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突出问题

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突出问题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总体上看,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阻碍因素很多,其中不乏诸如中职免费读书而高职学费偏贵、中职学生厌学现象较为普遍等外部原因,但更重要的瓶颈则在于培养目标定位不清、专业设置各自为政、招生模式自说自话等内部原因,亟须在体制机制上予以综合纠正,在顶层管理上进行系统化设计。

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带动中职教育的同步发展,其中一个原因是高职教育定位不清,导致了中高职教育衔接不畅的一系列问题。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生命线被掐紧,导致处于大发展中的中职和高职相互疏离,进而影响到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健全。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此,全力推进职教改革,积极尝试“对口单招”、“注册入学”、面向初中毕业生的“五年一贯制”、面向中职和高中毕业生的“3+2分段培养”等多种形式的中高职教育衔接。2012年,全国多个省(市)召开的年度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将构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纵向衔接、职业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横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列为职教改革的重中之重。

毫无疑问,高职与中职的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之一,是技能型人才类型和层次结构科学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高职、拉动中职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从创新改革的目的和制度设计的初衷看,中高职教育衔接本是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学生(家长)“三方共赢”的改革新政,实行中高职教育衔接理当是大势所趋。然而,从目前各地的实践来看,中高职教育衔接工作却并未出现预期的“火爆”,而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若即若离“两张皮”。具体表现为“冷热不均”现象明显,即中职“热”、高职“冷”,教师“热”、学生“冷”,开始“热”、后来“冷”,家长“热”、学生“冷”,等等。

从总体上看,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阻碍因素很多,其中不乏诸如中职免费读书而高职学费偏贵、中职学生厌学现象较为普遍等外部原因,但更重要的瓶颈则在于培养目标定位不清、专业设置各自为政、招生模式自说自话等内部原因,亟须在体制机制上予以综合纠正,在顶层管理上进行系统化设计。

一、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偏移

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构与基于工作过程理念的系统化课程开发,使得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得到进一步凸显,但中国传统的精英教育理念无形之中同化着高职教育的个性发展,部分院校定位模糊、特色难显,未能使职业技术等级的高层次得以充分体现。对于中职学生而言,高职的吸引力不仅在于获取大专学历,而且对高职院校的育人质量、就业质量寄予较高的期望。但现实中,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办学历史原因和师资瓶颈制约,并不具备举办高等学历教育的丰富经验,有些连基本的人才培养定位都模棱两可,甚至在专业技能训练方面还与中职学校出现“倒挂”现象。中职学生到了高职却学不到预期的知识和技能,就业质量也未见明显提高,“投入”与“产出”的匹配度不高,很多人便不愿意白掏这个“冤枉钱”。加之目前国家层面的职教“立交桥”尚未搭好,对那些读高职不是最终目标的学生来讲,也就没有多少吸引力,“反正也读不‘通’,读不到‘顶’,不如不读”。

二、人才培养层级衔接不畅

中职和高职本属于同一类型教育的两个不同层次,在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方面,高职均比中职高一层次。然而,由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大多基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考虑,使得其实践操作层面较难超过中职,甚至在某些课程领域重复办学,造成职业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分割所造成的中高职教育相互脱节,使得中职教育的基础作用很难发挥,高职教育的引领作用更难体现,双方的质量与效益均受到极大影响。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目的不仅是要提高第一线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而且是要把人的发展同自然与社会的发展协调起来,让人的高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即满足人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自我实现。

三、管理体制不够顺畅

从全国层面来看,高等职业教育是归属国家教育部高教司管理,中等职业教育是归属教育部职教司管理。从地方层面来看,中等职业教育实行由教育行政部门、劳动部门或行业管理的体制,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在经费投入等方面很少发挥其作用。职业教育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内部被强制的分割管理,缺乏统一调度,就会出现培养目标不一致、学制结构不规范、课程内容不统一等现象,只有建立“自主”、“开放”、“灵活”的管理体制,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行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四、衔接模式不够灵活

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各国推行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模式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国家确认普教与职教文凭等值的衔接模式;第二种是经过专门补习使学历达标衔接的模式;第三种是通过课程和大纲直接衔接的模式。可以说发达国家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为我国的中高职教育衔接发展提供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从我国已实行的五年制、对口入学、高职单招、自主招生,以及在试行的注册入学、分级制衔接模式来看,试行的模式都是以我国发达地区为主,而我国大部分地区实行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仍然以传统的衔接模式为主。缺乏内涵的衔接,单纯地注重形式上的承接,学制不统一,不同类型的中职生获取同一学历时间存在差异,也使高职教学很难在更大方面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不利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五、专业设置不够统一

虽然《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修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做好专业设置的衔接。眼下,中职高职学校之间专业设置“不对口”的现象比较普遍,已成阻碍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要因素。在2010年教育部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中职专业数由原来的270个增加到321个,其中新增专业85个,从原目录中删除专业22个。这些专业设置更多地强调适应市场需求,促进专业与区域产业、职业岗位对接。在具体操作中,各个学校还会突破这一框架进行一定的“创新”和“边缘化”,使得中职专业设置时新而庞杂,与时代更合拍、与市场更吻合。而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则始终执行着2004年12月的版本,全部目录共分19大类、78小类、532个专业,如果需要新设或更新专业,都有比较严格的论证审批限制。显然,中高职专业设置存在“各自为政”现象,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尚未形成统一的专业目录,中高职专业的名称、分类、要求等也都很不匹配,导致很多中职学生因在高职专业中找不到对口或相近专业而不能报考,被迫放弃升学选择。由此可见,它们在专业分类、专业名称、专业标准、专业要求等方面还是缺乏统一性和标准性。中等职业教育开设的专业较多,而高等职业教育开设专业相对比较少,使专业对口招生政策大打折扣,也使中职一些专业的学生很难找到对应或者相近专业的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学习,这样不利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此外,各中职学校在实际运作中也存在专业设置较混乱的情况,一味追随社会需求,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与随意性,缺少宏观调控与前瞻视角。

