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案例解读教师生涯发展阶段

案例解读教师生涯发展阶段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以上的教师生涯发展阶段论,我们认为教师的生涯根据其发展形态和发展重点任务,可以将教师生涯分为“适应”与“发现”期、稳定期、试验期或重新评价期和退离教职期。王老师,36岁,大学本科毕业就分配在一所目前称之为“三星级”的高中。王老师想把特级教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可是打听了一下,知道自己所在的学校名额很少,他所教的地理这种小学科就更难评了,而且教研组里论资历在他前头的还有好几位。

第三节 案例解读教师生涯发展阶段

根据以上的教师生涯发展阶段论,我们认为教师的生涯根据其发展形态和发展重点任务,可以将教师生涯分为“适应”与“发现”期、稳定期、试验期或重新评价期和退离教职期。我们拟利用教师发展的生涯故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教师生涯要经历的这些阶段。

1.“适应”和“发现”期

“适应”和“发现”是新任教师面临的两种境地,一方面,缺乏教学经验的新任教师面对课堂教学中的复杂性无所适从,出现专业理想和教学现实的失落、师生关系的摇摆、教育任务安排上的紊乱;另一方面,他们也欣喜地发现有了自己的学生、自己的课堂、教案和年度计划,并且为同事所接纳,恰是这种热情抵消了前者的不快。

生涯故事

新手教师的困惑

刚走上讲台,我打定主意,要推陈出新,给学生一个惊喜。于是我制订了许多措施,如在教学中穿插游戏,用启发式教学,多让学生动脑筋,课外不布置太多作业……一时间,许多学生喊着爱上我的课,我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一天,一位老师告诉我:“校长对你有意见。”我茫然了。他说:“你刚来,不知道学校的规矩。千万不能玩新的……”我当时想,反正学生拥护,怕什么。

一个月后,学校进行了月考,我教的科目全镇倒数第三。面对结果,我心里很沮丧:我没偷懒,怎么会考得这么差?这时,一位中学教师告诉我:“别人下课拖堂,逼着学生背书,暑期布置作业又多,学生做不完就要罚。而你用什么启发式教学,讲课外的知识,这怎么能与人家比?小伙子,不要搞创新。我刚毕业时,和你一样,可到头来……哎!”

我还要不要走我的路,继续改革下去呢?难道我也应该像其他老师那样:没上课就将学生早早赶进教室;下课了继续讲,直到下一节上课;上课提问题,谁答不上来,就罚站一节课;放假给他们布置一大堆作业……我感到非常苦闷。

(资料来源:金忠明,林炊利.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的误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稳定期

这是青年教师所经历的比较典型的阶段,一般包含两个特点:首先是教育上的稳定,适应了课堂教学、掌握了一套教学常规并逐渐内化为富有特色的教学风格,能够根据学生反应和表现的个别差异而因材施教;其次是投身于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明确地对专业角色承担成长的职责。

生涯故事

一位年轻教师的成长之路

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我第一次踏入学校站到班级讲台上时,我激动不已。心想我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我站在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条起跑线上,怎样前进只有自己去把握。然而年轻的生命不允许波澜不惊,刚刚工作毫无经验,知道要爱自己的学生,却不知道如何把握分寸,更不知道什么是严中有爱,于是真的和学生打成一片,陪伴着孩子的成长,是一件让人感动的事。看着他们活泼可爱的笑脸,听着他们问的单纯而有趣的问题,使得自己一直保持着年轻纯朴的心态。但有时这帮小天使,偶尔也会变成调皮捣蛋的小恶魔。凭着一股子的执着,凭着我的满腔热血,我相信我会把我的工作做好。但是在起初的一个月内,我深感自己举步维艰。在上课的时候,对待班里的孩子我总是笑眯眯的。碰到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也总是细心地跟他们说。可是,渐渐地,我发现,对于孩子,你对他们好,他们就认为你好欺负。我在读课文,有些捣蛋的孩子就会在边上嘀嘀咕咕的,有说话声,有唱歌声。我生气了,第一次在班里发了很大的火。回家后我泪水满眶,我迷茫了,我问我最敬爱的老师,我说我感到委屈感到无助,我怀念学生时代的日子。老师说人不可能只活在过去,你需要成长,需要完成一个从学生到教师的蜕变,这种蜕变是要付出代价的,那就是虚心学习,学会尊重、理解、宽容、沟通、赏识孩子。按照老师的提示,我努力做着。

