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

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信息化战争作为一种全新的战争形态,开始登上现代化战争的舞台。信息化战争是信息的较量,是智能与智能、知识与知识的交锋。信息化战争是指运用信息、信息系统和信息化武器装备进行的战争。以使用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主导,使战争基本方式发生根本变化的信息化战争,开始登上战争舞台。信息化武器装备还引起了军队组织结构和人员素质结构的变化。

第五章 信息化战争

第一节 信息化战争概述

进入21世纪,高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推动了武器装备的发展和作战方式的演变,促进了军事理论的创新和编制体制的变革,由此引发新的军事革命。信息化战争作为一种全新的战争形态,开始登上现代化战争的舞台。信息化战争是信息的较量,是智能与智能、知识与知识的交锋。在信息化战争中,谁拥有信息优势,谁掌握“制信息权”,谁就将赢得战争的主动。

一、信息化战争的概念

信息化战争是指运用信息、信息系统和信息化武器装备进行的战争。它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通过信息网络系统,综合运用作战保密、军事欺骗、电子战、心理战和实体摧毁等手段对敌方的信源、信道和信宿实施有效控制,进而瓦解或摧毁敌方战争意志、战争能力、战争潜力的军事活动。

信息化战争与其他战争的区别就是“信息化”。信息化是信息时代战争的根本特征和主要标志,不认识和不理解信息化,就难以正确把握信息化战争。

二、信息化战争的形成与发展

信息化战争,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战争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一)信息化战争的形成

1.信息化战争是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必然结果

战争形态是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物。因为人们从事战争的工具和手段,是由特定时代的社会经济形态所提供和决定的。恩格斯曾明确指出:“武器的生产是以整个生产为基础,因而是以‘经济力量’、以‘经济情况’、以暴力所拥有的物质资料为基础的。”美国的未来学家托夫勒也曾说:“人们发动战争的方式,正反映了他们的生产方式。”表5-1列举了主要的战争形态及其演变。

在漫长的农业时代,社会的生产方式为手工业生产,所创造的工具是人力工具。由于科学技术水平低下,生产力发展缓慢,生产工具只能通过人力来驱动,靠人去操纵,人们也只能使用手工制作的青铜和铁质的刀枪剑戟、弓箭和战车等冷兵器进行战争,战争能量的释放形式主要是依靠人的体能。因此,这一时代的战争被称为冷兵器战争。

表5-1 战争形态演变一览表

从17世纪上半叶开始,伴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电力、化学等工业的产生,人类进入了工业时代。人们对能量和物质资源的利用、动力生产工具的使用,导致了社会生产方式的机械化、电气化和规模化。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出现,使人们能够大量运用火炮、坦克、飞机和舰船等机械化武器装备从事战争,战争的能量释放形式从以人的体能为主转变为使用热能和核热能。因此,这一时代的战争被称为机械化战争。

机械化战争论是一种主张陆军实行机械化和依靠机械化军队取胜的军事理论,亦称坦克制胜论。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以后,显示出很强的突击力。英国坦克军参谋长富勒首先总结了在这次战争中使用坦克的经验。他在1918年5月拟制的《1919年计划》中,提出了建立和使用机械化军队的新观点;之后,又在《世界大战中的坦克》《机械化战争论》等著作中做了进一步阐述,创立了机械化战争理论。

之后,德国的古德里安、法国的戴高乐等人,也从不同角度提倡机械化战争论。这种理论还为德国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及其统帅部所接受,并应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闪击波兰、法国和进攻苏联的作战行动中。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突然出动58个师、2 800辆坦克、2 000架飞机和6 000门大炮,向波兰发起“闪电”式进攻。9月3日,英、法两国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战争物质基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必然推动和要求战争形态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工业时代的战争呈现出空间广阔、规模宏大、人数众多、进程缓慢、消耗和损失巨大的特征。从冷兵器战争演进到机械化战争,这场军事革命的进程持续了300余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涌现出了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等为主体的一大批高新技术。这些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武器装备产生质的飞跃,其杀伤威力、命中精度、机动能力等作战效能空前提高,从而改变了战争的原有形态,使战争呈现出高技术特征,发展为高技术战争。

高技术战争的一些特征,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越南战争、80年代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中不同程度地得到体现。90年代初爆发的海湾战争,以其区别于传统战争的作战样式、作战手段、作战方法、作战指导和作战理论而成为当代高技术战争比较典型的战例。

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龙头的高新技术群不断涌现,人类开始进入了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大量信息化武器装备投入战场,为新一轮战争形态的变革提供了物质基础。在科学技术和战争实践的推动下,一场迄今为止人类军事史上波及范围最广、变化最深刻、发展最迅速的军事变革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以使用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主导,使战争基本方式发生根本变化的信息化战争,开始登上战争舞台。

人类社会和战争历史的发展表明,社会的经济形态是战争形态的母体,有什么样的经济形态,就会孕育出什么样的战争形态。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信息化战争形成的直接动因

历史的经验证明,战争形态的发展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火药的发明使战争从使用冷兵器、以体能释放为主的形态转变为使用火枪、火炮等热能释放为主的形态。

20世纪末,世界上陆续出现了一大批高新技术群:以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以导弹为代表的精确制导技术,以人造卫星和航天飞机为代表的航天技术,以激光技术为先导的聚能技术,以核聚变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以新材料为基础的隐形技术,等等。其中,信息技术在高技术群中起主导作用。这些新技术一经出现,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高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运用,必将导致新的技术革命。毛泽东曾经指出:“技术上带根本性的、有广泛影响的大的变化,叫作技术革命。蒸汽机的出现是一次技术革命,电力的出现是一次技术革命,太阳能或核能的出现也是一次技术革命。”高技术群的出现,除其本身的发展具有革命性之外,它的影响之深远、波及领域之广阔,是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革命都无法比拟的。如今,高新技术群体,尤其是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已渗透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引发了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难以估量的重大影响。

信息化武器装备还引起了军队组织结构和人员素质结构的变化。一是一些新的技术军种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如:导弹核武器的发展,导致了战略导弹部队的出现;军用电子技术的发展,使电子战部队迅速崛起;军用航天器的发展,则正酝酿着一个崭新军种——天军的出现。二是军队建设从强调数量向注重质量的方向转变。三是军队内部结构中,技术密集型军兵种的比例正趋于扩大。四是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和情报系统,使军队的指挥机构趋于精干化。五是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将成为军队力量的骨干。

3.现代局部战争实践是信息化战争形成的“催产剂”

战争的技术水平和发展速度,总是与军事斗争的需要成正比的,这已为战争史所证明。如果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不断提高战争水平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并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话,那么,军事斗争的需要则是信息化战争产生的“催产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发生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是人类战争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承前启后作用的战争。它们既是工业时代机械化战争的延续,更是孕育信息化战争雏形的“母体”。这几场局部战争几乎都使用了全新的武器和全新的战法,每场战争都给人们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战争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机械化战争形态正在向信息化战争形态转变,信息化战争已处于萌芽阶段。

海湾战争闪现了新军事革命的影子,世界从此进入一个新的战争形态时代。信息攻击、远程精确打击、陆海空天电一体化作战,成为主要作战行动。传统的线式作战、梯次攻击、层层剥皮的作战方式已经被摒弃,“零死亡率”的战争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4.作战理论的更新是信息化战争形成的先导

信息化战争形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断更新作战理论,使其发挥非常重要的先导和牵引作用。这不是对技术决定战术的否定,而恰恰是对这一规律在更高层次上的肯定。因为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可以认识和总结出技术决定战术这一客观规律,更可以在实践中遵循并创造性地运用这一规律。人既可以被动地做到“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也可以在充分把握这一规律的基础上主动做到“需要什么武器就造什么武器”。作战理论可以在一定限度内走在现有军事能力的前面,并确定对武器装备发展的要求,从而带动技术的进步,引起战争形态的变化。

海湾战争是美军按空地一体战理论打的一场标准式战争。美军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实施的电子火力突击、垂直突破、纵深机降、远距离包围迂回等作战行动,与20世纪80年代空地一体战理论所描述的未来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如出一辙。但是,当美军写出其作战条令时发现,实施这些作战行动所需要的武器装备,尚有相当一部分处于研制甚至是立项阶段。这些武器装备,正是在美军确立了以作战理论为依据的武器装备需求体制后,在空地一体战理论指导下研制和发展出来的,并在海湾战争中经受了实战考验,引起了战争形态的显著变化。

(二)信息化战争的发展阶段

信息化战争的出现并非是一个遥远的、关于未来战争形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关于战争形态发展的现实概念。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高技术局部战争拉开了信息化战争时代的序幕

20世纪上半叶,世界范围的两次大规模战争结束后,世界局部范围的武装冲突就一直没有间断过。世界某些军事强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同程度地将战后的局部战争变成了自己发展尖端武器的试验场所。正因为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频繁发生的这些局部战争,客观上起到了延续战争形态不断发展的作用。通过这些局部战争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人类战争形态正逐渐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使用了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几场局部战争,更是程度不同地展现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战争形态的战争特征。

1981年6月,以色列以14架当时堪称高技术兵器的F-15、F-16战斗轰炸机,从西奈半岛空军基地起飞,沿沙特阿拉伯和约旦边境上空,超低空飞入伊拉克境内,只用了短短的2分钟,就将伊拉克的一座生产能力达数十兆瓦、价值4亿美元的原子核反应堆彻底毁坏。此次代号为“巴比伦行动”的军事行动,第一次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带有信息处理功能的智能化武器在作战中发挥出的巨大作用。

同年8月,在锡德拉湾的上空,美军两架F-14战斗机从尼米兹航母上突然升空,发射两枚“响尾蛇”导弹,分别击中利比亚两架正在执行巡逻任务的苏-22战斗机,前后不过1分钟,即结束了一次战斗,同时也结束了一场武装冲突。

美军入侵格林纳达、空袭利比亚、出兵巴拿马等,都因为大量使用带有信息处理功能的高尖端技术武器,完全占据了主动,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达成行动目的,开创了所谓“外科手术式”的战争新样式。

纵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这些局部战争,其共同特点是:战争目的有限,规模不大,持续时间短;战场时空观发生变化,以电子信息领域对抗贯穿于战争始终,并对战争进程产生巨大影响。这一切都对人们头脑中传统的战争模式观念带来了有力的冲击。人们逐渐发现,战争形态在变,战争形态正在步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然而,新的战争形态是什么?在当时,这种新的战争形态轮廓自身还很不明显,再加上人们对其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于是,人们先以“高技术战争”这一模糊的概念来界定这一新的战争形态。一时间,“高技术战争”成为军内外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和议论的话题。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所谓高技术局部战争,实际上已经悄悄地揭开了人类战争形态发展新的一页,拉开了信息化战争时代的序幕。

