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题

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题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比如交通事故,公安局有一整套的处理程序,一般情况下不会变成突发公共事件。在工业化初期,火灾曾经是突发公共事件一个重要的隐患和诱因。但在建立消防队和联防机制后,火灾就不再成为一个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诱因了。全国应急预案的框架体系应当说已初步建立。因此,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在制定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的本质就是一个工作原则、组织分工、责任分工以及协调机制。

(2005年11月26日)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二、给定资料

2005年9月20日,新华网就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的相关话题邀请专家与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下面摘录了这次网上交流的主要内容(未作文字疏通)。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一些突发性的公共事件也时有发生,如2003年非典爆发、重庆开县井喷事故,2004年禽流感事件、北京密云虹桥踩踏事故,2005年江苏淮安氨气泄漏、安徽疫苗事件、四川猪链球菌事件,一次比一次强劲的台风的侵袭,一次又一次的矿难,等等。这些问题的积累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鉴于此,有关专家指出,应尽快找出当前社会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弄清其性质及产生的根源,以便在政策上做出必要的调整。今天,我们邀请社会发展问题研究专家、××研究部D部长做客“新华访谈”,就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的相关话题,与网友在线交流。欢迎网友踊跃参与提问。

D部长,现在自然灾害和疾病发生越来越频繁,政府是否应把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列为考核执政能力的指标?

D部长:首先要理清什么是突发公共事件。它不是一般的事故,有人混为一般事故,不太准确。当然,如果由于政府本身的执政能力而发生问题,使一般事故扩大为突发公共事件,就是政府的公共能力问题。

一般情况下,政府对于各种自然、人为的相关事故都有一套处理程序。比如交通事故,公安局有一整套的处理程序,一般情况下不会变成突发公共事件。在工业化初期,火灾曾经是突发公共事件一个重要的隐患和诱因。但在建立消防队和联防机制后,火灾就不再成为一个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诱因了。

实际上,在整个人类和自然界的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原来没有遇到过,或者原来遇过但影响没有这么大的事件,比如自然灾害。由于中国人多,在某些建筑物或者大型活动中产生的践踏事件等等。

实际上突发公共事件主要不是来自这个领域。政府具有很强的动员机制,因此遇到非典的情况,政府的控制很及时,非典并没有证明中国人的控制能力不强,而证明了动员机制还在起作用。而且能够比较有效地遏制突发的自然灾害所带来的突发事件。

主持人:刚才您说的如何界定公共突发事件,是随着社会的推进和人数的增加,概念也在发生变化。我们细化什么是公共突发事件,一般的交通事故每年的死亡率非常大,就个案来讲,一个两个形成不了一个公共突发事件。比如火灾以前曾经是公共突发事件。

D部长:17世纪初伦敦发生的大火,是导致国际消防队建立的原因之一。

主持人:首先我们理解什么是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

网友“多多到天堂去了”:请谈谈建立国家总体应急预案的必要性,预案必须具备哪些内容?

D部长:从现在开始,建立国家的总体应急预案是有必要的。这种必要性在于,倒不主要是来自有无自然灾害,因为海啸、地震,包括大的飓风,这类灾害以及灾害的严重影响是不可预料的。但是对这些灾害,一个有组织的政府是有一整套的,比如有防灾委员会、防洪局、地震局,都已经常规化了。

最重要的是,由于我国处于工业化进程的特殊时期,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社会矛盾引发的公共突发事件在增多,比如征地引起老百姓集体的诉讼、集体上访。上次由于新闻界的关注,把一个大学生死亡变成了一个公共事件,最后导致我们把遣返站变成救助站。这恐怕是今后应该更加注意的。

主持人:我们在访谈前沟通的时候曾经提到法律永远是滞后的,大学生死亡的案例,在某种程度上,一个新类型的事件出来以后,相应的应对机制也有可能最后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机制。

网友“七子之歌”:如何提高社会各界危机意识?我们还是应该从思想意识提高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意识。

