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学生能力概述及其发展目标

高职学生能力概述及其发展目标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见,能力与个人的职业满意度、工作适应性以及职业稳定性具有直接的相关关系。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能力以及运用该能力将得到何种结果所持的信心或把握程度。比如,一份关于男女薪酬差异的调查指出,男女两性薪酬的差异部分来自于女性的教学水平普遍低于男性,通常薪酬高的职业会要求比较高的数学能力。多项研究表明,个人的时间管理能力与其成就的动机和人生成就成正比,与其心理焦虑成反比。

一、能力的探索

(一)能力的定义及与生涯发展的关系

能力是运用知识进行实践活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机能与行为效应的总量。

心理学家罗圭斯特与戴维斯在对个体的工作适应问题进行多年研究以后,提出了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他们认为,当工作环境能够满足个人的需求时,个人会感到“内在满意”;而当个人能够满足工作的要求时,个人能够达到“外在满意”,即令自己的雇主、同事感到满意。当个人能够同时达到内在和外在满意时,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就比较协调,个人的工作满意度会比较高,在该工作领域也能持久发展。

而在对“内在满意”和“外在满意”这两个指标的衡量当中,能力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罗圭斯特与戴维斯认为,“外在满意”主要可以通过衡量个人职业技能与工作的技能要求之间的配合程度来进行评估;而在“内在满意”方面,则主要通过衡量个人价值观与企业文化及奖惩制度之间的适配性来评估。我们不难看到:做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发挥个人的潜能,常常是个人选择职业时希望能够得到满足的需求,也即与能力相关的价值观。由此可见,能力与个人的职业满意度、工作适应性以及职业稳定性具有直接的相关关系。

(二)能力的分类

当一个人的能力和工作的要求相匹配时,最容易发挥自己的潜能,并且获得一种满足的感觉。相反,当一个人去做自己力所不及的工作时,就会感到焦虑产生败感。而当一个人能力超出工作要求太多时,又容易感到工作缺乏挑战,比较乏味。因此,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同样要寻求个人能力与职业技能要求的适配。我们需要清楚能力的分类,从而清楚自己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职业要求什么样的能力。

能力按照其获得的方式(先天具有与后天培养),可以分为“能力倾向”和“技能”两大类。

能力倾向是指上天赋予每个人的特殊才能,如音乐、运动能力等。它是与生俱来的,不过也有可能因未被开发而荒废。因此,这是一种潜能。比如,在中国13亿人中,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刘翔一样跑得那么快,但一定有一些人同样具备像刘翔那么好的节奏感和身体的协调能力,只是他们从来没有机会去发展这方面的天资。遗传、环境和文化都可以影响到天赋的发展。

技能则是指经过后天学习和练习培养而形成的能力,如阅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等。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从什么也不会做的小婴儿到一个自理生活,能够看、听、说、行走、阅读、写字的普通成年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学会了无数的技能。

在现实生活中,个人的能力水平往往是能力倾向和技能两方面的结果。比如,刘翔取得跨栏比赛的奥运会冠军,这中间既有他先天良好的个人身体素质的原因,也离不开他后天勤奋刻苦的技能训练。但同时,我们要注意不要将两者混为一谈。比如,我们常常会听到某人说“我这方面的能力不行”,那么,是真的不具备这方面的天赋,还是由于缺乏机会培养和练习呢?事实上,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等,主要有赖于后天的练习。许多人际交往技能不佳,往往是其在青少年时期家庭教育不当、只注重学习成绩而不注重其他技能的培养造成的。在成年以后,他们可以通过听讲座、看书、向人请教乃至心理咨询等方式提升自己的技能。正如中国古话所讲的“勤能补拙”,先天的不足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得到弥补。比如邓亚萍,虽然作为乒乓球运动员的先天条件并不好,但通过后天的刻苦训练,还是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其实,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学习、成长的能力,但许多人成年以后就开始故步自封,如果像孩子一样地勇于、勤于学习,并且不怕失败和挫折,那么很多技能是可以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就像《卖油翁》中所讲:“无他,唯手熟耳。”