与此同时,我利用大部分时间向我们学校的老教师学习教学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我开始到处听课,在老教师身上我看不到一丝紧张与无措,取而代之的是和学生融为一体的轻松。原来课堂真的很讲究技巧,我们不能呆板地将课本知识输进学生的大脑,而应采取一些辅助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并学以致用。比如游戏、歌谣、表演等。老师一个手势一个微笑都有可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低年级孩子最喜欢奖励教学,一个粘贴、一朵红花都能让他们感受到被赏识的喜悦。在课堂上加入这些元素后,我发现自己的生命又充满了活力,褪去了紧张与羞涩,我变得大方自然,寓教于乐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老教师对我的建议让我收获了很多教学方面的方法,进步了很多。这些建议将是我今后工作中最宝贵的财富

工作8年的时间里,我常常思考,应该说我和孩子们互相陪伴着共同成长着,但很多时候我不能控制自己的心,陷入泥沼的困境,曾经的我在工作中哭过,懊悔过,但谁不是一边受伤一边成长,现在我要说的是我珍惜和孩子共同度过的岁月,有孩子陪伴的成长,是一件幸福的事。我愿意把所有和孩子之间的故事细心地编制成美丽的花环,装在行囊里,挂在月明的窗子下,珍藏在岁月里。

(资料来源:程振响.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设计[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试验期或重新评价期

随着对教学常规的熟悉,工作环境也不再富有挑战性,教师们也开始不安于现状。有的进行教学改革试验,如采用不同教材、不同学生群体、不同的教学程序;有的开始注意到学校组织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希望采取激进主义的方式克服这些学校发展中的障碍

由稳定期进入重新评价期,被认为是职业危险期。教师开始重新审视所从事的职业:是否要一辈子执掌教鞭?怀疑自己的选择并非是最终的选择,有如果不早点“跳槽”就会一辈子被排除在其他职业生活之外的想法。曾有调查表明:此阶段43%的教师样本中曾认真地考虑过要离开教师这一行,而且危险期的峰值在教龄7~15年的时期。

生涯故事

徘徊在十字路口的王老师

王老师,36岁,大学本科毕业就分配在一所目前称之为“三星级”的高中。善于钻研的他,很快就在学校里崭露头角,参加市级教学竞赛连年获奖,35岁时就顺利地获得高级职称,并且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学校提拔他担任学校的办公室副主任。王老师想把特级教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可是打听了一下,知道自己所在的学校名额很少,他所教的地理这种小学科就更难评了,而且教研组里论资历在他前头的还有好几位。据说特级评比要求很高,自己也没有多少社会背景,希望不大。但是好学上进的他还是报考了教育硕士,他在等待机会。在谈到自己的教学时,他说: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感到教学很有意思,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备课,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可是我们这个学科运气不好,20世纪90年代中期还被停止过高考,对高中地理教师来说,那无疑是最沉重的打击。现在恢复地理高考了,可是要学生选课,也是很不容易的。但是现在上课和考试好像不完全是一回事,公开课是一个要求,考试又是另一回事,平时还是为考而教的多,没劲,教师和学生都成了应付考试的机器。学生选地理的也不是都对地理有兴趣,不知道他们整天都在想什么。继续考教育硕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可以有脱产一年的学习时间,我希望给自己一些时间考虑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从事行政还是专业发展,现在还说不清楚。”

(资料来源:程振响.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设计[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4.平静期和保守期

