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

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此推论,职业生涯规划,即对职业历程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个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尽快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最快速度和最大限度实现职业发展与成功。当个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困难时可以请职业规划师、职业指导师、职业咨询师等方面的专家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设计。教育专家经观察发现,毕业生择业盲从,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情况相当普遍,这将对他们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第二节 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

人生的圆满是成功的终极目标,它包括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等因子。事业成功比其他方面的成功更引人注目,且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其他方面的成功,而事业的成功实际上就是求职的成功、职业的畅达与整个生涯的出色。因此,成功的核心就是职业生涯的成功。

一、职业生涯的内容与发展阶段

(一)职业生涯的内容

生涯在英语中与职业是同一个词(career),有人生经历、生活道路、职务专业、事业等含义。人生经历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有衣食住行、休闲娱乐,有工作、社交,还有家庭、爱情、婚姻,但核心是职业生涯。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职业生涯的定义不尽相同。最为简洁的定义即职业历程,它是一个人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的历程,是生涯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是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的组型。

人生的前期的努力是为了后期的工作,工作的结果对人生后期影响是直接和重大的。今天的求学是为明天社会的发展积蓄新生的力量。每个人都将从事某一或某些职业,担当某一或某些社会角色。了解和规划设计职业生涯是非常重要的。

(二)职业生涯的阶段

职业生涯同我们的生命成长过程一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由多阶段和多时期组成的。对于职业生涯,我国的专家将其分为六个阶段。

1.职业准备期

这是指一个人就业前所从事的专业、职业技能的学习时期,大学生按照初步形成的职业意向,进行心理、体质、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的准备。此时很多人是盲目的,需要他人的指导和帮助。

2.职业选择期

这是指人们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素质、愿望,在职业准备的基础上选择职业,由潜在的劳动者转变成现实的劳动者的关键时期,是个人的素质、愿望与社会相遇、碰撞或获得承认的时期。选择正确便能一帆风顺,选择失误便会诸多不顺,若进行多次选择,往往浪费光阴,贻误一生。

3.职业适应期

这是指人们走上工作岗位,其素质、知识、能力接受初期检验的时期。理想与现实毕竟是有差距的,有的人能很快适应职业的需要,有的人需要经过培训才能适应,还有的人很难适应,需要重新进行职业选择。

4.职业稳定期

这是指职业适应期结束后相对稳定在一个职业单位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人的职业生涯的主体,它占据着人的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这一时期是劳动效果最佳的时期,也是成家立业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成年人往往倾向于稳定在某种职业和相关的各级岗位上,为此,从业者应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体现自身的素质,发挥自身的潜力,抓住机遇,勤奋努力,以逐步取得成果,并达到事业的高峰。

5.职业衰退期

人到老年,生理条件发生变化,大多数人能力慢慢衰退,心理需求逐步降低而求稳定,各方面都处于维持状态。当然,也有一些老年人,依然精力充沛,而且知识和经验积累丰富,保持着创造活力,或是进入第二次创造高峰,再次获得成功。

6.职业结束期

这是指人们由于年老或其他原因丧失了职业能力和职业兴趣从而结束职业生活历程的时期。

按照这样分类,幼师生正处于职业准备时期,而毕业生则处于职业准备后期或职业选择时期。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与意义

(一)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

规划一词,词典的解释是:“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据此推论,职业生涯规划,即对职业历程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它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的基础上,个人通过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的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职业目标,而预先进行生涯发展系统安排的活动或过程。对幼师生而言,就是在满足自己兴趣、爱好的前提下以及认真分析个人性格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从事工作所做的方向性的方案。

职业生涯规划不同于职业生涯设计,前者是指个人层面,后者是指专家层面。个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尽快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最快速度和最大限度实现职业发展与成功。当个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困难时可以请职业规划师、职业指导师、职业咨询师等方面的专家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设计。

职业生涯规划也不同于职业生涯开发与职业生涯管理,开发指组织层面,而管理指综合层面,组织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进行开发与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力,提高组织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职业生涯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面,正在发展为一个专业方向。

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根本没有生涯规划与辅导的内容设置,学生们在这方面的知识几乎为零。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学生们有必要补课,并从认识阶段起步,逐步消化生涯规划的上述内容,力求在走向职业岗位之前从观念、心态、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做好职业角色的全面准备。

