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凡事留个心眼,三思而后行

凡事留个心眼,三思而后行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凡事留个心眼,三思而后行!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志士名人都警醒后代要“三思而后行。”我们甚至可以把“三思而后行”当作是我们能够成功必不可少的信条。其实,“三思而后行”并不是说说就能把事情做好的,我们要在切实的行动中知行合一。所以,无论事情大小,我们都要做到“三思而后行”,我们要明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

“动必三省,言必再思。”这是古人给我们的警示,就是我们在为人处世中,一言一行不可轻率决定、草率行事,应该依形势而定、周密计划,不然,我们终将得不到成功。我们应该明白,不管什么事情都要留个心眼,谨言慎行。

春秋末年,范蠡是越国的大夫,他辅佐勾践非常忠心,尽职尽责地效忠了20年。在这20年里,越王也发愤图强,吸取失败的教训,越国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实力蓄养,终于在公元前482年趁着吴王夫差和重臣参加黄池大会的时候,越王听取了范蠡的建议,发兵攻打吴国,结果大获全胜。几年之后就灭掉了吴国,逼得吴王夫差自杀身亡,一洗当年吴国打败越国的耻辱。然后,范蠡又帮助越王称霸中原。

越国称霸中原后,范蠡功高震主。他知道历史上有很多君王在成功后都杀死了辅佐一统天下的大臣,他觉得自己不能再待在越王身边了,就收拾了家当,和亲戚们悄悄离开了越王。但是,和范蠡同时辅佐勾践的大夫文种偏偏不信,舍不下富贵,最后被勾践逼死了。

和范蠡一样聪明的还有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她和哥哥长孙无忌帮助李世民登上了皇位。这是大功一件,所以,李世民想拜长孙无忌为宰相。长孙皇后听到这个消息后,全力阻止李世民的决定。她说:“我非常感谢皇上的好意,但是,我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后了,我的哥哥不能再接受封赏了。在历史上,汉朝吕后非常讨皇上欢心,结果朝廷上的大臣有很多都是吕家的人,最后竟然想要造反,祸国殃民。我哥哥不可以再当宰相了,我请求您还是找其他人当宰相吧。”李世民没有接受长孙皇后的建议,依然决定封长孙皇后的哥哥当宰相。

长孙皇后没有说服李世民,就找到哥哥,她向长孙无忌说明利害,最后让他一定要拒绝李世民的封赏,千万不要为了荣华富贵得到杀头的结局。长孙无忌终于被说服,力辞宰相职位。

凡事留个心眼,三思而后行!这就是说当我们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慎而思之,谨而行之,考虑三次之后再去执行。如果没有考虑现在的行为会不会给未来带来危险,能不能避免生命的威胁这些大问题的话,我们的言行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风险。假如一个人在顺境的时候,趾高气扬,一遇到困难就怨天尤人,那他肯定成不了气候。“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我们要学会审时度势,不要忽视一些小问题,这关系到我们的未来能否顺利。仔细观察,做事谨慎,为人淡然,这样才能成大事。

有人说:“三思而后行的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志士名人都警醒后代要“三思而后行。”我们甚至可以把“三思而后行”当作是我们能够成功必不可少的信条。

既然“三思而后行”对我们的成功如此重要,那么,“三思”指的是哪三思呢?古人所说的“三思”,并不是只有三个要考虑的方面,而是要我们多思考、善于思考的意思。

假如我们非要把这“三思”当成“思考三个方面”的话,我们至少要知道是思考什么。第一,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考虑这件事情实行下来有没有好处。如果有,就去做,没有,就坚决不做。当然,这里所谓的“好处”并不只是说对自己有没有好处,它也包括其他人的利益。只要我们知道自己的决定是对大家有好处的,那就努力去实行,而且督促自己干好。第二,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考虑有没有弊端。如果有弊端或者对大家有害,就坚决不做。最后,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一定要把好处和弊端进行权衡。自己要清清楚楚地知道,这件事情对大家的好处大于害处,还是弊端大于利益。假如是利大于弊,那么,就放手努力做;反之,假如是弊大于利的事情,就放弃。对大家有害处的事情,如果我们逼不得已,非要执行,那么,我们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化弊为利,把对大家有害处的事情变成好事。当然,我们还要认清,哪些只是对我们现在有好处,而对于长远却是有弊的,哪些是现在看来有害处,而对于长远来说是有利益。总之就是全方位、多角度地考虑,做对大家有利的事情。

其实,“三思而后行”并不是说说就能把事情做好的,我们要在切实的行动中知行合一。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真正实行起来的时候,却比较困难。

遇事要尽可能地多考虑,谨慎不是什么懦弱,也不是畏首畏尾,退缩不前。它是在我们的日常言行上更严格地要求自己,看清利弊。我们应该向范蠡和长孙皇后学习,以免遇到我们不愿意面对的结果。所以,无论事情大小,我们都要做到“三思而后行”,我们要明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