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大鱼汛的海洋牧场

四大鱼汛的海洋牧场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尤其信中提到的关于东海渔场的描述,足见海洋渔业资源之丰富。由域内大戢洋、王盘洋组成,与上海崇明、南汇、金山、奉贤海域及浙江平湖海域,和舟山渔场域内灰鳖洋、岱衢洋、黄泽洋与嵊山洋相连,是古苏州洋之重要部分,自古以盛产大黄鱼而闻名。素有岱衢“前门一港金”之称,被誉为“大黄鱼的故乡”。在杭州湾入口的海面上,有一处约1281平方千米的渔场,东起双合山至长白山岛海域,西

南洋到北洋,舟山渔场蛮蛮长;

三门湾口猫头洋,石浦对出大目洋,

六横虾峙桃花港,洋鞍渔场在东向;

普陀门前莲花洋,转过普陀是黄大洋,

黄大洋东是中街洋,黄大洋北边岱衢洋,

穿过岱衢洋,紧靠灰鳖洋;

玉盘山下玉盘洋,枸杞壁下站两厢,

嵊山渔场夹中央,花鸟以北大嶯洋,

再往北上佘山洋,穿出佘山上吕泗,

已经不属舟山洋。

这首著名的渔歌《舟山渔场蛮蛮长》唱述的就是一片得天独厚的海上牧场,天然鱼仓。

这一片海域以粉砂质软泥、黏泥和黏土质软泥等颗粒沉积混合物为主,域内水深多在20~40米,优良的地质条件使舟山渔场成为世界沿岸最宽的陆架深水渔场之一。不仅如此,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舟山渔场的水文条件相当优良,沿岸流、台湾暖流和黄海冷水团在此交汇,潮流往复流转现象突出,带来大量有机物质和盐类,鱼的饵料丰富,水温、盐度适宜。四季鱼汛汛汛旺发,海养殖得天独厚,海洋资源自古就极为丰裕。

那是遥远的西晋,三国的烽烟终化为司马氏的一统天下,三国名将陆逊的后人陆机、陆云,怀抱满腹才华,离家入洛,虽有“二陆入洛,三张(张载、张协、张亢)减价”之誉,却难免故土之思。陆云在《答车茂安书》中,忆起吴郡的风土人情,仍充满“仓廪实而知礼义”的满足,直称“非徒浮言华艳而已,皆有实征也”。如此妙境,纵是秦始皇富有天下,“犹不如吴会也。”尤其信中提到的关于东海渔场的描述,足见海洋渔业资源之丰富。文中又云:“若乃断遏海浦,隔截曲隈,随潮进退,采蚌捕鱼,鳣鲔赤尾,䱟齿比目,不可纪名。脍鰡鳆……真东海之俊味,肴膳之至妙也。及其蚌蛤之属,目所希见,耳所不闻,品类数百,难可尽言也。”无独有偶,宋隆兴元年(1163),昌国县令王存之也在《隆教寺碑》中提到“网捕海物,残杀甚多。涎壳之积,厚于丘山。”[1]

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渔场之一,不仅有被誉为“比恐龙还古老的海鱼”、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四大鲎种之一的中国鲎,还有被誉为“古老鱼类活化石”的中华鲟,万年相传,生生不息。

天造地设成渔场,海王之国冠东南。早在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舟山群岛就已经是与齐、燕、楚等诸侯国齐名的海王之国,舟楫飞舞,人欢鱼跃。在历史长河滚滚翻腾的浪花里,舟山渔场像一颗闪烁的明珠,光华夺目,亘古常在。在先秦史籍《逸周书》记载的贡品乌贼酱里,在《越绝书》记载的戈船里,在宋《吴郡志》记载的阖闾捕石首鱼以充军粮的故事里,在宋《宝庆四明志》记载的洋山鱼里,在明王士性《广志绎》记载的用篙筒听黄鱼叫声测捕鱼群的技术里,在清郭柏苍《海错百一录》记载的小拉网里,在清嘉庆《松江府志》记载的淡水门黄鱼渔场里……

舟山山连山,渔场海连海,梳理舟山的重要渔场,仿佛那一片片蓝色的海域扑面而来,海水里,是一网网丰收的渔获物。它们从舟山不同的渔场里各自旺发。作为古老的传统渔场,各自有着特别的鱼汛。