今天,越来越多的求职者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举足轻重的作用,并通过规划自己的职业前程,使职业成为有计划、有目的、有现实打算和未来发展方向的事情。但对于未来的规划,并不等于对未来职业高薪或高一级职位的追逐,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使自己的事业步入更高的阶段,从而体现人生的价值。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为大中专毕业生提供走向成功的技术与方法,通过职业规划,大中专生在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的基础上,科学树立目标,正确选择职业,并运用适当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职业生涯中的困难和阻力,塑造前程远大的自我,追求事业上的成功。也许有人会问,许多的政治领袖、文化名人、商界精英,未必都进行了职业生涯的规划,却是那样的傲视群雄,灿烂辉煌!不错,这些人刚起步的时候不一定都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但在他们追求事业成功的过程中,一定进行过多次的规划。一个成功的人一定是目标明确并不懈追求的人。如果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更强的目的性,更好的计划性,事业成功的把握会更大。

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已开始显现。教育专家经观察发现,毕业生择业盲从,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情况相当普遍,这将对他们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大学生或中职生在人生中只是短短的几年,但却因生命中汇集了青春最炽热的年华而影响深远,在精神成长上继往开来,在学识积累上勤奋苦练,在素质发展上积极进取,毕业时面对就业压力,更面对社会的无限风光。毕业生应尽可能克服各种压力带来的短期心态,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一个清晰的定位。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什么工作,通过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逐步实施,就可能使一个人的目标得以实现,使一个人的事业有声有色,使一个普通学生发展成为有用之才。

三、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为了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我们有必要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产生及其发展作一个基本的了解。

(一)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产生

在商品经济开始发展之前,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安于现状,固守着自己的一片天地。或者耕作于田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或者苦读于家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同身份和背景的人们干着先天赋予他们该干的事情,他们认为生活就是这个样子,几乎没有生涯的概念,更不知道生涯规划为何物了。即使部分人有意识要改变命运,做命运的主人,他们只是先知先觉的那部分人,比起绝大多数平平凡凡、庸庸碌碌过日子的百姓只是沧海一粟。因此,那时可以说有些原始的职业规划思想,却没有形成理论。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工商业的进步,社会分工日益明显,由此带来了劳动方式的变化,从传统的家庭式、作坊式、手工式向工厂式、集约式、机器式发展,因而职业这一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诞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各类职业:工人、商人、律师、医生、教师等等。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分工的深入,职业还有着不断专业化的趋势。因此,对职业的选择便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关系到个人的安身立命,决定了个人的生存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关职业选择、指导、培训的理论便应运而生,诞生初期这些理论仍隶属于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心理学科,直到20世纪中叶,才独立发展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经过不断的完善和充实,最终形成了今天较为丰富、全面的生涯规划理论。

可以说,生涯规划理论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入而发展的,是个体社会化的必然要求,它反映出散布在社会、教育、政治、经济、传媒等各阶层的芸芸众生,不安于现状、不听从于命运的安排,也开始谨慎地驻足思考:“我对于我现在的生活状态满意吗?”“我未来的人生应该如何发展?”这样的思考也源于一种心灵深处的自觉,一种想要将未来掌握在自己手心的急迫感。

(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由于国外这方面的理论发展得比较早,我国相对于处于落后的地位且大多引用外国理论,因此介绍职业生涯理论的发展主要侧重于国外的情况,发展的阶段大致可以划分如下。

1.职业生涯理论初露端倪:1900—1930

最早在美国倡导,并指导生涯规划的领军人物当属弗兰克·泊森(Frank Parsons)。早在1909年他就出版了一本著作《选择职业》(Choosing a Vocation),在此书中他提出了职业规划这个概念。不仅如此,他还在波士顿建立了一个“职业局”,通过这个机构,他向当时的人们灌输职业生涯的理论,教导人们不要仅仅是找一个赚钱的工作,更重要的是选择一种职业,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发展。

2.职业生涯理论发展初期:1930—1940

从1930年开始,职业生涯规划开始更多的关注于个人。这种变法受到三种因素的影响:一是因为心理测评技术和工具的发展增进了对人格品性与个体差异的认识;二是人们开始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个人;三是心理治疗策略的诞生取代了单纯的咨询。这些因素使得生涯规划的内涵与形势产生了重大的变革。