2.20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是全面信息化战争的雏形

1991年1月17日至2月28日进行的海湾战争,多国部队投入新式武器之多、技术水平之高、战争方式之独特、综合协调能力之强,是以往战争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有人称之为“第三次浪潮时代”的开篇之作(图5-1)。不管人们对它如何评价,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海湾战争在人类战争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中所展现的战争场景、采用的作战方式、体现的战争特点,都比20世纪80年代的高技术局部战争更具有信息化的特征。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图5-1 海湾战争示意图

一是电子战成为战争中与物质摧毁同等重要的内容,直接关系战争胜负。

在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前5小时,多国部队为夺取战场主动权,就动用EF-11IA、EC-130、TR-A、F-4G、EH-60等类型的电子战飞机,在电磁空间率先开始了代号为“白雪”行动的战场信息领域对抗,从而使伊方的指挥控制系统瘫痪,通信系统失灵。在空袭过程中,多国部队又多次使用AGM-88A反雷达导弹准确地摧毁伊方防空火力。这些以电子战为主要形式的战场在信息领域的激烈对抗,始终有效地保证了多国部队在战场的主动权。其激烈程度及其在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均是以往战争中所不曾有过的。

二是具有战场信息处理功能的精确制导武器,成为战场火力摧毁的主要手段。

战争中,多国部队和伊方都大量地使用了带有战场信息处理功能的精确制导弹药,如“战斧”巡航导弹、“海尔法”空对地反坦克导弹、“哈姆”空对地导弹、“响尾蛇”空对空导弹等,极大地增强了火力摧毁效果,从而改变了原来主要靠增大火力毁伤面积求得对目标毁伤的传统做法。其中最为精彩的当数“爱国者”大战“飞毛腿”导弹,让人大开眼界。

三是具有很强数据处理功能的军队C4ISR系统,有效地将陆、海、空、天、电等五维战场作战行动凝聚为一体,开创了多维空间力量一体联合作战的成功先例。

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方面参战国之多、力量成分之复杂、使用的武器种类之繁多,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少有的,而且其各种行动密切协调的程度也是罕见的。在空袭阶段,多国部队平均每天出动飞机2 000多架次。这些飞机分批从不同基地起飞,沿不同空中层次袭击不同的目标,但因协调控制不周而造成的自毁情况却无一出现,这不能不归功于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强有力的自动化指挥控制系统。正因如此,有人也把海湾战争称作世界战争史上的第一次“信息战争”。

3.地面部队数字化和作战行动的非线式是信息化战争形成的标志

之所以将地面部队的数字化和作战行动的非线式一体化,作为信息化战争形态全面形成的主要标志,主要是因为:

一是地面部队成分改变及相应作战方式的变革,历来是人类战争形态发展全面步入新阶段的最主要标志。

火药应用于战争之后,战争形态并没有立即由冷兵器战争时期发展为火器战争时期,而是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冷热兵器共存时期。而机械化战争的全面形成不是以20世纪初飞机和坦克首次用于战场为标志,而是到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纳粹德国首先以坦克和装甲车辆组成了专门实施地面作战的装甲机械化部队,并提出相应的“闪击战”作战理论,这才标志着机械化战争时期全面到来。

同样道理,标志信息化战争全面到来的,不是一两件信息化武器系统的使用,也不只是空、海军等其他空间力量的主要武器装备的基本信息化,而是要等到地面部队真正实现数字化,以及相应作战方式发生彻底变革,才标志着信息化战争的全面到来。

二是地面部队数字化将改变传统力量的结构模式,引起作战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对战争产生全方位的影响。

地面作战力量的数字化可谓信息技术进步给军事领域带来的全新概念。数字化部队改变了传统军队战斗力的结构模式,其在继续维护部队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的同时,将“通过改变战场信息的传送方式,来提高陆军部队的战斗力”。可以说,军队力量成分与结构模式的这一转变,是继坦克、飞机等机械化武器系统应用于战争后,也是继火药应用于战场以来,作战力量成分与构成方式的又一次飞跃。这一飞跃的实现,将使得地面作战力量可以不经预先部署到位,而是在战场上实施无固定战线的流动性机动作战,各行动部队、各武器系统,每个单兵、上下级之间,以及与空中力量、海上力量和太空力量之间都可以实施接近实时的信息交流,从而围绕统一的意图,相互间进行主动的协调行动,做到瞬时集中战斗效果,达成作战目的。这将是一幅全新的战争画面。

三是在信息技术不断融入战争力量的过程中,几种传统战争力量间是不平衡的,地面部队相对缓慢。

自铁甲战舰、飞机应用于军事以来,电子信息技术就一直是海上、空中作战平台及其武器系统的重要技术组成部分。在现代军用普通飞机中,电子技术成本占50%,而先进的B-2隐形飞机中,机载计算机就有200余台,电子技术成本则高达60%。在现代化的军舰、飞机上,各种信息处理系统,如通信系统、目标探测系统、电子战系统等,早已成为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与海上、空中力量相比,地面作战力量的信息化步伐相对缓慢,有朝一日,一旦地面力量实现了数字化,那么,陆、海、空、天、电等多维战争力量也就等于全面实现了信息化,这也就标志着全面信息化战争时代的来临。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启用了更多的信息战武器装备,为美军夺取战场制信息权创造了绝对的优势。

信息获取方面,美军以KH-12光学成像卫星、“长曲棍球”雷达成像卫星、“伊诺克斯”2商用遥感卫星等,组成空间成像侦察系统,综合利用可见光、红外与微波成像能力,可对伊保持几乎每两小时一次的严密监视。“大酒瓶”电子侦察卫星可对伊无线电信号进行监测,帮助寻找萨达姆等伊拉克高层领导人的藏身之处和伊军重要的指挥控制中心,为空袭提供打击目标。“国防支援计划”(DSP)卫星在“联合战术地面站”等地面系统的配合下,为美军提供完备的战场态势感知和信息获取能力。

信息攻击方面,美军大量使用了EA-6B电子战飞机、E-2C“鹰眼”、E-3“望楼”预警机、EC-130H“罗盘呼叫”通信干扰飞机、RC-135及U-2侦察机、E-8C“联合星”系统飞机、EC-130E心理战飞机、RQ-1A/B“捕食者”及RQ-4“全球鹰”无人侦察机,以及电磁脉冲炸弹和地面“预言家”信号情报与电子战系统装备。这些信息战兵器,开创了一个新的作战领域,彻底改变了战争的面貌。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更广泛的应用,未来战争将更加突出信息化的特征。随着航天器材的发展和太空地位的提高,将出现运用各种天基武器系统进行的天战;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使机器人士兵进入交战行列;各种作战平台则可能向小型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武器系统向高精度、高毁伤方面发展;作战力量运用趋向精锐化,并更加注重整体协调;战场呈现海、地、空、天、电多维一体;机动作战、超视距火力打击、电子战的地位更加突出;网络将可能把战场上的所有作战平台联成一体,网络中心战将取代平台中心战,信息化战争将趋成熟阶段。

三、信息化战争的本质

就信息化战争的本质而言,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信息化战争的性质是政治的继续

信息化战争的产生,只是战争形态的演变,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没有改变,人在战争中的作用没有改变。关于战争的本质,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即“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20世纪80年代的马岛战争,实际上是英阿双方对马岛主权之争,是涉及两国经济利益与民族独立尊严的政治斗争的继续;而20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之所以对伊动武,也是出于政治上捍卫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中东事务主导地位的需要。由此可以预见,尽管未来诱发信息化战争的原因可能很复杂,但政治仍将是引发战争的最根本的诱因。

第一,从社会条件看,信息时代阶级、民族、国家、政治集团的社会政治形态依然存在,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当这种矛盾与冲突不可调和时,必然导致战争的发生。因此,信息化战争依然是达成一定的阶级、民族、国家和政治集团的政治目的的一种工具和手段。

第二,从战争指导看,信息化手段使得战争样式和作战方式更加多样化,导致战争在战略、战役、战术之间的界限相对模糊,以至于国家最高领导层和决策层对战争的准备、实施、进程和结束更为关注和审慎,也就更加凸现出战争与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政治始终居于支配地位,军事服从政治,战略服从政略,并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

第三,从战争实践看,曾发生的具有较高信息化水平的几场局部战争,究其根本都是双方国家利益较量的结果,都是双方国家政治发展的产物。因此说,信息化战争的本质仍然是政治,仍然是政治经济利益矛盾斗争的必然产物。

(二)人是决定信息化战争的主要因素

第一,从人在战争中的地位、作用来看,战争什么时间打、在什么地方打、怎么打都是由人来选择和决定的,人仍然是信息化战争的主体。

第二,从人的主观能动性来看,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战争中最活跃、最具创造性的因素。由于信息化战争凸现为智能化战争,更加突出知识、谋略的较量,通过人的知识作用的发挥和高超谋略的运用,就可以在客观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不断创新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能动地创造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战场态势,从而对战争的实施乃至战争的胜负产生决定性影响。

第三,从战争的性质来看,人心的向背是战争的精神因素。信息化战争仍然是政治的继续,仍然可以区分战争的正义性、非正义性,并没有否定精神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人心的向背依然对信息化战争产生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第四,从人与武器装备的关系来看,人始终居于支配地位,信息化武器装备系统仍然处于被支配地位。信息化武器装备系统不仅是由人研制、生产的,还需要由人使用、管理。只有人,才能为信息化武器装备系统的发展规定方向,才能给信息化武器装备系统注入更新、更高的科技含量,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武器装备系统的最佳效能。

四、信息化战争的基本内容

一种战争形态的出现,必然与一个时期特定性能的主流武器装备相对应。当战争进入信息化时代后,信息化武器系统也必然会成为战争新的主流武器。

所谓信息化武器系统,是指在技术构成上大量应用了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的武器系统(图5-2)。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武器的战斗效能除了具有传统武器的火力、机动力、突击力和防护力外,还有较强的电子信息处理能力。其战斗效能的提高,主要依靠电子信息系统对目标的识别、制导、指挥与控制能力增强,而不是战斗部件威力的增大。从信息化武器装备体系来看,它主要包括探测预警、指挥控制、精确打击、作战支援和勤务保障五大系统;从信息化武器系统的结构来看,它主要包括信息化智能弹药、信息化作战平台、数字化单兵作战系统和综合军事信息系统。

图5-2 信息化武器系统示意图

其中,C4ISR(指挥command、控制control、通信communication、情报information、计算机computer、监视stakeout、侦察reconnaissance)指挥控制系统是信息化战场上军队行动的“大脑和中枢神经”,是联结所有单件信息化武器系统,使之形成整个合力的关键部件。未来信息化武器系统正是有了它的存在,才带来了作战行动的一体化。

武器系统信息化和作战行动一体化,必然使信息化战争所包含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但具体的应归纳为一个核心、两大支柱、三个能力、四种形式。

一个核心 指挥控制战。即在情报信息系统的支持下,综合运用军事欺骗、作战保密、心理战、电子战和实体摧毁等手段,攻击整个敌方信息系统,破坏敌方信息流,以影响、削弱和摧毁敌方指挥能力,同时保护己方的指挥能力免遭敌方类似行动的攻击。在信息化战争中,指挥系统是整个战场信息获取、控制和利用的心脏,是整个战争的中枢,保卫或摧毁这个心脏和神经中枢,加强或削弱、消除这个心脏和神经中枢都是信息化战争的首要任务。因此,指挥控制战是信息化战争的核心。