D部长:从这个角度讲,恐怕更多的是要引导公众,来关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但是和西方市场经济其实也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比如在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方面,哪些应该是由政府承担的责任,哪些是市场解决的问题,应该有一个责任界限。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出现不能正确应对突发事件的问题,比如“非典”出现的时候,由于我国多年以来,国家防疫部门,自己要挣钱、卖药,国家的经费大量减少,以为“非典”可以通过市场解决。整个防疫系统本身就不起作用了,以至于在广东发现病毒之后,不能够很快加以确诊。由于没有明确的协调机制,当时几个部队的研究人员和地方研究人员为了样本,还不能取得一致的意见。以上情况都延缓了我们对“非典”的应对。

但是,一旦国家动员起了相关机制以后,由于国家动员体制很强,所以很快就在各个城市实行了隔离,所以“非典”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使我们想到,我国公共防疫体制还应该是国家出钱,应当加强科研水平,才能够防患于未然,而不是等到流行病发展到相当规模的传染程度,我们再应对。

主持人:从社会发展研究方面看,您判断在应对“非典”问题上,我国的快速反应机制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

D部长:相对于西方民主国家来说,我国目前党政统一的领导体制肯定更有效。因为“非典”当时已经产生了小规模的传播,这种情况下很难抑制,但我们很快把它抑制了。

主持人:有网友问,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这些危机?我们今天探讨所有危机,这个问题太大了。

D部长:突发事件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法,一种是已知的,一种是未知的,“非典”属于未知传染病。突发事件不一定成为公共事件,如果卫生防疫体制有效,就会及早隔离,而不会成为公共事件。由于卫生防疫体制本身出现问题,一直到出现小规模流行的时候,才引起了我们的警觉,这样一个突发事件就变成了公共事件。但是在变成突发公共事件之后,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回应,就抑制住了。最后降低了公共事件的危害,但实际代价并不小,很多医护人员也都感染了“非典”,相当多的“非典”患者由于对病毒未知,还留下了很多后遗症。

网友“雪夜的情怀”:我国是否已经初步建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其积极作用是什么?

D部长:7月26号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今年人大开会的时候,各个代表提出应当建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的总体应急预案,这个意见已被国务院认真执行,已就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进行了讨论并通过。这个预案是由25件专项应急预案和80件部门应急预案组成,有相当省部级机构已编制了自己的应急预案。全国应急预案的框架体系应当说已初步建立。

主持人:应对突发事件的解决思路大体是一个体系吗?

D部长:“非典”以后,相当多的境内外学者向国务院建议要成立国务院或者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被国务院内部讨论否定了。原因是,既是突发事件,有很多原因我们不知道。最重要的是不管发生什么样的突发事件,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时候,建立一整套工作原则、组织体系和协调机制。

比如现在发生了一起非常大的交通事故,那么,医疗救护单位应当怎么救,交通部门怎么疏散交通,广播系统怎么呼吁部门给予协助,不要造成拥堵,这需要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一起完成社会救助行动。因此,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在制定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的本质就是一个工作原则、组织分工、责任分工以及协调机制。比如水灾、地震过后往往有大病。所以不是简单把水灾或者地震的事故处理了,事后还要有后续的步骤。另外,大的自然灾害过后还要有重建工作,第一步要救人,第二步防疫,第三步恢复建设,这需要国家投入和社会机制相结合。

主持人:如何界定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性?您认为,我国目前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时期吗?

D部长:当前我国是处于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期,我主要是指社会根源的突发公共事件。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的速度很快,特别是入世后,相应的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服务机制不够完善。比如社会保障系统,养老系统保障不到两亿人,医疗卫生系统城里人不到一半,就更不用说农村了。有些情况下,城市化进程很快,包括一些大的建设、道路、水库、征地等等。由于补偿机制不够完善,导致部分社会群体的利益受损害,因此引发了一些社会根源的突发事件。我认为是突发公共事件高发期,并不是说现在自然灾害越来越多,自然灾害有它一定的规律。

主持人:上帝要惩罚人类,并不是在人类有准备的时候,也不是集中在某一个阶段里。

D部长:比如海啸,已经有很多年在中小学地理书中都不是重点内容,但东南亚的海啸,大家又认为应该纳入教材了。但是我认为这是偶然事件。

网友“有遥远的地方吗”:灾害频发从哪几个方面考验民政、财政和卫生等方面的救灾应急反应?

