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如何成为我自己

教师如何成为我自己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河南省首届最具影响力教师常作印老师也曾写过《教师需要补点哲学》的文章,被收录在《与优秀教师同行》一书中。《教师不可不知的哲学》一书,是帮助教师读懂哲学的指南,为教师提高哲学素养奠定基础。他认为,教师要有敏于感知的能力;教师对学习者要有耐心;教师本身就是一个道德学习的范例。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自己的德性修炼,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教师如何来修炼自己,的确应该成为每位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教师如何成为我自己——读林逢祺《教师不可不知的哲学》有感

作为教师,是否有自己的教育哲学,这对于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更好地教育学生,都是非常有好处的。任何好的教育的背后总有“道”的哲学支撑。在现实中,中国的很多教师在骨子里是轻视理论的,尤其是哲学。这样,很多教师在哲学上的修炼还是欠缺的,的确得在哲学上好好补补课。河南省首届最具影响力教师常作印老师也曾写过《教师需要补点哲学》的文章,被收录在《与优秀教师同行》一书中。

《教师不可不知的哲学》一书,是帮助教师读懂哲学的指南,为教师提高哲学素养奠定基础。这本书收录了台湾师范大学举办的“教师哲学图像网路论坛”的25篇文章。这些文章以25位西方哲学家为研究对象,由声名卓著的学者,每人负责研究、撰写一位哲学家的思想。在每篇文章中,包括哲学家的背景介绍、哲学家的核心哲学概念、哲学家的核心哲学概念中的教师图像、该图像的省思及结论等五个部分。

入选本书的25位哲学家,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古希腊三杰”,以及培根、卢梭、康德、赫尔巴特、尼采、萨特、杜威、怀特海、弗来雷等哲学家和教育家。而且,很多人是兼具教育家和哲学家的双重身份的。

阅读这本书,既可以对这些哲学家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对他们的教师图像有很好的了解,为自己构建自我专业发展的蓝图提供了借鉴。

比如亚里士多德展现的教师形象是一名具有严密逻辑推理能力的批判思考者,是天生的探求者,勇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真理与智慧的追求者,是理论与实践兼顾的思想家和行动家。

又如卢梭心中的理想教师,大致恪守以下准则:教师是守护儿童善性的卫士;教师是提供自然教育的专业者;教师是具正确教育观的生命导师;教师是年轻、热爱且懂得生活的学习好伙伴。

“有两种东西,我对他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这句话,经常被人引用。康德对教师的形象,也是有自己的理解的。他认为,教师要有敏于感知的能力;教师对学习者要有耐心;教师本身就是一个道德学习的范例。

毫无疑问,教师在开展道德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有敏锐感,要看出问题在哪里,其实这也是教师的一种专业能力。学生的道德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耐心地等待的。另外,教师自身就是一种教育的力量,教师自身的身体力行就是一种最好的教育。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自己的德性修炼,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

“具有道德品格”“具有专业知识”“具有广泛兴趣”“重视审美教育”、“具有教育智慧”,这样对教师的要求,跟今天对教师的要求也没什么两样。如果教师能做到这些,毫无疑问是能做个好教师的。但是,这是两百多年前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来的。而在今天,形势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如何来修炼自己,的确应该成为每位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哲学家尼采的教师图像精神三变,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他认为现代的教师角色,是从骆驼、狮子到孩童的。最初,在沉重的工作压力让教师们成为在忍受各种冲突挑战下,只能依样画葫芦、奉命行事的“骆驼”教师,心中的怨恨无从发泄,却只能强压忍受,最后使自己成为教育战场上的牺牲者。到教师们发现自己长久所深信不疑的权威或命令,充其量只是现代教育的毒害者,从此开始,他全身细胞叫嚷着反抗,希冀展现教师自我的主体性,他不甘于屈就在传统权威的科层体制下,此时的教师正好比一头狮子,他大声地说出了“我要! ”以对抗各种不合理的压迫。

而孩童教师正是尼采赋予教会最深的隐喻与最适切的图像。教师虽然知道自己会不断面临困难,却仍是勇于开创自己生命的价值,在教与学的二元循环中,学生因教师而重生,老师因学生而重生,这就是尼采教师的图像——孩童教师。孩童教师就是具有创造力,永远虚心求教,在面对不同阶段的转变时,永远满怀希望和热忱,和学生共创曼妙的教学艺术旋律。

那么,我们就是尼采笔下的孩童教师吗?很多教师都看过《放牛班的春天》,马修老师就是很典型的孩童教师。

读完这本书,我在西方哲学大家的“精神世界”里周游了一圈,对他们的很多哲学主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进一步夯实了我的哲学底子。当然,要真正了解哲学,懂得更多的教育哲学,这本书仅仅是个引子,相信我以后会读更多的哲学方面的书,来加强自己的修养。

的确,任何领域高境界的实践者,都不会醉心于方法和技术。那些不应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轻视哲学的结果就是重视经验,迷信经验,中国教育的实践经常陷入经验主义的窠臼,往往只学别人的技法,不学技法背后的理念。 “什么是教育”“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信念”,这些最本质的问题是一线教师最需要追问和反思的。

当我们学会用哲学的眼光去看教育问题时,就会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美妙感觉。这样,我们的教育修为自然就更上一层楼了。

(《教师不可不知的哲学》,林逢祺、洪仁进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

延伸阅读:

1.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凃又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

2. 《苏菲的世界》,〔挪威〕乔斯坦·贾德著,萧宝森译,作家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

3. 《朱光潜谈美》,朱光潜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

4. 《美学散步》,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5. 《李泽厚论教育·人生·美》,李泽厚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年9月出版

6. 《中小学教师如何用哲学》,冉乃彦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

7. 《蒙田生活随笔》,〔法〕蒙田著,吴又萍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 年7月出版

8. 《培根论人生》,〔英〕培根著,徐亦春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

9. 《教育论语》,刘再复、刘剑梅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