两大支柱 数字化战场和信息化军队。数字化战场是由覆盖整个作战空间的通信系统、情报传输系统、计算机语言各级指挥终端组成的,能指挥所属部队并能够提供作战有关的大量实时信息的综合网络系统,也称为战场信息高速公路。信息化军队即由掌握信息化弹药及装备的信息化士兵所组成的,以信息为作战基础的全新的作战部队。美国根据“21世纪士兵系统计划”,估计到21世纪中叶可能建成第一支信息化部队。

三个能力 全面掌握战场信息的能力、多种有效的攻击能力、对被攻击目标实施毁伤评估的能力。要打赢信息化战争必须具备这三种能力。

四种形式 精确战、计算机战、隐身战和“虚拟现实”战。

精确战指精确与反精确的对抗,包括精确侦察预警与反精确侦察预警、精确情报传递与反精确情报传递、精确指挥控制与反精确指挥控制、精确机动定位与反精确机动定位、精确打击与反精确打击、精确摧毁评估与反精确摧毁评估。“精确”将成为未来战争的一个重要特征,而精确与反精确的对抗实质上就是一种信息对抗。因此,精确战将成为未来信息化战争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计算机战指以计算机为作战对象的干扰与反干扰、破坏与反破坏、窃取与反窃取的对抗。随着新军事变革的实施,武器装备的计算机化将进一步加强,计算机也成为信息化战争的主要目标。计算机战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即计算机病毒与计算机网络战。

隐身战指隐身与反隐身的对抗。隐身化已成为现代武器装备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也使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隐身与反隐身的对抗日益激烈。

“虚拟现实”战指用虚拟现实技术对敌进行信息欺骗、心理威慑等。虚拟现实技术又称为灵境技术,它是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来产生一种与真实环境几乎完全相同的图像或情景,因此,它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在未来的战争中,信息化战争的上述四种形式的作战效率往往可以同时发挥出来。

第二节 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

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上主要国家军队的作战方式和作战手段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战争形态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由于武器装备趋向智能化,各种主要作战平台具有信息传感、目标探测、信息攻击与防护能力,因此,新的战争形态将成为21世纪战争的主要表现形式。信息化战争是信息起主导作用的战争,是使用信息、信息武器装备进行的战争。信息化战争较之其他战争形态,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信息资源主导化

物资、能源和信息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在信息化战争以前的战争中,物资、能源的地位更为突出,是主要的战略资源。但在信息化战争中,信息资源处于首要的位置,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以信息资源为目标开展的争夺是信息化战争的基本内容。信息主导了物资、能源的整合、运作和能量释放过程。谁占有信息优势,谁就可能占有战场的主动权并进而取得战争的胜利。是否占有优势的信息资源,不仅关系到是否能做到知己知彼,还关系到能否快速反应、精确有效地突击。信息化战争的一个明显特征便是资源信息化。

在未来战争中,对信息的争夺将发挥核心作用,可能会取代以往冲突中对地理位置的争夺。攻城略地已经成为机械化战争的历史,在信息化战争中,地理目标将日趋贬值,信息资源将急剧升值。制信息权必然成为凌驾制空权、制海权和制陆权之上的战场对抗的制高点。拥有信息资源,握有信息优势,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急剧升值的信息资源,决定了争夺制信息权的斗争将在全时空进行,决定了战争中交战双方将倾全力去争夺信息优势。海湾战争中,争夺信息优势的斗争贯穿于战争全过程,渗透于所有作战空间。美军利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系统所提供的大型智能平台C4ISR系统,完成了超大容量信息处理,赢得了战场信息优势。在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美军夺取和保持了全时空的信息优势,因而以很小的代价夺取了战争的胜利。战争的实践,不仅使人们越来越充分地认识到物质、能量和信息在战争中的作用将发生革命性变化,而且使人们清晰地看到了信息、信息系统和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巨大作用,感受到了未来信息化战争的无限前景。传统的火力、防护力和机动力仍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已经不处在核心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信息系统和信息化武器装备系统。

二、武器装备信息化

武器装备信息化主要包括信息化弹药和信息化作战平台两个方面。信息化弹药主要指精确制导武器,而信息化作战平台主要指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使作战平台的控制、制导、打击等功能形成自动化、精确化和一体化水平的各种武器装备系统。武器装备信息化主要指预警探测、情报侦察、精确制导、火力打击、指挥控制、通信联络、战场管理等方面实现信息采集、融合、处理、传输、显示的网络化、自动化和实时化。

从信息化战争的实践情况看,信息化兵器已经成为信息化战场的“主力军”,在战场上发挥着机械化兵器无法替代的主导作用。武器装备信息化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对机械化武器装备进行信息化改造和提升。武器装备信息化不是对机械化武器装备的简单否定和抛弃,而是对机械化武器装备的改造和提升。就是把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以模块形式嵌入机械化武器装备之中,使机械化武器装备具备类似于人的“眼睛、神经和大脑”的功能,从而使其综合作战效能倍增,满足信息战争作战的需要。另一个方向是研制新的信息化武器装备,如C4 ISR系统、计算机网络病毒、军事智能机器人等。武器装备信息化将使电子信息系统在武器装备体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相应的作战保障装备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武器装备体系中除了传统的硬杀伤兵器,还将出现软杀伤兵器。

武器系统的信息化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智能化。这是一个整体概念,其中包括硬杀伤、软杀伤和新概念武器三方面。

硬杀伤,主要是指精确制导武器和各种信息化作战平台。信息化作战平台,装有大量的电子信息传感设备,并与C4ISR系统联网。它们集侦察、干扰、欺骗和打击功能于一体,既可实施战场探测,为精确打击和各种战场行动提供目标信息,还可实施信息攻防作战,是信息化战争的重要物质基础。

软杀伤,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对敌方信息化系统进行渗透、干扰、压制,如借助于计算机病毒为代表的网络攻击型信息武器造成敌方信息系统瘫痪,和以电子战武器为代表的电子攻击性技术摧毁敌方的电子设备。

新概念武器,是指以新的毁伤机制为目的,以高新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为依托,设计的不同于传统武器的全新作战单元。代表武器为定向高能粒子武器、动能电磁武器、微机电纳米武器和机器人。

三、作战空间多维化

随着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作战空间逐渐呈现出日益拓展的趋势。在信息化战争中,两军直接交战的战场空间缩小,使用的力量高度集中,对目标的打击高度精确。战争由陆地、海洋、空中的三维空间,扩展为陆、海、空、天、电多维空间,军队的战略机动能力、远程打击能力和情报侦察能力显著增强,前线与后方、进攻与防御的界线模糊,战争的相关空间大大扩展。

(一)从区域战场向全球战场延伸

海湾战争,战场空间东起波斯湾、西至地中海、南到红海、北达土耳其,总面积达1 400万平方千米。人类进入21世纪后的首场战争——阿富汗战争,其作战规模远远不及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但其作战空间范围远比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广阔”。虽然战争的主战场限制在65万平方千米的阿富汗境内,但战争的相关空间延伸到美国本土,遍及全球。美军从距阿富汗5 000千米外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亚基地,使用B-52和B-1B轰炸机进行远程奔袭,B-2远程隐形轰炸机甚至从本土起飞实施作战。除主战场外,在世界范围内有89个国家向美军用飞机授予领空飞越权,76个国家授予美军飞机着陆权,23个国家同意接纳美军部队。从18世纪到海湾战争,战场面积扩大了几十万倍,战场高度扩大了上万倍。今后随着高新技术的继续发展,战场还会继续扩大,从发展的角度看,战场正在由区域战场向全球战场延伸。

(二)从空中战场向太空战场延伸

随着空间军事化的迅猛发展,外层空间已成为当今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所必须关注和占据的战略“制高点”。未来战争将是陆、海、空、天一体化的战争,没有强大的航天力量,不但没有制天权,还将严重削弱制空权和制海权,甚至可能因最终丧失战争的主动权而不能保证国家安全。美国的一些军事战略家认为:在19世纪,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能称霸世界;20世纪,谁控制了海洋,谁就能称霸世界;而21世纪,决定霸业的关键领域将是太空。目前,世界主要军事大国70%的战略情报来自侦察卫星,在航天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任何重大军事行动和地面目标都难以躲过卫星的侦察。从发展趋势看,“天战”将不可避免。因为,中、美、俄都已成功地进行了导弹打卫星、卫星打卫星的试验。成立以太空为制高点的部队——天军,是大势所趋。“天军”是一支凭借航天技术和一些尖端武器装备来执行空间军事任务的高技术队伍。它由航天发射部队、航天测量跟踪管理部队、航天监视作战部队、军事航天员部队等四大部分组成,统一由航天司令部指挥。其主要任务是拦截、攻击外层空间目标和地面目标以及为其他军兵种提供侦察、预警、指挥、控制、导航、通信、气象等多种支援保障。

(三)从有形战场向无形战场延伸

陆、海、空、天战场相对来说都比较好理解,因为这些战场上的各种武器,如坦克、飞机、舰艇、卫星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这些战场都属于有形战场。那么,无形战场指的又是什么样的战场呢?这就是我们看不见的电磁波所形成的战场,也称为电子战场。电子战是敌对双方利用电子技术设备进行的电磁领域的斗争,它以电子侦察和反侦察、电子干扰和反干扰、电子摧毁和反摧毁为基本内容。其目的是削弱、破坏对方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使其通信中断、指挥瘫痪、武器失控、雷达致盲,最终丧失作战能力,它是现代战场上夺取胜利的神经中枢。尽管这个战场看不见,但实践证明,谁掌握和拥有制电磁权谁就能取得主动权,谁就有可能赢得战争的胜利。海湾战争以血的教训向人们展示了夺取制电磁权的重大意义。在“沙漠风暴”空袭行动开始前5个小时,多国部队开始对伊军实施代号为“白雪”的电子战行动,对伊军雷达、侦察和通信系统发起猛烈的“电子轰炸”。在地面使用了电子干扰车和一次性使用的干扰器材,在空中出动预警机和大批EA-6A、C-130等电子战飞机,对伊军防空雷达、通信系统进行压制性大功率干扰,使伊军处于雷达迷盲、通信中断、制导失灵、无法指挥的混乱之中。“白雪”行动奇迹般的打击效果,使得伊拉克在开战不到7天的时间里雷达开机量下降了90%,防空系统基本处于瘫痪状态。伊拉克在失去了制电磁权以后,指挥自动化系统瘫痪,防空系统失灵。虽然它拥有作战飞机680架,却未能击落一架多国部队的作战飞机;拥有1 700枚防空导弹,却只打下了一架多国部队的作战飞机。而多国部队,共出动作战飞机11万余架次,整个战斗只损失了9架,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威胁。所以,美国前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穆勒曾大胆地预言,“如果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获胜者必将是善于控制和运用电磁频谱的一方”。