洋山渔场,在舟山渔场所辖各区域性渔场中,见诸至今发现的文献记载中最早亦即最为古老的渔场。由域内大戢洋、王盘洋组成,与上海崇明南汇、金山、奉贤海域及浙江平湖海域,和舟山渔场域内灰鳖洋、岱衢洋、黄泽洋与嵊山洋相连,是古苏州洋之重要部分,自古以盛产大黄鱼而闻名。总面积约5600平方千米。吴越之战时,吴王阖闾(前514—前496)首次大规模捕黄鱼充军粮的传奇事件就发生在这片海域上。

阖闾是功业显赫的一代君主,也有人说他是春秋五霸之一。于渔民而言,他是最早的黄鱼渔场开发的“领航人”,为以后舟山渔场、吕泗洋渔场的开发,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阖闾即位之初的吴国,内忧外患,危机重重。据《吴越春秋》记载,当时内则“险阻润湿,又有江海之害,君无守御,民无所依,仓廪不设,田畴不垦”;外则诸侯环伺,尤其是与吴国同样强盛的近邻越国,经常派兵侵扰越国。阖闾十年(前505),越军驾大批“习流”(即战船)从海上侵逼吴境,一场大战终于发生。阖闾亲率水师入海抗击,相持一月。其时风涛相继,双方均是军粮不继。吴王阖闾焚香祷天。东风大震,水上见金色逼海而来,绕吴王沙洲百匝。所捕之鱼,食之美味,三军踊跃。上天毕竟是眷顾吴王的,阖闾用捕捞黄鱼解决了军粮问题;越国却没有这般好运,最终败退。

这鱼叫石首鱼,也即黄鱼,竟成为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之一,为洋山渔场大黄鱼汛添上了趣味盎然的重要一笔。

作为中国三大著名渔场之一的嵊山渔场,北至佘山洋,南至浪岗岛,东连舟外渔场,西至嵊泗列岛,总面积为8050平方千米。明时,每逢鱼汛,已呈现出千舟云集、万人会汇聚的兴旺景象。清末民初,更是进入大规模开发,形成四大鱼汛,即春季大小黄鱼汛,夏季并行的大黄鱼汛和墨鱼汛,冬季带鱼汛。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初期,这个开放性的渔场一直保持着“万艘渔船汇嵊山,十万渔民大会战”的空前的盛况,成为中国东南沿海的渔业要地。

岱衢洋渔场,习称南港,北到大、小洋山,南至岱山、长涂,西靠杭州湾口,东至三星列岛。面积为3430平方千米。生产主要鱼类有大黄鱼、鲳鱼、鳓鱼、海蜇等,历史上也曾以岱衢洋夏季大黄鱼汛留下过辉煌的一页。素有岱衢“前门一港金”之称,被誉为“大黄鱼的故乡”。金灿灿的大黄鱼曾经是如此耀眼地在这片蓝色的海洋洄游,所到之处,海水为之泛金,潮流为之让路,一张张金灿灿的渔网,铸就了渔民金灿灿的日子。清道光年间,岱山岛贡生刘梦兰[2]港口归帆点点,渔灯闪闪,耳际黄鱼咕咕,渔歌唱晚。巨大的天幕下,灯火仿似九天落星斗,又实与天上繁星交相辉映,其繁华壮观闪烁迷离之处,如入蓬莱仙境。他大笔一挥,《衢港观灯》喷流而出,其诗曰:

无数渔船一港收,

渔灯点点漾中流。

九天星斗三更落,

照遍珊瑚海上洲。

好一派渔都的繁盛景象。

中街山渔场,北至浪岗,南至洋鞍渔场,东接舟外渔场,西连岱衢洋渔场,面积1372平方千米。历来以盛产乌贼闻名。区域内有甩山和外甩山两座相连的岛山,中街山渔场因此有了个有趣的别名,叫“甩山渔场”。