六、课程开发不够科学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从根本上仍属于学科中心型模式。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会出现学习内容的重复性,不但是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出现重复,而且很多的课程名称也是一样。在课时安排上的不科学,高职院校在理论课设置方面大多参照普通高校,文化课安排过多,就减少了专业课的课时。而在一般的中职学校都只设一年的基础文化课,甚至有的学校就没有开设,由于中职对文化基础课的要求较低导致中高职课程脱节。这样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学习在文化基础课学习上就很困难,就容易造成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脱节。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要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要突出职业性,在培养目标上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那么相应的,课程开发就要具备针对性,二者之间的侧重点不同,在中职阶段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而在高职阶段则重视综合能力的训练,培养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等。但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技能训练课时还是存在着不足,缺乏足够的实践能力,也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

七、技能训练存在脱节

在技能训练方面,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有相当一部分的高职院校在实习实训以及技能方面的培养没有达到高技能的特点。而中职学校在我国有二十几年的历史沉淀,尤其是一部分重点职业学校,在实习实训和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都具有良好竞争实力。因此衔接中,由于不少高职院校无论设备、师资,还是训练方法、实训管理,都存在明显的不足,有的甚至还不如中职学校,就造成了中高职技能训练课“倒挂”的现象。直接造成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技能衔接之路不够畅通。虽然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已经建立,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却没有形成各个行业的统一标准,对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不同层次的职业能力的认定以及晋升给予界定,从而造成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职业资格证书类型和层次无法衔接,高职学校对学生在中职教育阶段所获取的资格证书没有一个承认制度,这样中职毕业生就只是学历得到提升,而职业能力却无法得到认可。

八、师资队伍比较薄弱

我国的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而且教师的学历也在不断地提升。虽然从数量和学历上来看,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每年都在不断地增长,但是中高职教育衔接需要的是稳定、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双师型队伍,在理论上可以抓住重点、要点,在实践上可以做出示范,让学生很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由于我国的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也造成各个地区的师资队伍不平衡,因此要加大对不同地区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利用现有的资源加强教师的实践锻炼,积累经验,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和技能水平。

九、市场制度不规范

就业市场需要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职业技术人才,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许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中一味地追求高学历,许多的中高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就被排斥在“高门槛”外面,使中高职毕业生空有能力,却求职不成功,大大地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影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发展。

十、高职招考政策不够完善

高职教育应以中职毕业生为主要生源,以体现其“职业性”特点。然而,现阶段职业教育体系上下贯通不畅,高职教育生源基本上横向偏移到职教体系外的普通高中生源,使得中职教育陷于终结性教育境地,成为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当前,在高职生源严重萎缩的大势之下,高职自主招生、注册入学的呼声日高,但从近几年的试点情况看,高职入学的成绩“门槛”拆除以后,虽然能让一部分差生“顺利”入学,但这并不会引起更多学生“鱼贯而入”,相反却会在很大程度上损害高职的声誉和吸引力,导致很多学生“不敢来”、“不屑来”、“不好意思来”。因此,很多高职院校都会想方设法组织各种考试(笔试)或测试(面试),既防止鱼龙混杂,使生源质量下降,又维护了学校的声誉和品位。现实的问题是,如何才能科学、有效地组织好考试,让该来的来,不该来的不得进?由于目前中高职教学内容不一致、要求不一样,而高职院校普遍还沿用学科教育的教学方式和考评办法,专业技能考核不受重视,致使招考试题中文化课的比重高、难度大,未能体现职教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职学生的报考。

十一、衔接的“接口”窄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中职学校实现由终结性教育走向终身性教育的主要手段,是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接口”却局限较大,有待拓宽。如在衔接对象上,只局限于正规学校教育形式的衔接,而没有吸纳中职有深造需求的往届生;在衔接内容上,只限于中等与高等学历的衔接,而没有重视职业能力的衔接,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也体现不出中职与高职的差别;在衔接时间上,没能顾及到中职学生的顶岗实习因素,在讨论并落实具体“衔接”事项的关键时候,学生都不在学校,客观上也减少了中职学生的参与度;在衔接管理上,也较多地存在“刚性”过高而“柔性”不足的问题,在目标导向、学分制管理和弹性学制探索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综上所述,当前中职与高职之间难以顺畅衔接,不是我们的理念跟不上,也不是思想需要解放,根源在于缺乏系统化的顶层设计,这是当前发展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最终目标是打破目前各种层次、各种类型教育之间的屏障,构建以终身教育为特色、互相贯通、有机衔接融合的统一、开放、灵活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不仅仅是基于“学历嫁接”的教育层次上的简单衔接,更不是基于生源因素的应景之举。我们必须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年限、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系统化设计,这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灵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