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节日送礼的原则

节日送礼的原则

时间:2023-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节日和礼品的关系十分密切,节日借助礼品满目生辉,礼品依托节日被请入千家万户。同样的节日,因国度与地区的差异而各显礼品特色。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热闹、最受重视的节日,春节与礼品就形影相随。中秋吃月饼,并把月饼作为礼品相互馈赠,已是中秋节的重要内容。节日期间,小辈看望长辈,送些礼品;长辈爱护小辈,回送礼品;同辈亲友,以礼相待,互赠礼品,礼尚往来……

节日是一个非常喜庆的日子,人们总是喜欢在这样的日子里表表心意,并送上自己最美好的祝福。因而,节日与礼品的关系是分不开的。在节庆的日子里,如何使自己的礼物更具特色,这可是一门不可不知的学问。

节日和礼品的关系十分密切,节日借助礼品满目生辉,礼品依托节日被请入千家万户。没有礼品的节日虽然不失庄严和深沉,却往往为此影响节日的应有色彩;没有节日的礼品虽然也能走俏,然而与节日相联袂的礼品更具有象征含义。

同样的节日,因国度与地区的差异而各显礼品特色。有些礼品,在不同的节日里都可以馈赠,并且常送常新。节日的绵延发展为礼品的翻新提供了新的生长点,礼品和节日在社会、消费、文化、心理、美学等意义上得到和谐统一。

首先,许多节日是历经岁月变迁而留存下来,它凝聚着历史传统的沉淀,在不同时期的同一个节日里,祝贺方式大多相同,包括送礼。所以传统的礼物在节日里广受欢迎。

其次,节日大部分都具有喜庆色彩,送的礼物应具有庆贺意义。

1.春节送礼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热闹、最受重视的节日,春节与礼品就形影相随。自古以来,除夕与春节连为一体,以礼相赠,以求“馈岁”。新春佳节,古代还兴投送名帖,在今天看来就是赠送贺年卡。古时用一种梅花笺纸或专用红色硬纸制成大约二寸宽、三寸长的卡片,上面写着投贺人姓名和地址,当然,不乏祝贺新年的诗词佳句。明代文征明在《拜年》诗中记载了这种以卡片作贺礼的风俗:“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春节时还盛行张挂年画,宋朝时木版年画已相当普遍,宋版年画《四美图》完好地保存至今。精美年画也可作为贺礼,以至今天发展成制作名画满目、风光旖旎、花卉璀璨、印工精良的挂历、台历,以礼相送,其乐融融。

春节期间拜亲访友,传统习惯以赠送糕点特产和烟酒茶为多,因各地风俗和出产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2.元宵节送礼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灯烛焰火,爽彻心目,形成“灯市”,在宋代从京师到民间都十分重视元宵放灯,已有灯市的记载。据《乾淳岁时记》载:“天街茶肆渐已罗列灯球等出售,谓之灯市。自此以后,每夕皆然。”灯市不仅在京师和各地都十分风行。灯市之闹,已见辉煌;既然作市,买者踊跃。买灯作礼,相互馈赠者有之;买灯作谜,以谜相送者亦有之。

3.端午节送礼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节日。关于这一节日的起源说法不一,有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说、三代夏至说和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更多的是在这一天赛龙舟、吃粽子。人们在端午节包粽子,把粽子作为礼品相送,分享粽子,尽染端午欢畅,迎接岁序转夏。魏晋之后,人们才把粽子与屈原联系起来,使粽子成为一种祭品,有了特殊的纪念意义。

4.中秋节送礼

中秋佳节,秋高气爽,又到月圆时,万里同思亲。中秋吃月饼,并把月饼作为礼品相互馈赠,已是中秋节的重要内容。月饼的制作因地而异,各地均有特色饼式,江西的椒葱月饼、湖南的薄酥月饼、四川的冬瓜月饼、陕西的水晶月饼、黑龙江的三白月饼、山东的海味月饼等,都已成为节日礼品。流行最广的当属苏式月饼、广式月饼、京式月饼。

5.节日礼品首推酒茶

礼品可以增加带有地方特色的节日气氛。节日期间,小辈看望长辈,送些礼品;长辈爱护小辈,回送礼品;同辈亲友,以礼相待,互赠礼品,礼尚往来……礼品从市场而来,奔千家万户而去。

对于中国节庆来说,酒茶作礼,百送不厌,常送常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