处于20~30年教龄间的教师大多逐渐由激进主义转向平静的阶段,也可以说是“更新”时期。他们开始寻找自己新的兴趣点:做自己乐意做的事情。对自己所拥有的教学知识和技能充满了自信,失去专业发展的精力和热情。因为,年龄和教条主义或保守主义往往是相伴而行的,教师越来越谨小慎微、抵制变革、留恋过去、守成而不开拓、依靠资历安逸地从事教学工作。

生涯故事

身心疲惫的何老师

何老师,44岁,语文老师,性格比较内向,从小生活在农村。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在家乡的一所乡级中学任教。由于何老师工作认真负责,三年后调到县级中学,很快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并且在本市有一定的知名度。市区的一所重点高中想调他去,他心想市里的工作、生活环境比较好,机会也会多一些,而且也为孩子的未来着想,欣然前往。可是到了市里以后,情况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乐观。由于初来乍到,与同事的关系比较陌生,加上他来自农村,同事难免有点“眼色”对他,这使他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对他的教学能力的评价有了较大的改变,但他依然感觉到失落。整天忙于工作,很少有空闲的时候,看看周围同龄人,大都在为房子、孩子忙碌着,他也就随了大流。在一次体检中,他被发现患有高血压,他感叹地说:

“我感觉现在的生活平淡无味,整天机械地忙碌着,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学校的应试越来越激烈,从早到晚都在学校,花了那么多时间,也没见到有什么效果,教育的意义已经索然无味,别说学生厌学,我都感到厌教了。但这就是现实,我们每天都要应对。教师吃的是良心饭,对得起学生就对得起自己了。但是现在身体弄成这个样子,不值得,还是要善待自己,否则什么都白忙。”

(资料来源:程振响.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设计[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生涯故事

执着追求的李庾南

她没有大学文凭,高中毕业就走上了教师岗位;她没有行政职务,至今仍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中学教师。然而,她执着地追求,顽强地拼搏,不断地超越,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的实践,创立了效果显著、影响深广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她就是江苏省首批名师、数学特级教师李庾南。

1978年,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压抑,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李老师毅然摒弃了“年年卖旧货”的机械重复式教学,在领导的支持、同伴们的鼓励下,她提出了“学生自学数学能力及其培养”的实验研究课题,踏上了漫长的初中数学教学研究探索之路。那时,课堂上仍然充斥着“满堂灌”的现象,许多老师对此熟视无睹,而李老师却不甘现状,知难而进。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上了一堂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公开课。这堂课在得到部分专家学者赞许的同时,也引来了不少非议和责难。

可这些并没有击倒李老师,她通过认真总结,更加勤奋刻苦地继续在教改之路上探索与拼搏。为了弥补教育理论方面的不足,追踪课改前沿信息,每个暑假她都要赴扬州师范学院,接受专家学者两个星期的个别辅导。

1984年,为了撰写论文《初中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及其培养》,她向多方老师请教,与朋友磋商。她曾经早上六点从扬州出发,赶往镇江;尔后再从镇江赴常州中学;傍晚又风尘仆仆地赶到南京,直到后半夜,她才到达南京朋友的住处。一夜只睡三个多小时,第二天一早又急急赶往省教研室,向有关专家学者求教。她一天奔波了四座城市,收获是沉甸甸的。

1984年早秋,名不见经传的李庾南老师带着凝聚着她自己与众多师友心血的论文,赶赴安徽绩溪,参加全国数学教学研究会第二届年会。在这次会上,李老师严密的论证、精确的推理、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征服了小组的同志,也征服了与会的专家学者。随着同仁的祝贺、记者的采访、媒体的报道,李庾南的名字像长了翅膀,迅速地飞向祖国的四面八方。从那以后,不断有外省、外市的学校邀请她去讲课讲学,她精心准备,抓紧机会向别人学习,不知不觉中实现了自己职业生涯的一次大超越。

李老师在前进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所幸的是,她在自我排解的同时,广交良师益友:有单位里的同仁,有各地的专家学者,也有编辑部、出版社的朋友。师友们给了她超越的信心和动力,既使她的专业知识获得了长足进步,又为自我发展争取了良好的空间。