网友“多来米”: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今年夏天,全国共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生不同程度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10902千公顷,成灾5595千公顷,受灾人口15078万人,死亡1024人,失踪293人,直接经济损失1028亿元。

网友“西格玛”:今年辽宁“8·13”洪水灾害是1995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夏季因雷击造成的伤亡人数也是近50年来最多的一年。

网友“望江楼主”:虽然灾害天气给经济造成巨额损失,但台风、暴雨造成灾害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大量降水。水资源的补充,对于植被的生长还是大有好处的。

网友“绿色的远山”:我家在山区,小时候,那里山清水秀,树木葱郁,如今再回去看,大山光秃秃,原本有的树大都被毁。一下雨,洪水比以前又大又猛,还出现泥石流,引发悲剧。生态环境再也不能被破坏了。森林砍没了,草地挖空了,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就如同摆在“火山口上”了。

D部长:一个国家总是要有一定的富余财力,包括物资储备,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包括经济的、政治的。这种能力是一个国家政府是否成熟的表现。我们不是动不动一遇到自然灾害就到国际上呼吁救中国。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所以我国在这方面一直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我们过去政府体制机构建设中就已经注意到,我国有粮食储备、银行储备,财政也留有余地,包括我们为民政部准备的救济款。

如果没有,就进入下一年的财政预算。中国老百姓储蓄的积极性特别高,已经相当于我国一年的GDP,中国未雨绸缪的思想深入人心,所以不存在没有储备的问题。另外,在中国的历史中,有唐山地震救灾的经验,武警部队和野战军如何协同。这回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分了四个级别,在不同的级别上,不同的政治机构或者特殊部门、特殊力量会介入进去,这是由中央统一指挥的。

网友“ZZ40”:应急并不等于浪费,我们在总结“非典”成功经验时,决不能忽略它的巨大浪费。最近矿难事件中也充分说明这一点,浪费是何等的惊人,又是何等的冠冕堂皇。

D部长:“浪费”有两方面的含义,不应该花的钱花了,是浪费。有一些情况,特别是当突发公共事件原因不明的时候,有一些防御性措施要付出代价。前两天台风“麦莎”在浙江沿海登陆的时候,我就被困在杭州了。这时中央防灾救灾委员会下令,飞机停飞,要求几十万人撤离,这要产生代价。

事后可能风暴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因为老天爷的事谁都说不准。在浙江的时候风力是12级,这样的风速肯定要造成大量的损失,所以人员要很快撤离。不管由于什么原因,台风上岸以后风速减缓的快慢,这无法预料。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撤离。当然,如果把建设防灾救灾的款、国家物资用来大吃大喝,把钱装在腰包里,当然是不能容忍的。

网友“一言等于九鼎”:请您举几个例子表明应急预案在实践中发挥的作用。

网友“英岗岭”:请您举几个例子表明同样的危机、不同的结果。

D部长:国际、国内的例子都有。国内的例子,今年春天“流行性脑炎”又出现了,这种病已经多年没有发生,不存在病毒未知的问题。“非典”以后,我国建立了比较严格的卫生防疫报告机制,这和卫生领域的应急预案是吻合的。这次流脑在南京、江苏一带大概只四天就解决了。美国的飓风这次很大,但令人们惊讶的不是飓风的破坏力,而是一个政府、一个最强国家的政府竟然在飓风发生后一个相当长时间没采取有力行动。同样类似级别的飓风,在加勒比经常发生,有一些人不屑古巴的体制,但古巴的每次飓风都没有造成大的影响,因为国家采取动员体制,有一套应急机制,很容易形成大家迅速疏散。

网友“黄浦江边的徘徊”:危机预案对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D部长:有一个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是为了保证我们经济发展的连续性,防止突发的自然灾害或者社会事件导致整个经济发展中断。主要意义在这里,同时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减少我们人员财产的损失。

网友“池塘边的小草”:中国人的危机意识如何?如何提高国人的危机意识?

