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务见面礼仪

商务见面礼仪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商务见面礼仪主要表现为称呼、握手、相互介绍和问候、递送名片等礼仪,它是商务人员的基本的礼仪规范,是衡量商务人员基本素质的最重要指标。  商务交往,礼貌当先;与人交谈,称谓当先。  在工作中,以交往对象的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加,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称呼方法。

  商务见面礼仪主要表现为称呼、握手、相互介绍和问候、递送名片等礼仪,它是商务人员的基本的礼仪规范,是衡量商务人员基本素质的最重要指标。在商务场合中,作为管理者,与客人见面是常有的事。掌握正确的商务见面礼仪,能使管理者拉近与客人的距离,展现自己的修养,从而能有效推动商务活动的顺利进展。

  见面时的称呼礼仪

  日常交往中正确称呼别人是起码的交往礼仪。称呼,也叫称谓,是对亲属、朋友、同事或其他有关人员的称呼。人们以前对称谓十分讲究,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称谓。在今天商界,人们见面后彼此之间的称谓越来越简单化、实用化,反映了快节奏商业生活的要求。

  商务交往,礼貌当先;与人交谈,称谓当先。使用称谓,应当谨慎,稍有差错,便会贻笑于人。恰当地使用称谓,是商业交往顺利进行的第一步。有一位商业人员,在给一家公司写信时,由于不知道对方的姓名和性别,所以,就猜测用“亲爱的某某小姐,你好”。结果他的信件被扔到垃圾箱里,原因是被称呼的人是一位年近50的女士,这说明,商务礼仪中的称呼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进一步交往的敲门砖。称呼的基本规范是要表现尊敬、亲切和文雅,使双方心灵沟通,感情融洽,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

  通常的称呼有以下几种:

  1.性别性称呼

  对于从事商界、服务性行业的人,一般约定俗成地按性别的不同分别称呼“小姐”、“女士”或“先生”,“小姐”是称未婚女性,“女士”是称已婚女性。

  2.称呼姓名

  一般的同事、同学关系,平辈的朋友、熟人,均可彼此之间以姓名相称。例如,“王小鸭”、“李永”、“徐滔”等。长辈对晚辈也可以如此称呼,但晚辈对长辈却不可这样做。为了表示亲切,可以在被称呼者的姓名前分别加上“老”、“大”、“小”字相称,而免称其名。例如,对年长于己者,可称“老周”、“大李”;对年幼于己者,可称“小邢”、“小刘”,这种称呼多在职业人土间常见。对同性的朋友、熟人,若关系极为亲密,可以不称其姓,而直呼其名,如“艾民”、“天天”等。对于异性一般则不宜这样做,因为若如此,那不是其家人,就是其配偶了。

  3.称呼职务

  在工作中,以交往对象的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加,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称呼方法。具体做法上可以仅称呼职务,如“局长”、“经理”、“主任”,等等;可以在职务前加上姓氏,例如:“沈总经理”、“李市长”、“张主任”,等等;还可以在职务之前加上姓名,这仅适用于极其正式的场合。例如,“XXX主席”、“XXX县长”、“XXX书记”,等等。

  4.称呼职称

  对于有职称者,尤其是有高级、中级职称者,可以在工作.中直接以其职称相称。可以只称职称,例如,“教授”、“律师”、“工程师”,等等;可以在职称前加上姓氏。例如,“张教授”、“王研究员”、“刘工程师”,当然有时可以简化,如将“刘工程师”简化为“刘工”,但使用简称应以不发生误会、歧义为限;可以在职称前加上姓名,它适用于十分正式的场合。例如,“赵仲三编审”、“吴少平教授”,等等。

  5.称呼学衔

  在工作中。以学衔作为称呼,可增加被称呼者的权威性,有助于增强现场的学术氛围。可以在学衔前加上姓氏.例如“黄博士”;可以在学衔前加上姓名,如“张明博士”。一般对学士、硕士不称呼学衔。

