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正视竞争,时刻保持义利统一

正视竞争,时刻保持义利统一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H公司与T公司,孰是孰非,暂且不论,用户利益和相关企业利益皆已“受伤”,却是明摆着的事实。所谓得用户者得天下,保障用户利益是企业间竞争的底线。事实上,义利问题不只是个人处世所面临的重大道德问题。所以,一般来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互助、互惠、互利的关系。因此,在处理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关系时,必须坚持互利的原则。

3.正视竞争,时刻保持义利统一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一位伟人说过:“用不正当手段达到的目的,不是正当的目的。”如今,越来越多的恶性竞争手段出现在同一个行业之中,尤其是快消品、互联网、家电等竞争激烈的行业。为了排除异己、攻城略地,手段也在不断“推陈出新”:黑公关、口水战、终端封杀、技术屏蔽、贴身肉搏、诉讼……无所不用其极。在攻击对手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

在网络盛行的时代,网上的硝烟战争连续不断,其中H公司与T公司也被卷进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起先,H公司推出一款新型程序,试图限制T公司所研发软件的部分功能。紧接着,T公司也毫不示弱,发起了强大的反击,宣布在装有H公司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T公司的一切软件。后来,两家公司竟然在亿万网民的电脑桌面上上演了一出惊心动魄的“弹窗大战”,让众多用户心里受气、利益受损,不知何去何从,最终两家公司的名誉都因此受到了影响。

这种“你死我活”式的企业竞争还有不少,有的甚至骇人听闻。有的啤酒企业为了独占市场,指使工作人员在销售终端收购竞争对手的啤酒瓶,甚至把竞争对手的啤酒倒入垃圾桶销毁;有的食品企业为了打击竞争对手,居然在对方的工厂里安插“探子”,于是双方打起了“间谍战”,结果弄得两败俱伤;有的家电企业为了攻城略地,对竞争对手的促销员大打出手,以致闹出人命官司。人们不禁要问,企业竞争的底线在哪里?

H公司与T公司,孰是孰非,暂且不论,用户利益和相关企业利益皆已“受伤”,却是明摆着的事实。所谓得用户者得天下,保障用户利益是企业间竞争的底线。在这一前提下,是单枪匹马与对手争它个鱼死网破?还是选择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何者棋高一着?答案显而易见。

企业竞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产物。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可以促使企业增添发展活力、增强创新动力,可以为消费者带来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更加优质的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在良性竞争中成长、壮大、做优、做强的。从宏观层面看,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然而,时下有个别企业和企业主鼓吹“企业竞争不是你吃掉我,就是我吃掉你”,于是把商场当成了“战场”。他们不是在产品质量、品牌培育、自主创新、服务水平上提升竞争力,而是以卑劣的手段打价格战、资源战、网络战、公关战;他们不是把用户的合法利益放在首位,而是把用户当成企业竞争的利益筹码;他们不敢、不愿、不善于同竞争对手共同开创市场,而是梦想唯我独大、独霸天下。正道走不通,就走邪道、钻歪道;明里打不赢,就来阴的、使狠的。有的甚至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线,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儒家的著名代表人物宋代著名思想家朱熹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事实上,义利问题不只是个人处世所面临的重大道德问题。一个企业,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也必须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私利与公益的关系问题。是“见利思义”,还是“见利忘义”?当前,在这个问题上仍存在着尖锐的斗争。但凡是做强、做大,有着广阔胸襟的企业领导者都会认同一个理念,那就是:见利思义,才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见利忘义”虽能获得暂时的成功,但并非是长久发展之计。

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就主张:在自己获得利润时,还要为对方的利润打算。例如在采购对方的产品时,“已确定对方应有的合理利润之后,我们也该以让对方有利可图的价格,购买其产品。假如有过分的情况,那应该检讨,再检讨,多下一点工夫去了解对方应有的合理价格,然后才能准备订货事宜。”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竞争也不例外。把竞争对手视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或者一味穷追猛打都不是明智的做法。其实,对手既是发展的绊脚石,同时也可能是自己爬得更高的垫脚石,只要我们能够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就会发现原来双赢局面的互惠互利才是这个时代最值得推崇的经营之道。

生意场上有这么一句话:“熄灭别人的灯光,自己也不能明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企业之间必然存在着竞争。人们都说商场如战场,然而,商业竞争毕竟不是战争,战争的目的是打败甚至消灭敌人,而企业竞争很少具有这种侵略性,一山可以容二虎,竞争可以双赢。君不见市场上有“奔驰”也有“宝马”,有“可口可乐”也有“百事可乐”,有“肯德基”也有“麦当劳”。因为它们之间的这种竞争,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却也相互促进。所以,一般来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互助、互惠、互利的关系。它们目标一致,都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为了国家富强的需要。竞争的目的不是一方打倒另一方,而是为了通过竞争互相促进,提高产品质量,改进和发展新技术,开发新的产品,求得共同发展。因此,在处理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关系时,必须坚持互利的原则。在进行经济往来时,要讲信义,要守道义。在与对方打交道时,不要只顾自己方面的利益,还要考虑到对方的利益,做到互惠互利。

当市场要求企业不断加快创新速度,当全球化的压力越来越大,短兵相接的竞争对手也可以在不损害各自的竞争优势的前提下,结成战略联盟。通过合作,双方不仅可以共同分担产品开发的成本与风险,获取规模经济效益,还能共享资源与人才。企业不会因此一劳永逸,但却可以省下不少精力。

要怎样把竞争对手变成合作伙伴呢?或者说合作的基础为什么会存在?最简单的答案是:“共同利益”。利益可以说是经济行为中最核心的东西,只有在此基础上谈合作,合作才有现实的意义。中美之间的经济贸易,三国时期的蜀吴联合一致对魏,甚至中国对亚非等一些国家的经济政策或者策略,都体现了利益或者共同利益这个核心的东西。下面这个案例提供了更直观的注解。

几家长途客车队因长时间处于一种激烈的竞争状态,相互以低价格作为武器,其结果是恶性循环,结局便是全体亏损。后来,这些客车的老板明白了,在一个具有封闭性质或者壁垒的行业,对利益大家不能恶性竞争,要共同维护。于是,他们联合起来,建立了一个类似于托拉斯性质的行业组织。一起统一了票价,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共赢局面,最终他们成功了,每家做的长途客车生意都变得越来越平稳,而且蒸蒸日上,从而扭转了起先因为不当竞争所导致的亏损局面,大家手里都赚到了钱,彼此之间自然也越来越和气了。

这个时代天天都存在着竞争,生意不论大小,遇到竞争对手是不可避免的。但当我们面对竞争,追求“利”益的时候,一定记得给心中的“义”字找一个更高的位置,因为只有当义和利达到了统一,才能使自己的生财之路走得更安定,更平稳。

我国企业最近20余年的发展过程,也是道德进步的过程。价值思维逐步突破义利对立是我国企业道德进步的革命性飞跃,诚实守信的意识明显增强是我国企业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而功利论则是我国企业道德进步的主流依据。面临市场竞争规则的全球化,中国企业不仅要积极培育经营实力,还要在已有的道德层次上积极培育和提升道德实力。只有切切实实地达到义与利的统一,才能推动自己不断地向前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名利双收的梦想,才能避免为自己树立很多没有必要的敌人,相反当我们面对对手的时候,还可以微笑,还可以握手,因为大家将成为彼此领域里一个不可多得的合作伙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