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种重要的方法论

一种重要的方法论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生态世界观以整体思维为出发点,以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强调人类的生存、发展和价值追求,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方法论的意义。由此可见,整体性构成了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特征,整体性思维是生态思维最主要的特征。整体性思维也是一种关联性思维,即不仅要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内部诸要素有机联系的整体,而且要把它视为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生态学以其所蕴涵的整体、多样、平衡、和谐的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具有普适作用的方法论学科,广泛渗透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之中。“当生态学发展到人和自然普遍的相互作用问题的研究层次时,就已经具有了哲学的性质和资格,它已经形成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理论视野与思维方式,具有了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性质。”[17]美国学者卡普拉最早将西方思想的最新成果所揭示的世界观概括为“生态世界观”。[18]生态世界观以整体思维为出发点,以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强调人类的生存、发展和价值追求,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在认识和解决与生命现象有关的问题时,运用生态学思维,从生态学角度来思考问题,考虑到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它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的,这就是生态方法问题。”[19]把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经过某种程度抽象后,“化理论为方法”应用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就构成了以生态思维为核心的分析方法。

何谓生态思维?只有清楚生态思维的本质和特征,我们才能在研究中适切地运用和正确地把握。笔者认为,生态思维是在生态科学与复杂性科学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思维视角和思维方式,可以从整体性思维、价值性思维、过程性思维三方面来考察其基本内涵。

(一)整体性思维

生态思维是一种整体性思维。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相互联系的世界里,现实中的所有一切“都是内在地联系着的,所有单位或个体都是由关系构成的”[20]。生态学将世界看作不同层次事物相互关联的网络整体,强调把事物放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考察,放在与周围其他事物复杂的网络联系中考察,在此基础上认识事物的性质、状态和发展趋势,反对近现代科学把事物从其存在的有机环境中抽离出来单独考察、研究的思维方法。罗尔斯顿指出:“生态学不承认有一个高高在上、与其环境对立的封闭的自我。”[21]生态学家们通过对生态系统各构成之间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关系的研究,发现整个生态系统犹如一张“无缝之网”,人和其他生物都是网上的一个“节”,如果我们试图脱离这张网去看其上的“节”,那就打破了系统的连续性和统一性。由此可见,整体性构成了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特征,整体性思维是生态思维最主要的特征。

整体性思维也是一种关联性思维,即不仅要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内部诸要素有机联系的整体,而且要把它视为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关联性思维方式下,组织内部诸要素之间绝不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涉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相应地,组织与环境之间时时刻刻要发生物质、信息、能量等方面的交换,组织内部各要素的变化总会影响到其他要素的变化。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物种皆有其特定的生态功能,在生物群落中占据特定的位置,履行一定的“角色”,物种之间构成互补互动、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的关系。生态学家泰勒评论说:“大自然中很少存在赤裸裸的个体主义,我们可以把生态系统描绘为由植物和动物组成的、联系密切相互合作的联邦。”[22]相互依存的有机生态观使还原论和物理学对自然界权威式的机械分析正在成为过去,如果说机械论坚持一种认识论上的主客二分模型,强调的是“分”的模式和个体的独立自主性,那么在生态学视野中,坚持作为个体的组织只有在与环境、背景的“关系”中才能得以存在、定义、描述和认识,只有承认事物的多元共存,才能建立事物之间的合作关系。

(二)价值性思维

生态学中蕴含着价值判断。生态学所揭示的整体性、有机性、多样性,提供了一幅与传统的机械论自然观迥然不同的世界图景,在这种生态世界观的内部孕育了一种强调相互依存、协同进化、关注未来的价值观。在西方,因为能够为社会和文化批评提供价值基础,生态学被人们视为具有“颠覆性的科学”,正如美国生态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所说:“有些科学比其他科学更明显地卷入了社会价值准则——生态学可能是最为典型的了。”[23]生态学的形而上学蕴含着价值判断的观点得到了环境整体主义者的支持,罗尔斯顿指出:“生态描述让我们看到了生态系的统一性、和谐性、相互依存和稳定性等,而这些特征正是我们评价时所要肯定的。同时,我们之所以发现这些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由于我们是带着一种意向去进行我们的探索,由于我们将秩序、和谐、稳定性、统一性视为有价值的。然而,生态学的描述并不只是证实这些价值,也影响了这些价值的形成……”[24]

价值性思维也是一种规范性思维,即是从一定的价值观念出发对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制约。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以往人类的思维方式实质上是一种功利型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造成当今生态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功利型思维方式具有“狭隘性、单向性和短视性”[25]的特点,这种思维方式所关注的基本内容是眼前利益,从而忽视了长远利益,维护的主体目标仅仅是人自己,对外在的自然界采取功利化的态度,把自己的存在价值仅仅理解为只是为了追求和索取物质利益和物质财富,而不知向自然回报,呈现出了一种单向的、僵化的思维指向。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类的思维方式必须进行革命性变革,生态思维的价值向度要求我们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协调,实现由功利性思维向互利型思维的转型。

(三)过程性思维

生态思维是一种过程性思维。过程性特征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每个生物个体都有生成、成长、成熟、衰亡的生命周期过程,这个过程有着时间纵向的继续性;二是生态系统中正在发生着动态共生活动,这个过程没有时间但又绝非静止。过程性特征揭示的是生态系统时刻处在动态演化中,在此过程中所有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促成着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自古希腊以来,西方哲学思维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将连续的运动轨迹分割为不连续的、静止的质点,近代自然科学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这种思维模式的鼓励。比如,牛顿力学所处理的对象就是一个无数质点的总和,其间缺乏真正的连续性、动态性,它在哲学上的表达即为时间的外在性、间断性,从而将真正的时间排除在科学的视野之外。因循这种思维模式,西方传统管理理论将研究的视角过多地注重于组织结构和行为心理分析方面,比如,权变管理学派正是由于缺乏过程性思维方式,虽然也强调环境对组织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对组织和环境关系的研究中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过程性思维也是一种生成性思维。怀特海认为:“由于过去的三个世纪里完全把注意力导向了生存竞争,于是就产生了特别严重的灾难。”[26]他不满地认为达尔文的信徒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利益冲突这一方面,他指出:“进化机构的另一面是创生,这是被人忽略的一面。”[27]也就是说进化机构的内部要素时时刻刻都处于不停变化之中,与此同时,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地动态生成。任何有成长诉求的组织机构不仅要有对动态环境具有反应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引导环境、创造环境的能力,否则就不可能得到发展。因此,对于任何组织来讲,“成长”都不是一次就能够完成的,而是一种不断地出现矛盾,又必须解决矛盾的过程,是一个在较长的时期内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不断生成的过程。生态思维在强调整体性原则的同时追求具体,承认万事万物的具体多样性和自我生长,尊重各种不同生态系统和生态因子的自我生长的规律和生命秩序。“在即将到来的时代里,生物学和活生生的动物要受到尊重。而且作为一种必然的结果,人类的自然观念也将重新回到丰富多样性、复杂神秘性及其内在意义与价值的认识上去。因此,科学家们要重视过程、创造性、无限性以及整体有机统一性。”[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