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生态学到伦理学

从生态学到伦理学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生态系统的健康人是生态系统的成员之一,当然受到生态系统的制约。生态系统的健康意味着人类生命活动的正常,否则,不健康的生态系统必然使其中的人类遭受各种灾害影响。这其实是一种非生态学的观点。生态中心伦理中,伦理道德关注的对象从个体转向整体,转向比较抽象的如物种之间的联系、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人们可以食用动植物,只要这种行为不危及这些物种的延续。在生态中心伦理中,是与应一直存在着逻辑上的质疑。
从生态学到伦理学_环境伦理学概论

相信了解了生态学的各种模型之后,人们对待生态系统的态度会有所变化。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我们要重新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

1.生态系统的健康

人是生态系统的成员之一,当然受到生态系统的制约。生态系统的健康意味着人类生命活动的正常,否则,不健康的生态系统必然使其中的人类遭受各种灾害影响。以涵养水土为例,正常健康的山林生态系统能保证对水分的调节,在雨量充沛时它可以像水库一样吸收水分,不至于形成水灾或土壤流失;在降水不足时,林木又可以调解当地的小气候,使空气不至于过分干燥。对山林的过度砍伐就破坏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健康,涵养水土的功能减弱导致的降水量丰盈时的洪水和不足时的干旱,势必影响到人类的生活,至少是这种不健康导致不利于人及其他物种的生存。

有些人喜欢用“大自然的报复”来形容人为破坏生态系统带来的恶果。这其实是一种非生态学的观点。“报复”一词意味着“对立,敌对”。人就在生态环境中生活,生态系统则按其运行规律运行,它没有如人这样的有意识的行为。要用比喻的说法,也是人类自己饮鸩止渴,而不是大自然在报复。

功能不正常即不健康。好比人有心脏病,那是因为他的心脏功能无法正常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主义者心急如焚就是可以理解的。江河湖海被污染、森林被大面积砍伐、土壤大面积沙漠化、极端天气现象的频现、生物多样性锐减,这些都不是正常现象。一个人对于自己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如高血脂、动脉硬化,对呼吸系统疾病如肺气肿,对于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对于免疫系统疾病身体抵抗力的下降,对于居住社区中一个又一个家庭死亡(物种的灭绝),他真的能够无动于衷吗?!

2.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

只有在生态学模型提出后谈论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才有意义。我们当然可以用功利主义来论证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对于人类的价值,但是这显然是不够的。当人类的视野不仅仅局限于人类自身之后,尤其在人类可以毁灭我们所在的地球生态系统之后,人类有责任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也是其他物种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在生态系统能量模型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正在进行的活动导致着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的不可逆的转变。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被迅速消耗而日渐减少,大量的碳元素被排放到大气之中,可怕的是这个过程伴随着吸收碳的森林的大面积的减少;为了生产化肥,大气中的氮被以化学方法固定下来,化肥施用之后,氮进入土壤、水体和大气,导致土壤水体的富营养化,大气中NO2则是温室气体之一;为了保证农作物产量,人们大量施用磷肥,磷随着食物由农田进入城市,进而随着污水进入水体,最终流向海洋,导致海洋水体严重的富营养化。这些过程每天都在一刻不停地进行着,它们不是封闭的循环,这些元素循环的平衡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否,从长远看关系到人类的命运。

3.人类的生态地位

生态系统随着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会发生变化,人类不过是这个系统中的一部分,人类的发展过程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变化,同样也受到生态系统各种因素的制约。从长远来看,人类出现之前地球生态系统已经存在,将来这个系统不适合人类生存了,或者说人类消失了,地球生态系统可能成了另外的样子。人类如同单个的生命一样,有其出生、发展、成熟、衰老的过程,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它也不过是个过客。这种观点对于人的“神造”说是极大的挑战,对于人类中心主义同样是极大的挑战。

既然人类是地球生态系统的过客,地球生态系统就像我们必须造访的旅店,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旅店的设施呢?保持该旅店的正常功能,如清洁的水源、持续的健康的食物供应、远离有毒物体的侵害等就是作为房客应当负起的基本责任。在房间里放置会危害生命数千年数万年的有毒物品,一次性地用完本应与其中物种共享的资源,甚至不择手段地侵占其他房客的空间,这些行为都是不道德的。

在生态中心伦理中,道德考虑的中心从人类转向了生态系统的整体。

4.生态系统诸要素的联系

生物中心伦理中,泰勒尽管强调个体,但实际上已经涉及物种,他的重构公平性法则体现了这一点。生态中心伦理中,伦理道德关注的对象从个体转向整体,转向比较抽象的如物种之间的联系、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它考虑的食物更加宏观更加抽象。生态系统中复杂的联系的重要性超出个体生命的重要性,只要物种之间的联系不存在断绝的危险,相应的物种不存在灭绝的危险,个体生命的丧失是允许发生的。这就解决了个体论带来的困惑。人们可以食用动植物,只要这种行为不危及这些物种的延续。对于濒危物种是必须要保护的,因为其中的每个个体对于物种整体都有极大的权重,对于该物种的延续都有重大的意义。

在人与环境之间众多的联系中,有些是物质和能量的联系,属于物质世界的联系,比如碳氮经过人体的循环;有些联系则是精神世界的,比如伦理约束,比如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客观性的物质能量的联系不同,精神世界的联系是可以改变的,否则环境伦理就不存在发展和变化。人从来不是生活在纯粹的物质世界中,精神世界同样重要,而人的环境意识的改变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有重要的作用。

在生态中心伦理中,是与应一直存在着逻辑上的质疑。物质世界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在人的参与下,人与物质世界的联系强烈地受到人的意识的支配。生态科学可以描述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但是人为什么应当有目的地追求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呢?如果用如“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你自己”这样的口号来论证,那显然又违背了生态中心伦理的本意;如果用人类对未知后果有本能的恐惧来解释,那又带着人类强烈地希望支配自然的特点;如果采用某些人的极端假设,人类消失了,戏剧性的是大多数的环境问题自然就没有了,可是这样一来,伦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