与能力相关的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自我效能感。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能力以及运用该能力将得到何种结果所持的信心或把握程度。

研究发现,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对个人行为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个人实际能力的高低,而是个人的自我效能感。比如,一份关于男女薪酬差异的调查指出,男女两性薪酬的差异部分来自于女性的教学水平普遍低于男性,通常薪酬高的职业会要求比较高的数学能力。而女性在数学学习上的弱势并非由于女性天生不擅长学习数学,更主要的原因是相对男性而言,女性对自身学习数学的能力缺乏信心而倾向于在该科目上花更少的时间。

同样,成人学习人际交往技能或学习英语并不比孩子学走路或学说中国话更难,唯一的区别可能只在于:我们从来不会认为有哪一个孩子学不会走路或说中文,但我们却常常怀疑自己能否学会与人交往或娴熟地使用英语交流。在心理咨询中,我们也常见到有的人本来能力不错,也得到他人的很多肯定,却由于自卑的原因而束缚了自己,做事畏首畏尾,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自我效能感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二、能力的提升

(一)学会时间管理

1.什么是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是指人们有意识地运用预测、评估、计划等手段,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事务,提高利用时间的效率,以创造更大价值的管理。时间管理不是要把所有事情做完,而是更有效地运用时间。时间管理的目的除了要决定你该做些什么事情之外,另一个很重要的目的也是决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时间管理不是完全的掌控,而是降低变动性。时间管理最重要的功能是通过事先的规划,作为一种提醒与指引。

人生最宝贵的两项资产,一项是头脑,一项是时间。无论你做什么事情,即使不用脑子,也要花费时间。因此,管理时间的水平高低,会决定你学习、生活事业的成败。

多项研究表明,个人的时间管理能力与其成就的动机和人生成就成正比,与其心理焦虑成反比。善于统筹和管理时间的人往往具有强烈的成就动机,对完成所承担的任务相当有自信,因此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非常大,否则反之。

2.时间管理的方法及应用

基于时间无法开源节流、无可取代、不可再生的特性,时间管理的本质不是管理时间,而是面对如何有效利用时间、实现人生最大追求的人。时间不够用,有多种原因,可能是欠缺计划、行事优先级错误、事必躬亲、沟通不良、拖延、不好意思拒绝、受到干扰、自身管理混乱等。而拖延,或者习惯性拖延是浪费时间的首要因素。拖延是一种病症,在时间管理能力提升方面需要注意纠正这样的惰性和状态。

(1)时间管理的基本方法。

①制订好时间计划。对学习期间的时光订出一个可行的计划,就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

②坚持要事第一原则。有时候,时间计划的弹性难以完全容纳现实生活的变化,个人会经常面临既要完成已知的任务,又要完成临时新增的任务等情况,使有限的时间难以分配。因此,个人一定要将自己的事情,按重要程度进行划分,然后按“要事第一”的原则决定工作的顺序,重要而紧急的事情马上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往后推,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争取做,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情不考虑。斯蒂芬(Stephen R.Covey)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就明确指出:“重要事和紧急事的差别是人们浪费时间的最大理由。”

③今日事今日毕。《今日诗》云:“今日复明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时间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本来没有弹性的时间变得有弹性,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甚至使一份时间产生几份时间的价值。

④帕累托定律。这是由19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其核心内容是生活中80%的结果几乎源于20%的活动。比如,是那20%的客户给你带来了80%的业绩;20%的人可能创造了80%的利润;世界上80%的财富是被20%的人掌握着,世界上80%的人只分享了20%的财富。因此,要把注意力放在20%的关键事情上。有效进行时间管理的人,总是确保最关键的20%的活动具有最高的优先级。

⑤学会拒绝。时间管理当中最有用的词是“不”。量力而行地说“不”,对己、对人都是一种负责。首先,自己不能胜任委托的工作,不仅徒费时间,还会对自己其他工作造成障碍。同时,无论是工作延误还是效果都无法达标,都会打乱委托人的时间安排,结果是“双输”。所以接到别人的委托时,不要急于说“是”,而是分析一下自己能不能如期按质地完成工作。如果不能,那要具体与委托人协调,在必要时刻,要敢于说“不”。

