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

实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教育要为解决好“三农”问题作出贡献,必须抓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只有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才能够适应“三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促进城乡统筹、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服务。到2020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即使达到40%,仍将有近60%的学生需要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同时,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

第二节 实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大力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既是我们国家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是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新世纪新阶段,中央提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新型工业化在本质上就是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工业化,必须依靠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依靠规模宏大的技能型工人队伍。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一直保持8%—9%的增长速度,现在我国经济发展正在步入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行各业技能型人才的紧缺都表现得相当突出,一些发达地区曾一度出现民工荒,其实质上是技工荒。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对技能型工人的需求日益迫切,目前的进城务工人员很难满足和适应这种要求,这就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强烈的社会需求,而职业教育的发展却比较滞后。相关统计表明,1990—2000年,全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从8.79年提高到9.44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口比例仍高达71%—72%(2000年人口普查),高级技工更是严重短缺。如果不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到2010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仍然达不到10.5年的水平,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会面临更多的困难。

(二)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要求

“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总的来看,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要努力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科技素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推广农业科技和实用技术,同时要持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快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进程。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应当说,职业教育在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的进程中应该大有可为。而教育要为解决好“三农”问题作出贡献,必须抓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方面,要继续实施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大力推进科教兴农,把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开发和教育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根本出路。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劳动力就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仅仅掌握初中文化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无论是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还是向城镇转移就业,农民工都必须再接受一定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现实情况表明,农民子女急需职业教育,渴望成才就业。一些切身感受到职业教育甜头的农民和农民工说,“要致富,学技术”,“读完初中上职中,打工致富一路通”,真实地道出了农民群众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衷心欢迎。过去讲“读完初中,出外打工”,现在讲“要打工,读职中”,读了职中出去就业就可以脱贫。我国已经有约1.3亿农民工,还有1亿多农村劳动力将要转移;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机遇期,预计到2020年将有约2.2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同时,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正在由个体型向组织型、分散型向规模型、低技能型向高素质型转化。这对职业教育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服务和发展空间。只有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才能够适应“三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促进城乡统筹、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服务。

(三)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是促进我国各类教育全面协调的客观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包含了两个大的方面: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统筹好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2004年,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为820万人,升入中等职业学校为550万人,现在每年还有八九百万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面临着就业,需要再培训。要明确认识到,普通高中的规模与高等教育的规模应该是大体一致的,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又是有一定限度的。到2020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即使达到40%,仍将有近60%的学生需要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必须看到,在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条件下,如果不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势必将影响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因此,在我国教育发展的总体布局中,一方面要把握好普通高中发展节奏,把工作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来,另一方面必须把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通过几年的努力,使中等职业教育有一个大的发展,实现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以实现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宝贵的人力资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实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现实条件

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虽然经历了许多挫折,现在也还存在着许多困难,但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起着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已成为共识。同时,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因此,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着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有着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优势。

(一)我国的教育水平现状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将大有可为

截至2003年,我国初中的毛入学率已达92.7%,高中毛入学率只有43.88%。而经过近几年扩招,到2006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而经济发达国家是50%以上,中等收入国家和世界均值是25%左右。由此可见,我们与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也意味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另外,56.2%的初中毕业生直接进入就业领域,83%的适龄人口没有接受高等教育,这些都表明我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随着劳动预备制度、就业市场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全面建立和完善,在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自愿或必须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大众性将为其带来更大的服务空间

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在《实施实业教育要览》中说过,“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办职业教育,须下决心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1999年4月,在汉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第二届国际大会上,提出了“全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概念,并把其作为该大会的重要议题之一。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的大众性已成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我国人口众多,平均教育水平和平均收入水平较低,在未来数十年间,中等职业教育应该有着广阔的服务空间,主要“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

(三)产业结构调整对中等职业教育产生更多的社会需求

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比重中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同时,加入WTO给我国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也会使一些行业,如建筑业、纺织业、服装业和服务业增加就业机会,而使另外一些行业,如农业,减少就业机会。这必然导致大量从业人员需要转换职业,更新知识和技能。因此对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中等职业教育产生了强大的社会需求。

(四)学习型社会的建立赋予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经济与社会将在21世纪发生巨大变化,职业教育的意义更加深远。建立学习型社会,普及终身教育,将使职业教育任重道远。世界许多国家都已经认识到,知识经济社会,短期的学校教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将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国际性潮流。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加之庞大的中等收入以下群体的平均收入和受教育水平在较长的时期内增长缓慢。因此,我国不可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立即构建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而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为主。只要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不断创新发展,以较高质量和较低费用适应市场需要,它就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在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条件下,发展职业教育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程,是将我国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渠道。如果不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势必将影响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更无法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是成功实现我国义务教育之后第一次分流的保证。改革开放以来,中等职业教育曾为我国经济与社会的飞速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我们有理由期待它的再度辉煌。

