且还可直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课例评析】

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时,由于学生已经从政治课上学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理论,而且在此之前教师也引导学生分析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故教师不妨直接用理论导入法: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从根本上导致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大家都知道这实际上体现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其实,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也是如此,革命前法国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究竟分别是怎么样的呢?它们之间又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呢?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这样演绎的导入方法,促使学生运用该理论解决疑问,使学生领会了教材中渗透的历史基本原理和思想,培养了中学生历史思维的深刻性,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导入了新课的学习。

6. 直观教具导入法

历史具有过去性的特点,但历史并没有完全消失,后人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书写记录和地下考古挖掘工作出土的历史遗迹,在某种程度上尽可能复原历史。教学实践表明:展现一些包括图片和文物模型在内的直观教具,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再现历史,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的思维进入兴奋状态,进而达到深化所学主题、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功效。特别是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利用这种形象直观的教具作导入的材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导入方法。

【课例评析】

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美国的诞生》一课时,教师可采用直观教具导入:先出示课前教师制作的形象直观的“美国国旗”,接着设问:大家看这幅图片中的是哪个国家的国旗?(生:美国。)仔细观察,这面国旗有何特点?在学生回答这面国旗由13个条和50个星组成之后,教师进而指出:13个条代表美国独立前的13块殖民地,一个星代表一个州,50个星代表现在美国的50个州。当今,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是200多年以前,它却是英国的殖民地。那么,美国是怎样走上独立的道路的?华盛顿是个怎样的历史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国的诞生。“美国国旗”这一直观教具,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活了学生思维,不仅使学生了解了“美国国旗”的含义,而且提出了新的问题,最终顺利导入了新课。

7. 史料阅读导入法

历史是已经消失了的过去,人类认识它,除了地下考古外,最主要的手段是通过大量的历史记录,即史料来了解。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入史料,引导学生阅读史料,从中获取相应的信息,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再现历史,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从而有助于顺利地导入新课。

【课例评析】

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汉朝》时,教师可先通过幻灯给学生出示《汉书·食货志》中的一段史料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饱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引导学生阅读后,教师再结合史料提问: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生: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的荒凉景象。)这种景象是怎样造成的?(生:是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造成的。)为此,要想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汉初统治者必须要采取什么措施?(生:尽快恢复经济。)于是,汉高祖采取了轻徭薄赋、注重发展农业生产的经济措施。汉高祖以后的几代皇帝,特别是文帝、景帝在位时期,继续推行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的政策。汉朝出现了历史上的“文景之治”,“文景之治”为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汉朝的“大一统”是怎样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

8. 时事导入法

它是教师利用时事材料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主要是在与现实密切的生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根据已发生的新闻时事,将所学历史与具体的现实相联系,可使学生感受到历史无处不在,拉近历史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9. 乡土材料导入法

它是指教师利用学生身边的乡土材料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家乡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学生们对其中的很多事物都比较感兴趣。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乡土材料,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尽快进入课堂角色。

【课例评析】

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时,在贵港的教师可以从当地学生比较熟悉的达开水库、达开高中讲起;在桂平的教师可以从金田村讲起。对于南京的学生而言,这些地名比较熟悉,所以学生易于产生亲切感,容易产生“共鸣”,在教师讲述了这段与他们联系密切的乡土史后,学生就自然而然进入地课堂角色了。

10. 故事导入法

它是指教师用讲故事导入新知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合于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他们对历史小故事情有独钟,小故事是开启他们学习兴趣的金钥匙,在上历史新课前,教师用讲故事的形式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热情积极地投入到对新授课问题的探索之中去。

【课例评析】

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大变革的时代》时,由于涉及社会性质的变革,对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兴趣不容易激发。但若以讲“南门立木”的故事导入则效果会较好:话说,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有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要推行改革,为了让改革能取信于民,他下令在都城南门立了一根木头,并颁布命令说,谁能够把这根木头扛到指定的地方,他就可以得到十金,起初谁也不相信,于是没有一个愿意搬。在这种情况下,这位政治家又把赏赐增加到五十金,此时,最终有一个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把木头搬到了北门,他果然得到了五十金的赏赐。扛一根木头就能得到赏赐,大家说稀奇不稀奇呀?这位改革家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大家想不想穿越历史的时空隧道回到古代去看看呢?这样的导入,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好奇心的诱导下兴致盎然地进入该课的学习。