⑥用目标来引导时间。时间管理需要有目标作为指导。那些生活中时时有目标、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挑战的人,他们的时间利用率很高,产生的价值也非常大。所以,我们可以经常给自己制定一些适度的、有价值的目标,并要求自己一定要完成这些目标。在目标的引导下,时间就能有效地利用起来。

(2)时间管理的方法运用。

①每日时间规划法。列出任务→估计工作需要时间→预留机动时间给意外事件→决定优先、删减和委派→事后检查。每天睡前留点时间规划明天的事情。

②建立每日任务清单。将每日工作任务按“ABC法则”分为三类。A)重要或重要及紧迫(必须做);B)紧迫但不重要(应该做)C)既不重要也不紧迫,属日常性的工作(可以做),需记住的是紧迫不等于优先。

③填写时间日志。定时将您使用时间的方式忠实记录起来,是帮助您开始时间管理的最佳方式(表11-1)。

表11-1 时间日记样表

你花了多少时间在做哪些事情,把它详细地记录下来,让时间日志能正确地反映出自己日常的工作及所花费的时间。切记要将所有的活动登记起来,包括您例行的工作,做白日梦、出去午餐、聊天……,如果在工作以外所做的事情,甚至噩梦,也正确地记录进去。同时,对所做的活动进行归纳、命名,例如“思考计划”“问题处理”“交流汇报”“走神”等。在每天工作结束之后,将每大项占的时间总加起来,你会清晰地发现浪费了哪些时间,这和记账是一个道理。当你找到浪费时间的根源,你才有办法改变。(二)创新能力培养

1.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能提供新颖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思维。这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它往往表现为发明新技术、形成新观念,提出新方案和决策,创建新理论等。这是狭义上的理解。从广义上讲,创造性思维不仅表现为完整的新发现和新发明的思维过程,而且还表现为在思考的方法和技巧上,在某些局部的结论和见解上具有新奇独到之处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广泛存在于政治、军事决策和生产、教育、艺术及科学研究活动中。如领导工作实践中,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职业经理可以想别人所未想、见别人所未见、做别人所做的事,敢于突破原有的框架,或是从多种原有规范的交叉处着手,或是反向思考问题,从而取得创造性、突破性的成就。常见的创造性思维有以下几种形式。

(1)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答案、设想或解决方法。它是思维活动呈多方向、多层次、多视角的展开过程。这种思维可以使人的思想活跃,打破思维定式,提出各种各样的待选方案,从而得到出乎意料的独特见解,达到创造的目的。

(2)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指在开展思维活动时,从相反的方向去观察和思考,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避免习惯性地单一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哲学研究表明,任命事物都包括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相互依存于一个统一体中。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同时与其正反两个方面打交道,只不过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养成一种习惯性思维方式,即只看其中的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如果逆转一下正常的思路,从反面想问题,便能得出一些创新性的设想。

(3)U形思维。U形思维又称迂回思维,指在解决某个问题的思考活动中遇到了难以消除的障碍时,可谋求避开或越过障碍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U形思维方法常常是创新者用来解决难题的一种思考手段。

2.羁绊创新意识的思维定式

思维的心理定势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人们在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的某种倾向性,或者说是人们长期形成的某种习惯思维动向。思维定势具有双向效性,凡是对知识的获得和问题的解决起促进作用的,我们称之为思维定势的正效应;反之即为思维定势的负效应。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定势的实质是人们过去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定思维模式在惯性力的作用下与当前新知识、新问题相互作用、相互交融,从而对新知识的掌握和新问题的解决发生影响的过程。它受多种因素影响,当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及其形成的思维模式与新知识从内容和组织上具有类属关系,即有同构性时,思维定势就会发生正效应;反之,思维定势就会发生负效应。

羁绊创新意识的思维定式通常有从众定式——锁在别人的头脑里;权威定式——被专家的理论迷惑;经验定式——受制于历史的行为;书本定式——只会读书的穷秀才

3.创造性思维的实现方式

创造性思维是“渐变思维—突变思维—渐变思维”的过程。怎样实现创造性思维?方式主要有联想、想象、灵感、直觉等。

(1)联想。联想是指由所感知和所思的事物、概念和现象的刺激而想到其他事物、概念和现象的心理过程。联想的客观存在是与世间的各种事物或现象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有关。因此,事物有联系,人就会有联想,联想是每个正常人都具有的思维能力,可以激发人们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创造能力,许多创造成果产生于联想。