在繁忙的教学、教研之余,她还阅读了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的名论名著和新课程理论,曾两赴美国考察基础教育改革现状,丰富自己的认知视野,拓展自己的实践能力。在26年教改研究中,她倾情于学科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历经了“学生自学数学能力及其培养”“创建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优化学习过程,改善教学结构”“学程导进技艺研究”“主体性教育研究”“初中学生学力的形成与发展”六个阶段的探索;经历了由数学学科到多学科、由初中到高中、由校内到校外的推广,研究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展,研究成果日益显著。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她总结提炼出自己的教学思想,即“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自学——虽然自学的形式多样,但是突出了自主学习;议论——强调自主学习基础上的交流讨论,并突出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在互动互究过程中的自觉体验、感悟的学习方式。她倡导的教学方式提倡教师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伙伴,教师的作用是在导向、帮助、激励、评价、释疑、解惑中发挥的。她在几轮实验和推广中,十分注意吸纳、丰富、扬弃与拓展,聚焦一个方向,打造一个团队,坚信自己的能力,主动赢取各方理解和支持,因此,教育思想不断刷新,教学技艺日益成熟。

从1978年以来,她以写促思,出版了《初中数学自举议论引导教学法》《初中代数教学结构》《初中几何教学结构》《李庾南教数学》《数学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等七部专著,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她应邀为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电视师范学院、江苏教育电视台等拍摄理论讲座、教学录像近两百讲;远赴北京、辽宁、广东、新疆等26个省、市、自治区做学术讲座150多场次;多次举办省、市、全国性的教育教学改革讲习班,培训了教学骨干、教研人员、高师院校的学生达两万多人次。

普通教师李庾南,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令人倾慕的成绩:她荣获过全国中小学教学改革“金钥匙”奖、全国中学数学教育的最高荣誉奖——苏步青数学教育奖;她是中学数学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名师”、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资料来源:程振响.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设计[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5.退离教职期

教师专业生涯的最后阶段便是退休。从社会学上讲,这是自然的新陈代谢,为年轻人的成长和新的观念发展提供机会。而对教师个人来说,却是职业生涯的总结,有些人是平静地离开教职,更多的教师可能心里充满着悲伤的情怀[12]

生涯故事

一位老教师的退休感言

还有3个月我就60岁了,我的教书生涯就满40年了。

这40年里,我从一个年轻力壮的毛头小伙变成了饱经风霜的老人。我亲眼目睹了新时期中国教育的变迁,体验了教师地位和待遇的几番沉浮和不断提高,经历了数不清的身体劳累、精神上的困惑和迷茫,产生过无数次放弃的念头。但是,扪心自问,我的确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我钟爱的教育事业,献给了我淳朴、厚道的父老乡亲和这片同样质朴、亲切的土地。

40年前,我刚走上讲台的时候,同村的长辈恒叔告诉我:“咱教育行里有句口头禅,‘教师是良心活儿’。要想图个心里踏实,就不能老想着面子上光鲜,钱兜里子鼓囊,要不就别干教师。可是要真干上,真喜欢孩子,就不许后悔!”从村小里的代课教师,到乡里的民办教师,到后来的考师范转公,一步步走来,我仔细地体会着恒叔的话和农村教育的滋味。

分责任田那年,正赶上妻子怀孕,我忙完工作忙家里,忙完家里忙田里,我觉得自己很累很累,实在坚持不住了,想辞职不干。可是犹豫了半个多月,我还是觉得离开这些孩子们我不放心,那感觉就像把自己的亲生儿女弃之不顾。哪怕我知道我不干了自会有人干,也许还会比我干得更好。是呀,当教师苦是苦点儿,难是难点儿,但真要不在乎贫穷和苦难了,剩下的就是无边的心灵富矿和无穷的职业乐趣了。因此,我一直坚持,一直努力,一直奋斗。

我很庆幸自己没有辞职,没有改行。受穷也罢,受累也罢,只要站在讲台上,只要坐在孩子们中间,听见他们的叽叽喳喳和欢声笑语,就像听到世上最美的音乐,我就能得到无穷无尽的快乐。