  6.称呼职业

  称呼职业,即直接以被称呼者的职业作为称呼。例如,将教员称为“老师”,将教练员称为“教练”或“指导”,将专业辩护人员称为“律师”,将财务人员称为“会计”,将医生称为“大夫”或“医生”,等等。一般情况下,在此类称呼前,均可加上姓氏或姓名。

  7.称呼亲属

  亲属,即与本人直接或间接有血缘关系者。在日常生活中,对亲属的称呼业已约定俗成,人所共知。面对外人,对亲属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谦称或敬称。对本人的亲属应采用谦称。称辈分或年龄高于自己的亲属,可以在其称呼前加“家”字,如“家父”、“家叔”。称辈分或年龄低于自己的亲属,可在其称呼前加“舍”字,如“舍弟”、“舍侄”。称自己的子女,则可在其称呼前加“小”,如“小儿”、“小女”、“小婿”。对他人的亲属,应采用敬称。对其长辈,宜在称呼前加“尊”字,如“尊母”、“尊兄”。对其平辈或晚辈,宜在称呼之前加“贤”字,如:“贤妹”、“贤侄”。若在称呼前加“令”字,一般可不分辈分与长幼,如“令堂”、“令爱”、“令郎”。

  除此之外,称呼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初次见面更要注意称呼

  初次与人见面或谈业务时,要称呼姓加职务,要一字一字地说得特别清楚,比如:“王总经理,你说得真对……”如果对方是个副总经理,可删去那个“副”字;但若对方是总经理,不要为了方便把“总”字去掉,而变为经理。

  2.关系越熟越要注意称呼

  与对方十分熟悉之后,千万不要因此而忽略了对对方的称呼,一定要坚持称呼对方的姓十职务(职称),尤其是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人人都需要被人尊重,越是熟人,越是要彼此尊重,如果熟了就变得随随便便,“老王”、“老李”甚至用一声“唉”、“喂”来称呼了,这样极不礼貌,是令对方难以接受的。

  3.称呼对方时不要一带而过

  在交谈过程中,称呼对方时,要加重语气,称呼完了停顿一会儿,然后再谈要说的事,这样能引起对方的注意,他会认真地听下去。如果你称呼得很轻又很快,有种一带而过的感觉,对方听着不会太顺耳,有时也听不清楚,就引不起听话的兴趣。相比之下,如果太不注意对方的姓名,而过分强调了要谈的事情,那就会适得其反,对方不会对你的事情感兴趣了。所以,一定要把对方完整的称呼,很认真很清楚很缓慢地讲出来,以显示对对方的尊重。

  介绍的礼仪

  介绍是社交活动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礼节之一,它是初次见面的陌生的双方开始交往的起点。介绍在人与人之间起桥梁与沟通作用,几句话就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进一步交往开个好头。

  为他人做介绍时必须遵守“尊者优先了解情况”的规则,在为他人做介绍前,先要确定双方地位的尊卑,然后先介绍位卑者,后介绍尊者。公认的介绍的基本规则如下:

  1.先将男士介绍给女士

  例如,介绍李先生与往小姐认识,介绍人应当引导李先生到王小姐面前,然后说:“王小姐,我来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李先生。”注意在介绍的过程中,被介绍者的名字总是后提。

  2.先将年轻者介绍给年长者

  把年轻者引见给年长者,以示对前辈、长者的尊敬。比如:“周教授,让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我的同学申发款。”“李阿姨,这是我的表妹艳红。”“张伯伯,我请您认识一下我的朋友付廷民。”在介绍中,应注意有时虽然男士年龄较大,但仍然是将男士介绍给女土。

  3.先将职位低的介绍给职位高的

  在实业界或公司中,在商务场合要先将职位低的介绍给职位高的。比如:“王总,这位是XX公司的总经理助理刘女士。”注意,这里我们先提到的是王总经理,这是因为我们把王总经理的职位看做高于刘女士,尽管王总经理是一位男士,仍不先介绍他。

  4.先将未婚女子介绍给已婚女子

  比如:“郑太太,让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李小姐。”注意当被介绍者,无法辨别其是已婚还是未婚时,则不存在先介绍谁的问题,可随意介绍,如,“张女士,我可以把我的女朋友杨小姐介绍给你吗?”