同时,一些职业教育人员和人力资源专家也开始对学生进行专业性和针对性的生涯规划辅导。

3.职业生涯理论革新时代:1950—1960

1950年之后,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受到了罗伯特(Robert Hoppock)和唐纳德(Donald Super)的强烈挑战,以前提到的生涯规划、职业辅导的对象都只是针对在特定的时间上有特定职业选择需要的个人。然而,自从生涯的定义被扩展到工作和职业之外,生涯规划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就比职业选择要广,还涵盖职业之前的活动如教育训练,以及职业之后的活动如退休后的兼差或义工服务等。新发展的观点认为,“生涯辅导”目标在于有系统地教育学生或成人,根据各种未来生涯选择时所需要的知识、态度和技巧,来规划其所想要接受的教育方案,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并协助其规划未来的生涯发展道路等。需要生涯规划的对象也不仅仅止于需要解决特定生涯难题的个人,同时更是每一位需为未来生涯规划发展做好准备的人。这一阶段也是生涯规划理论进入美国各高校,被广大学生所接受、运用的阶段。

4.职业生涯理论推广时期:1960—1970

在1960年至1970年的美国,职业生涯规划已经被普遍接受,并且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各高校生涯规划活动风起云涌,“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普遍在各级学校推广开来,大学院校中也纷纷开设了“生涯规划”的学分制课程供学生选修。此外,在该阶段中,电脑技术开始发展与运用,并开发了一系列有关生涯规划的系统。这使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发展如虎添翼,不仅成为校园中的热点,而且还广泛被推广到学校外的工、商业机构,其中电业进一步扩增。包括人力资源发展、人事服务、员工协助和训练方案等。

在这一时期,职业生涯规划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在学校普及了职业生涯规划,而且各企事业单位也意识到了其重要性,开始对员工采用生涯规划。同期还成立了许多专门的机构和协会,监督检查学校生涯规划辅导开展的情况,使得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针对这种现象,当时的美国就相应地分化出两种针对不同服务对象的生涯教育模式:以学校为基础的综合性生涯教育模式;以意愿为基础,或经验为基础的模式。

5.职业生涯理论飞速发展阶段:1980年至今

1980年之后,生涯规划理论更是一直处在加速发展的状态。

在理论方面更加专业化、全面化。各种新概念或新的解释不断地被提出来,如“生涯介入”、“生涯咨询”等,使得生涯规划理论有了蓬勃的发展和蔓延。

在应用方面更加普及化、具体化。各种新的技术和新的工具不断地被发展出来,并在不同机构或情境中加以运用,服务对象从儿童、青少年扩展至成人等不同发展阶段的群体,使得生涯辅导方案更具综合性及全面性。

在政策方面更加规范化、正规化。“生涯规划”不仅在学术界突飞猛进,在社会上各种机构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甚至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

四、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要素、方法和模式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要素

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要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1.身心条件要素

身心健康是职业对劳动者的最起码的要求,它是最具形象力的意向。有一些职业对身心条件还有具体和特殊的要求:有的要求思维敏捷,有的要求性格开朗,有的要求具有耐心,有的要求具有勇气等等。

2.素质水平要素

高素质的人才是每个用人单位征求的目标,每一个企业的快速发展都需要每一个职业岗位上的员工具有高水平的素质。对于从业者而言,素质水平高于他人的人,往往能很快地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在单位也能比他人更快地领会公司的决策,富有创造意识,善于相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突出。

3.家庭背景因素

家庭教育、家庭责任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也体现在对职业生涯的影响中。例如有的人受到家人的教诲和影响,自觉不自觉地学到某些技能和知识,形成对某些职业的看法和认识,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对职业的选择、对岗位的态度、在工作中的表现等;有的人在择业和就业中,其家庭成员施加影响或给予直接的帮助;有的人为了帮助家庭而选择就近工作或选择比较稳定的职业。

4.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人才市场的管理体制、社会文化习俗、职业和社会评价等。社会环境因素决定了社会职业岗位的数量、结构、层次,影响到人们对不同职业岗位的接受、赞誉或贬低的程度,左右这个人步入职业生涯,调整职业生涯的决策。换言之,社会环境决定着社会职业的变迁,从而也决定了人的职业变动规律性。

5.性别因素

这个问题具有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方面某些职业确实存在性别适应问题,有的适合女性,有的适合男性;另一方面,男女平等的观念虽然已被社会所接受,但许多用人单位往往拒绝录用女性。对此,既要相信社会的进步会逐步改变用人单位的观念,同时,要鼓励女性积极参与求职竞争,找准自己的定位,以便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优势,争取成功。

6.机遇把握因素

机遇是事业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虽然机遇只是影响职业生涯的偶然因素,但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而言,有的却产生着决定性的作用。机遇可遇不可求,它只惠顾那些做好了充分准备的毕业生。这里所说的准备,即在读书期间优良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在社会上,许多成功人士并不是靠家庭的背景,而是靠自身的努力,靠自己对机遇的把握,从而达到事业成功的彼岸。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