现在,不少人揶揄教师:“你们当教师的可真好,每天上那么两节课,一个月就是两千多。”不过,也有乡亲对我表示同情:“如今的孩子不是‘小皇帝’就是‘小公主’,批评不得教育不得,老师这活儿真是越来越没法干了!”我都笑而不答。

干了一辈子教师,吃亏沾光我早都不想了。教育是对人心灵的构建和再造,是贴近心灵、滋养心灵的职业,孩子们需要有人引导,职业责任感促使着我去呵护每个学生的生命和心灵,倘若不那样,我会很羞愧,很不安。

教师的工作是对学生心灵的耕耘,也是对自己心灵的重塑和储蓄。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背负别人的不屑,承受家人的误读,哪怕这种不屑和误读一背就是几年、十几年,也不应该放弃对孩子们心灵的引导。农民辛苦劳作的目的,不就是为了金黄的谷穗和丰硕的果实吗?他们会因为老天不下雨就不种地了吗?

有企盼就必须付出,有付出终有回报。

事实的确如此。不时会有以前的“捣蛋鬼”来学校感谢我,诉说自己以前对我的敢怒不敢言和现在发自内心的感念;每年春节,都会有那些已经成了博士、小老板的“旧部”来给我拜年,坐在炕头上和我热热乎乎地聊天、无拘无束地玩笑,那神情自然得就像懂事儿的孩子陪自家老人说话。

现在,我仍然骑着那辆破自行车在单位和家之间匆匆而行,春风吹乱我灰白的头发和我的心。

马上要退休了,回首来路,我无怨无悔;看看眼下,我非常安心。我知道,那些和我一样热爱教育而且比我年轻有为的同事们,会做出让乡亲们更满意的成绩,他们的学生会比我的学生更出色。

教育,让我接受了一辈子教育,让我的一生受益无穷。

(资料来源:http://www.zjhysyxx.com/dy/js/show.asp? id = 3029[2013-6-25])

小贴士

教师职业困惑诊断书

一、适应期的困惑

诊断:这一类困惑主要存在于初任教师。对于初任教师来说,如何适应一个原来并不熟悉的岗位,是首先面临的问题。

1995年以来,大家普遍意识到教学是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教学是一个专业,具有独特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巧,所以对于初任教师来说,如何去获得专业的技能或知识,是个难题,因此初任教师的适应期也会比较长。

处方:对于初任教师的困惑,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可以帮助他们迅速上岗,这种“以老带新”的方式应该是老教师一方面传递自己的经验,一方面让新教师将自己的想法渗透到教学当中,而不是对老教师的一切经验全盘接受,这样可以使新教师在他的岗位上获得一种新的发展,一种不同于他师傅的发展。另外可以采用与高校合作做课题的形式。在合作做课题、做实验的过程中,学校中比较有经验的教师可以与新教师一起探讨,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为教学一线的经验可以充实理论工作者的想法,理论工作者的思路也可以帮助一线教师调整想法。

二、可持续发展的困惑

诊断:这部分教师遇到的困惑是如何进一步在专业上实现跨越。比如,已经获得了相当职称的,除了职称以外,如何能使教学这个专业成为具有创造性的工作,能够不断适应新的发展,为自己提供新的经验与机会,对于这部分的教师来说,干了这么长时间之后,可能渐渐有点疲惫,可能在适应了工作后反而失去了新鲜感,觉得这种挑战已经逐渐地丧失,失去了明显的前进目标,而出现了无所适从的状况。这一类困惑主要存在于那些已经获得了相当资格,或者在工作岗位上工作了相当长的时间,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教师。