主持人:这位网友可能更针对中国人的特点。

D部长:我们国民的危机意识是世界各民族危机意识中最强的。表现在两方面,中国历史传统中家庭的意识非常强,所以家庭本身作为社会保障单位,对家庭成员遇到不测事件都有准备。第二,中国文化5000年,遇到很多次大灾害,中国人的储蓄意识非常强,中国人的储蓄水平是国际上最高的。比较高的储蓄率反映出国人很强的危机意识。中国老百姓,由于收入差距拉开,确实有很多人要饭。但一位以色列的朋友跟我说,以色列和中国人很少在国外要饭。因为他们未雨绸缪,即使很穷也要面子。

网友“上海之夜”:当前我国社会领域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引发突发事件,诱因是一个前提。

D部长:今年提出为“十一五”准备的社会保障材料,曾提出就业是当前面临最大的社会问题。现在处于劳动力比重非常高的阶段。独生子女也开始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很困难。就业是人生存的一种基本手段,如果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就业是人不脱离社会的重要媒介,如果没有就业,就很可能游离于社会之外。

实际上西方国家从1760年到1960年,从瓦特发明蒸汽机到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就没解决就业问题。我国人口,解放后6个亿,改革开放10亿,巨大的人口又不可能到国外移民。西方两次世界大战消灭人口,我们不希望这样的事在中国发生,所以就业问题更严重。所谓工业化、现代化,本质就是资本、技术替代劳动力,物质领域中资本不断替代劳动力。

主持人:这个问题对劳动力市场又形成一种新的矛盾。

D部长:由于现在产业结构调整非常的迅速,造成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矛盾并存,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如果这些人的就业问题长期解决不了,就是最大的社会隐患。

西方国家看,社会稳定不是靠消除就业问题解决的,而是靠建立社会保障和实行国家福利政策解决。我们要给失业家庭以基本的生活保障,使他们的子女能够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使失业的家庭也同样对未来充满希望,而不是消灭失业。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写的是失业率低于4%就是充分就业。

网友“枉评天下”:D部长,您好!请您谈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政府应当做什么?社会应当做什么?老百姓又应当做什么?

D部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是政府的责任。在西方社会,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以后有一些自愿的团体,或者非营利机构参与救灾活动,这是值得赞扬的。我国对这种行动也鼓励,在海啸中我们政府鼓励大家为受灾国提供救灾和医疗服务,包括志愿者。在没有突发的自然事件或者社会根源事件发生的时候,我觉得老百姓主要还是安居乐业,好好工作、享受生活。

网友“完美的追求”:如何打造应急预案的“经济基础”?

网友“科学与发展”:如何利用经济手段介入应急预案,包括利用商业保险等机构行为?

网友“枉评天下”:一般来说,应急预案都有“人防”和“技防”一说,这两方面不难理解,经济手段介入应急预案一说比较新鲜。请您谈谈,“经济手段”介入预案的含义是什么?

D部长:我觉得经济手段不能直接化。目前提到的经济手段是一种商业保险,商业保险只能对已知自然原因的灾害做出反映,不能对未知的自然灾害或者社会根源的问题做出反映。比如,你无法为“非典”保险,因为不知道它要来。现在还没有听说哪个国家建立海啸保险,因为很多年也不发生一次,不可预见度太高。对未知、社会原因不明的公共事件,还是需要政府做出反映。如果政府没有能力做出反映,这个社会就要改朝换代。

主持人:您说得非常尖锐。

网友“感动也是一种精神”:在面对突发事件问题上,如何重视各种社会问题之间的联系和政策协调?

D部长:国家由于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努力,收入差距拉大了。有时人们之间的感情淡了,发生了阶层对立或者利益上的差别。我觉得在自然灾害面前,自然灾害导致的突发公共事件面前,大家应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尽一个公民的本分。对社会根源的突发公共事件就难说了,这时会有利益冲突。这时更重要的是要调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能做工作的恐怕还是政府。

各利益集团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还要以大局为重。我们就是这样作的,由于下岗人员分流,养老金措施有问题,导致静坐、游行、示威,各级政府官员和各级党组织还是采取了尽量不让矛盾激化的方式,协调解决。而不是诉之于法院,在社会变革很快的情况下,法律效力往往滞后。食品安全预案中,规定了主管部门综合协调的职能,但现有的《食品卫生法》没赋予主管部门综合协调能力。从这点来看,我们恐怕需要修改《食品卫生法》,并制定《食品安全法》。

人们对待公共防疫机制还是要有一个更深的认识,这是我们从“非典”中得到的最大的教训。我们认识到,公共卫生防疫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我们改进的最大一个教训。