11. 成语导入法

它是指教师利用成语导入新课的方法。中国古代史涉及成语典故很多,成语典故往往具有言简意赅、寓意深刻的特点,在历史课的导入中,教师如能信手拈来,结合教学内容,恰当地采用成语典故并说明其含义来导入新课,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围魏救赵”“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和“纸上谈兵”等成语导入新课。这些成语反映的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内容,学生比较熟悉,因而能激发兴趣,收到“看一孔而窥全豹”之功效。

12. 节日导入法

它是指利用一些重要的节日来导入新课的方法。在人类历史上,有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利用这些重大事件的纪念日及国家平时发生的大事独具匠心地导入新课,有利于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例评析】

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五四青年节”导入。“五四青年节”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年一度的节日,教师由该节日引导学生“回到历史”,使学生明白了“五四青年节”和“五四运动”之间的关系,然后依据“五四运动”的内容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五四运动”指什么?它发生在什么时候?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深远的影响?),由此就自然地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该课的学习。

13. 歌谣导入法

它是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使用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歌谣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歌谣往往既朗朗上口,又简单明了,易于学生理解,因而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14. 诗词导入法

它是指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诗词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诗词语言精练、生动、优美,学生喜爱朗读、背诵。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中国史的教学中,教师恰当地引用学生熟知的古诗词进行导入,可以起到营造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使之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的作用。

15. 格言导入法

它是指教师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格言警句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格言警句是人类思想、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教师通过引用与课题相关的格言导入新课,既能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16. 歌曲导入法

它也称音乐导入法。它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合适并与教材内容相匹配的歌曲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教材中有一些内容是学生没有兴趣学习的,导入新课时可以用一些富有感染力的音乐资料。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学生感知、联想、理解等与审美有关的心理活动被引发,伴随起伏的旋律,他们能把自己的情感移到艺术作品中,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去体验,爱其所爱,恨其所恨,爱憎分明,仿佛就置身于那个时代。这样就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思维处于兴奋状态,顺利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17. 视频导入法

它是指利用影视材料创设历史情景进而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教学媒体是教学过程的产物,最早的媒体无疑是教师的口语和教科书,后来又出现粉笔、黑板、挂图、投影等,随着科技革命的兴起,又出现了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多媒体教学手段(CAI)。利用这种手段导入新课,能够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结合在一起,集中多种媒体之优势,寓学于乐,刺激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化无声为有声,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创造良好的情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在充分感知生动的历史形象的同时,尽快地进入历史新课的学习。

【课例评析】

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一课时,教师可先播放一段视频《赤壁之战》,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在激发起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兴趣之后,教师据此设问:同学们,这是中央电视台拍摄的长篇电视连续剧什么中的一段历史?(生:《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所反映的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它所讲的是历史上什么时代的事呢?它反映的是真实的三国时期的历史吗?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三国,去感受那段灿烂的历史。

18. 释题导入式

它是指教师在新课伊始、于黑板板书课题之后,进而对课题进行分析,开宗明义,揭示所讲的中心内容,从而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历史教材是按照章节体的形式编排的,每一节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标题,该标题或者概括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或者描述了本节课所属历史阶段的某种基本历史特征。因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很多新课都可以用解释标题的方法直接导入。用此法导入新课,可使学生直接明了本节课的重点,及时地进入重点内容的学习。

【课例评析】

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航路开辟》时,教师可先指导学生看地图册《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图》,让学生找出14世纪前后人类主要在哪些大洲活动,他们联系的通道有哪些。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指出:前面我们学习的人类历史主要发生在亚、非、欧三洲,14、15世纪之前,人类基本上不知道地球上还有其他大洲,这直到15世纪至16世纪人类开辟新航路之后才认识到。为什么要在航路面前加“新”字?什么是新航路呢?教师通过释题导入,进入新课学习。

课堂导入作为一门教学技巧,其形式各异,方法多种多样,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只要是学生听得懂、感兴趣、有思维,就是有价值的导入。为此,历史教师在导入设计时,不必拘泥于某种模式,而是要根据学科的实际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的教学内容、具体的课堂组织结构及教师个人的特点等因素综合考虑,创造性地加以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