  5.先将家庭成员介绍给对方

  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时,应谦虚地说出对方的名字。这不仅是出于礼貌,而且对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也比较方便。比如:“张先生,我想请你认识一下我的女儿晓芳。”“张先生,请允许我介绍一下我的妻子。”

  6.集体介绍时的顺序

  在被介绍者双方地位、身份大致相似,或者难以确定时,应当使人数较少的一方礼让人数较多的一方,一个人礼让多数人,先介绍人数较少的一方或个人,后介绍人数较多的一方或多数人。

  若被介绍者在地位、身份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当这些差异表现为年龄、性别、婚否、师生以及职务有别时,则地位、身份为尊的一方即使人数较少,甚至仅为一人,仍然应被置于尊贵的位置,最后加以介绍,而先介绍另一方人员。

  若需要介绍的一方人数不止一人,可采取笼统的方法进行介绍,例如,可以说:“这是我的家人”,“他们都是我的同事”,等等。但最好还是要对其一一进行介绍。进行此种介绍时,可按位次尊卑顺序进行介绍。若被介绍双方皆不止一人,则可依照礼规,先介绍位卑的一方,后介绍位尊的一方。在介绍各方人员时,均需由尊到卑,依次进行。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作自我介绍。自我介绍,简言之,就是在必要的社交场合,由自己担任介绍的主角,自己将自己介绍给其他人,以使对方认识自己。

  在社交活动中,如欲结识某个人或某些人,而又无人引见,如有可能,即可自己充当自己的介绍人,自己将自己介绍给对方。这种自我介绍叫作主动型的自我介绍。进行自我介绍之时,对下述几方面的问题必须予以正视,方能使自我介绍恰到好处,不失分寸。

  1.注意时间

  在进行自我介绍时要注意时间,具有双重含义。

  其一,是要求进行自我介绍一定要力求简洁、尽可能地节省时间。

  虽说各种形式的自我介绍所用的时间长度不可笼统地等量齐观,但总的原则,还是所用时间愈短愈好,以半分钟左右为佳,如无特殊情况最好不要长于1分钟。在初次见面作自我介绍时,指望交往对象仅凭自己的自我介绍,就对自己“一目了然”,是不现实的。在自我介绍时,东拉西扯、借题发挥,信口开河,滔滔不绝,对自己而言是失态,对对方而言是失敬,都是出力不讨好的。为了节省时间,在作自我介绍地,还可利用名片、介绍信加以辅助。若使用了名片、介绍信时,则其上所列有的内容应尽量不予重复。

  其二,是要求自我介绍应在适当的时间进行,而不应在不适当的时间进行。

  进行自我介绍的适当时间,指的一是对方有兴趣时,二是对方有空闲时,三是对方情绪好时,四是对方干扰少时,五是对方有要求时。进行自我介绍的不适当时间,是指对方无兴趣、无要求、工作忙、干扰大、心情坏、休息用餐或正忙于私人交往之时。

  2.讲究态度

  进行自我介绍,态度务必要自然、友善、亲切、随和。届时,应显得落落大方,笑容可掬。既不要小里小气,畏首畏尾,又不要虚张声势,轻浮夸张,矫揉造作。

  在作自我介绍时,要充满信心和勇气。千万不要妄自菲薄,心怀怯意,临场发挥失常。在进行自我介绍时,一定要敢于正视对方的双眼,显得胸有成竹,不慌不忙。这样做,将有助于进行自我放松,并使对方对自己产生好感。

  在自我介绍的过程之中,语气要自然,语速要正常,语音要清晰,这对自我介绍的成功将大有好处。一定要力戒语气生硬冷漠、语速过快或过慢,语音含糊不清,它们其实都是缺少经验、缺乏自信的表现。

  3.力求真实

  进行自我介绍时所表述的各项内容,一定要实事求是,真实可信。没有必要过分谦虚,一味贬低自己去讨好别人,但也不可自吹自擂,吹嘘弄假,夸大其辞,在自我介绍时大掺水份,否则定会得不偿失。