(2)想象。想象是人在头脑中塑造过去未曾感触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有可能实现的事物的形象的思维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想象是通过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排列、组合而建立起新表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

(3)灵感。灵感指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累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出现的,富有创造力的思路。它以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为基础,与其他心理活动紧密相连。它具有突发性,且消失得很快。它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是新颖的,甚至是独特的,且具有情绪性。灵感降临时,人的心情紧张、高度兴奋,甚至陷入迷狂的境地。灵感是创新的起点和原始,还是创新的核心和灵魂。

(4)直觉。直觉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不经过逐步的分析和推理而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和设想。这种跃进式的思维方式称为“直觉思维”或“直观思维”,简称“直觉”。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直接的领悟性的思维,具有直接性、敏捷性、简缩性、跳跃性等特点,可以认为它是逻辑思维的凝聚或简缩。科学家对某些突然出现的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说就属于直觉思维。阿基米德在浴缸洗澡时突然发现浮力定律,达尔文在阅读马尔萨斯人口论著作时提出“自然选择理论”,魏格纳在看地图时突然闪现出“大陆漂移”观念等,都是直觉思维的典型例证。直觉思维的发生与灵感密切相关。它不仅在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关键阶段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还是人生命活动、延缓衰老的重要保证。直觉思维是完全可以有意识地加以训练和培养的。

4.有效提升创造力的方式

(1)对于创造力的培养,需要从主观态度及有意识的训练上来培养和提高。从主观态度上有如下内容。

①积极的心态。积极心态是创新力涌现的源泉、积极是创新的动力、进取心让创新遍地开花、主动是追赶创新的脚步。

②乐观的心态。乐观是创新力前进的灯塔、乐观是指引创新的灯塔,在逆境中遥望创新之光,豁达之人才能俘虏创新。

③保持好奇心。这是创造的原动力。

④勇于面对挑战。当前的挑战可能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创意。

⑤敏锐的观察力。观察力是知识获得的源泉,也是创造力形成的基础。

⑥乐观。一个富有创造力特质的人,会认为问题总有解决之道,没有不能解决的事。

⑦不作过早的评断。过早的评断是扼杀创意的凶手。

⑧耐心。毅力在创造过程中十分重要,需要具备坚持不懈的态度,不屈不挠地完成使命。

⑨不自我设限。

(2)创造力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天赋,它有待于去发掘。随着创造学的产生和发展,人们提出了各种的创造技法。常见的有头脑风暴法和类比法。

①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BS法”“自由思考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性思维的方法。所谓头脑风暴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是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而言的,现在转而为无限制地自由联想和讨论,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

在群体决策中,由于群体成员的心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易屈于权威或大多数人意见,形成所谓的“群体思维”。群体思维削弱了群体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损害了决策的质量。为了保证群体决策的创造性、提高决策质量,管理上发展了一系列改善群体决策的方法,头脑风暴法是较为典型的一个。

头脑风暴法又可分为直接头脑风暴法(通常简称为“头脑风暴法”)和质疑头脑风暴法(也称“反头脑风暴法”)。前者是在专家群体决策下,尽可能激发创造性,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的方法;后者则是对前者提出的设想、方案逐一质疑,分析其现实可行性的方法。

头脑风暴何以能激发创新思维?根据A.F.奥斯本本人及其他研究者的看法,主要有以下方面。

联想反应。联想是产生新观念的基本过程。在集体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每提出一个新的观念,都能引发他人的联想。相继产生一连串的新观念,产生连锁反应,形成新观念堆,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热情感染。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集体讨论问题能激发人的热情。人人自由发言、相互影响、相互感染,能形成热潮,突破固有观念的束缚,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地思维能力。

