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素质教育的概念及其发展概述

信息素质教育的概念及其发展概述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有关信息素质的定义较多。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认为:信息素质是一系列有关个人能意识到的信息需要并能找到、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该标准的形成对于指导信息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教学指导文件,不仅适用于美国,同时对于其他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信息素质教育都有相应的借鉴意义。因此,信息素质应是人的素质结构的基本内容之一,信息素质教育也应是图书馆馆员和读者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1.2.1 信息素质教育的概念及其发展概述

·信息素质教育的概念

信息素质(Information Literacy)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在1974年的美国政府报告中提出来的。他认为,信息素质是人们在工作中运用信息、学习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有关信息素质的定义较多。

美国图书馆协会认为:信息素质是人们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找到、评价及有效地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信息素质能力较强的人知道如何学习,因为他们了解知识是怎样组织的,知道如何找到信息;他们能够终身学习,因为他们能够发现所有与自己职责相关的或决策所需的信息。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认为:信息素质是一系列有关个人能意识到的信息需要并能找到、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从狭义上看来,信息素质包括各种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技能。从广义上看,信息素质是一种自由的艺术,包括社会、文化和哲学等内容。信息素质可分为:

(1)工具素质:能使用印刷和电子信息资源的有关工具,如计算机、软件等。

(2)资源素质:了解信息资源的种类、形式及其查找、检索方法。

(3)社会结构素质:掌握信息的社会地位、作用和影响。

(4)研究素质:掌握利用信息进行有关学科研究的技能。

(5)出版和传播信息素质:能利用文本或多媒体报告的研究结果。

具有信息素质的人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运用信息工具: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网上传播工具。

(2)获取信息: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和信息,能熟练地运用阅读、访问、参观、实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方法。

(3)处理信息: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筛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

(4)生成信息:在信息搜集的基础上准确地概述、综合、改造和表述所需要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并富有个性

(5)创造信息:在多种收集信息的交互作用的基础上,迸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从而创造新信息。

(6)信息增效:善于运用接受的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7)信息协作:使信息和信息工具作为跨越时空的交往和合作的中介,成为高效延伸自己的手段,同外界建立多种和谐的协作关系。

(8)信息免疫:浩瀚的信息资源往往良莠不齐,需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判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自觉地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完善合乎时代的信息伦理素养。

因此,信息素质是指从各种信息源中检索、评价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劳动者必须掌握的终身技能。信息素质的内涵具体包括能意识到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是决策的基础;了解信息需求及问题所在;制订信息检索策略,掌握信息检索技术,能评价信息,能根据实际用途组织信息、使用信息,将新信息融会到现有的知识结构中。

21世纪是信息网络和知识大发展的世纪,也是竞争更加激烈的世纪。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国家的信息化水平、高信息素质人才正是当代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江泽民同志指出:四个现代化哪一样也离不开信息化。21世纪的中国要成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必须加速推行信息化,加速培养高素质信息人才,这是我国最重要的发展战略选择之一。因此在信息化社会中,无论是对个人还是企业,信息素质都是谋生存、求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个人来讲,只有具备信息素质才能懂得在信息化社会中如何去获取、存储、检索和利用信息,使自己拥有不断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对于企业来讲,在全球一体化的市场经济竞争中,信息流已经取代物质流和能量流而居于主导地位,信息的掌握、分析和利用与企业的命运息息相关。

·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概述

1.国外信息素质发展概述

(1)信息素质的萌芽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

信息素质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不过,从信息素质的本质上分析,早期图书馆所开展的文献检索技能教育、用户教育都可以视为信息素质观念的萌芽形态。而且,这些萌芽形态,最终也都演化为信息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文献量呈指数级增长,读者文献信息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具备较强的文献检索与利用能力成为人们的基本素质要求。为了提高用户这些方面的能力,图书馆开展了广泛的用户教育,如书目教育、文献检索教育等。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图书馆开始广泛运用计算机进行管理。这无疑对用户检索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具备检索技能,没有计算机知识很难实现信息的获取与利用。实质上,这种能力素质要求已经远远超出图书馆素养所涵盖的范围。

(2)信息素质标准形成阶段。

从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发表的信息素质研究报告到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在综合各高校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高校学生应具备的信息素质5项标准和22条细则的代表性文献:《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评估标准》。该标准的形成对于指导信息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教学指导文件,不仅适用于美国,同时对于其他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信息素质教育都有相应的借鉴意义。

(3)信息素质内涵构成阶段。

国内外学者对其定义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尽管对信息素质的定义学者们没有达成一致标准,我国图书馆学界则更多是从结构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研究,尽管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多家之说还是有一个基本共识。综合起来,信息素质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信息意识素质、信息能力素质、信息道德素质。然而,信息素质既是一种能力素质,更是一种基础素质,它既同时触及了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但又很难单独列入科学素质或人文素质中去,而是一种综合的、在未来社会具有独特重要作用的基本素质。因此,信息素质应是人的素质结构的基本内容之一,信息素质教育也应是图书馆馆员和读者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4)信息素质教育标准建立阶段。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1994—1995年对全美3 236所大学的信息素质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于2000年1月通过了《高等教育信息素质教育能力标准》,该《标准》既是大学信息素质教育的目的,又是考核大学生信息素质能力的指标。随着信息素质教育的迅速开展,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评估等研究成为热点,许多高校都设有信息管理专业,中学已普及了计算机教育。美国大学图书馆利用自身的条件和优势,把读者教育的重心转到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上来。美国政府和大学图书馆分别制定了相关文件和评价标准,保证了信息素质教育高质量地持续发展,目前围绕《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评估标准》的教学实践活动正在进一步展开,属世界领先水平,其他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采取有效措施奋起直追。

2.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发展概述

我国的信息技术普及教育20年来的总体成效很好,至今已出现了三次高潮,但信息素质教育才刚刚开始,发展平缓渐进。我国的信息技术普及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第一次高潮,普及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师生和部分在职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普及的内容偏重于计算机知识,尤其是计算机高级语言;20世纪90年代出现第二次高潮,普及教育的对象已经扩展到广大公务人员、在职干部和一般知识分子,普及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办公软件等应用软件;21世纪初又出现了第三次高潮,普及教育的对象是一切有文化的人,普及的内容主要是网络应用。尤其是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具有深远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