三、实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实践要求

实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一)推进体制改革创新,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一要加快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实践说明,民办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具有贴近市场、机制灵活和经营高效的特点。它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民营资本为发展教育服务,而且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观念、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对职业教育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要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把大力发展民办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要加快公办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公办教育集中了大部分职业教育资源,蕴藏着巨大的办学潜力,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释放出来。学校要真正成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实体;积极推动公办职业学校的集团化、连锁化;大力推进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鼓励公办职业学校与民办职业学校联合,鼓励中外合作办学;大胆引入竞争机制,使资源进一步向具有竞争优势的骨干职业学校集中。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要学习借鉴民办教育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改革是发展的巨大动力,只有改革才能充分激活机制,调动积极性。要积极推进学校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要建立校长、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工勤人员的聘用(任)制度,优化教师队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要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继续教育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要深化职业学校分配制度改革,借鉴高校分配制度改革经验,把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挂钩,岗位津贴与个人工作绩效挂钩,调动教职工积极性。

三要实现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办职业教育的格局。职业教育为行业、企业提供强大的基础性人力资源,职业教育也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师资、设备、技术、信息的支持以及就业岗位的提供,所以坚持把校企合作和产教结合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行业、企业还需要根据自身的特殊需求,独立举办各种职业学校。20世纪90年代,由于国有企业改革,行业、企业办职业教育受到一定影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民营经济的发展,目前新一轮的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潮流正在形成,经济发达地区更为明显。要抓住这一时机,推进行业、企业办学,中等职业学校也可以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要按照《职业教育法》和国务院相关规定,明确行业、企业的办学责任和对办学者的政策支持。在企业办学中要允许适应企业具体需求,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结合实际的课程和管理办法,放手让行业、企业去办。

(二)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中等职业教育自身机制的转变

一是转变办学指导思想,要进一步明确职业学校的定位和方向。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调查表明,职业学校学生的求学目的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为了能够就业。职业学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绝不能是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也不能盲目地转向普通教育。要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面向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把用人单位满意不满意、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家庭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最终标准。

二是转变办学模式,按照“订单培养”的方式推动职业学校办学模式的改革。职业学校要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瞄准就业岗位需求,主动做好市场调研;要把做好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作为办好职业教育的核心环节之一。职业学校的办学要与职业中介紧密结合,建立稳定、有序、灵活的毕业生就业渠道和网络;要按照就业需求设置专业和配置教学资源,根据地区和学校的优势,在就业市场上打造有影响力的学校和骨干专业品牌。

三是转变办学机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促进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和多样化。要实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不断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进双证书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一是要努力实现学生在第三学年到企业实习;二是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学制,如1+2、2+1、1+1+1等,大力提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逐步推行学分制,建立学分银行,便于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

要努力总结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第三学年到企业实习的经验。这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具体体现。第一,学生到企业实习,直接参加生产实践和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技能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熟悉生产情况,掌握生产技能,获得适应生产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找到工作并适应工作需要,有利于学生发展和就业;第二,有助于学生通过劳动获得收入,减轻学业上的经济负担;第三,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有助于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拓展办学空间,学生第三年到企业以后,学校里只留了两个年级,实际上可以多招三分之一的学生;第四,对现代企业来说,需要有组织地吸纳经过两年专业学习的劳动力充实到一些生产岗位上去,从长远来看,这种模式将会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实际上德国、奥地利的“双元制”也就是这种模式,多年来为其社会经济的长期高速发展培养了大批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技术工人。什么是职业教育的质量?能够帮助学生就业,获得技能,这就是最重要的质量。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有利于其实践技能的养成,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实现三个转变,有利于推动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结合,增强服务能力;有利于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挖掘潜力,拓展办学空间,扩大办学规模;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改进教法,加强职业指导,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竞争力

教学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坚持“以质兴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变应试教育为培养创新能力的素质教育,变学生的学习由“要我学”到“我要学”“我会学”,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面向全体,发展特长”的教育目标。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认真搞好实践性教学活动。实践性教学活动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建立和完善各种实践性教学设施,建立长期的协作联合企业作为实习场所。要培育固定的实习基地,组织好各种形式的实习。中等职业学校间可进行相互联合,实践教学条件差的学校和专业相接近、实践教学条件好的学校相互联合,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办学体系。要根据市场变化,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实践性教学时间,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开展技能训练,实施技能达标,保证毕业生用人单位的满意,使中等职业教育永葆活力,提高竞争力。

同时,中等职业教育要保持良好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加强职业指导、提供就业服务、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作为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的重要措施。要建立学生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机构,利用劳务市场和互联网等渠道及时向毕业生发送劳动力需求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或创业提供咨询指导和各种便利条件;要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和职业中介机构紧密结合,提供就业援助;要协同劳动保障、商务等部门帮助打通符合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国(境)外就业和劳务输出的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