竞争意识。在有竞争意识情况下,人人争先恐后,竞相发言,不断地开动思维机器,力求有独到见解和新奇观念。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人类有争强好胜心理,在有竞争意识的情况下,人的心理活动效率可增加50%或更多。

个人欲望。在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个人的欲望自由,不受任何干扰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头脑风暴法有一条原则,不得批评仓促的发言,甚至不许有任何怀疑的表情、动作、神色。这就能使每个人畅所欲言,提出大量的新观念。

②类比法。也叫“比较类推法”,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其结论必须由实验来检验,类比对象间共有的属性越多,则类比结论的可靠性越大。

与其他思维方法相比,类比法属平行式思维的方法;与其他推理相比,类比推理属平行式的推理。无论哪种类比、都应该是在同层次之间进行。亚里士多德在《前分析篇》中指出:“类推所表示的不是部分对整体的关系,也不是整体对部分的关系。”类比推理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前提是真结论未必就真。要提高类比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要尽可能地确认对象间的相同点。相同点越多,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就越大。因为对象间的相同点越多,二者的关联度就会越大,结论就可能越可靠。反之,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就会越小。此外,要注意的是类比前提中所根据的相同情况与推出的情况要带有本质性。如果把某个对象的特有情况或偶有情况硬类推到另一对象上,就会出现“类比不当”或“机械类比”的错误。

延伸阅读

让现在的行动拥有未来的意义

动物的一生通常只停留在生存的追求上,为活而活着,而人类现已进化得超越此境界了。人类的眼光越伸越远,从空间上越过地平线看向太空,从时间上越过现在伸向未来,从生命上越过自己走向后代。人类拥有了穿越时空,看向未来的眼光,也正是因为这一眼光,使人类真正区别于其他动物。尽管我们的行动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现在活着,但随着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和对更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让现在的行动拥有未来的意义已经变得十分重要。

之所以要让现在的行动拥有未来的意义,是因为人的未来是需要设计的。我们已经没有办法像动物一样自生自灭,我们也已经没有办法像动物一样靠肉搏来获得生存的机会。在几乎所有的人都或多或少在设计未来时,有一个事实让我们已经无法逃避:谁能够把自己的未来设计得更好,谁就能够取得生命的最佳位置。

让现在的行动拥有未来的意义,需要几个前提条件,一是你现在能够相对较好地生存下去,如果我们每天工作二十个小时还养不活自己,就很难为了未来而行动;二是我们必须具备面向未来的眼光,很多人生活得很好,但面对未来却一脸茫然,于是把时间浪费在了喝酒、打牌、聊天、看电视上面,结果只会使生命随波逐流。三是需要有放弃的勇气,有时候为了未来活得更好,我们需要放弃眼前的一些享乐,甚至需要在一段时间内过孤独的、像苦行僧一样的生活。

让现在的行动拥有未来的意义,并不意味着要大家放弃现在生活中的乐趣;也不是要求大家为了未来,让现在的行动变得苦不堪言。人类的智慧就体现在如何把今天和明天结合起来,如何把今生和来世结合起来。要做到这些,如下两点十分重要:一是你现在做的事情是你喜欢做的事情,或者通过努力变得让你喜欢的事情。比如说你喜欢读书,读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同时“开卷有益”,读书能增长我们的智慧,提升我们的眼界,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所以要多读书。但是,如果你喜欢的事情不具备未来的意义,就要尽量少做,比如你喜欢打麻将,就必须严格控制,否则生命会随着麻将的噼啪声而烟消云散。二是现在做的事情能够和未来你生命中某一个更有意义的时刻挂钩。比如说学生努力学习,尽管很辛苦,但最大的动力就是能够进入名牌大学。如果未来某一个有意义的时刻必须以现在的痛苦为代价,而你认为付出这种代价是值得的,那痛苦就会变成一种可以忍受的东西,甚至可以从中培养出坚忍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来。就如马拉松比赛一样,很少有人会认为马拉松比赛本身是一场让人身心愉快的运动,每个参加者跑到最后都筋疲力尽、痛苦不堪,但很多人坚持跑到最后就是为了得到成就感和精神升华。