  一个人总是处在介绍别人或被介绍的角色中,当你被介绍时,可能所有人的注意力就会一下子集中到了你身上。这时你怎么反应是很重要的,这是你表现自己的契机。一般来说,被介绍人应该这样做:

  1.起立

  作为被介绍者,应当站起来,并正面对着对方,显示出有礼貌并乐于结识对方的诚意。介绍完毕,通常应与对方握手致意,并说声“您好”、“幸会”一类的客套话。男士起立,女士同样也要起立。即使你无法起立,也应尽可能做起立状,只有你的身份高于对方才可以不起立。

  2.愉快的表情

  当你被介绍时,不管你正在想什么或做什么,应该微笑着走上前去,目视对方,同时伸出你的手,与对方热情、友好地握手。不要让人感到你对被介绍的人不在意,不要冷冰冰的样子,那样会让人感到你的傲慢、不懂礼貌。

  3.问候对方并复述他(她)的姓名

  在握手的同时,你可以这样说:“认识您真高兴!”“很荣幸能见到你,张小姐。”“你好,谢先生。”

  4.礼貌结束短暂的介绍与交谈的过程

  在相互介绍完之后有可能进行短暂的寒暄或交谈,那么,在结束交谈和寒暄时要注意礼貌的语言。道别时,除“再见”之外还可以说:“见到你真是太高兴了,以后有问题我想请教您。”“我期待着在年会上再次见到你。”“有幸能认识您真是太好了。以后常保持联系啊。”

  握手的礼仪

  握手是与人见面时常用的礼仪。两人见面,一般是面带亲切、友好的微笑,伸出手与对方相握,以表示对对方的欢迎、问候、敬重或慰问。现代社会,握手不仅仅用在见面时,表示欢迎、问候、友好,也常用在其他场合,如离别时表示留念,祝愿等。另外,它还能表达祝贺、致谢、拜托的意思,有比较丰富的内涵。

  握手的力量,姿势与时间的长短往往能够表达出握手对对方的不同礼遇与态度,显露自己的个性,给人留下不同印象,也可通过握手了解对方的个性,从而赢得交际的主动。美国著名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说:我接触的手有能拒人千里之外;也有些人的手充满阳光,你会感到很温暖……

  1.应当握手的场合

  通常,下面列举的情况下都是适合握手的场合:

  (1)遇到较长时间没见面的熟人。

  (2)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和认识的人道别。

  (3)在以本人作为东道主的社交场合,迎接或送别来访者时(当客人抵达时,应由主人首先伸出手来与客人相握。而在客人告辞时,就应由客人首先伸出手来与主人相握。前者是表示“欢迎”,后者就表示“再见”。这一次序颠倒,很容易让人发生误解)。

  (4)拜访他人后,在辞行的时候。

  (5)被介绍给不认识的人时;在社交场合,偶然遇上亲朋故旧或上司的时候。

  (6)别人给予你一定的支持、鼓励或帮助时。

  (7)表示感谢、恭喜、祝贺时。

  (8)对别人表示理解、支持、肯定时;得知别人患病、失恋、失业、降职或遭受其他挫折时。

  (9)向别人赠送礼品或颁发奖品时。

  交际时如果人数较多,可以只跟相近的几个人握手,向其他人点头示意,或微微鞠躬就行。为了避免尴尬场面发生,在主动和人握手之前,应想一想自己是否受对方欢迎,如果已经察觉对方没有要握手的意思,点头致意或微鞠躬就行了。

  2.握手的规范

  社交活动中,由于握手代表了一定的情感态度,表示对他人的友好敬重,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握手的规范。

  (1)长者优先的规范。只有年长者先伸出手,年幼者才可以伸手相握,这种做法,符合社会的“长者为尊”的伦理标准,表达了对年长者的尊重。

  (2女士优先的规范。只有女士先伸出手,男士才能伸手相握。女士优先的风范起源于西方。现代社会,尊重妇女已成为一种文明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体现了现代的文明意识。

