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设计就业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的首要任务是确定其评价要素。总之,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应是一个“数量与质量双重维度,高校、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和毕业生四方共同参与,可对毕业生进行连续跟踪调查,就业质量评价、未来预判、危机预警等多种功能”的完善体系。就业率能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阶段性的“量”,是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基础性指标。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功能

第一,描述功能:构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客观准确的描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因而,构建出来的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应该能够反映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某一方面的特征和本质,而整个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一个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状态。

第二,评价功能:构建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目标是能够评价各个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情况,不仅仅是对就业质量的描述,更包括对其进行量化和分析,得到科学可靠的结论。指的是评价指标体系的各个指标能够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不同维度和不同方面进行评价和测量,并能够进行综合评价。

第三,指导功能: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就是一个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相关维度进行层层分解的过程。一方面,通过这一分解过程,得到的评价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指标也是在今后提高这一特殊群体就业质量的相关工作应该关注和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对就业质量进行评价后得出的结论无疑也会成为有关工作采取措施的依据。因而,对于发现和解决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质量上的问题,并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研究和工作,一个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就业质量涉及多维度的内容,单一的指标无法全面地对其进行测量和评价。设计就业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的首要任务是确定其评价要素。合理的确定出评价要素,是正确测量及评价就业质量的大前提。建立综合指标体系时,应该遵守一些基本的原则:

第一,全面性与系统性原则。一方面,构建的指标体系应包括影响就业质量的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构建的指标体系,其内部的各指标之间应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系统地、相互联系地对毕业生就业质量做出全面的评估。

第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原则。由于评价问题的复杂性,有些因素很难量化,所以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结合起来使用。通过对每项因素指标设置权重值,在实现对定性指标定量分析的同时,也能对定量指标的数据进行定性分析,力求能系统客观地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和本质。

第三,通用性与可比性原则。为了使评判的结果对不同层次的高校都适用,并便于在各高校横向间和高校自身纵向间进行比较,需要设计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使构建的指标体系以进行横向、纵向比较。

第四,独立性与可操作性原则。构建的指标体系要有统一的分类基准,各项指标都有明晰的内涵,指标的外延互不交叉和重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时为了保证评价的有效实施,就必须使评价指标体系所使用的方法易于理解和操作,指标不宜多,应易于采集和具有强操作性。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与内涵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至少涵盖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第一,就业质量的全面反映。就业质量评价既要包括数量指标(如就业率等),也要包含质量指标(如就业渠道、就业水平、工作环境、工资待遇、职业稳定性、就业满意情况和专业对口情况等),真正能够帮助教育主管部门和髙校实现就业质量与数量的两个维度全面监测。

第二,就业质量的动态呈现。主要是建立动态数据库,对历届大学毕业生不同时间点的就业质量跟踪调查,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通过不同指标(如年份、地域、学校性质、专业等)的查询,方便教育机构、高校和社会了解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

第三,就业质量的趋势预判。通过多年努力,积累大量的各高校的就业质量数据,并通过一定的科学合理的分析计算方法,探索就业质量的变化规律,对其未来一定时期的发展走向进行预判,为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学生家长等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填报志愿等方面的相关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第四,就业质量的危机预警。基于就业质量的动态呈现和趋势预测,通过设定就业形势发展的危机状况警戒线,在危机状态出现前预先发布警报信息,为相关部门提前干预提供参考。主要是要掌握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后的一定时间内,在没有其他不可遇见的因素外,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变化和发展情况,提出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和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政策建议。一旦出现就业质量危机,可以及时针对相应情况进行干预和化解,加强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

由此,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在内容上应尽可能地包含重要的评价指标;在功能上既能对现有工作情况的整体进行分析,又能对未来进行预测;在形式上,既有标准化的评价方案,又有动态化的数据库系统,还有规范化的工作流程;在操作上要有简单科学、方便合理的操作办法。总之,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应是一个“数量与质量双重维度,高校、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和毕业生四方共同参与,可对毕业生进行连续跟踪调查,就业质量评价、未来预判、危机预警等多种功能”的完善体系。我们以我国现行的劳动法律法规、政策为指导,参考国际劳工组织编制的衡量各国“体面劳动”的主要指标体系,借鉴国内专家论文中的部分评价指标,设计出本次研究的就业质量评价的指标,具体为:

(一)就业率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就业率能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阶段性的“量”,是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基础性指标。特别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和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就业率能很直观地反映出一个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和就业竞争力。

在该指标体系中,我们将一般的“就业率”指标进行了扩展,分别从“一次性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两个观察点来考量。这是因为“一次性就业率”所反映的只是阶段性的就业成果,难以全面反映毕业生就业的整体状况,而增加“年终就业率”这个观测点,能使就业率这个定量指标的短期时间长期化,使其在趋于合理的同时,也对就业率这个数量指标进行了部分的质的修正。

(二)薪金水平

一个学校毕业生就业的“薪金水平”反映了当前该校毕业生在学校的学习(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水平。薪金水平对于员工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保障功能、激励功能及信号功能等三大方面。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报酬是绝大多数劳动者的主要收入来源,它对于劳动者及其家庭的生活所起到的保障作用是其他任何收入保障手段都无法替代的。其次,薪金水平是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一种心理契约,这种契约通过员工对于报酬状况的感知而影响员工的工作行为、工作态度以及工作绩效,即产生激励作用。最后,薪金水平作为流动社会中的一种市场信号可以很好地说明一个人在社会上所处的位置,并且成为识别员工在组织内部个人价值和成功的一种信号。