传统渔场之外,舟山还有许多区域性渔场。

岱山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

以舟山境域内大戢山岛为中心,西与上海南汇海域相接,北至长江口铜沙海域,毗邻小戢山、小洋山、大洋山,南至马迹山海域,东至鸡骨礁、北鼎星海域,面积1600平方千米的大戢渔场,是古苏州洋的一部分,也是古洋山黄鱼渔场的一部分。来自宁波、台州、温州和苏州、松江的万艘渔船在这里扬帆撒网,万舟闹海,齐捕大黄鱼,开创出一个繁盛的海上渔市巨镇。以浪岗山列岛为中心,北连嵊山渔场,南连中街山渔场,东连舟外渔场,西至鸟礁海域的浪岗渔场,主产带鱼。留下了“要吃鲜带鱼,还在浪岗面”的渔谚。以外洋鞍岛为中心,北接中街山渔场,南接韭山渔场,东连舟外渔场,西邻朱家尖岛、桃花岛海域,面积5505平方千米的洋鞍渔场,亦是主产带鱼、小黄鱼。地处衢山海域与嵊泗海域之间的黄泽渔场,习称北港,岱山渔民流传的渔谣“前门一港金,后门一港银”,即是指黄泽渔场出产的闪亮似银盘的鲳鱼。

在杭州湾入口的海面上,有一处约1281平方千米的渔场,东起双合山至长白山岛海域,西连七姊八妹列岛洋面,近浙江余姚、慈溪大陆海岸,南承宁波涌江入海口,接定海金塘海域,是谓灰鳖洋渔场,又叫金塘渔场,主要生产马鲛鱼、鱼及海蜇等。兴盛时,据说连近岸都是伸手可捉的海蜇,透亮透亮的,雨伞一般游动,漂亮之极。位于金塘山岛与舟山岛之间的横水洋渔场,曾以盛产海蜇闻名。

大目洋,猫头洋,

渔山,大陈渔场,

北到东北风6~7级,阵风8级……

听广播气象预报的日子已经成为过去,唯有这四个渔场的名字刀一般刻入记忆里。它们记录着舟山渔民走出舟山、走南闯北的历史。

大陈渔场,因地处以大陈岛为中心的海域而得名,面积7426平方千米。水质肥沃,饵料丰富,春夏汛大黄鱼、小黄鱼、乌贼等,冬季汛带鱼,与舟山渔场相呼应,延长了舟山渔民的捕捞时间。大目洋渔场北至舟山六横诸岛,南至檀头山,东连韭山列岛海域,西至象山半岛,面积1850平方千米,曾是浙江大黄鱼的主要产卵场之一。猫头洋渔场,面积2750平方千米,为浙江沿海大黄鱼的主要产卵场之一。渔山渔场,北至南韭山东侧,南至大陈渔场,东至渔外渔场,西至渔山列岛,面积49000平方千米,主要生产带鱼、小黄鱼。

江水浩浩荡荡,裹挟着泥沙,裹挟着海洋生物,永不停息地奔流向前,潮流所到之处,造就了大大小小丰饶的渔场。以水为命的海洋鱼类随流就潮,集群洄游,产卵孵化,繁衍族群,鱼汛因此形成。勤劳勇敢的渔民劈波斩浪,耕耘在富饶的海洋上,摸索出了宝贵的捕鱼经验。

每年农历四月至六月间,主要是乌贼和大黄鱼,在这个汛期,沈家门码头边上晒满了乌贼和黄鱼鲞。中间夏至到寒露时,就到水色澄清的海域捕捞海蜇。农历七月至十月是捕虾的旺季,过了农历十一月,大批渔船开始驶往嵊山渔场捕冬汛带鱼,到第二年的农历二月时,带鱼迁移到大陈渔场,渔船也追随而去。小黄鱼有冬汛、南洋风和北洋风三个汛期。追着鱼汛,按季节捕鱼,像时令蔬菜一样,什么季节捕什么鱼。

大陈渔场

楝子花开石首来,

花占槐豆盛迎梅。

火鲜候过冰鲜到,

洋面成群响可雷。

这首清朝秦荣光作的《上海县竹枝词》曾流传于苏、浙、沪沿海,形象地描绘了农历节气与鱼汛的紧密关系。其中的石首鱼(大黄鱼)鱼汛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代,前505年,吴王阖闾捕石首鱼充作军粮,开创了至今见诸文史记载的最早的大黄鱼汛,也揭开了舟山渔场四大经济鱼汛的序幕,造就了春季小黄鱼汛,夏季墨鱼汛,秋季桂花黄鱼汛和冬季带鱼汛的辉煌的一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