  (3)职位高者优先。地位高的人主动地伸出手,地位低的人才能伸出手相接。但这种规定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地位低者为年长者或是女士,地位高者也需灵活处理,如果能长者优先、女士优先,就更能体现出职位高者的文明态度,更容易赢得别人的敬重和喜爱。

  交际时如果人数较多,可以只跟相近的几个人握手,向其他人点头示意,或微微鞠躬就行。为了避免尴尬场面发生,在主动和人握手之前,应想一想自己是否受对方欢迎,如果已经察觉对方没有要握手的意思,点头致意或微鞠躬就行了。

  3.握手的姿势

  握手时,右臂自然向前伸出,与身体略呈60度角,手掌向左,掌心微向上,拇指与掌分开,其余四指自然并拢并微向内屈,轻轻地紧握一下,时间以23秒钟为好。如果用双手相握,则要先伸出右手,然后左手再握上去,紧握对方的手,以表示亲切和友好。握手时,一般要站立起来(女士可以不站),眼睛注视对方,面带真诚的微笑,表情自然,可以在握手时说:“你好!”“欢迎你!”“好久不见!”“见到您真高兴!”等有礼貌的话。

  4.握手的禁忌

  如果握手时不注意礼仪的规范,姿势不正确,就会给人没礼貌、没教养的印象,甚至会因为这种无礼的行为导致别人的误解、猜疑,不利于社会交往。因此,必须了解握手的禁忌。

  (1)不要用左手相握,尤其是和阿拉伯人、印度人打交道时要牢记,因为在他们看来左手是不洁的。

  (2)在和基督教信徒交往时,要避免两人握手时与另外两人相握的手形成交叉状,这种形状类似十字架,在他们眼里这是很不吉利的。

  (3)不要在握手时戴着手套墨镜,只有女士在社交场合戴着薄纱手套握手,才是被允许的。

  (4)不要在握手时另外一只手插在衣袋里或拿着东西。

  (5)不要在握手时面无表情、不置一词或长篇大论、点头哈腰,过份客套。

  (6)不要在握手时仅仅握住对方的手指尖,好像有意与对方保持距离。正确的做法,是要握住整个手掌。即使对异性,也要这么做。

  (7)不要在握手时把对方的手拉过来、推过去,或者上下左右抖个没完。

  (8)不要拒绝和别人握手,即使有手疾或汗湿、弄脏了,也要和对方说一下“对不起,我的手现在不方便”,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9)握手后不要用手帕擦手,这是蔑视对方的表现。

  (10)握手时间不要太久,尤其是与异性握手时,停留时间不要过久。

  (11)握手时,不要不停地拍对方的肩膀。尽管这种握手的方式对老朋友、老熟人可以接受,但会令大部分人不快。

  使用名片的礼仪

  有人说,名片像一个人的履历表,递送名片的同时,也是在告诉对方自己是谁、住在何处及如何联络由此可知,名片是每个人最重要的书面介绍材料。在交际场合使用名片成了最为平常的事情。名片被看作是个人的广告,而使用名片则是“推销”自己的一个做法,名片不仅要很好地珍藏,而且要懂得怎样去使用它,使之效果最好而且又不失礼。

  1.名片上的身份介绍

  你的名片对他人重要不重要,首先是你的地位决定的。你有多高的职位,拥有什么权力,具有什么技能,学有什么专长,都是你对别人有多大“使用价值”的基础。人人都很看重这些,所以名片上自然要印得清清楚楚才好。

  就从商务角度来说,名片宁可印得“实”些,不要太“虚”。有的人喜欢印上一大堆头衔,很多都是虚的,并不一定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倒不如突出重点,把最实在的信息传达给对方。

  如果名片上列上与自己生意和专业有关的名头,有时也会在交际中找到一些共同的语言。做装修生意的,有“装饰协会会员”的头衔当然更好;搞电脑的不妨参加当地的电脑学会。这只是便于多找一些共同话题来交谈,在交际中形成有趣味的对话而已,切莫以此抬高自己,贬低别人。

  2.发送名片的正确时机

  若想适时地发送名片,使对方接受并收到最好的效果,必须注意下列事项:

  (1)除非对方要求,否则不要轻易在年长的主管面前主动出示名片。

  (2)对于陌生人或巧遇的人,不要在谈话中过早发送名片。因为这种热情一方面会打扰别人,另一方面有推销自己之嫌。

  (3)不要在一群陌生人中到处传发自己的名片,这会让人误以为你想推销什么物品,反而不受重视。在商业社交活动中尤其要有选择地提供名片。才不致使人以为你在替公司搞宣传、拉业务。

  (4)处在一群彼此不认识的人当中。最好让别人先发送名片。名片的发送可在刚见面或告别时,但如果自己即将发表意见,则在说话之前发名片给周围的人,可帮助他们认识你。

  3.交换名片的顺序

  交换名片的顺序一般是“先客后主,先低后高”。即地位低的先把名片交给地位高的,年轻的先把名片交给年老的,客人先把名片交主人,男性先向女性递名片。不过,假如是对方先拿出来,自己也不必谦让,应该大方收下,然后再拿出自己的名片来回赠。当与多人交换名片时,应依照职位高低的顺序,或是由近及远,依次进行,切勿跳跃式地进行,以免对方产生厚此薄彼的误会。

  4.递名片

  向对方递名片时,应面带微笑,注视对方,将名片正面对着对方,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别持握名片上端的两角送给对方。如果是坐着的,应当起立或欠身递送,递送时说一些:“我叫×××,这是我的名片,请笑纳。”“我的名片,请你收下”“这是我的名片,以后请多关照。”之类的客套话。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应事先将名片准备好,时机一到,就双手递上。应避免这种情况:事先没准备好,要递名片了,就上上下下,各个皮夹、口袋地乱找乱摸。摸了几分钟,摸是摸出来了,仔细一看,还是别人给的名片,于是又开始猛找。这会给对方造成极坏印象。

  5.接名片

  许多人不太重视接名片。对方递名片时,他却忙着拿烟倒水,一个劲地招呼对方:“请坐,请坐。”对方递给名片来,他匆匆看过一眼后,就把它往桌子上一扔,或随手往口袋里一塞,然后又急着忙别的。这样,虽然他对对方很热情,但对方看到他这样对待自己的名片,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接收他人递过来的名片时,应尽快起身,面带微笑,用双手拇指和食指接住名片下方的两角,并说:“谢谢”、“能得到您的名片,深感荣幸”等等。名片接到后不能随便乱放。如果是初次见面,最好是将名片上的重要内容轻声读出来。

  与国人打交道,递接名片应用双手。与外国人打交道一般只用右手就可以了。因为在印度和中东的一些国家,左手被认为是不洁的,只用以洗澡或上洗手间。所以与这些国家的朋友交往,切记不要用左手接触对方,也不要用左手为之传递物品。倘若自己暂时没有名片,也不宜说:“我们单位小,都没印名片”或“我没有职务”或“印不起名片”之类的话,这样说有损自己的形象,同时也令人尴尬,不可取。合乎商务活动惯例的说法是:“很抱歉,我的名片刚刚用完”或“对不起,我没带名片”,不愿与之交换名片时也可用上述说法。这是维护自己形象和自我保护的重要做法。如果名片真的用完,又有必要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时,可用于净的纸代替,在上面写下个人资料。

  4.使用名片有忌讳

  (1)忌胡乱散发。要有的放矢地使用名片,切忌乱散发,即传单式的发放,其实喜欢散发名片的人,会给人一种极不爱惜自己名誉的感觉。

  (2)忌逢人便要。不能像在收集名片似的,逢人便要。其实过分地热衷于名片的交换,反而有失礼仪,使人敬而远之,甚至遭人鄙视。索取他人名片的正确做法是欲取之必先予之,即把自己的名片先递给对方,以此来求得对方的响应。或暗示自己的意愿,如对长辈、地位高的可以说:“今后怎样向您请教?”对平辈、晚辈和与自己地位相仿的可以说:“如何与您保持联系?”等等。