主持人:随后,在一系列卫生防疫体系可能面对的问题上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D部长: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引起了人们对政府公共职能的反思。二战以后,由于工人、黑人的参战,西方各国普遍建立了社会保障,推行了社会福利政策,自称为“福利国家政策”。这种情况下,由于人口规律的不熟悉,过于乐观,导致西方社会保障标准过高和经济不可持续的问题。在撒切尔、里根时期提出反思。要社会保障由家庭分担一部分,政府只承担最低的社会保障责任,这个改革是必要的。但在改革过程中,一部分经济学家好像认为所有的公共服务职能都可以市场化,就走过头了。

“非典”不仅提醒我们疾病防治的公共职能,也提醒我们普及教育、社会救济包括防灾减灾,以及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是否都能够市场化的问题。我们鼓励民间机构、非政府机构积极参加,而不是政府放弃责任,让民间机构、非政府机构公民自救,这是“非典”给政府最大的启示。

网友“望穿还是枉乐”:北京密云虹桥踩踏事故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反思?

D部长:这属于社会根源的问题。比如伊斯兰教在麦加的踩踏事件、印度教在神庙的大型活动的践踏事件,是类似的。中国存在佛教的问题。但是喜庆活动、节庆活动中,发生悲惨的踩踏事件属于政府对组织工作的不力。

网友“二月份的那场雪”:从北京大雪堵路到下雨不愁的变化,体现出来哪些方面的转变?

D部长:北京大雪堵路和大雨塞车都是存在的,大雨塞车是我们的地下水系统不好。北京大雪堵路是由于机动车增加太快,同时出了很多新手,这也是一个特殊的原因,属于经验问题。北京的交通确实存在很多瓶颈,这是交通部门的问题。很多国外的专家提出,北京的环形路不少,但是放射性状路太少,不利于疏散交通。这是需要在城市规划体制下解决的问题。另外就是扫雪的问题,过去是作为公共服务,后来要求各单位自扫“门前雪”,这也是产生问题的原因。

主持人:在应对突发公共问题上,我们还应当做哪些方面的工作,教育工作等是否应该把这方面的知识和制度方面的知识纳入到教育体系中。

D部长:我认为作为普通教育、尝试教育是需要的,通过公示的方式让老百姓知道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应该找哪一个部门。但我不主张把突发公共事件教育写到课本中去,因为我们不能等着上帝向我们发怒。但是作为普及性尝试教育我认为是需要的,包括对国外的旅游者遇到交通事故、火灾等问题找谁,是一个国家管理成熟的标志。

主持人:您提到不能等到上帝向我们发怒,非常有启发。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任何一个突发事件都有可能把潜在的社会矛盾引发出来,威胁整个社会的安定,所以必须防患于未然。我们期待社会更美好,生活每天都风调雨顺,同时,我们也希望有足够的力量来应对一切突发性事件,天天都是好日子,这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D部长:我同意你的意见。

主持人:谢谢丁部长,也谢谢各位网友的参与。

在线交流结束后,有不少网友发表了如下帖子:

网友甲:要使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地发展,就要提高政府职能部门的执政水平,以消除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来源,如海啸、地震、火灾、大雪堵路等各种自然或人为的相关事故,从而把社会损失降到最低。

网友乙:“非典”疾病虽然是由病毒引起的,但我国2003年春夏之交的“非典”事件却不仅仅是自然灾害,而是各种社会因素引发的突发事件,是一次公共事件。这一事件说明我们的卫生防疫体制有待完善。

网友丙:能否妥善处理突发公共事件,与国家是否强大并没有关系,关键是社会制度是否优越。比如前不久美国新奥尔良的飓风灾害,造成了惊人的损失,就说明了不是国家强大就一定能应付得好突发公共事件。

网友丁:“上帝”要惩罚人类,并不是在人类有准备的时候。在情况不明的时候,采取防御性措施,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即使灾难并没有降临,也得承认这些代价是必要的,而不应认为是浪费。

网友戊:政府必须完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机制,但并不是说有了这种管理机制,一般事件就不会变成突发公共事件。预防突发公共事件,不能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靠经济介入也不一定就能预防得了。

网友己:成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关键,是在其爆发之后政府有能及时应对的专门机构。因为未知的、社会原因不明的公共事件,不可预见度太高,如果政府没有能力做出反应,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三、作答要求

1.假如你是一位新录用的公务员,请用500字的篇幅,概述D部长谈话的主要内容,以供领导审阅。要求:概述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满分30分)