让现在的行动拥有未来的意义,也意味着我们不仅仅要考虑活着的意义,还要将生命不断延伸,将生命的意义延续到我们的肉体生命之后。寻找生命的崇高变成了每一人的宿命,任何人都无可逃避。没有人愿意行尸走肉般活着,没有人愿意被别人当作动物一般看待。追求生命的尊严,是人类历史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最根本动力。我们崇敬那些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历史遗产和物质遗产的先辈们,我们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为未来的人类和历史留下些什么。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每一个人都希望活出一份崇高来。

让现在的行动拥有未来的意义!在今天尽可能活得开心的前提下,心中永存明天会更好的信念。“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这样的诗歌每一人都应该牢记在心,变成我们灵魂的支柱。放弃未来就等于放弃生命,没有了未来,即使你肉体上还活着,生命也将变成难以忍受的一片虚空。

(摘自“新东方官方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11b54e01000aqw.ht-ml)

ml)

练习与思考

1.什么是大学生生涯规划?

2.生涯规划的内容与步骤是什么?

3.结合自身,谈谈你对自己的生涯规划。

4.结合自身,谈谈提升你能力的基本方式有哪些?

心理测试

职业能力倾向自测量表

评分和解释

上面的52道题分别代表13项工作价值观。每圈一个A得5分、B得4分、C 得3分、D得2分、E得1分。请你根据下面“评价表”中每一项前面的题号,计算一下每一项的得分总数,并把它填在每一项的得分栏上。然后在表格下面依次列出得分最高和最低的三项。

如果你身边的同事也愿意做这样的职业价值观测试的话,你会发现一个非常奇妙的现象:平常和你关系比较密切的同事,他们得分最高的三项和你是差不多的,关系比较疏远的同事则恰恰相反。这说明什么?说明价值观是我们看不见的触角,当你和其他人接触的时候,总是会先用触角感应一下对方是否和你是一类人。当然,对于这些你可能一无所知,但是你确实在这么做!今后在你挑选自己的伙伴或者合作者时,不妨先考虑一下对方的价值观是否和自己相符。

评价表

得分题号价值观说明。

1.利他主义:2,30,36,46题。工作的目的和价值,在于直接为大众的幸福和利益尽一份力。

2.美感:7,20,41,52题。工作的目的和价值,在于能不断地追求美的东西,得到美感的享受。

3.智力刺激:1,23,38,45题。工作的目的和价值,在于不断地进行智力的操作,动脑思考,学习以及探索新事物,解决新问题。

4.成就感:13,17,44,47题。工作的目的和价值,在于不断创新,不断取得成就,不断得到领导与同事的赞扬,或不断实现自己想要做的事。

5.独立性:5,15,21,40题。工作的目的和价值,在于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按自己的方式、步调或想法去做,不受他人的干扰。

6.社会地位:6,28,32,49题。工作的目的和价值,在于所从事的工作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从而使自己得到了人的重视与尊敬。

7.管理:14,24,37,48题。工作的目的和价值,在于获得对他人或某事物的管理支配权,能指挥和调遣一定范围内的人或事物。

8.经济报酬:3,22,39,50题。工作的目的和价值,在于获得优厚的报酬,使自己有足够的财力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使生活过得较为富足。

9.社会交际:11,18,26,34题。工作的目的和价值,在于能和各种人交往,建立比较广泛的社会联系和关系,甚至能和知名人物结识。

10.安全感:9,16,19,42题。不管自己能力怎样,希望在工作中有一个安稳局面,不会因为奖金、涨工资、调动工作或领导训斥等经常提心吊胆、心烦意乱。

11.舒适:12,25,35,51题。希望能将工作作为一种消遣、休息或享受的形式,追求比较舒适、轻松、自由、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环境。

12.人际关系:8,27,33,43题。希望一起工作的大多数同事和领导的人品较好,相处在一起感到愉快、自然,认为这就是很有价值的事,是一种极大的满足。

13.变异性或追求新意:4,10,29,31题。希望工作的内容应该经常变换,使工作和生活显得丰富多彩,不单调枯燥。

从得分最高和最低的三项中,可以大致地看出你的价值倾向,在选择职业时就可以加以考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