四、信息战场一体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这种全维战场紧密联结的一体化指挥得到了充分展示,成为军事学术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

一是作战力量一体化。一体化作战力量是一体化作战的“拳”和“脚”,其内涵包括:首先,武器装备系统的一体化。各类武器装备系统经过信息化改造,相互之间能够直接进行信息传输,实现信息共享,从而提高了整个武器装备系统的反应速度和作战效能。美军和伊军之间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的坦克大战,美军取得了187∶0的骄人战绩,主要得益于美军坦克实现了数字化,展示了武器装备系统一体化的巨大成效。其次,作战单元的一体化。一体化作战体系中的作战单元,在信息结构上高度融合,通过信息网络紧密相连,能够实现互联、互通、互操作;在物理结构上却表现出松散的特征,某个点位遭受破坏不会使整体瘫痪;在组织结构上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可以随机调整力量组合形式。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把参战的空军、海军航空兵、陆军航空兵临时组合起来,统一划归空中作战司令部指挥,依赖的就是信息处理的高度一体化和物理结构上的“可拼装化”“可剪裁化”。再次,作战要素的一体化。只有情报侦察、指挥控制、信息对抗、火力打击、综合保障等作战要素实现了一体化,“发现即摧毁”才能从可能变成现实,软杀伤与硬摧毁才能由分离转为聚能,精确保障才能由理论走向实践。一体化的信息网络是纽带,一体化的武器装备系统是平台,一体化的作战单元是基础,一体化的作战要素是一体化作战能力最终形成的关键所在。

二是作战行动一体化。作战行动的一体化,是一体化作战的核心。一体化作战行动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战略、战役、战术多层次作战行动融为一体。随着信息作战的手段越来越先进,效果越来越明显,通过战役甚至战术行动直接达成战略目的,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战争实践。战略、战役、战术多层次作战行动融为一体,使作战进程明显加快,首战即决战,“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在一体化作战中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其次,非接触、非线式多方式作战行动融为一体。通过使用中远程精确制导武器,超越对方的防御地带和自然地理屏障,直接对纵深的侦察预警系统、指挥控制系统、防空系统、能源设施等重要目标实施精确打击。阿富汗战争中,美军主要采取非接触的精确打击的方式,与当年苏军入侵阿富汗深陷游击战泥潭不能自拔的局面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体化作战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就是非线式作战。作战一开始就具有全纵深作战的特点,前方与后方的界限趋于模糊,打破传统的一线平推、层层剥皮的战法,使得战场呈现出犬牙交错的态势。电子战和计算机网络战为信息作战的主要形式,具有多种功能的特种作战,都使战场的非线式特点更加突出。

三是作战指挥一体化。一体化指挥能借助系统集成,充分发挥整体优势,较好地满足了未来战争对指挥的要求。如通过指挥自动化系统对各军兵种侦察情报系统所获取的情报信息进行一体化处理,既能保证情报信息的全面性,减少对情报判断的失误,又能保证情报处理、情报传递的实时性。由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对各军兵种作战部队进行整体控制和协调,能使各军兵种对战场出现的新情况做出快速反应,减少协调的滞后性;由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对各项保障进行一体化计划和协调,能较好地提供全面、及时、精确的保障等。

四是综合保障一体化。综合保障一体化,一方面能够通过压缩规模、减少管理层次,将若干相对独立的保障机构和职能部门进一步优化整合,提高反应的灵敏性,并借助一体化的信息网络系统,以图形、图像等可视化形式显示保障要求,从而可以准确计划和实时协调动态保障力量,对作战部队进行及时的精确化保障;另一方面,打破军兵种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保障模式,按照标准化、通用化的要求,从工程机械到防护装具,从武器弹药到装备器材,从物资油料到卫生勤务,一律实施综合联勤保障,确保保障的整体效能得以大幅提高。例如,伊拉克战争爆发前,美军由参联会和中央战区司令部联合制定了海空投送计划,统一组织调用海空运输力量,采取预先配置与紧急投送相结合、海运与空运相结合、集装箱运输与滚装船运输相结合的方法,形成了诸军兵种一体化的力量投送体系。据统计,仅半年时间,美军向预定作战地区共运送兵力10余万人,物资300万吨,直升机700余架,坦克1 500辆,加上预置海湾附近地区的武器装备、油料、弹药、给养等,使战役保障基本做到了实时和精确。作战中,美军还根据需要适时组织了空中、地面的应急机动保障,有效地保障了作战行动的开展。

五、作战指挥扁平化

“扁平化”是对指挥体系结构“跨度”增大、“递阶”减少的形象描述。扁平结构减少了冗余信息节点,缩短了信息传递环节,因而能优化信息流程。克劳塞维茨就认为,“增加任何命令的新层次,都会削弱命令的效力”,因而,要“尽量增多平等的单位,尽量减少纵向的层次”。随着信息化军事变革的兴起,尤其是军事网络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信息化水平和综合作业能力显著提高,能进行实时、精确、智能化的指挥控制,从而为指挥体系结构真正实现“扁平化”提供了可靠的物质支撑。当前,指挥体系结构“扁平化”已经进入了实践探索阶段。一是指挥层次减少。美国空军已经取消师一级建制;陆军转型完成后,目前由旅、师、军、集团军组成的四级指挥体制,将被新的由“行动单位”(UA)、“使用单位X”(UEX)、“使用单位Y”(UEY)组成的三级指挥体制取代。二是指挥跨度增大。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使军队合成层级逐渐降低,陆军由过去师、旅、团级的合成降至营一级合成,而师、旅级组织体制正向内聚式一体化联合方向发展,从而使指挥对象的编成范围扩大,平行单位增多,以前那种宝塔式的逐级指挥体制将不复存在。

六、作战过程短暂化

信息战争一旦发生,其战争过程将是短暂的。首先,这是由时代发展决定的。信息时代,信息和信息网络所形成的网络经济、网络文化和网络社会,使全球社会进一步融合为一体,成为一个小小的“地球村”。正是由于全球的高度融合和相互依存,即使战争不可避免,其战争过程也将是短暂的。其次,信息时代的战争工具是信息武器装备。信息武器装备不再以单纯的、具有巨大物理破坏作用的物质力量为核心,而是以信息和知识为核心。信息和知识释放出的巨大能量所产生的特殊而巨大的破坏效力,是物质力量难以达到的。信息攻击有可能在无声无息中做到这一点。难怪美国政界、经济界和知识界不少要人惊呼,只要对美国经济网络系统进行信息攻击,一秒钟之内即可使美国经济运行瘫痪。这种恐惧感只有在信息化战争中才可能出现。再次,信息战争将集中全部信息武器装备和信息力量直取敌人战争重心。战争行动在所涉及的全部战争空间范围内以并行方式同时展开,既高度集中统一,又高度灵活分散;既首先摧毁敌人的信息、指挥、决策系统,又重点瘫痪敌人的经济、军事和社会运行系统。在战争意志和战争潜力迅速遭到破坏和摧毁的情况下,信息化战争也不可能再像历史上已发生的战争那样旷日持久地进行下去。

七、作战行动精确化

进入信息时代后,信息技术不断融合到武器系统之中,战争能量将是机械动能加热能再加信息势能,能量的释放将是信息控制下的有限级的精确作用。战争能量在信息精确控制下释放,带来了信息化战争的效果精确型形态特征。

目标选择精确。大量先进的电子侦察设备、传感系统的使用,为战争进行大面积的目标侦察、探测与高精度定位奠定了基础。战争中,拥有信息化优势的国家军队,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战争手段,不使战争升级,规模扩大,必然在战前精心探测并选择确定敌方重要目标,以便实施精确打击。与战争目的无关的目标、非重要目标均不包括在战争打击范围之内。

力量使用精确。以往战争中,为了确保实现战争目的,往往强调动员、调集最大规模的战争力量;在具体作战过程中,为了确保对重要目标的摧毁,也往往最大限度地集中战场兵力实施打击。这种以量取胜的用兵观念在信息化战争中变得不再适用。追求战争高效性已成为信息化战争的基本原则之一。拥有大量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一方,在战前,可以根据战争目的精确确定投入的战争力量,避免盲目性。依据这一思想原则,美军提出了“力量投送”、“兵力投送”概念。在战场上,根据作战任务种类与大小,充分估计到可能的伤亡,精心选用与组合作战部队。能用一个连的不用两个连,能用一架飞机的不用两架,能用一枚导弹的不用两枚。美军入侵巴拿马,根据有限的战争目的,仅投入2.4万人,分编五个特遣队,每个特遣队仅数千人,分别担任一项具体任务。美军入侵格林纳达,也是事先计算好所需的兵力,最后仅投入1万多人,圆满地完成了预定计划。

打击位置精确。自从火药应用于战争之后,火力摧毁一直是战争双方进行物质摧毁的主要手段。但长时间以来,用于火力摧毁的弹药没有信息处理功能,毁伤效率一直不高。一般是通过长时间大规模、大面积破坏性摧毁,来实现预定打击效果。比如,在越南战争中,美军为了炸毁一座桥梁,往往要出动600余架次飞机,投掷上千枚炸弹。而在信息化战争中,各种具有信息处理功能的制导弹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火力打击的精度,基本上可以实现“点对点”打击。据统计,弹药毁坏目标的平均误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上千米,在越南战争时为数百米,而在海湾战争中则仅为数米。如海湾战争中,美军的“斯拉姆”导弹,就非常准确地从前一枚导弹打通的墙洞中穿过,击毁了伊拉克的电站;激光制导炸弹和炮弹,可分别对10公里和20公里范围的坦克装甲目标、火力发射点进行打击,并能超乎人们想象地从伊拉克防空指挥所大楼的烟囱中钻进楼内,摧毁伊指挥中枢。

打击力度精确。打击行动由自动化指挥控制系统严格控制,对目标打到什么程度、什么时间需要再次打击,都十分精确。没有附带损伤的远程精确打击,将成为未来信息化战争中的基本火力突击样式,而地毯式轰炸、大面积射击将退出历史舞台。未来作战就像用伽马刀切除脑瘤一样,准确、干净、利落,这主要是因为在未来战争中将大量使用智能武器所致。这些武器包括制导炸弹、制导子弹、制导子母弹、巡航导弹、末端制导导弹、反辐射导弹等,它们的传感器能够捕捉到声波、电波、可见光、红外线、激光乃至气味等一切可利用的直接或间接目标信息,计算机则对这些信息进行鉴别分析,从而自主地识别、攻击目标。这些智能弹药不仅能百发百中地攻击目标,而且还能根据需要把握打击程度,不盲目扩大破坏和毁伤效果。

第三节 信息化战争的作战样式

作战样式是对作战类型的进一步分类,是根据敌情、武器装备、地形、战法等具体情况而选择的作战方式。其中,武器装备是决定作战样式的基本因素。作战样式是战争形态的具体表现,有什么样的战争形态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作战样式。由于作战样式是战争的外在表现形式,只有研究和了解这些作战样式,了解它们的含义和对战争的影响,才能为研究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军事需求奠定必要的基础。

