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病人进入临终期至死亡,甚至病人死亡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所有的病人家属都会因难以忍受的悲痛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生理、心理反应,影响人的健康。护士应主动支持、帮助死者亲友度过这一特殊时期,减少应激反应,以体现护理专业高尚的社会美。
(一)尽职尽责挽救生命
对于濒临死亡的病人,护士应以严肃镇静的态度,紧张规范的操作、争分夺秒、全心全意地抢救病人,做到忙而不乱,使家属确信医护人员已经尽最大努力。当病人死亡后,护士在协助尸体料理时,应尊重逝者,维护死者形象,体现人道美。如对于死亡的胎儿,护士也应当在精心清洁死胎、包裹后请家属确认,以体现尊重生命。同时,在对即将去世的病人抢救时,最好将病人转到单独的抢救室,或者让同房间的病人转到其他病房,这样既方便病人家属,也不会影响其他病人的情绪。
(二)理解、同情病人家属
临终不仅给病人自身带来痛苦,同时会引起病人家属的一连串的痛苦的心理反应,加之家属照顾临终者体力消耗,更易使他们身心疲惫。因此,护士应向家属提供相关知识,如临终病人的心理反应,与临终者沟通的技巧,可以使家属消除心身疲劳,即调适好自己的情绪,参与临终病人的照护等。亲人一旦去世,更多的家属在短时间内将不知所措,对病人的留恋之情难以控制。护士应充满同情与爱心,使家属及早从病人死亡的阴影中解脱出来,接受失去亲人的现实。如病人由于急症抢救无效死亡,家属悲痛欲绝、哽咽哭泣时,护士无需言语,得体的上前握住家属的手、或轻拍家属的肩膀,可使家属痛失亲人的悲哀得以适当的宣泄。
(三)为死亡者家属提供宣泄感情的途径与环境
面对病人死亡,家属的心情十分复杂也急需疏导、宣泄,有时家属在病房大声哭泣,可能影响其他病人。此时,护士应劝告家属控制情绪,减小音量,以免惊扰其他病人。护士应积极创造温馨的、单独的环境,给死亡者家属以慰藉,体现对死亡者家属的关爱。
(四)宽容死亡者家属过激的言行
刚刚失去亲人的家属由于心情过度悲痛,暂时无法接受现实,有时可能对医护人员的抢救产生误解,甚至出现过激言行。此时护士对家属的过激言行要宽容,富有爱心和同情心,更应冷静而耐心,讲究方式方法,委婉的劝告家属、为家属提供更多的帮助,努力化解矛盾与误会,体现护士的友善和修养。
【欣赏与运用】
案例1:对于一名手术前病人出现的反应,护士与病人沟通内容
李先生,54岁,患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20余年,一直靠服药控制病情。2个月前因持续快速性房颤,左心衰竭住院治疗15天,现病情稳定。医生向病人及其家属介绍了置换人工二尖瓣膜的手术方式,其妻子主张及早接受这种手术,但病人尚在犹豫之中。病人是教师,家庭和睦,经济条件好。但病人近来胃口一直不好,自诉心神不宁,入睡困难,易惊醒,并反复询问医生、护士手术的危险性。病人看上去忧心忡忡,表情紧张、疲倦,经常叹气,说话急促。
护士:“您好,李先生,这几天病情已稳定,您觉得好些了吗?”
李先生:“好?我这几天好像不是我自己了,我整天都在考虑手术的危险性,这种手术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呢?手术之后的情况会比现在好吗?我也许还是不做手术的好吧!我的妻子都赞成我做手术,但对手术的结果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哎!我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评估:根据以上李先生的表述,做如下护理评估。
表面想法:李先生认为这项手术风险太大,而他对手术是否成功持怀疑态度,他急切地想了解更多、更具体的关于手术的情况(安全性、效果)。
情感流露:从李先生的语言性及非语言性行为来看,他显得忧心忡忡,十分焦虑、矛盾,为自己不能做出决定而很不满意(好像不是自己了)。
潜在愿望:希望得到同情、安慰和理解,希望自己的家人能表现出更多的关心和重视,以帮助自己做出决定。
计划与实施:根据评估,护士应如何与病人交谈?