职业生涯规划对人生至关重要,那么如何进行生涯规划?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以下几种比较便捷,并且在生活中常被人们广泛使用的方法。

1.自然发生法

最常见的情形是学生在填写考试志愿时,并未仔细考虑自己的性格、志趣,只是考虑自己的考分和各学校、各专业的录取分数,找到差不多相吻合的,就草草地作出了选择。这种选择方法可能比较保险,但是所选的学校和科系并不是自己所喜欢的,可能一进去就会抱怨,因此蹉跎了中专、大学美好的光阴,悔恨终生。

2.目前趋势法

跟随现在的市场趋势,盲目地投入新兴的热门行业,这样的选择可能暂时会造成将来就业情况非常乐观的假象,但没有考虑到学业后是否形势会有所变化。应该认识到原本热门的行业也会慢慢冷却,而目前尚处冷门的行业也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迅速成为崛起的新兴产业。因此在做选择时,应该进行动态考虑,而不一味地随波逐流、追踪热门。

3.最少努力法

选择最容易的科系或技术,希望能够学得轻松、玩得开心,但又祈求有最好的结果,这样的想法太理想主义。切记:天上不会掉馅饼,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4.拜金主义法

盲目选择待遇最好的行业,而忽略了从事该行业给自身带来的是快乐还是痛苦,个人的志趣是否与此符合,如果不是的话就很辛苦,得不偿失。

5.刻板印象法

以性别、年龄、社会地位等刻板印象来选择职业,例如认为女性应该从事一些服务业、秘书等辅助工作;而男性则应该做大事,不必拘泥于小节。这样的观点早已过时,现在只要你想做,小到清洁工,大到总统元帅,男女都可以从事,没有你不可从事的职业。

6.橱窗游走法

到各种工作场所走马观花一番,再选择最顺眼的工作。固然,对各种工作有所了解是必需的,但要注意在这一阶段所花费的时间千万不能太长,否则到头来会发现自己没有专项所长,只是个对各项都了解的“三脚猫”,现在的社会不仅需要全才,更需要有所专长的专才。

7.假手他人法

由他人替自己决定和选择。

①父母或家人:因为过去细枝末节的事都由他们一手操办。

②朋友或同学:因为他们比较了解你,也是你最好的伙伴,不会做使你受害的决定。

③老师或辅导员:因为他们是这方面的专家,会为你提供更理性、更有价值的信息和指导。

④权威人士:因为他们本身事业成功,聪明能干,能够洞察时机,把握时态。

⑤社会或人民:因为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必须履行公民的责任,造福社会。

虽然这些方法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见到和用到的,但这些便捷的生涯规划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优点是省时、省力,不用花费太多的心神,在短时间内见效快、效率高。打个比方,这就类似于吃方便面,快而简单,可以在短时间内填饱肚子。缺点是无法根据个人的能力、特性作出长远的规划。方便面的确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饥饿之苦,但是其营养成分很低,长期吃方便面对身体有害无益。

因此,无论我们采用哪种生涯规划法,我们要充分考虑所具有的优缺点。任何的生涯规划法如果能将生涯规划的五个基本要素纳入其中全面考虑,并且参考我们下面介绍的生涯模式,那么我们可能遇到的风险就会降到最低。

(三)职业生涯规划的模式

学者斯万(Swain)提出的一个形象且有用的职业生涯规划模式,可以用来初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进行的”?这个模式是由三个三角形和一个圆形所组成的(见下图)。

img2

圆心是此图的核心部分,表示一个人想要达成的生涯目标。而此目标的设定,深深地受环绕着核心的三个小三角形所影响,每个小三角又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每一条边都代表着一个方面),并且每个小三角都是我们进行生涯探索与规划的重点。生涯决定就是圆形和三角形之间的联结点,由生涯决定形成最终的生涯目标。

(1)第一个小三角形是指“自己”:包括能力、性向、兴趣、需求、价值观等。

(2)第二个小三角形是指“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包括助力和阻力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3)第三个小三角形是指“教育与职业资讯”:包括从参观访问、文书资料和演讲座谈等各种途径所获得的信息和经验、培养的兴趣和锻炼所得到的能力等。这些方面对生涯决定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该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三个三角形是生涯发展与规划的重点,是我们每个人可以自我培养、自我加强、自我改进的方面。斯万将复杂的生涯理论,以简单、明了的图形呈现出来,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有架构可循。即使如此,每个人的客观情况不同、主观判断不同,每个三角形所占比重上会有不同轻重的考虑,产生不同的生涯决定,所达成的生涯目标也因此呈现出每个人的独特性与原创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