  (3)三忌收藏不当。名片最好放在专门收藏名片的皮夹、名片盒或名片夹里存放。把名片放在钱包和月票夹内的做法都是应当避免的。因为自己在递出名片时还要把这些东西拿出来亮相—番,这是很不雅观而且不妥,而把别人的名片乱塞乱掖同样失敬。名片和收放名片的夹子,应避免放在臀部后面的口袋内,名片是个人身份的代表,对它应像对待主人一样尊重和爱惜。

  (4)四忌玩耍名片。在交谈时不要拿着对方的名片玩耍,亦不要当着对方的面在上面做谈话记录。

  (5)在用餐时不要发送名片。无论参加私人或商业餐宴,名片皆不可于用餐时发送,因为此时只宜从事社交而非商业性的活动。

  (6)不要送破损或脏污的名片。与其发送一张破损或脏污的名片,不如不送。应将名片收好,整齐地放在名片夹、盒或专门的口袋中,以免名片毁损。破旧名片应尽早丢弃。

  寒暄与问候的礼仪

  宣暄,是应酬中的常用语。问候,也就是人们相逢之际所打的招呼,所问的安好。在多数情况下,二者应用的情景都比较相似,都是作为交谈的“开场白”来被使用的。从这个意义讲,二者之间的界限常常难以确定。

  寒暄的主要的用途,是在人际交往中打破僵局,缩短人际距离,向交谈对象表示自己的敬意,或是借以向对方表示乐于与多结交之意。所以说,在与他人见面之时,若能选用适当的寒暄语,往往会为双方进一步的交谈,做好良好的铺垫。

  反之,在本该与对方寒暄几句的时刻,反而一言不发,则是极其无礼的。

  在当被介绍给他人之后,应当跟对方寒暄。若只向他点点头,或是只握一下手,通常会被理解为不想与之深谈,不愿与之结交。

  碰上熟人,也应当跟他寒暄一两句。若视若不见,不置一辞,难免显得自己妄自尊大。

  在不同时候,适用的寒暄语各有特点。

  跟初次见面的人寒暄,最标准的说法是:“你好”、“很高兴能认识您”、“见到您非常荣幸”,等等。

  比较文雅一些的话,可以说:“久仰”,或者说:“幸会”。

  要想随便一些,也可以说:“早听说过您的大名”、“某某某人经常跟我谈起您”,或是“我早就拜读过您的大作”、“我听过您作的报告”,等等。

  跟熟人寒暄,用语则不妨显得亲切一些,具体一些,可以说“好久没见了”、“又见面了”,也可以讲:“你气色不错”、“您的发型真棒”,“您的小孙女好可爱呀”、“今天的风真大”、“上班去吗?”,等等。

  寒暄语不一定具有实质性内容,而且可长可短,需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而它却不能不具备简洁、友好与尊重的特征。

  寒暄语应当删繁就简,不要过于程式化,像写八股文。例如,两人初次见面,一个说:“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三生有幸!”,另一个则道:“岂敢,岂敢!”搞得像演出古装戏一样,就大可不必了。

  寒暄语应带有友好之意,敬重之心。既不容许敷衍了事般地打哈哈,也不可用以戏弄对方。“来了”、“瞧您那德性”、“喂,您又长膘了”,等等,自然均应禁用。

  问候,多见于熟人之间打招呼。西方人爱说:“嗨!”中国人则爱问“去哪儿”、“忙什么”、“身体怎么样”、“家人都好吧?”

  在商务活动中,也有人为了节省时间,而将寒暄与问候合二为一,以一句“您好”,来一了百了。

  问候语具有非常鲜明的民俗性、地域性的特征。比如,老北京爱问别人:“吃过饭了吗?”其实质就是“您好!”您要是答以“还没吃”,意思就不大对劲了。若以之问候南方人或外国人,常会被理解为:“要请我吃饭”、“讽刺我不具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多管闲事”、“没话找话”,从而引起误会。

  在阿拉伯人中间,也有一句与“吃过饭没有”异曲同工的问候语:“牲口好吗?”你可别生气,人家这样问候您,绝不是拿您当牲口,而是关心您的经济状况如何。在以游牧为主的阿拉伯人中间,还有什么比牲口更重要的呢?问您“牲口好吗?”的确是关心您的日子过得怎么样。