护士A:“医护人员为稳定你的病情以尽了极大努力,你也不应该不相信这个医院,这种情绪对你的疾病不利,你应该振作起来。”
护士B:“你应该庆幸才是,你毕竟还有接受手术治疗的机会。上次有个病人想手术还不够条件呢!你这种手术在我们医院不是第一次,你的担心是不必要的。”
护士C:“这场大病对您来说真是非同小可,您能坚强地挺过来真不容易。现在总算稳定下来了,这为您提供了手术治疗的条件和机会,所以您家里人主张您尽快做手术不是没有道理的。当然,手术比较复杂,我非常理解您的担忧和紧张。但这种手术我们医院已经做过好多例,都很成功。现在病区内就有两位做过手术的病人,与您的病情很相似,我带您去看看,给您介绍他们在手术的一些情况……”
护士D:“您应该决定手术才对。这里的医疗技术水平高,一定能治好您的病,您可以放心。”
评析:护士A在回答中过早地做出了主观判断,断定李先生“不应该不相信这个医院,”其实李先生对手术的担忧并不能等同于不相信医院。这种过早的判断,表现出一种不平等的、教训人的态度,更缺乏同情和理解。这种沟通,不仅不能解决病人的问题,而且会给病人造成新的压力。病人会有一种被人误解的委屈感受。
护士B在回答中,实际上回避了病人获得信息的要求以及得到同情、安慰和理解的愿望,是一种没有针对性的回答。病人甚至还可能产生受到讥讽的感觉,因而产生不信任感。
护士C的回答,是一个具有移情性的回答,是完全针对病人的要求、情感需要和潜在愿望所进行的回答,充满了护士对病人的关注、同情和理解。因而可以有效地缓解病人焦虑。
护士D的回答,没有满足病人对于信息、情感的需要,也没有满足病人潜在的愿望,只是匆忙地做了一个保证。因为这个保证缺乏必要的说明和依据,因此显得武断和不恰当,并不能解决病人问题。
案例2:对胎儿死亡产妇和家属的护理
张女士,32岁,在妊娠25周时因意外失去胎儿。病人表现哭泣、反复回忆失去胎儿事情过程,不吃不喝,睡眠困难,拒绝与亲属、朋友沟通。
评估:女性在妊娠期失去胎儿,会让女性感到自己身体无法完成孕育功能,自我价值感的动摇与自尊的低落,觉得不再是完整的人。为人母的期望破灭,思念自己的胎儿,其丈夫也遭受极大的心理压力,夫妻关系面临相当大的问题。
计划与实施
1.妥善处理死亡胎儿:对死亡胎儿清理、整容、干净衣被包裹,维护胎儿形象,维持胎儿人体最终的完美,也是对胎儿父母的尊重。
2.提供生理、心理支持:①护士为产褥期的妇女做好预防感染、增加营养、合理休息等护理,同时给予心理方面的支持;②倾听及支持其感受。提供有关的资讯与明确的信息,尊重与重视她们的表达,减少刺激,避免其持续会议孕育的失败过程。
3.针对父母亲哀伤过程进行护理:①胎儿死亡产妇处于否认期时。允许父母亲使用否认或其他防卫手段,在没有完全心理准备前不强迫其接受事实。②在愤怒期时。接受父母亲语言和行为表现,鼓励采用语言性的愤怒表达方式来代替非语言性的愤怒。③在混乱期时。提供夫妻间独处时间,让其发泄哀伤情绪;协助医生解释病情,给予正面疏导工作,减轻自责。④在重整期时。安慰父母亲,转移其注意力,令其更快的走出阴影。
4.提供环境:安排单独、安静、隐私的环境,让胎儿死亡的父母、亲属有发泄情绪的空间和时间,接受哭泣行为,不加以评论。
5.出院后专业指导:胎儿死亡产妇出院后,仍需要专业人员协助与支持,因为对于胎儿死亡的产妇及其家人而言都是最深层的烙印,会让妇女对孕育的角色功能失去信心,质疑人生的目标与价值,并对下一次怀孕产生相当的不确定感,此时提供专业指导对整个家庭而言有莫大的帮助。
评价:通过对死亡胎儿父母的疏导工作,使他们走出阴影,恢复原有的生活,树立生活勇气和信心,期待、准备下一次的怀孕。
【问题与思考】
1.在基础护理实施中美学的意义是什么?
2.护士如何用美学要求对病人进行口腔、皮肤、饮食护理?
3.在基础护理操作中护士应遵循的礼仪规范有哪些?
4.对急诊病人,护士怎样在工作中展示美?
5.对新入院病人,护士怎样在工作中展示美?
6.护士在病人手术前常规术前访视内容有哪些?
7.护士如何运用美的知识护理老年病人?
8.护士如何运用礼仪护理儿童病人?
9.护士如何运用礼仪护理ICU病人?
(徐锦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