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善民生的必要性

改善民生的必要性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最早明确提出民生概念的当属孙中山先生。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内涵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实质就是要不断改善民生,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坚持以人为本与改善民生两者是统一的,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已经将改善民生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就是说,改善民生不可能一次性,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前进过程,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2.改善民生的必要性

第一,激发广大民众共筑强国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党和国家的政治凝聚力。

中国最早明确提出民生概念的当属孙中山先生。他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包括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民生是“三民主义”的核心问题。正是孙中山及时准确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思想,极大地、最广泛地触动了全民大众的觉醒意识,“三民主义”成为推翻封建王朝的巨大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自创建开始,一直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并努力履行诺言,迅速赢得了最广泛的人民大众的支持,最终取得了政权。

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十六大以后明确提出了改善民生,并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建设和发展热潮,实现强国梦想距离全国人民的愿望越来越近。

第二,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内涵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实质就是要不断改善民生,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坚持以人为本与改善民生两者是统一的,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要坚持以人为本,必然通过改善民生来实现。

第三,改善民生在国家整体发展与建设中的位置十分重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已经将改善民生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战略部署,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所谓社会建设,就是加快推进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保障等方面的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无不与改善民生紧密相连,绝大多数就是民生内容。

第四,解决民生现状不尽如人意之处的迫切需要。

虽然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民生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目前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教育方面投入不足、义务教育的福利性保障不够、受教育的机会尚不公平等问题;

不但现在就业形势严峻,在未来十多年都将相当严峻,而就业问题解决不好,民生问题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有向资本所有者倾斜的倾向,分配格局中还存在着不合理的因素,在再分配环节或第二次分配中,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大,最主要的再分配手段即社会保障在国家财政中所占比重还偏低,等等。

这些问题仍大量存在,都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第五,满足民生不断发展的需要。

虽然我国已经步入小康社会,但是前一阶段解决的民生问题,主要是初级阶段的民生问题。现在民生问题与时代发展同步,其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就是说,改善民生不可能一次性,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前进过程,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