2.在线交流结束后,网友发表的帖子,有的与D部长观点不一致。请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对与D部长不一致的帖子,具体说明为什么不一致,说明的字数应在规定篇幅内。

对观点一致的帖子请勿作答,否则扣分。(满分30分)

3.在我国,妥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是政府面对的重大课题。请你就我国政府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写一篇文章,谈出自己的看法。要求:自拟题目,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字数在1000~1200之间。(满分40分)

四、答卷举例

★第1题

D部长谈话的主要内容要点如下:

1.突发公共事件不是一般性事故,它既表现为自然界的灾难性事故(如“非典”、禽流感和海啸),也表现为社会领域中的比较大的、灾难性事故(如井喷、氨气泄漏事故)。

这一类事件主要来自于社会领域,而不是自然界。

2.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十分重要和迫切。一方面是为了预防和控制自然界的灾害,另一方面是为了预防和控制社会领域的突发性公共事件,这一方面更为重要,尤其是当前我国处于工业化过程的特殊时期,由社会矛盾引发的突发公共事件在增多,从而威胁到社会的安全、稳定和发展。

3.突发公共事件的原因有两个层次。就表层的来说,主要有以下这样几点:一是预防机制不够得力,二是法制不够健全,三是各种关系没有理顺,四是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不高。就深层的来说,一是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没有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如征地导致部分社会群体利益受损,引起群体性的诉讼和上访),三是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间的关系,四是没有处理好安全、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归结起来就是没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去认识和处理有关问题。

4.关于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事件的措施,一是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社会工程(如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服务机制),理顺体制内的各种关系,这是防止社会根源突发事件的根本措施;二是建立全国性的预警机制;三是各单位各部门要建立一整套相关的工作原则、组织体系和协调机制;四是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五是政府要承担起自身在社会公共事务中应有的责任,不能将自己分内的事也推给社会和市场;六是要有一定的财力准备,包括物资储备。

【评析】

比较符合考题要求。而且观点明确,概述比较全面,条理清楚。能从公共突发事件成因、应对思路等方面,围绕安全、稳定、发展,立足于科学发展观来归结,立足点到位。但格式、角度不够规范,超字数200,语言功力不强。良等卷。

★第2题

网友甲: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认识与D部长不一致。D部长认为突发公共事件不是一般的事故,其主要来源是社会领域;此外,自然灾害其有不可预知性,故“消除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来源”的说法与D部长观点不一致。

网友丙:帖子首句有误。D部长认为一个国家总要有一定富余财力,才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可见,能否妥善处理突发公共事件与国家是否强大有关。

网友丁:帖子末尾存在观点差异。对于防御自然灾害的耗资,网友丁理解为是必要的代价而非浪费,但D部长原意却认为仍然是一种浪费,只是这种浪费是可以容忍的。

网友己:帖子首句观点有误。D部长认为,成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关键,是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时候,建立一整套工作原则、组织体系和协调机制,而非专门机构。

【评析】

上述答卷言辞简约,笔锋犀利,点到要害,说理透彻,与原文原意相符,又对比剖析出不一致之处。优秀卷。

★第3题·例卷一

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切实提高危机治理能力

自“非典”发生以来,我国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建成了一个全国性的应急管理体系。但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乃至群体性突发事件都有上升的势头,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这表明,防治公共危机必须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切实提高危机治理能力。为此,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采取措施。

第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应急预案,建立一套应急联动机制。我国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和危机管理总体上起步较晚,预案制定和应急管理体系到2005年才呈雏形,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通过诸如实验、演练等等各种预备活动来加以检测,发现粗疏和缺漏之处并修改、完善之,使之变得更加细实、全面、高效和可操作。此外,还要在各地建立应急联动机制,使突发事件出现时能够得到及时、配套的全面处置。

第二,加强应急管理预案的模拟演练和应急知识宣传,把危机管理的理论、知识、构想和预案都转变成现实的危机治理能力。预案制定后需要演练,机制建立后需要调试,重视应急管理需要动员全体国民熟悉和掌握紧急应对突发事件的知识和技能。这就要加强危机应对演练和宣传教育,切实提高政府处治突发事件的能力,切实提高国民的危机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将危机治理的构想、预案和知识转变成现实的危机治理能力;否则,就有可能变成纸上谈兵,而当危机出现时就仍然不能有效应对,并且还要为此继续付出惨重代价。