处方:对有一定资格的教师,解决困惑的主要方法是创造新的学习机会。学校可以采用进修、读研究生等培训方式,或是给予他们一些职务,换一个工作环境等行政手段,使他们获得另一种新鲜感与学习、发展的动力。利用高校与中、小学的联合,让中小学中已经有一定资格的教师有机会充电,学习一些新的专业知识,这种专业知识包括对原有学科知识的巩固与对新的专业知识的更新。这样的学习可以使教师获得将已有的经验深化和升华,并在新形势下滋生出新的主意与想法,来帮助自己及学校提升品位的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去学习研究生课程,让一些工作时间很长,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的教师,能从理论角度再来思考这些问题,会使其对原有的教学产生一种新的领悟,使其对今后的工作有一种全新的认识。

三、瓶颈期的困惑

诊断:对于老教师来说,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之后,渐渐逼近退休的年龄,很留恋教育这个岗位,但是在这个岗位上的时间已经不多,想要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与时间显然很难,许多人因而选择了得过且过的状态。另一方面,他们已经达到一定的教学高峰,又在学校具有一定的地位,但是在对不断出现的新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手段的接受与应用上却往往不如年轻教师,这种心理上的落差是很多老教师产生困惑的主要原因。

处方:解决老教师的困惑,关键在于怎样使他们的宝贵经验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为新教师提供某些可以利用的经验和资源。比如可以借鉴的教学方法。学校的领导给予他们认可,使他们看见自己多年的心血能发挥更大的价值,是他们的工作激情能够延续到退休以后的关键。每日可自行支配的时间很少,长时间的劳动一旦重复而没有突破的话,教师心理产生的厌倦与烦躁也就可以理解了。而且大部分教师既要承担家庭责任,又要承担工作的责任,压力是教师们对职业产生困惑的很大原因。

四、面对变化的教育与不变的评价的困惑

诊断:在倡导素质教育,不断进行教改、课改的今天,教师是否称职,是否优秀,依据什么来评定,教师的困惑,其实也是全社会的困惑。发表一两篇论文,是其专业知识的反映,但撰写论文与实际教学毕竟不是一回事,文章满天飞的写作高手,未必能站在讲台上教好一堂课。什么样的课才算好课,各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到底是什么,有什么差别,评价标准是否要考虑学校和学生的差异,评价中的“教学规范”和“教学中的突破与创新”如何区分,都是教师在变化中可能面对的困惑。

处方: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应作相应的转变,给教师“松绑”:把那些附加在教师工作上的条条框框统统除去,让教师轻轻松松地投入教育事业,给教师营造一个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就是说,对教师的评价,应从考分、论文等框框中走出来,多关心教学实绩,以利于教师更好地发挥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全社会也都应树立新的人才观,新的人才评价机制。

在一些学校的具体实践中,一些观念得到了认同:评价机会的均等,使每名教师都有机会在评优课或其他评比中脱颖而出;评价依据的真实,要保护教师教案的原创性与个性,对于有创新的教师可以酌情加分;形成性评价应多于总结性评价。现在,很多教师在得到不佳评价后很难再有机会弥补或修正;只是评优课上得好,平时上课马虎的教师也没有约束,所以学校可以形成一定的机制和做法,使教师平时的授课状况成为一项评价内容。

【注释】

[1]黄俊毅,沈华玉,胡潇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李晓波,李洪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37.

[3]Kreuter, E.A.& Hendler, H.M..Why career plateaus are healthy[J].The CPA Journal, 1993,63(10):80.

[4]James,W.C..Marketing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of career plateauing[J].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 in Management,2004,(4):201-205.

[5]张继安.教师能力发展中的高原现象[J].中小学管理,1992(5):16-17.

[6]章学云.中小学教师高原现象的研究评述[J].师资培训研究,2005,3:18-23.

[7]冬泉,张大均.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心理学阐释[J].中国教育学刊,2006(4):72-75.

[8]连榕,张明珠.教师成长中的“职业高原”现象之有效应对[J].教育评论,2005,3:25-27.

[9]徐长江,钟晨音.教师职业高原期的培养对策[J].天津教育,2005(2):39-40.

[10]宋智灵.教师职业高原现象探析[J].泰山学院学报,2007,29(1):109-111.

[11]王惠卿.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原因与对策分析[J].中国教师,2007(11):15.

[12]陈永明,钟启泉.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186-18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