不同高校之间毕业生薪金水平的差别可以有力地反映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自身价值和对社会、对企业的贡献能力。“薪金水平”这级指标可以分别从“三个月的平均起薪”和“年终薪金水平”这两个观测点来考量。因为,按人才成长规律,高校毕业生就业后3-5年,才能较完全准确地显示他们的成长水平和发展潜力。这时的薪金水平能够反映出他们对社会和企业的贡献程度,自身价值的体现,同时也反映出他们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但由于统计结果的滞后性,没有与其他几项指标同时统计公布的可操作性,所以用年终薪金水平这个指标。当然,不同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一样,应该有不同的薪水系数。此外,同一地区的理工科与文科毕业生的平均薪金也会不一样,所以在定平均薪水系数的时候,建议参考前三个年度的均值作为基数。

(三)专业对口情况

从传统意义来说,专业对口是指学生毕业后,能够找到与自己在学校学习时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的岗位就业的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岗位在不断变化,专业对口的含义也变得相对广泛,即只要就业岗位和原来在学校时所学专业同属一个职业群,我们便称其为专业对口。

专业对口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就业潜能,因为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能够学以致用。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在校期间以学习技术技能知识为主,如果专业不对口,毕业生的能力发挥就会受到影响,从而降低就业质量。因此,专业对口是衡量本科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高低的又一重要指标。

(四)职业发展情况

职业发展是指在对口的职业岗位上进一步提高技术和技能的能力,以及在同一职业群内从一个职业方向向其他职业方向迁移的能力。

除了拥有一个相对对口的工作岗位、拥有足够的收入外,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具有职业发展前景也是衡量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社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本科职业院校毕业生仅仅靠学校掌握的那点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更好地立足于这个社会,必须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如从事的工作岗位能够给毕业生提供这种不断学习的机会,毕业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就会不断提高,从而其工作的热情会越来越高,工作质量也会越来越好。

职业发展前景好,需要就职者的适用能力和行为良好作保障,本科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专业技术技能水平如何,对就职者的薪水、用人单位对就职者的赏识和重视等方面都有巨大影响。

(五)社会认可度

社会对毕业生各方面的满意度,不但可以成为高校了解毕业生受社会欢迎程度的重要指标,而且也可作为改进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参数。

“社会认可度”分别从“毕业生与家长认可度”及“用人单位的认可度”这两个观测点来考量。从毕业生与家长的角度看,其对自己所选职业的收入、工作条件、工作地域、发展前景等方面是否满意,能反映其就业质量的状况。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不同高校的毕业生群体的工作成绩、办事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会反映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上,因此该指标也是反映其就业质量的一个参数。

(六)福利和保障情况

福利是指职工所在单位通过建立集体福利设施,设立各种补贴、提供服务等办法,为本单位职工提供方便,帮助职工解决生活上无法解决的难题或困难,改善职工的生活和环境,解决职工在生产过程中某些共同的和特殊的需要,以更大程度地改善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保障他们正常有序地进行劳动。职工福利也可以概括为,职工所在单位在工资与保险之外,对职工提供经济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顾和方便,以补充满足其基本的、经常的、共同的和特殊的生活需要所采取的福利措施和举办的福利事业统称。

简而言之,福利和保障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单位是否为职工购买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公积金等。同时在工作期间是否享受国家规定的节假日及根据工作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发放节假日慰问物资、礼金等,也是福利保障的体现。福利保障体系其实是工作条件的一种延伸。是否有福利保障对于毕业生安于工作、积极发挥工作潜能也有重要影响。因此,它是衡量就业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七)就业满意度

就业满意度一般是指求职者在工作找寻过程中感知的就业质量的高低,它取决于求职者的感知与就业期望之间的差异程度。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可以归纳为以下公式:就业满意度=就业实际感知-就业期望。

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收入、升迁机会、同事关系以及工作本身的性质等,每个人的心理预期不同,对工作满意度的评价也会不同。从上述公式来看,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与工作相关的因素。在就业期望一定的情况下,毕业生的就业实际感知是不同的,即同样的毕业生对不同工作的感受有显著的差异。例如,我国高校毕业生对于工作偏好的相似性很高,绝大多数毕业生都希望去东部沿海地区、大中城市、垄断行业和新兴行业、国有部门、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工作,获得这样的工作的毕业生满意度可能会更高。高收入的工作以及发展前景好的工作往往也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另外一类是非工作因素,包括毕业生的人口学特征、毕业生的人力资本、个人和家庭的社会资本、所在高校特征、求职状况等因素。在就业实际感知一定的情况下,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是不同的,即不同的毕业生对于同样工作的期望值可能会有显著的差异。高学历、名牌大学、热门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往往有较高的工作期望值,在面对同样的工作时他们可能会表现出较低的满意度。

就业满意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工作时,就业满意度却可能是一样的。因此,不仅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很多,而且就业满意度取值大小的决定因素更加复杂。但是,就业满意度的高低是毕业生对于就业状况的主观真实感受,是毕业生综合各种因素之后的总体看法,可以确切地反映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对于就业满意度低的毕业生群体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明确这一群体的具体特征,从而制定相应的政策提高他们的就业满意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