一、信息战

信息战就是运用多种手段以夺取一定时空范围内战场信息控制权为目的的作战。其基本特征是:信息技术在战争中大量应用,信息与能量相结合形成信息武器系统,构成信息网络化战场,进行全时空的制信息权斗争。

其主要特点是作战空间宽广,信息战行动实时化,以争夺制信息权为目标。首要攻击目标是C4ISR系统,使信息化武器发挥重要作用。

信息作战的要点可以概括为“一个前提”“两个手段”“一个目标。”“一个前提”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两个手段”是指保护己方的信息和信息系统,攻击敌方的信息和信息系统;“一个目标”是指夺取与保持信息优势。

信息作战主要有信息攻击和信息防御两个主要方面。之所以说信息战是未来的一种主导作战样式,是因为它包含多种具体的子作战样式,主要包括电子战、网络战、心理战等。这些子作战样式代表着信息战的某一个方面,是实现信息战的具体手段和最终方法。

(一)信息攻击作战

信息攻击作战是指利用我方电子信息系统,识别和确定打击目标,并采取心理战、军事欺骗、物理摧毁等作战方式,主动对敌实施攻击和控制攻击过程,达成预期作战目的。

根据作战OODA环(observation orientation decision action loop,观察判断决策与行动环)的理论,不难得出如图5-3所示的基于作战活动的信息战基本图形。

图5-3 信息攻击作战示意图

信息战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则更加推进了信息战的发展。利用最新的网络技术以及相关技术,信息攻击方可以在感知层(包括作战总体目标、作战计划决策等)、信息结构层(包括信息的应用、表达、传输等)以及物理实体层对敌方进行全方位的信息窃取和攻击。

(二)信息防御作战

信息防御作战是指根据联合作战司令部首长和信息作战指挥机构的统一计划,在信息战指挥机构或通信、雷达等部门的组织下,围绕夺取和保持制信息权,为保护己方的信息和信息系统的安全而采取的以反侦察、反干扰、反摧毁、反计算机攻击为主要内容并与攻势行动相结合的信息系统防护以及信息安全保密等综合措施和行动。信息防御作战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己方作战信息和信息系统的安全,确保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和使用能力。

美国防御科学委员会对国家级信息防御必需的防御作战进行了研究。虽然从整体上看,其所研究分析的防御作战是国家战略层次上的防御作战,但其中的多数思想和方法是适用于战役和战术各个层次的。图5-4为信息防御作战的示意图。

图5-4 信息防御作战示意图

二、网络战

网络中心战及网络战,二者都是基于网络的作战样式,都需要以网络作为基本的物理载体和作为一种武器装备,但二者对待和使用网络的态度与方法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一)网络中心战

网络中心战的概念是美国国防部于2001年7月提出的。美军已经把发展网络中心战能力作为《2020年联合设想》提出的夺取信息优势和决策优势、实现军队转型、提高联合作战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

网络中心战基于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网络中心思想”,并将它运用于军事行动。它关注作战活动的有效链接或联网作战而产生的作战力量。它的特点是:地理分散的作战力量(由作战实体组成)能够建立起一个高水平的战场知识共享的平台。这种知识能够通过其他网络中心作战行动加以利用,以获悉指挥员的企图。网络中心战不仅是技术,更是应对军事对信息时代的到来而做出的反应。

网络中心战具有如下能力:在物理域中,部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通过网络实现了保密、无缝和可靠的连接;在信息域中,部队具有收集、共享、访问、保护信息的能力和协同工作的能力,并通过对信息的关联、事例的分析获得信息有利地位,它是“平台中心战”无法达到的;在认知域中,部队具有高质量的态势感知,对指挥员意图的一致理解,并具有自动同步作战行动的能力。

(二)网络战的特点

网络战是以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为主要目标,以先进信息技术为基本手段,在整个计算机网络空间上各类信息攻防作战的总称。目的是夺取或保护信息优势或制信息权,是信息化战争的核心作战样式之一。网络战的出现是信息化战争的一个根本性标志。网络战在信息化战争中处于特殊的地位,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成功地实施网络战,可以使军队的作战能力倍增。同时,网络战还是国家及社会集团间信息冲突的主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它是一种和信息系统紧密关联的斗争,包括保持己方信息及信息系统安全,并寻求否定对方信息,瓦解破坏、欺骗对方信息系统安全的对策,涉及舆论、宣传、文化颠覆,以及经济制裁、外交斗争等多种行动。

网络战有三个特点:一是高效费比性。进攻者破坏一个复杂的军用或民用计算机网络,只要有一台计算机、一条电话线和一个有足够耐心与知识的人就可以了,其耗费是极其低廉的,但给受攻击者造成的将是极大的经济损失或军事损失。二是极强的破坏性。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网络必将逐步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这是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任何人力所不能阻挡的。未来信息网络安全将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的安全,成为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命脉。随着人们对信息网络依赖性的增大,受到网络攻击而造成的破坏性也将空前地增大。三是计算机网络战的持续性。它将贯穿于战争的准备、战争的实施及战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连续不断,在整个信息战的各种作战样式中发挥作用。

网络战有三种作战方法,分别是黑客入侵法、病毒破坏法和信息阻塞法。黑客入侵法是指非法用户通过种种手段获取或破解密码等方法,进入敌方网络并成为“合法用户”,检测对方网络数据,破坏、扰乱、篡改、删除对方网络程序和文件;病毒破坏法则是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将各种破坏性的计算机病毒植入敌方的计算机或网络中,导致失密或毁坏、瘫痪;信息阻塞法主要是通过大量发出电子邮件或其他数据,阻塞或暂时瘫痪敌方的计算机网络,使其无法运行,延误战机。计算机网络反攻击主要有反网络渗透、反病毒攻击、反电磁窃取和反数据窃取四种方法。

从目前许多国家的军用网络构成看,大都是在互联网技术上建成,并且网络系统(如WINDOWSNET、UNIX等)是军民通用的,所以,网络攻击从战略层到战场战术层都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对复杂网络的攻击模式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1.刺探和网络映射

攻击者通过因特网或可访问的公共电信设施的调制解调器(远程注册)侵入目标系统。

2.渗透

在其他活动的支持下,攻击者首先通过网络端口或调制解调器尝试突破登录访问控制;然后,设法以普通用户身份登录,或取得全权管理“根目录”权限或“超级用户”访问权限。

3.用户访问

取得用户层权限后,可设法取得更高层次的访问权或获得超越普通用户权限的信息。

4.根目录访问

这是最高层次的访问,可获得对敌系统的控制权限。

5.利用系统资源

获得根目录层的权限后,可通过安装“嗅探器”、捕获加密口令文件等手段,为以后攻击该系统或与其联网的系统做准备。

6.侵害系统资源

如输入病毒、安装逻辑炸弹等。

信息时代的战争不只是两支军队的交战,而且是两个国家或集团在交战,战场存在于军队及民间的各个领域。军民设备相互兼容,每个芯片都是一种潜在的武器,每台电脑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有效的作战单元。任何团体和个人,只要拥有一台电脑和网线或电话线,就可以攻击网络或与网络相连的装备,参与特殊的战争。所以,信息化战争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战争”。

三、电子战

电子战是利用电磁能和定向能以控制电磁频谱,削弱和破坏敌方电子设备的使用效能,并保障己方电子系统和设备正常发挥效能的作战样式。

电子战由电子攻击(EA)、电子防御(EP)、电子支援(ES)三部分组成。主要行动是:在电子攻击中,运用电子干扰、电子欺骗或电磁能和定向能控制电磁频谱武器,对敌方使用的电磁频谱进行破坏、摧毁或利用。电子防御是指对己方使用电磁频谱能力的保护,即全面保护己方的有关人员、设备和设施。实施电子防护,就是利用各种防护系统干扰敌方目标捕捉与攻击系统,以防止敌军摧毁己方系统和消灭己方部队。电子支援,是指利用有关信息,在战场指挥官的直接控制下,搜寻、侦听、定位有意和无意发射的电磁能发射源,以查明敌方采取的直接威胁己方的行动。

电子战的一般过程:首先,侦测截获敌方各种电子信号,确定其工作方式,分析其技术参数,测定要干扰目标的方位,从而确定合适的攻击(防御)战术、攻击(防御)方式、攻击参数;其次,根据电子攻击(防御)计划和有关指挥员的命令,利用专门的或制式的攻击干扰设备向指定目标发射合适的干扰信号,或者实施反干扰(攻击);再次,不断监测攻击(防御)效果,适时调整攻击(防御)方式方法和参数,实施连续的干扰,使干扰行动始终保持在干扰效果最佳的状态上,或者改变防御方式,增强防御效果。

美国巨型反导雷达系统(SBX):巨型反导雷达是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关键部分中段地基防御系统(GMD)的主要组成部分,由美国两家航空航天制造业巨头波音公司和雷西昂公司联合研制,主要用于监视近太空空间,辨别来袭的各种弹道导弹分弹头及假目标,通过海洋及大陆,向位于科罗拉多沙漠沙延山下深处的北美空天战略防御指挥中心实时传输信息。中段地基防御系统主要针对处于中段飞行(大气层外)的来袭导弹,发射拦截导弹摧毁来犯目标。巨型海基X波段雷达(图5-5)由一个安装在海上平台的先进雷达系统所构成。它是一种弹道导弹目标跟踪和识别雷达,采用高频和最先进的雷达信号处理技术,用于提供详细的弹道导弹跟踪和识别信息。它在许多方面都是独一无二的。雷达全重2 000吨,由最现代化的相控阵天线构成,共有69 632个多频收发模块,雷达圆顶可以旋转。巨型反导雷达将装配在一个巨大的海上平台上,这个平台由海底石油钻探平台改进而成,属于第5代半潜水半推进平台,除反导雷达外,还装配有一体化战斗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现代化的数字通信终端、辅助通信系统、发电站和其他雷达系统基础设施。整个雷达系统总重量为5万吨,从龙骨到雷达圆顶高达86米,主甲板宽70米,长119米,共有65名工作人员。巨型反导雷达系统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在水面上航行,将不用拖船,自动驶往部署基地,航速可达到13千米/时。

图5-5 X波段雷达

电子战的主要目的在于使敌方得不到信息,或只能得到少量信息或迟到的信息,或制造假象,使敌军采取错误的行动。因此,电子战是信息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情报战

情报是指经过鉴定和加工处理后的有价值的信息。情报战是指一个国家或集团为满足战争的需要,采取各种手段,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地搜集和窃取敌人情报,为制定战争政策、方略、计划和行动方案提供依据,为作战行动直接提供遂行任务的手段,同时防止对方的类似行动而展开的一种作战样式。围绕情报信息获取与反获取而展开的情报作战,是战争史上最古老的信息对抗形式之一。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不但更新了手段,丰富了内容,拓展了范围,成为信息战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而且作为一种重要的作战样式,在信息战争中将发挥重大的作用。

