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医学中的人文哲学

医学中的人文哲学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充分体现了医学以人为本的精神。医学的人文是内在的,不是外部强加的。有一位专家曾这样指出,医学人文的水平将决定医学的根本命运。医学实践中,心理社会因素的致病作用研究仍然不足,医学中的人文科学性质还未得到广泛重视。医学是认识人类生命活动规律、保护和加强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科学体系和知识活动。医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具人性的,又是人文科学中最具科学性的。医学理论充满着人文精神和哲学思想。

(一)医学中的人文

医学是关于人的生命的科学,关爱生命、敬畏生命是医学的终极目的。通过防治疾病,促进健康而达到使人幸福是医学追求终极目标。古代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神灵医学模式即是医学与人文融为一体的早期模型。最早的医学院产生于神庙或天主教会,印度诗集《吠陀》既是医学著作又是文学著作。西方医学奠基人希波克拉底强调“医学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医生应以患者的生命为重,做医学的仆人,“无论何时登堂入室,我都将以患者安全为念,远避不善之举”。充分体现了医学以人为本的精神。

医学精神源于人文精神,医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自身,也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为了对人的爱和关怀。只要人类存在,就有医学存在;只要医学存在,就需要医学人文精神的相伴。有的职业可以以利润为目标和动力,但医学不可以,人的生命价值的至上决定了医学不能抛弃责任和义务,选择了医学就选择了奉献,选择了圣洁,关注医学人文价值,就是求真、求善、求美。

医学的人文是内在的,不是外部强加的。有一位专家曾这样指出,医学人文的水平将决定医学的根本命运。因为现代和未来社会的生与死、痛苦与绝望、衰老与病残仅仅靠日益发达的医疗技术是无法圆满解决的。我们的医者必须在生命科学的发展中觉醒,深刻意识到除了技术,更重要的是使用我们已经拥有的社会和文化权利去为病痛中的众生实施人性的、人道的真正关怀。这样才能使医学成为人类医学,实现医学的根本目的。

医学实践中,心理社会因素的致病作用研究仍然不足,医学中的人文科学性质还未得到广泛重视。实际上医务工作者传递给患者疾病以外的信息,如仪表、语言、表情、交谈方式、暗示性等,可对患者产生不同的心理活动,使其产生相信、乐观、怀疑、害怕、失眠、绝望等心理活动,直接影响到疾病的转归。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医学界已认识到治疗疾病已不单是用某种药物或治疗能完全解决的,患者想要得到的也不单是先进的检查和高效的药物,而更希望得到平等的对话、真诚的关爱、心灵的安抚、礼貌的尊重。医学科学如果忽视了人文因素的伟大力量和积极作用那就不完整。医疗护理过程中,人性化服务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自然的笑容、真诚的沟通、诚挚的关爱、周到的服务是人性的体现,是良心的表露,它拉近了医患的距离,和谐了医患关系,在医患矛盾突出的今天更显出它的现实意义。

(二)医学中的哲学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一个民族和民族精神的理性和良心;哲学的本质是批判,是创新,是克服片面性,全面且发展地认识问题,促进事物前进、发展,这是当代医学发展所必需的。而医学,关乎生命、健康,它以“向善”为基本原则,以“治病救人,实行人道主义”为根本宗旨。只有深入研究社会的需要、个人需要,领悟生命的真谛与价值,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生理与心理、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医学才能称其为真正的医学。医学的发展遵循着哲学的一切规律,人们的医学认知水平,从器官、组织到细胞、分子、基因,使“相对真理”一步步靠近“绝对真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是最高意义上的“人学”,医学则是它最忠实的实践者之一。医学是认识人类生命活动规律、保护和加强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科学体系和知识活动。一方面医学是一个科学系统,具有显著的自然科学性质;另一方面医学研究的是人的生命、健康,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质量,更是包容人类社会多种价值观的综合体,还具有显著的社会科学性质。

18世纪以来解剖学、微生物学、病理学和遗传学的进步,带来了生物医学模式的兴起。随着医学的迅速进步,医学高新技术引发的社会、伦理、法律问题日益增多,人们对疾病、健康等医学问题的科学认识,使医学从以研究遗传、功能、环境为主的科学进入了综合哲学、人文、社会、心理等多学科行为因素和技术因素的多视角系统研究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崭新时代。因此,就医学本质而言,它是奠基于人文、科学、哲学的学问。医学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这也就决定了医学的哲学属性。

(三)医学中的人文哲学

医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具人性的,又是人文科学中最具科学性的。医学精神是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于一体的精神,在医学实践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浑然一体的,不可分割。医学理论充满着人文精神和哲学思想。祖国医学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与人文、社会、天地万物相联系,认为疾病与天、地、人及环境气候、冷暖交替相关联,与情感心境相依托。所创立“阴阳五行学说”,阐述了喜、怒、哀、乐、悲、恐、惊等七情六欲与疾病的关系;认识到了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患病机制;提出了怒伤肝、悲伤心等理论。辨证施治是以内外气学来推理病症,也是诊治病人的主线。而“经络五行学说”更是遵循了疾病的自然规律和人的主观感受而创立的,尽管具有一定的神秘性,但其在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方面显示出了突出的功效而得到了人们的肯定。“相生相克理论”更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的望、闻、问、切方法充分体现了辨证法和个体化治疗。其药名也是根据其药理、性味等特性给予了人性化的内容体现,如人参、灵芝等,功能也以君、臣、佐、使来表明其主辅关系。

“医乃仁术”“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言济之,德逾于此”,因此“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者,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医者意也,医者艺也”,这些观点都明确提出医学是一门哲理思辨、观念理性的技艺。“下医医病,中医医人,大医医国”更是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高度联系和概括,显示了中国传统医学对医学科学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和所具有的历史渊源。同时,医学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无不与当时社会的宗教、哲学、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作为自然人,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遵循其固有的规律,但是作为社会人,在其疾病发生、发展全过程中无不受当时的社会环境、个人经济条件、文化程度、周围人群及自身心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使疾病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西医在诊断与治疗疾病中,离不开正确的判断和决策,靠从病史、体征及各种检查中汇集来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推论;分析与诊治的正确与否,医生的责任心或负责精神、专业技术水平(包括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以及思维方法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而思维方法就是哲学。尽管已进入了实验医学时期,但经验依然非常重要。经验之形成也不能仅仅靠重复和简单的积累,经验的获得是理论知识、临床实践和分析思考(思维方法)三者的结合。而上述三者结合造就的是有思想的哲人和有潜能的医学专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