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诚然,要对本体性知识的水平作出泛学科的、较为一般的具体刻画是困难的,特别是中小学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进一步加大了从理论上作出这一刻画的难度。从数学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来看,通常认为教师的数学能力主要有四种,即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就数学能力而言,教师最为缺失的是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表现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水平较低,应用数学知识分析、推理、论证能力较弱。

一、本体性知识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即人们所熟知的专业知识,包括对本学科知识(如学科功能定位和价值、学科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把握,对本学科教材的熟悉程度和学科知识拓展能力等。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开展学科教学的基础。

诚然,要对本体性知识的水平作出泛学科的、较为一般的具体刻画是困难的,特别是中小学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进一步加大了从理论上作出这一刻画的难度。但是,通过调研来判断现阶段任教某一学段、某一学科的教师,如小学数学教师,所拥有的本体性知识水平是否适应正在推行的课程改革,应该是可行的,也是课程改革实践十分需要的。[2]

上海市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曹培英通过测试和调查研究发现,教师本体性知识的缺失在测试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内早已存在,之所以现在暴露得比较明显,并引起了各方的重视,其最主要的背景因素就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除了数学课程标准更新的力度较大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学生主体性被激活。曹老师认为,过去学生的思维相对狭窄,教师忠实地执行教材,照本宣科,课前预设方案通常足以应付。现在,课改理念在课堂上得到了体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加上学生知识的来源渠道更为丰富多样,于是,学生质疑问难、“节外生枝”的频率与教师本体性知识缺失的显露同步增长。

通过测试、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曹老师分析了造成小学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缺失的原因:

一是学历教育数学课程内容的局限性。20世纪末,小学教师的职前教育由中级师范学校提升到了大专、本科,相应的数学课程体系逐步形成。目前中小学课程中出现的某些知识,很多教师在职前教育中都没有接触过。小学教师的大专及本科学历,大多通过在职进修获得。他们在中级师范学校获得的数学知识,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通常都难与高中毕业生相提并论,以致在职学历进修选修文科的人数是理科的3倍左右,实际毕业人数更升至4倍左右。教师已有数学基础与大专、本科学习起点之间的差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客观原因。即使选择了理科,多数学员主要依靠死记硬背与模仿解题通过考试,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及其长期效应可想而知。

二是学历教育数学素养培养的局限性。如果说有些知识缺乏是因为没有系统学习,那么学过的知识为什么出现大面积缺失呢?特别是某些结论性知识遗忘了,作为数学素养保留下来的数学能力,如推理、论证能力,为什么也难以表现出来呢?这种能力主要是在职前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学习中形成的。从数学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来看,通常认为教师的数学能力主要有四种,即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就数学能力而言,教师最为缺失的是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表现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水平较低,应用数学知识分析、推理、论证能力较弱。对数学能力和素养重视不够、培养不力,是我国数学教育的老问题,师范教育当然也不例外。

三是教师思维与记忆的退化。除了职前教育数学课程内容与能力培养的历史局限性之外,教师本体性知识缺失还有重要的职后原因,即学习遗忘。[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