第三,加强对危机管理的理论研究和人力物力上的投入,尽量认清和全面掌握突发公共事件或公共危机的机理规律和根源症结,尽量加强应急管理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为增强危机治理能力提供最重要的基础性支持。我们对于复杂多样的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成因和机理尚未在理性认识上完全搞清楚;特别是有不可控因素在起作用,致使应急管理能力仍然软弱。这表明,我国无论在基础理论及其应用上还是在实践运作及其投入上都没有什么基础,甚至欠账很大。我们不仅要做好危机的日常应对工作,还要做好尽量消除危机和突发事件根源的战略性工作、特别是专业理论研究和专门实践探索等基础性工作,力求在可控范围内掌握防治或根治危机的主动权。

第四,加强应急管理和危机治理的法制化进程,尽快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应急管理法律制度,为增强危机治理的能力和成效提供法制保障。我国在处置突发事件、加强危机管理方面,法律建设还很不够,法律基础还很薄弱,甚至是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基本法律也是欠缺的。根据目前形势下,既需要修改相关法律法规,也急需出台一些新的法律法规。

总之,我国原有的应急工作基础很薄弱,跟不上应急处治实际运转和不断发展的需要;理顺管理体制、完善长效机制、加强法制建设,是建设应急管理体系的当务之急。

【评析】

文章采用题目明旨、开门见山、篇末作结等方法,使主题突出;条旨句使观点鲜明。所论意见切实可行,有操作性。全文结构比较完整、严谨。语言通畅、精练、准确、严谨、朴实。唯因为采用总分思路,议论深度不够,没有对存在问题适当分析。优下卷。

★第3题·例卷二

未雨绸缪,化剑为泥

——关于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思考

从2003年春夏之交蔓延全国的“非典”事件以来,我们逐渐熟悉了突发公共事件这一词,并对其有了越来越深刻的体会。2004年冬天,我们身边爆发了印度洋大海啸,随后禽流感又不断在各地现身,让我们又一惊一惧。然而,在工业化、市场化竞相媲美、相映成趣的今天,我们最可能碰到的恐怕不是上述来自自然界一类的灾难性事件,而是来自我们社会本身的灾难性事件。自然界的突发公共事件让我们防不胜防,社会领域的此类事件同样会让我们措手不及,甚至会使我们更为狼狈。如果这两类事件联起手来,共同袭击我们宁静、美丽、和谐的家园,我们将在劫难逃。

的确,如何防范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是我们各级政府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我们的政府只有练好内功,才能在一次又一次应对此类事件的风波中取得成功,向国家和人民交出一份份合格的答卷。

要想防范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先要弄明白其产生的原因。就表层的来说,主要是由于我们的预防机制不够得力、法制不够健全、各种关系没有理顺和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不高。就深层的来说,是因为我们既没有处理好与大自然的关系,也没有处理好自己内部的各种关系,以致天怨人怨。一方面,我们长期以来对大自然太粗暴,为了自己的蝇头小利而不惜对其开膛破肚,肆意毁坏她的美丽容颜,以致引起了她的震怒和报复。另一方面,我们既没有处理好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以致各有各的诉求,各有各的心思;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间的关系,让经济发展一马当先,而冲淡了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更没有处理好安全、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使这三者实现良性互动,而是让它们彼此冲突。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运用科学发展观,妥善处理好上述关系,使人与自然相和谐、人与人之间相和谐、社会群体与社会群体之间相和谐。这是我们的政府在防范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方面的总对策。

为了防范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我们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持续的努力:

第一,要建立全国性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包括防范机制和处理机制。如建立社会稳定机制和公共防疫体制。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尽量将可能爆发的突发公共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即使发生了,也能够成功地控制和处理。

第二,要疏通信息的传播渠道,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尽早向社会公布危机信息,以便接受社会监督,并从社会中获得支持和帮助。

第三,要明确政府职能,全方位提升政府能力。社会公共事务中,哪些该由政府负责,哪些该由社会自身来协调,政府要进行明确的区分。政府要承担起自身在社会公共服务中应有的责任,不能将自己分内的事也推给社会和市场。政府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以便成功应对更为复杂的突发公共事件。