  为了避免误解,统一而规范,商界人士应以“您好”、“忙吗”为问候语,最好不要乱说。

  牵涉到个人私生活、个人禁忌等方面的话语,最好别拿出来献丑。例如,一见面就问候人家“跟朋友吹了没有”,或是“现在还吃不吃中药”,都会令对方反感至极。

  常见的其它见面礼仪

  在国内外交往中,以下见面礼在一些场合中也颇为常见:

  1.点头礼

  点头礼适用于路遇熟人,在会场、剧院、歌厅、舞厅等不宜与人交谈之处,在同一场合碰上已多次见面者,遇上多人又无法一一问候之时。行礼的做法是:头部向下轻轻一点,同时面带笑容,不宜反复点头不止,也不必点头的幅度过大。

  2.鞠躬礼

  在日本、韩国、朝鲜等国,鞠躬礼十分普遍。目前在我国主要适用于向他人表示感谢、领奖或讲演之后、演员谢幕、举行婚礼或参加追悼活动。行礼时应脱帽立正,双目凝视受礼者,然后上身弯腰前倾。男士双手应贴放于身体两侧裤线处,女士的双手则应下垂搭放于腹前。下弯的幅度越大,所表示的敬重程度就越大。

  3.脱帽礼

  戴着帽子的人,在进入他人居所,路遇熟人,与人交谈、握手或进行其它会面礼时,还有进入娱乐场所,升挂国旗,演奏国歌等一些情况下,应自觉主动地摘下自己的帽子,并置于适当之处,这就是所谓脱帽礼。女士在社交场合可以不脱帽。

  4.拱手礼

  拱手礼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会面礼,今天在过年时举行团拜活动,向长辈祝寿,向友人恭喜结婚、生子、晋升、乔迁,向亲朋好友表示无比感谢,以及与海外华人初次见面时表示久仰大名。行礼时应起身站立,上身挺直,两臂前伸,双手在胸前高举抱拳,自上而下,或者自内向外,有节奏地晃动两三下。

  5.合十礼

  在东南亚、南亚信奉佛教的地区以及我国傣族聚居区,合十礼最为普遍。行合十礼时,双掌十指在胸前相对合,五指手指并拢向上,掌尖和鼻尖基本持平,手掌向外侧倾斜,双腿立直站立,上身微欠低头,可以口颂祝词或问候对方,也可面带微笑,但不准手舞足蹈,反复点头。一般而论,行此礼时,合十的双手举得越高,越体现出对对方的尊重,但原则上不可高于额头。

  6.拥抱礼

  在西方,特别是在欧美国家,拥抱礼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在人们表示慰问、祝贺、欣喜时,拥抱礼也十分常用。正规的拥抱礼,讲究两人正面面对站立,各自举起右臂,将右手搭在对方左肩后面;左臂下垂,左手扶住对方右腰后侧。首先各向对方左侧拥抱,然后各向对方右侧拥抱,最后再一次各向对方左侧拥抱,一共拥抱3次。在普通场合行礼,不必如此讲究,次数也不要求如此严格。

  7.亲吻礼

  亲吻礼,也是西方国家常用的见面礼。有时它会与拥抱礼同时使用。行礼时,通常忌讳发出亲吻的声音,而且不应将唾液弄到对方脸上。在行礼时,双方关系不同,亲吻的部位也有所不同。长辈吻晚辈,应当吻额头;晚辈吻长辈,应当吻下颌或吻面颊;同辈之间,同性应当贴面颊,异性应当吻面颊。接吻,即吻嘴唇,仅限于夫妻与恋人之间,而不宜滥用,不宜当众进行。

  8.吻手礼

  吻手礼,主要流行于欧美国家。它的做法是,男士行至已婚妇女面前,首先垂手立正致意,然后以右手或双手捧起她的右手,俯首以自己微闭的嘴唇,去象征性地轻吻一下其手背或是手指。行吻手礼的地点,以在室内为佳。吻手礼的受礼者,只能是妇女,而且应是已婚妇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