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问技能的原则

提问技能的原则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的有效性提问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能够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的回答做出评价。提问过少,则很难调动课堂的氛围,教学目标也没法达到。教师在课堂中应要使用启发性原则,发散学生的思维。虽然提出的问题不能使每个学生有机会进行回答,但面向全体学生的提问,能够达到促使学生进行思考的目的。

(一)有效性原则

教师的有效性提问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能够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问题要围绕教学的内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进行设计,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效性提问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如检查式、设计悬念式、层次式等,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要进行有效提问,教师应该做好预设,设计好要提的问题,并明确何时提问、向谁提问。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的回答做出评价。

(二)适度性原则

提问要把握好难易度。教师提问的内容如果过于浅显,则学生无须动脑;如果过于深奥,则学生无从动脑;如果不疼不痒,则学生无意动脑。所以,提问要适度,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进行提问。

提问要注意数量,在一堂课中,教师进行提问的次数不能过多,提问过多会给学生增添心理负担,也容易影响教学的进度和完成质量。提问过少,则很难调动课堂的氛围,教学目标也没法达到。所以,教师要抓住知识的关键点、学生的兴趣点,帮助学生有效克服重难点,使提问的效果显现出来。要杜绝“问题战”或“满堂问”的现象。

【案例】 在讲授高中思想政治课《经济与生活》教学片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教师安排四位学生演出已经准备好的小品后提问:

教师:观察这四位同学的表演,结合教材的内容,大家看看这四位同学分别对应了哪种消费心理?这种消费心理有什么特征?(各组讨论,然后派代表进行发言,其他组有异议的可以进行补充。)

学生:模拟表演中的扬扬是求异心理,爸爸是从众心理,爷爷是求实心理,妈妈是攀比心理。对应的特征分别是……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组内和其他组还有补充吗?

学生:这些消费心理有些好,有些不好,我们要端正自己的态度。

教师:确实是这样,比如盲目从众的心理是不好的,但健康的从众心理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这四种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点评:教师通过模拟案例,让学生进行表演,用的案例贴近学生生活,问题难度适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启发性原则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我们懂得课堂提问应要遵循启发性原则。教师在课堂中应要使用启发性原则,发散学生的思维。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问题,达到启发的目的。

【案例】 在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④《生活与哲学》关于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教学中,提出问题:一个和尚有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与“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的结果大相径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通过提问,要求学生要用教学中相关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并找到答案。

(四)兴趣性原则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提问要坚持兴趣性原则,表现在:一是问题本身有趣味性;二是问题能引起兴趣,通过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达到教学目标。

教师的提问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融入课堂的教学当中。有了兴趣,学生就会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主动去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

教师要巧妙设疑,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给予肯定性或鼓励性的评价,让他们享受学习的快乐;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开发学生的潜力,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热情。

(五)面向全体性原则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面向全体学生,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目的是使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学。虽然提出的问题不能使每个学生有机会进行回答,但面向全体学生的提问,能够达到促使学生进行思考的目的。

面向全体学生的发问,不是一对一的交流,所以,问题要经过精心的设计,考虑学生知识的跨度和认知水平,进而确定问题的难度。设置的问题最好使大部分学生经过思考后就能得出答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