第四,要加强对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系统和深入研究,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中既有深刻的教训,更有成功的经验,无论是哪一方面,都值得我们借鉴,由此而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理论体系。

总之,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的政府去谨慎应对。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走出与国情、区情相吻合的、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一致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新路子,才能确保人民安康、社会太平、国家安全。

【评析】

立意较高,能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高度和安全、稳定、发展的广度入手论述问题,不是就事论事。思路清晰,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递进结构组织内容,说理比较透彻。语言朴直得体。观点鲜明。题目比喻不当,若改为“亡羊补牢”、“防患未然”,主题可更突出。优下卷。

★第3题·例卷三

以人为本应对突发事件

本世纪的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发展过程中,各种挑战与机遇是交织而来。因此,从另一种角度而言,我国也进入矛盾的凸显期。这其中,种种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的挑战和威胁之一。无论是台风、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还是火灾、交通事故、化学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事故灾难,都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威胁。近年来发生的“非典”、禽流感、台风、矿难等灾害事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防止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处理已经发生的危机,减轻损失,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维护社会稳定,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加强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是各级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制政府”,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

近日,2003年的“非典”得到及时、快速、有效地予以应对处理。在这场危机中,各级政府部门所采取的种种有效措施,对政府如何处置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提供了一些启示和借鉴。

一是要及时公开信息,为妥善处置公共安全突发事件营造良好的环境。不确定性和应急性是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重要特征,即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具有突然爆发、处于紧急状态的特性,整个社会和老百姓往往人心惶惶,谣言四起,不知所措,极端时甚至会采取一些非理性的行为。在近年来的“非典”、禽流感等公共安全危机的防范和处置中也出现过。可见,及时、准确发布有关信息,澄清事实,解疑释惑,主动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缩小和消除因公共安全突发事件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体现了政府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负责的态度,是政府有效处置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有些情况下,甚至是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至关重要的环节。

二是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提高政府快速有效地处置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置包括监测、预警、预控预防、应急处置、善后恢复等阶段。概括而言,就是“测、报、防、抗、救、援”六个环节。因此,为妥善处置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政府必须要从建立健全预测预警机制、应急响应处置机制、应急保障机制三个方面,加强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工作。首先,要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发现隐患的存在,为防范突发事件提供依据。要按照快速灵敏的要求,加强各类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监测体系建设,加强监测信息的综合分析和评估,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及时准确预报预警。哈尔滨市政府发布停水公告,就是在预测预警到可能发生的水源污染后,作出的正确决策。其次,要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对于已经发生的事件,采取应急行动,控制或者消除事件影响,减轻灾害损失。各类应急预案完备与否、政府的指挥系统顺畅与否、应急措施有效与否,是确保应急响应机制顺畅高效运转的关键。哈尔滨市政府根据出现的情况,紧急启动相关预案,采取了启动全市所有地下水井、开展水质监测、维护市场秩序等措施,保证了市民基本生活用水,就是应急响应机制有效发挥效能的成功例子。第三,要完善保障机制。物资、队伍、财力等资源,是预防和处置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为确保应急需要,平时就要统一规划、统筹考虑,建立物资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系统。哈尔滨市停水期间,商务部门积极组织桶装水、瓶装水货源,保证市场有序供应;消防、环卫部门调集供水车辆,解决短期内供水难的问题。这些都在有效处置这次事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三是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应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综合素质。社会公众既是突发事件的承受者,也是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参与者。危机意识、面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所掌握的应急救灾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是公众应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社会公众的综合素质高低,在有效处置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内外很多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案例,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反面的教训。加强宣传教育,在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中极为重要,是应急处置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为此,政府要面向公众,调动各种资源,运用多种手段,广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切实提高社会公众应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综合素质,为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评析】

本文观点鲜明,内容也还算充实,重点比较明确;结构比较清晰;语言亦通顺。但主题虽然明确,观点材料却有些脱节,“以人为本”角度、立意都很好,却没有能从这个论题作必要的阐述。内容有偏颇,从自然灾难方面讲得多,社会性公共突发事件未提及。一、二、三段过渡不够自然。提出的对策十分具体、可行,但有所遗漏,如立法建章立制。字数过多,达1750字,影响了深入思考。及格偏下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