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高职院校异地贫困生源心理调适的案例分析

区域高职院校异地贫困生源心理调适的案例分析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我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目前已经扩展到6个省区,浙江省外生源人数也日益增多。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异地贫困生出现了语言交流障碍、人际关系不适、学习环境不适等一系列问题,更重要的是心理不适应问题,这也加大了学生管理和教育的难度。现以我校2008年招收的一名来自陕西省渭南市的贫困大学生为例,谈异地贫困生源的心理调适问题。

区域高职院校异地贫困生源心理调适的案例分析——以我校一名异地贫困生心理不适为例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张海涛

一、案例内容

为了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省先后筹建了43所高等职业学校,我校(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是其中的一所。近年来,伴随着我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目前已经扩展到6个省区(浙江省、陕西省、贵州省、河南省、安徽省、内蒙古自治区),浙江省外生源人数也日益增多。在近几年的新生入学调查中发现,异地生源中来自贫困家庭的相对居多,在远离父母的一个新环境中,他们要独自面对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环境适应、高额学费等一系列问题。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异地贫困生出现了语言交流障碍、人际关系不适、学习环境不适等一系列问题,更重要的是心理不适应问题,这也加大了学生管理和教育的难度。现以我校2008年招收的一名来自陕西省渭南市的贫困大学生为例,谈异地贫困生源的心理调适问题。

2008年9月14日,我校迎来了3000多名大一新生,蒋××就是其中的一位,在报到一周后的一天晚上,蒋同学来到我的办公室哭着要求退学。在调查退学原因的过程中了解到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该同学来自陕西省渭南市,从小生活在北方,饮食以面食为主,来校后饮食习惯不能适应;第二,寝室成员多是浙江省的,在语言交流上存在障碍;第三,由于该同学入学时成绩是班级的最后一名,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特别是英语),对于新的学习生活不能适应;第四,由于性格相对内向,不善言辞,在远离父母的校园,人际交往存在不适;第五,由于该同学来自农村贫困家庭,面对所欠部分学费,有一定的心理压力;第六,面对同寝室同学阔绰的消费行为,也有一定的自卑情绪。

二、案例分析

1.区域高职院校异地贫困生源心理不适的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在校生人数日益增多,现在在校学生大多是出生在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没有经历独自生活的磨炼,在做事、处理问题和思考问题时,更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在价值观念多元化、个性日益彰显的校园环境中常常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难以适应多元化的大学生活。而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特别是对于正处于社会化敏感阶段的青年学生来说,在远离父母的校园,他们更渴求交往,渴求找到归属感。加之,贫富差距扩大已成为中国当前最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而这种贫富差距现象也逐渐蔓延到大学校园,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消费模式、家庭观念等都产生了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对于一名刚步入校园的来自贫困家庭、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学习基础差的大一学生,面对复杂的大学生活难免会出现自卑、焦虑、人际交往困难等一系列不适应问题。

2.区域高职院校异地贫困生源心理不适的处理方案

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高校辅导员,应该加大对“特殊学生”的关注力度,全面做好对“特殊学生”大学生活的教育引导工作。针对以上例子的那位同学的问题有以下几步处理方案:第一步,从情感上关心同学,对同学入学后出现的问题给予理解,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大学经历),让同学明白这些不适应问题自己在大学生时代也出现过,这些问题的出现很正常。通过与其不断深入的交流,及时发现该同学身上的闪光点,帮助该同学找到自信,从心理上找到归属感。第二步,引导该同学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让其明白大学生活不仅是单一的以学习为主,人际交往能力也是走向社会所必需的一种能力,也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并帮助该生克服某些人际关系的障碍,提高该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与社会适应能力。第三步,引导该同学让其明白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大学生的学习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学习方法上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截然不同,要善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提供帮助。第四步,针对高额学费问题,让其了解我校针对贫困生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勤工助学为主要形式的“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的资助政策,消除该生面对高额学费的心理焦虑。

3.区域高职院校异地贫困生源心理不适的教育策略

大学生活是学生离开家、独立生活的开始。他们在生活中要独立处理来自学习、情感、人际关系、性心理、环境适应等方方面面的问题,特别是学习基础差的贫困生更是难以从心理上适应大学生活。案例中提到的异地贫困生源问题,只是大学生特殊群体中的一部分。

作为学生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知心朋友的高校辅导员,应该加大对“特殊学生”的关注力度,全面做好对“特殊学生”大学生活的教育引导工作,帮助他们在大学生活中建立自信,从心理上找到归属感,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尽快融入新的生活。同时,做好对学生社会生活的引导,让广大学生明白社会适应与人际交往能力是走向社会所必需的一种能力,并帮助他们克服某些人际关系的障碍,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与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顺利地完成学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