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等职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项目课程校本教材开发的思考

中等职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项目课程校本教材开发的思考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企业网搭建、网络设备参数设置、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网络安全与维护等4个项目,将其组并为《计算机网络与网站建设》项目课程。

中等职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项目课程校本教材开发的思考[1]

丁春明

摘要:中职“计算机及应用专业”项目课程开发的关键是将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职业活动的真实场景引入到教学中,以学生能胜任的工作任务为核心单元形成学习项目或模块。对此,各学校应根据特定计算机相关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开发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在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要把握企业项目与课程转换、模块设定与教材编写两个环节,同时校本教材必须是动态的,应及时更新内容。

关键词:中等职校 计算机及应用 项目课程 校本教材 课程开发

《江苏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中提出,要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其中,“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及其课程结构体系上,而校本教材则是推进课程项目化的关键。

一、项目课程校本教材开发的起因

目前,中等职校所用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动画设计——Flash 8》《可视化编程应用——Visual Basic》等教材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实训内容,但结构体系和内容均未多大改变,其主体仍旧是高深、繁琐、陈旧的理论教学内容。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宗旨是将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职业活动的真实场景引入到教学中来,以学生能胜任的工作任务为核心单元形成学习项目或模块,并根据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纵向逻辑结构进行组合和顺序编排,构建项目课程。因此,对于中等职校而言,目前各类出版社的统编教材尚称不上是课程改革教材,同时各地区的行业对人才规格要求存在相当大差异,一本教材统天下的情况将已成为过去,因而各学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开发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

二、项目课程校本教材开发的依据

依据行业的人才需求,确定专业的岗位群,制订课程方案。根据国家的职业分类标准,在不同企业广泛开展某特定职业(或工种)或职业群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工作能力的调查,制定该职业(或工种)或职业群的职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其包括通用或一般的职业知识和能力、特定或专门职业知识和能力、拓展或发展的职业知识和能力3个层面,为制定人才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依据市场需求,调整并确立本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整体改革方案,必须从社会对人才规格特点与需求出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科学地处理好适用性与针对性的关系、就业竞争能力与发展后劲的关系。

依据某特定职业(或工种)或职业岗位(群)的职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汇集相应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过程中的实际工作任务,将其进行分析和优化,使得选定的工作任务能更完整地体现预定的职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目标。根据这一要求,将企业汇集的企业网或校园网搭建、小型网站组建、广告作品制作、动画设计与网页设计、企事业应用软件开发等项目,分别编入了《计算机网络与网站建设》《图像处理与广告制作》《多媒体作品设计与制作》《实用软件开发实例》等校本教材中。

三、项目课程校本教材开发的途径

(一)企业项目与课程转换

将企业汇集来的生产项目转换成专业技能课程中的学习项目,把企业工作任务表中的任务模块转化为课程模块,进而形成专业技能项目课程体系结构。这是一个整体性结构转换过程,两者是同构的,它在课程开发专家的行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由学校一线骨干教师完成。企业项目与专业教学课程中的内容并非一一对应,而存在着较为复杂的转换过程。因为从企业收集的项目中,任务模块并不是都能够简单地转换成某一门课程中的模块,而且在教学中不同模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所需的教学时间不一样,不同的课程在知识和技能分配上应体现时间的均衡性,因此要将企业项目转化为项目课程门类,需要对任务模块进行科学的优化重组。其转换重组方式大致有3种。

一是直接转换式。直接将工作项目对应转换为相应课程,将工作项目单独形成课程。如电脑公司客户维护中心要完成的计算机相关维修项目,可能直接转换为《计算机系统与维护》项目课程。

二是统筹归并式。需要将几个工作项目进行统筹归并。如企业网搭建、网络设备参数设置、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网络安全与维护等4个项目,将其组并为《计算机网络与网站建设》项目课程。

三是整体分解式。对有些较大的项目,需要分解成几门课程中的模块来实现。如影视作品制作项目就分属了4门课程(或课程中的某一模块):涉及整个画面布局、人文环境、色彩搭配的知识和技能则纳入《美术基础与艺术欣赏》项目课程中的“作品架构模块”;对于静态画面效果处理的知识和技能则纳入《Photoshop Cs》项目课程中的“图像处理模块”;涉及动态画面设计与效果处理的知识和技能则纳入《动漫设计》项目课程中的“二维、三维动画设计模块”;对于画中画特效的知识和技能则纳入《动画与视频制作》项目课程中的“特殊效果模块”。

值得注意的是,转换的基本要求是依据项目中的相关性,而不能受课程中理论知识相关性所约束。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基本顺序编排课程,按照工艺流程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计每门课程的学习项目并组织课程内容,经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这是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建立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关键所在。

(二)模块设定与教材编写

对企业项目通过工作任务分析,形成工作任务分析表,转换成学习任务并形成课程模块,此基础上制定各模块的学习目标,编写专业课程校本教材。其中可以把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分解成若干个小模块,再通过递进式、网络式、套筒式、分解式、并列式等组合方式,最终形成整个课程模块。同时建立较为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对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现象进行全程监控,以利于调整课程体系与结构。

开发出校本教材以后,要及时使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进行检测、磨合,从而发现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与调整。在教学中检验,在实践中总结与提高。一轮教学结束后,要针对课程改革研究初期所制定的目标,对研究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从理论掌握和实践操作两方面进行比较与总结,进一步修订教材。

四、项目课程校本教材开发的体会

在项目课程体系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通过具体的项目或明确的任务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让学生模拟企业的生产行为在做中学,学生通过工作任务自主建构知识与技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了职业综合能力。整个项目的企业化“模拟运行”,为学生就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适应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

项目课程的校本教材必须是动态的,应及时将职业实践活动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引入到教学中,而且要从学校、专业和学生实际出发,要呈现出校本的特色,因而学校和教师是教材开发的主体。学习内容必须渗透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的实际过程。只有将学习内容与企业实际运用同步,才能实现教学与就业的同步,真正体现职业实践为主线的宗旨。

长期以来教师是在学科课程的熏陶下成长的,习惯于学科课程体系下的工作环境,原有知识、能力的惯性使大部分教师留恋学科课程模式。教师任教某一门课程教学时间越长,越难打破思维定势。因此专业课老师一般一门课程教三年最好,第一年摸索兼钻研,第二年熟悉且掌握,第三年融会并精通,然后就换一门课程教学。只有把一个专业的每门课程基本都过一遍,才能做到融会贯通,进而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真正实现课程的整合。

参考文献

[1]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及项目课程设计——基于IT专业的研究[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注释】

[1]原载《职业技术教育》.201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