海湾战争期间,为获取战场情报,美国动用了几乎全部军用卫星系统,为多国部队提供有力的侦察、通信、预警、导航、气象等保障。科索沃战争中也是如此,美国等北约部队共投入20多个航天系统的78颗各种卫星,为北约部队提供全面的作战保障。2003年春天爆发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在太空投入了各种军用和民用卫星100余颗。其中,“锁眼”、“长曲棍球”等卫星组成的空间成像侦察系统,成为美军对伊拉克战争态势感知的主力,可对伊拉克保持每两小时一次的严密监视,同时,在通信、定位、导航、制导等各方面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一太空支援系统,陆海空武器装备的信息化系统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太空战

太空战亦称空间战或天战,是在外层空间进行的军事对抗行动。包括外层空间的军事攻防行动、外层空间同空中或地面之间的相互攻防行动。占据太空:一是可以实现全球实时探测与预警;二是可以实现高质量的远程洲际通信;三是可以实现远程精确作战;四是作战行动可以不受国界、地理和气象的限制。可以说,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没有制天权,就不可能掌握制信息权和制空权,也就没有制海权和制陆权,谁控制了太空,谁就掌握了战争的制胜权。其作战样式主要有导弹拦截战、卫星攻击战、天对地攻击战、空间作战平台攻防战。

2001年1月22日~26日,美国空军举行了有史以来的首次以太空为主要战场的大规模军事演习。时任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宣称,要把保卫“太空资产”作为优先考虑的重点,美航天司令部亦称,保卫发射卫星和操纵卫星的能力,不让敌人得到同样的能力,是未来美国军事行动成功的关键。2001年1月25日,俄罗斯通过了2001~2010年“国家航天发展规划”,紧接着把军事航天部队和导弹航天防御部队从战略火箭军中单列出来,组建了俄罗斯航天部队。实际上,太空战是信息战的延伸,也是打赢信息战的关键。

六、精确战

所谓精确战,就是建立在精确的导航、定位等信息获取技术基础上,力求零误差、无任何附带性副作用地达成作战目的的作战样式,主要包括精确打击、精确运动(战术和后勤两个方面)和精确防护三个方面的内容。美军提出了21世纪作战的四项原则,分别是:

优势机动,即“由广泛散布配置的部队运用速度、精确和机动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去攻击敌目标”。

精确打击,即“通过高度精确的信息获取,对种种目标优先等级的排序,以及通过联合部队的指挥控制,对敌目标实施精确的攻击”。

全维防护,即“通过对物理空间、信息空间以及思维空间里各种威胁的知晓认识及其评估分析,对部队以及各类系统运作过程实施全空间范畴的保护”。

聚焦后勤,即“通过对有关作战需求、可用运输能力以及各类资源状况等各种信息的汇集分析,对部队实施有效的后勤支援保障”。

从以上四项作战原则可以看出,它们都建立在“精确”基础之上。精确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精确获取信息和情报的方法和手段;二是精确的活动和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未来的作战活动都是建立在“精确”的基础之上的。因此,精确战是未来战争重要的作战方式之一。之所以把精确战纳入信息战的范畴,是因为:第一,在这种作战样式中,所有的武器装备都必须具备和高度依赖于信息技术;第二,实施这种作战对战场的透明程度要求很高,这是需要信息系统来支持和保证的。

七、心理战

心理战是研究如何利用人的心理规律,按照己方的目的,通过有效的信息去影响和改变对方心理的行动。信息心理战不仅包括对敌人实施心理打击,动摇和瓦解敌方的民心士气,还包括巩固己方的心理防线,激励本国国民的士气,使其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敢打必胜的信心。心理战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战样式,是旨在改变敌方军民心态的“攻心战”。

心理战活动的空间有两个:一是消息,即主题或见解的明确表达或象征示意。活动样式有政策攻心、姿态显示、意图说明、出版物和宣传媒体。二是媒体,就是指发布消息的方法。活动样式有对公众的广播、通信联系、具体行动(如外交行动、政府行动、军事行动、联合行动等)。

实施心理战的主要手段是电视宣传、广播宣传、前线广播、散发传单、投送电子邮件等。通过心理战,可给敌方官兵造成心理压力,以动摇敌方士气、分化敌方阵营、削弱敌方战斗力,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或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的目的。其实施的主要过程是:首先,攻击敌方政府、军事等,在分析敌方的政策、内部关系、社会形势等的基础上,提炼有利于导致敌方向不利方向发展的消息;然后,通过出版、广播、个人通信等媒体,将这些经过编制的消息传达到敌方政府、决策人或士兵等,通过影响这些人的心理达到预定的目的;最后,通过对消息所起作用的不间断监测和对实际效果的评估,确定下一步的消息主题、实施计划及作战计划。

虽然信息时代刚刚拉开序幕,但信息化战争下的特有作战样式已经初现端倪,并且有的作战样式已经在近几次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显示了巨大的威力。由于信息在作战中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围绕作战的信息、信息传输和处理链路以及基于信息(情报)的行动所产生的种种新的作战方法与传统的战法有着巨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对这些新的作战样式进行必要的研究和分析,这也是理清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军事需求的必要基础。

第四节 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

人类战争在经过徒手作战、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几个阶段之后,正在进入信息化战争阶段。信息化战争较之其他战争形态,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从世界范围看,战争形态正处在一个从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过渡的转型期。因此,在当前条件下,要准确地预测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还比较困难。然而,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逻辑轨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仍然可以大致地勾画出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

一、战争的表现形式不断拓展

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将在战争的暴力性、战争的层次以及战争的主体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从而使传统的战争概念受到冲击,战争的表现形式大大地拓展。

(一)战争的暴力性减弱

传统的战争理论认为,“战争是流血的政治”,但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由于各种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高度计算机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更多地依赖于各种信息系统。像支撑社会经济和政治活动的金融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通信系统和新闻媒介系统等,都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网络系统。信息和信息系统既是武器,也是交战双方攻击的主要目标,而只需通过网络攻击、黑客入侵和利用新闻媒介实施大规模信息心理战等“软”打击的方式,破坏敌方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瘫痪敌方指挥系统,瘫痪敌国经济,制造敌方社会动乱,把战争意志强加给对方,以不流血的形式换取最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在使用各种“硬”摧毁手段的作战中,进攻一方也不再以剥夺敌国的生存权利,或完全夺占敌方的领土等作为最终目标,而是注重影响对手的意志,尽可能地减少战争的伤亡,力争以最小的伤亡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战争暴力性将会减弱,传统战争的暴力行动,将被非暴力的“软”打击行动所替代。因此,“少流血”“不流血”的战争已经出现,战争的非暴力属性已经被揭示;战争不仅是政治的继续,也可能成为非政治群体甚至个人谋取利益、显示其存在的一种手段;“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战争目的正在变为“控制敌人,保护自己”,寻求利益平衡点;战争性质已很难用正义或非正义来区分,带有多元的色彩。

(二)战争的层次更加模糊

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战争的战略、战役和战术层次会逐渐模糊。一方面,战役或战术行动具有战略意义。由于大量信息化、智能化武器装备系统的集中运用,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越来越高,精确打击和信息战等作战行动对敌方军事、政治、经济和心理的攻击威力越来越大,因而小规模的作战行动和高效益的信息进攻行动就能有效达成一定的战略目的。这使得战争进程更为短暂,战争与战役甚至战斗在目的上的趋同性更为突出。另一方面,作战行动将主要在战略层次展开。信息化战争不再是从战术突破到战役突破再到战略突破,而是战争一开始,打击的对象就将主要集中于关乎敌方政治、经济和军事命脉的重要战略目标。尤其是在信息化战争中起主导作用的战略信息战,它对敌方经济和政治信息系统的攻击,以及对敌方民众和决策者心理的攻击,更具有全纵深和全方位的性质。大规模的信息进攻和超视距的非接触作战将成为未来信息化战争的主要行动样式。

(三)战争的主体更加多元化

传统的战争主要发生在国家和政治集团之间,战争打击的目标主要是对方的军事力量和战争潜力,战争的主体是军队。而在信息时代,由于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高度发展,计算机网络联通了整个世界,使得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联系日益密切,国家的安全受到来自多方面、多种势力的威胁,表现出易遭攻击的脆弱性。实施信息攻击的主体既可能是军队,也可能是社会团体,还可能包括恐怖组织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制造常规弹药易如反掌,制造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技术也正在越来越多地被人们了解和掌握。这就使一些社会团体和组织,不仅可以掌握和使用常规武器,而且也有可能掌握和使用核、化、生武器,以及计算机病毒等信息武器。因此,这种情况使国家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并使得发动和从事战争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当战争爆发时,受到攻击的一方,可能难以判明谁是真正的对手,也难以迅速做出有效的反应和反击。战争不仅会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展开,而且也可能会在社会团体与社会团体之间、社会团体与国家之间、少数个人与社会团体之间展开。要应对这种挑战,仅仅依靠军队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社会的各种力量,进行广泛的全民战争。

二、战争能力将持续提升

核武器的出现,使热兵器作战效能的发展走到了极限。人类对武器作战效能的追求,使得具有最大杀伤能力的核武器无法在实战中运用。然而,人类并没有放弃对武器作战效能的追求,而且信息化战争的发展使战争体系的效能不断提高,人类的战争能力呈现持续提升的趋势。

(一)战场感知力持续提升

信息化战争发展以来,由于雷达、声呐、地面传感器、侦察飞机、侦察卫星以及装载在武器平台上的观瞄仪、测距机、预警机、望远镜、夜视仪、火控雷达等大量先进电子侦察监视技术的运用,战场感知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信息化战争的发展,战场感知力还会持续提升。一个从声频、电频到光频,从水下、地面到太空的全频谱、全方位、全时空的侦察监视体系,将出现在战场上,各种目标的性状和变化都可能处在严密的监控之中。对于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战场将更加透明。

(二)战场反应速度持续加快

随着作战节奏明显加快,战况变化明显增多,攻防转换频率明显提高,加之情报信息来源大大增加,信息可实时共享,战场日益“透明”,过去那种按时间表计划进行协同的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需要。作为战争指导者,必须充分发挥信息化军队强大的信息获取、传递、使用、控制及共享能力,依据不断变化的战场态势,迅速调整作战计划,变更作战行动,指导己方力量进行随机化、实时型、自主式协同,才能应万千之变,夺取战场主动权。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在作战行动中的灵活多变,就充分体现了随机协同在信息化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信息化战争的不断发展,战场的反应速度还会不断加快,“即时化”可能真正出现。未来可能出现的网络中心战将进一步提高战争的反应速度。高超音速的飞行器绕地球一圈只需两个多小时,密布于太空的无数个微型卫星将对地球上的任何一点实施即时打击,高速巡航导弹、多国联合舰队、激光武器的运用将提高战场的反应灵敏度及速度。在未来,C4ISR系统必将有更大的飞跃,战争系统的整体反应速度会不断提升。

