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科手术后护理艺术

外科手术后护理艺术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手术中的技巧是治疗外科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外科手术后护理对创口的愈合、疾病的转归及防止并发症的产生有着积极的意义,真正有“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说法。由于手术和麻醉的作用,胃肠的蠕动受到抑制,肠管内因气体潴留可有胀痛。禁食期间应静脉补充水、电解质和营养。加强口腔、尿道、褥疮的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手术中的技巧是治疗外科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外科手术后护理对创口的愈合、疾病的转归及防止并发症的产生有着积极的意义,真正有“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说法。

1.了解患者术中情况 当患者回房后,通过护士交接班,了解患者的手术方式和术中病情变化,做了哪些相应的处理,如精神状况、输液多少、输血多少、尿量多少等,以便制定相应的术后护理措施。

2.术后必要的处置 将患者摆放适当的体位,如全身麻醉患者需要头部稍高并偏向一侧,椎管外麻醉者则上半身要稍高一些,根据病情及病种改变体位。根据手术的大小及病情定时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做好记录,术后应观察伤口有无出血、渗血、渗液、敷料脱落及感染的征象。对特殊专科患者(植皮、骨折等患者)应给予必要的制动措施,肢体手术者应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并观察色泽、温度。引流管应保持通畅,防止阻塞、扭曲、折叠、脱落,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量、色及性状,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疼痛的护理 早期疼痛分为3期,即麻醉清醒至24小时内、术后2~3天以及术后3~4天。

(1)第1期疼痛一般为切口疼,腹部手术患者有30%~40%在此期间经受剧烈的疼痛,精神承受着极大的痛苦,患者感到沮丧、烦躁。此时,护士除了尽早给予镇痛药以外,更重要的是给予精神鼓励,向患者说明肌肉松弛是自己缓解疼痛的方法,并解释镇痛药可使肠蠕动恢复减慢。为消除患者的焦躁情绪和对镇痛药的依赖性,在进行指导时,应使用安慰性语言。为提高语言的效果,护士在说话时可握住患者的手或把手放在患者的额上,使其感到温暖,有安全感和依赖感,从而增强对疼痛的耐受力。

(2)第2期疼痛一般为增加切口张力引起的,如翻身、咳嗽等。此时,护士首先做到的是应使患者卧位舒适。通常取半卧位,床单要整洁、干燥,一边向患者讲明半卧和床上活动的好处,一边鼓励患者翻身,同时帮助患者拉平压在身下的衣服和床单,使其感觉到你在关心他。当患者因咳嗽引起切口疼痛时,护士应向患者解释痰液滞留肺内的危害,取得患者合作,并双手轻按切口两侧,看着患者嘱其“深吸气……”患者既感到安全又受到鼓励,同时也减轻了咳嗽引起的切口疼。

(3)第3期疼痛一般是肠蠕动引起的,护士应向患者解释。由于手术和麻醉的作用,胃肠的蠕动受到抑制,肠管内因气体潴留可有胀痛。肠蠕动一旦恢复,便会引起牵涉痛,这是胃肠功能恢复的标志,使患者对康复充满希望,从而忽略疼痛问题。手术期疼痛常预示有异常问题的发生,如切口感染、肠粘连等。此时患者极度恐惧,预感到自己会遭到更大的痛苦。这时,护士除积极配合医师对症处理外,最关键的是向患者表明决心,说服患者要放松,讲明紧张对治疗无益,使患者相信护士,耐心积极地配合治疗。

还可以采用其他减轻疼痛的方法如采用分散注意力,使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个人为的刺激,从而忘记手术造成的疼痛;如拿给患者一束鲜花,或向患者介绍一本新书,或谈某体育明星、影星、歌星的轶事等;还可以选择其喜欢的轻快、舒畅的乐曲,通过音乐优美的旋律、曲调和感染力使患者的精神得到放松,从而缓解了患者的痛苦。

4.术后常规处置 术后恶心、呕吐常为麻醉反应,待麻醉作用消失后症状自行消失。若恶心、呕吐持续不止或反复发作,应根据患者的情况综合分析,对症处理。术后6~8小时未排尿者,观察膀胱充盈程度,先诱导排尿,必要时留置尿管。手术后患者的水和营养的摄入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代谢功能和术后的康复。禁食期间应静脉补充水、电解质和营养。加强口腔、尿道、褥疮的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无禁忌者,应早期活动,包括深呼吸、咳嗽、翻身和活动非手术部位的肢体,但对休克、极度衰弱或手术本身需要限制活动者,则不宜早期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