(三)精确打击能力持续增强

信息技术的应用已使突击兵器的命中概率达到80%,基本实现了“指哪打哪”。导弹和精确制导弹药成为战场攻击武器的主角。“二战”时飞机投掷炸弹的误差近千米,而在伊拉克战争中这种误差已缩小到几米。海湾战争中,美军出动3架舰载机轰炸伊拉克一座发电厂,其中两架A-6E“入侵者”重型攻击机携带有“斯拉姆”空对地导弹,另外一架A-7轻型攻击机予以协同。A-6E发现目标后,从90千米外首先发射一枚“斯拉姆”空对地导弹在发电厂坚固的外墙上打了一个10米的大洞;2分钟后,另一架A-6E攻击机向目标发射了第二枚“斯拉姆”导弹,第二枚导弹居然从这个洞口飞入并炸毁了内部设施,将电厂内部设施彻底摧毁。这一战例说明精确制导武器已经具备了现代的“百步穿杨”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战争中的精确打击能力将不断增强。目标的识别、选定和摧毁将更加精准,打击误差可能缩小到几厘米,甚至更小。人们可能对上万千米外的一台电脑、一部手机、一名将军、一只侦察苍蝇或者某个士兵的眼睛实施精确打击。精确打击不仅限于物质层面,还将涉及人的精神、心理层面,将可对某个人或某些具有共同特性的群体实施定性、定量、精微准确的心理突击和精神手术。

(四)作战空间持续延伸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战争的时空得到了延伸。目前人类的战场已经扩展到陆、海、空、天以及电磁的空间,作战时间也得到延伸。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使用了30多颗卫星、3 000多架飞机、500余枚巡航导弹、3 000多辆装甲车辆、6艘航空母舰、数十艘水面舰船和潜艇、几百架电子战飞机、30多个地面监听站和20余个侦察营,呈现出的是一幅多维战场画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延伸将不断扩大。人类战场可能进入浩瀚的太空深处或某一细胞之中,海沟、极地、地下处处都可能发生搏杀。18世纪以前10万人军队的作战能力仅达到1平方千米,海湾战争时10万人军队的作战能力已达70余万平方千米的战场。而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信息化军队的作战能力将达到更大的空间。随着信息技术全面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化战争的战场将在敌对双方甚至第三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信息、能源、网络等领域全面展开。虚拟战场与真实战场结合,军事战场与经济战场结合,军事专职人员与普通民众的军事行动结合,战争起始和终结的时间也可能趋于模糊。

(五)战场效能持续提高

信息化战争发展到今天,已经使战争效能成倍地增长。“二战”时,4 000多架次飞机才能摧毁一个铁路枢纽,而现在只需几枚激光制导炸弹即可。越南战争中,美军先以600架次飞机和200多吨普通炸弹攻击越南的一座桥梁,但没有成功。后改用激光制导炸弹,仅出动12架次飞机就炸毁了这座桥梁。阿根廷也曾用一枚价值百万美元的“飞鱼”导弹击沉了英军一艘价值2亿美元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

未来的信息化战争,战场效能必将持续提高。信息技术将使战争要素得到最优化组合,战争力量将在最关键的地点、时机、方向上,以最佳攻击手段、攻击强度和最小损耗,对与政治目标最密切关联的关键目标,实行精确、集中、有效的能量释放,从而产生很高的战场效能。战争手段的多元化、空间的多维化和行动的一体化,增加了战争能量释放的通道、针对性和一致性,使战争能量的单位时间流通量大幅提升,减少了无效发散,提高了效率,达到了一种战争能量在极短的时间内集中、有效地流向最关键、最重要空间的战场境界。

人类战争能力的快速提升,使信息化战争中的对抗更趋激烈。参战人员在知识、能力、心理和生理上的压力大大增强。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将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杀。

三、军队建制将小型化、一体化、智能化

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伴随着新军事变革的步伐,军队建制的发展趋势将是高度的小型化、一体化和智能化。

(一)军队的规模将加速小型化

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先进的信息化系统和远距离的投送能力为军队规模小型化奠定了基础。由于军队的作战能力将成指数增长,小规模的高度一体化和智能化的军队,即可达成战略目的。因此,随着军队信息化程度和作战能力的不断提升,缩减军队规模将是必然趋势。作战部队的建制规模将更加小型灵巧,旅、营或更低级别的战术单位将成为主要的作战建制,并可能出现按作战职能编成的小型作战群或能够同时在陆、海、空等多维空间作战的一体化小型联合体。一些技术密集、小巧精干的新型兵种作战单元也将相继出现并逐步增多。

(二)军队信息系统的构成将高度一体化

未来信息化战争是高度一体化的作战,未来军队编成的一体化,将主要表现为按照系统集成的观点,建立“超联合”的一体化作战部队。为此,未来军队信息系统的构成,将按照侦察监视、指挥控制、精确打击和支援保障四大作战职能,建成四个子系统。侦察监视子系统将所有天基、空基、陆基和海基侦察监视平台和系统联为一体,完成对作战空间全天候、全方位的实时感知;指挥控制子系统把所有战略级、战役级和战术级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联为一体,将对作战空间的感知信息转变为作战决策和控制;精确打击子系统把陆、海、空、天的信息和火力系统构成一体化的精确打击平台;支援保障子系统为作战行动提供实时精确的保障。这四个子系统的功能紧密衔接,有机联系,构成一体化的作战系统。

按照这个思路构建的军队,将从根本上抛弃工业化时代军队建设的模式,革除偏重发挥军种专长和追求单一军种利益的弊端,使作战力量形成“系统的集成”,从而能够充分发挥整体威力,实施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作战。

(三)作战指挥与作战手段将高度智能化

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智能化,因此,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实现指挥平台与作战手段的高度智能化。

一是指挥控制手段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其标志是C4ISR系统的高度成熟与发展。C4ISR系统的高度发展,将使军队指挥员观察战场和指挥作战的能力大幅度提高。计算机是自动化指挥控制系统的核心,是实现智能化作战指挥的基础。随着高技术群体的不断发展,未来将相继出现智能计算机、神经网络计算机、光计算机、高速超导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等新概念计算机,将使人工智能技术迈上新的台阶,由运算、存储、传递、执行命令转向思维和推理,由信息处理转向知识处理,由代替和延伸人的手功能转向代替和延伸人的脑功能,从而为作战指挥控制提供更加先进的智能化手段,使作战指挥与控制进入自动化、智能化时代。

二是大量智能化的武器系统和平台将装备军队,投入作战。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精确制导武器系统、对空防御系统、勤务支援系统、物流分配保障系统和具有发射后不管和自动寻的功能的智能化弹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无人驾驶的智能化坦克、飞机和舰船也将规模化投入战场。无人机在阿富汗战争中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众多类型不同、功能各异的纳米机器人,可能在战争中大规模地投放于战场,执行侦察探测、信息传递、破袭敌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以及杀伤敌作战人员等任务。

三是许多作战行动将发生在智能化领域。在传统的机械化战争中,虽然在智能化领域也存在着敌我对抗活动,如敌我之间的谋略对抗就是一种思维对抗,但这种对抗是间接的,需要用部队真实的作战行动才能表现出来。然而,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由于信息战的广泛运用,智能化领域将会发生激烈的对抗。认知、信息和心理这些智能化的范畴,既有可能是作战所使用的手段,也有可能是作战所要打击的目标。因此,在智能化领域将会发生大量的直接对抗的作战行动。为了阻止敌方及时制定出正确的作战计划,不仅要采用谋略行动欺骗对方,而且更需要采取信息攻击手段,直接打击敌方的C4ISR系统,破坏敌方的决策程序。

第五节 信息化战争与国防建设

战争是国防和军事的核心,进行战争是国防力量的基本职能,以军队为主体的国防力量与战争的关系密不可分。战争形态是国防力量建设的参照系和驱动力,国防力量形态又决定一个国家从事战争的能力,有什么样的国防力量就打什么样的战争。随着社会形态和战争形态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建设信息化国防势在必行。

一、树立信息制胜的思维观念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落后的思维观念无法指导未来信息化战争取得胜利。当年,清朝统治者不顾冷兵器向热兵器发展的军事变革趋势,顽固坚持“骑射乃满洲之根本”的落后观念,最终导致了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历史。海湾战争中,萨达姆拥有当时很先进的主战坦克、作战飞机和导弹舰艇,掌握有数倍于多国部队的陆、海、空三军,但由于思维观念落后,企图通过构筑“萨达姆防线”与美军在前沿阵地进行战略决战,结果遭到惨败。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很多所谓的“军事专家”之所以对战争进程判断错误,对很多战况迷惑不解,也是因为他们用机械化战争思维模式来分析这场具有信息化性质的战争。

思维观念落后往往比武器装备落后更可怕。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化战争,必须破除固有的思维模式,牢固树立信息制胜的思维观念。破除“模具”式的作战观念,树立信息主导和制胜的思想是时代的要求,是战争形态演变的必然。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自有了战争,信息就一直是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知己知彼,就是要多方获取战场信息,掌握整个战场态势。在以往的战争中,虽然也发展起了相当规模的情报、侦察活动,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战争的“迷雾”和“阻力”始终是人们认识战争、指导战争的最大障碍。然而,信息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广泛运用,为人们清扫战争“迷雾”,破除战争“阻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的英阿马岛战争,武器装备并不明显占优且劳师远征的英军,之所以能够顺利地赢得战争胜利,得到美国的战场信息支持、实现了一定程度上对阿军的战场单向透明,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之一。正因为如此,这场战争促使各国军队开始高度关注信息及与之相关技术在战争中的作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战争指导者企盼了多年的全面了解和掌握战争情况的愿望变成了现实。信息被大量获取、高速处理和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人们驾驭战争的能力,不仅赋予了传统武器装备新的生命,还催生了以远程精确打击武器为代表的新一代作战工具。信息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已成为使人的决定性作用和武器的重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关键因素。正如美国防大学高级研究员阿拉德所说:“在未来的信息时代,信息对于军队就像血液对于人体一样重要。”

二、加强信息化战争理论研究

恩格斯指出:“先进的军事思想是打胜仗的根本保证。”江泽民特别强调:“要重视军事理论的先导作用,丰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代表的我国军事理论。”先进的军事理论,历来是军队建设得以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赢得战争的重要基础。新军事变革方兴未艾,如果说科学技术的进步是这场军事变革的前提和基础,而理论的突破和观念的转变,则是这场变革的实质。谁在这场竞争中走在前面,谁就将赢得战略主动。在这方面,美国便走在了前面。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便确立了以作战理论牵动军队建设的方针。90年代初爆发的海湾战争,检验并深化了其军事理论。从1991年到1997年,美军进行了三次防务审查、三次战略调整,勾画出“三新两变”的跨世纪军事变革基本思路,即:新武器装备、新军事理论、新体制编制,从根本上改变战争特点和作战方法。目标是使美军由工业时代的武装力量转化为信息时代的武装力量,并在战略指导、战略重点、建设方针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整,以谋求战略优势。我军在信息化战争中不仅面临武器装备敌优我劣的挑战,也面临军事理论的挑战。因此,不但要注重武器装备等“硬件”建设,而且要更加重视军事理论这一重要“软件”的研究,迎接世界军事发展的挑战。

军事理论的先导作用,有力地引导武器装备革命、军队组织结构革命和军队教育训练革命的发展。新军事革命下的军事理论革命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战争的动因复杂化。信息化战争将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经济利益之争,各种国家、民族、社团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恐怖暴力活动,走私贩毒活动等,都可能成为战争的潜在动因。二是战争形式多样化。正规军事集团之间的对抗,正规军队与非正规武装间的非对称冲突,不同程度和规模的信息化战争与机械化战争,“软”打击与“硬”对抗等,都会登上战争舞台。三是战争力量一体化。陆、海、空各种武装力量将高度一体化,军兵种间作战的界限将不易区分。战区内的作战行动也将连为一体,战略级、战役级、战术级作战的界限将模糊不清,战斗部队、战斗支援部队、战斗保障部队等各种作战系统,战场情报、控制、通信、打击、毁伤评估等各种作战职能,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四是战争高度信息化。制信息权将成为影响战争进程和战争结局的主要因素。战争中主要处理的不再是物质和能量,而是大量的信息,信息已取代物质和能量成了制胜的关键。部队战斗力的形成和发挥,以及有效地实施作战指挥,主要依赖于信息的采集、处理、传递、控制和使用。战场信息控制的丧失,将使军队真正成为“瞎子、聋子和靶子”,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战争的高度信息化,也使未来战场十分透明,对敌我双方的态势、运动与企图等情况做到清楚判断、正确决策,充分发挥信息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五是战争行动不规则化。战场情况瞬息万变,作战节奏加快,信息量急剧增加,作战主要是在快速多变的机动中进行,指挥要求高,保障难度大,组织协调困难。

适应新军事革命的要求,研究新的军事理论是“战争怎样打,军队如何建”对我们提出的迫切要求。我们只有深入研究现代战争中军事理论的发展变化,始终站在军事理论的前沿,构建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的军事理论,才能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推动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

强大的信息能力是赢得信息化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军队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军队信息能力的获取和提高,是以武器装备的信息化程度特别是新型信息武器装备的大量使用为前提的。当今世界各国军队的武器装备,都在由机械化装备向信息化装备过渡,只是过渡的速度不同而已。西方国家军队的装备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并已具相当规模。如美军有70%左右的装备实现了信息化。而我军武器装备的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要与强敌作战,使军队具有打赢信息化战争所需要的高度信息能力,就必须拓展武器装备的开发领域,积极推动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研制“软”“硬”结合、军地通用、平战兼顾的信息化武器装备。

(一)整体发展,局部“跃升”

“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武器装备整体水平提高的同时,实现局部“跃升”。整体发展,局部“跃升”是符合我国国情、军情的最佳选择。从国情来讲,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拿出大量的经费用于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建设;从军情来讲,我们的武器装备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武器装备进行全面的现代化建设,短时间内难以有较大的提高,永远也赶不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实现局部“跃升”,就是要在重点突破上下功夫,重点研究对武器装备起瓶颈作用的技术,实施联合攻关,重点突破,从而使急需的武器装备跃上新台阶。在这方面我们有“两弹一星”的成功经验。总之,在武器装备的发展上,我们既要遵循武器装备的发展规律,又要闯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二)重点发展“精干”、“顶用”、具有遏制和打赢双重效能的“撒手锏”

用邓小平的话说,“武器要更新,方针是少而精。少是数量,精是提高。量不要求大,有吓人的力量”。有人曾问美国一位将军,中国有多少枚核弹才能对美国构成威胁?那位将军伸出一个指头说,一枚就够了。这就是“撒手锏”的威慑作用和战略意义。“精干”“顶用”的含义:一是指数量要少;二是指质量要高;三是指具有一定的遏制战争的威慑力。根据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点,目前要重点发展的信息武器装备主要有以下五大类。

1.精确制导武器——硬杀伤型信息武器

精确制导武器是硬杀伤型信息武器的主体,具有极高的作战效能。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弹药的命中精度每提高1倍,其毁伤力将提高到原来的4倍。

2.信息化作战平台

信息化作战平台是硬杀伤型信息武器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安装有大量电子信息设备,是精确制导武器的依托,具有隐形性能、智能水平和很强的综合作战能力。

3.信息探测系统

信息探测系统是指雷达、光学遥感装置、电子探测设备、声学探测设备、生物化学探测装置、敌我识别器等,是信息武器装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武器装备时,应将其置于优先发展地位。

4.C4ISR系统

C4ISR系统是整个信息化武器装备体系和信息化军队的神经中枢,将使传感器—指挥中心—射手之间通过实时信息传输而结合成“无缝隙”的一体化作战体系,可使指挥员及时了解地球上任何地点发生的事态,能使飞机和坦克的驾驶员及单个士兵随时了解自己所处的准确位置,并且能和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上级指挥机关保持通信联系,甚至能为数千米以外的精确制导武器提供连续实时的精确目标信息。

5.软杀伤型信息武器

软杀伤型信息武器是进行信息化战争的重要手段,是信息武器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培养适应信息化战争的新型军事人才

人才是强国兴军之本,决定未来战争胜负的是具有渊博知识、通晓信息化战争规律的高素质人才。毛泽东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军事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关键要靠人才。

(一)信息化战争呼唤高素质人才

信息化战争是技术、知识密集型战争。在信息化战争中,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开发与使用要由人去操作和控制,武器装备信息化程度越高,对人的素质要求就越高,人的因素也就越重要。2003年发生的伊拉克战争,美英参战人员,在短兵相接的作战行动中展示了很强的战斗技能。美军士兵能充分利用地形隐蔽、防护、机动、充分发挥火力优势,其过硬的战术动作、精湛的射击技能和对高技术装备的熟练掌握,无论是单兵与单兵的配合,还是地面部队与空中力量的协同,都是非常成功的。在其有效的打击下,伊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土崩瓦解。美英参战人员在战争中所表现出的高素质,是其取得胜利的重要基础之一。美国国防部关于海湾战争致国会的最后报告中指出:“高质量的人才是美军第一需要。没有能干的、富有主动精神的青年男女,单靠技术本身是起不到决定性作用的,优秀的领导和高质量的训练是战备的基本素质。只有训练有素,部队才能对自己的指挥员和武器装备充满信心。”我军建设要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更加需要高素质军事人才。

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力度,努力培养新型国防信息化人才,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军队在人员素质上的“知识差”,以适应国防信息化建设和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为打赢信息化战争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确保我军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性。

(二)信息化战争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信息化战争环境下,武器装备、作战方式方法等与以往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军事人才必须具备与之适应的素质,才能有效地驾驭战争。一是高技术武器装备的知识密集和结构复杂性对军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信息化武器系统作战的整体性对军人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信息化战争的激烈复杂性对军人的勇敢精神和作战指挥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战争是敌对双方的较量,不管是对装备了信息武器的军队,还是装备水平相对劣势的军队,如果仅以己方的装备水平去要求军人素质,仅使其满足于与己方的装备相适应,那么在与装备水平高的对手较量时,就会因为不懂而无法应对,会付出更大的代价。所以,无论己方装备水平如何,一个现代军人必须具备现代化的军事素质、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三)信息化军事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一是前瞻性。信息化战争是以科技为先导、以知识为基础的战争,它以种种形式把知识置于军事力量的核心地位。有资料称,20世纪90年代初,在美军指挥机关中,程序人员约占30%,作战运筹分析和自动化指挥管理人员约占30%。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设在卡塔尔的美军中央总部的联合作战网络中心,其信息处理与分析人员有700多名,约占该中心工作人员的80%。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综合,知识的更新、装备的换代周期将进一步缩短。这就要求军事人才必须掌握兵器技术、自动化技术和工程技术等新技术、新知识、新技能,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与积累、智能开发和技术储备。因此,军事专业结构的动态性,军事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新的军兵种和军事专业呼之欲出,均要求我们要准确把握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超前筹划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是综合性。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日益增多,各专业、各领域的互通性日益增强,综合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军事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必须改革传统的强调单一技术、技能为办学特点或特色的培养人才的教育体系,建立以综合素质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专业过窄、素质单一的现状,使军事人才的素质综合化。

三是创造性。在当今社会中,各种知识的更新周期大为缩短,老的技能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淘汰。面对变化多端、难以预测的未来军事斗争,要求人们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自我思考,主动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即应具有较好的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这种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创新已成为未来军事人才素质的主要特征。

四是信息化。信息化战争中,一切军事活动都将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之上,军事人员将是整个网络上的一个个节点,其职能作用的发挥将不得不通过各种信息手段进行,战争的较量将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其信息素养的较量,信息功能将是其首要的也是基本的功能。因此,军事人员良好的信息化科学素质是把握信息化战争主动权,尽快生成战斗力的关键,必须把提升军事人才信息化科学素质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

五、深化军事训练改革

军事训练是实现人与武器最佳结合,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关键环节,是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重要内容。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信息化战争的出现,必将使军事训练内容、手段、场所、重点等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产生一次新的飞跃,以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

常言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用兵要有兵可用,更要有可用之兵。要拥有“可用之兵”,就必须根据战争的需要,抓好日常的军事训练,培养军队的军事素质和作战能力。

一是训练内容要具有超前性,把面向未来的训练与当前的常规训练结合起来,在抓好常规训练的基础上,超前安排,逐渐加大信息训练内容。

二是军事训练的手段向计算机模拟化发展。计算机模拟是指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军事活动,特别是作战过程进行模拟推演。其实质是提供一个“作战实验室”,以模拟复杂的作战环境和作战进程,对决策方案进行模拟推演,预测结果,评估方案的优劣和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启发新的作战思想,预见战场发展态势,提高各级指挥员和指挥机关的谋略水平。

三是军事训练场所要逐步实现基地化。实施规范化、基地化的军事训练,是信息时代部队军事训练改革的必然要求。以往那种一般条件下分散或分节分段型的训练方法,已经无法满足部队训练的需求,更无法组织接近实战条件下的联合作战和信息对抗演练,也难以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要使军事训练真正满足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综合化、逼真化、实时化、信息化和合成化等专业化训练的要求,就必须实现军事训练场所的基地化。如美陆军已建立了六个大型协同训练基地:山地作战训练中心、热带丛林战训练中心、城市作战训练中心、国家训练中心、寒区作战训练中心、高原作战训练中心。这些训练中心为参训部队提供了良好的训练环境,使不同的部队能够在最接近实战条件的训练环境中进行训练,从而有效地提高了部队的训练水平。

思考题

1.什么是信息化战争?

2.信息化战争的产生与形成有哪些动因?

3.信息化战争有哪几个发展阶段?

4.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5.如何加强国家和军队的信息化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