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程目标衔接

课程目标衔接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中高职之间的沟通和衔接还存在许多不和谐因素,没有在真正意义上达到中高职的实质性、内涵式衔接,其中中高职的课程目标衔接就是值得关注的一方面,多年困扰着中高职的教育和人才培养。下面就中职和高职教育各种的课程目标及相互衔接问题,进行一些阐述。因此,课程目标的主要任务是实施专业实践技能的教育。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最为密切。

中高职教育承担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是我国教育中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部分。中高职院校毕业生一部分直接服务于生产第一线,另一部分通过不同途径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学习。目前,中高职之间的沟通和衔接还存在许多不和谐因素,没有在真正意义上达到中高职的实质性、内涵式衔接,其中中高职的课程目标衔接就是值得关注的一方面,多年困扰着中高职的教育和人才培养。下面就中职和高职教育各种的课程目标及相互衔接问题,进行一些阐述。

一、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要求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职教生应该具有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对新时期中职培养目标的分析,不难发现在中职课程目标设置上,作为一类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有必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有责任承担就业、升学双重任务,既要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的第一线培养实用性人才,又要为高一级学校特别是高等职业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一)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侧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随着企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实行集约化经营,劳动分工从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转变,就要求劳动者具备跨岗位的能力。要解决专业的定向性与未来职业(岗位)的不确定性的矛盾,学生唯有拓宽知识基础,掌握多项技能,增强就业适应能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二)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侧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职业教育以培养各行各业的高素质劳动者为主旨,毕业生中的大多数都直接走向社会,不再继续深造,所以实施就业与创业教育就更为重要。职业教育需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从业技能,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就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职业不断变更转移和自谋职业的能力。

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规定:“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为进入职业领域作准备的技术与职业教育,应为工作能力强、愉快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课程目标应该是:①使学习者获得某一领域内的若干职业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核心技能,使个人在选择职业时不至于受到限制,且能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从一个职业转到另一个职业;②中职课程目标同时应为初次就业包括自谋职业,及就业后的培训提供充分的专业准备;③课程目标应该包括在知识、技能和态度诸方面提供一个基础,以便在个人职业生涯中的任何时候能够接受继续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则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义务教育是普通教育的一个阶段。前面的规定充分说明普通教育要以培养公民的基本文化素质为目标,为其他各类教育和继续学习提供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要以培养理论型、研究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对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培养目标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其异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从属于“教育”这一上位概念的类属概念,都属教育的范畴。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但由于它们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课程目标的区别是很明显的,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专业性与基础性的区别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既要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业基础,又要为适应将来的就业提供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教育具有双重的培养目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职业教育的双重目标(学业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是并重的。职业教育虽也承担着提高受教育者的基本文化素质的任务,但由于受教育者的主要去向是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的操作岗位,故实施专业教育是主要培养目标(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将来能从事专业工作)。而普通教育以培养公民的基本文化素质为目标,为其他各类教育和继续学习提供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

2.实践性与理论性的区别

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以培养具备某一职业或岗位工作所需要的技术能力为目标,应是教育与实际的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为生产和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的应用型的技术、技艺人才和管理人才。在人才规格上,要使学生既能动手、又能动脑;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技能;既有学历证书,又有职业资格证书;具有复合型人才的特征,以适应生产一线职业岗位人员知识技能结构多样化的需要。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职业教育中的双重能力(理论、实践)也不是并重的。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以培养一线工作岗位上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为主,要求在一定理论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加强受教育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强化受教育者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熟练使用生产资料的能力。因此,课程目标的主要任务是实施专业实践技能的教育。而普通教育是以培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为目标。

3.实用性与通用性的区别

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最为密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23条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二部分也指出:“推进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职业教育应该始终处于动态之中,通过校、企结合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与企业、服务、科研单位建立广泛的联系,及时把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技术、新成果和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等信息反映到教育教学中来,同时把学校的科研成果、人才信息传递出去,推广出去,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二、高职教育课程目标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在我国目前表述最为完整的当属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该文件指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社会的高级人才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强调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严密性,强调其理论形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利用已经发现的规律、定理为经济社会提供直接服务。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目标应服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为社会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而且,高职教育的课程目标应与时俱进。面对新时期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新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承担起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需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加快改革与发展,提升服务能力,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新使命。这是由于目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人才的培养无法满足需求:一方面表现在转型升级中缺乏大量的技能型和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在整个人才培养结构中,技能型人才所占的比例较低。因此必须将培养更大规模和更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作为建立现代高职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根据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好人才和智力支撑。这就必须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进行调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显然,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由过去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调整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正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书记苏志刚在《校企对接,系统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报告中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特征所诠释的: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有较强的现场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有高端的职业资格证书、较高的薪资水平。

三、中高职课程目标的衔接

中高职课程目标的衔接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是实现中高职学生两个阶段,即理论学习和技能连续性的关键环节,也是完成中高职两个阶段人才培养顺利过渡的节点。

(一)中高职课程目标衔接的必要性

中高职课程目标的衔接关系到中高职教育衔接中的各个方面,包括课程体系和教材、教学过程、评价机制和行业指导等诸多方面。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体现在:

1.课程目标衔接是中高课程衔接的核心

中高职课程目标衔接是实现中高职培养目标以及职业教育培养质量的保障,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由于学校办学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如师资、课程、管理体系等,而在些要素中,处于核心的是课程,所有办学要素均以课程为核心而展开的。课程衔接与其他各方面的衔接都有一定的能动关系,而课程目标又是关键所在。它与课程内容衔接、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都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上连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下接教材和教学活动等。由于课程是专业设置的微观体现与教学依据,是培养目标实现的载体,是构成课程体系的要素,因此课程目标的确立和理顺在整个中高职课程设置、专业建设中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有助于中高职升学衔接,也将规定中高职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过程,促进中高职教师的培养和建设。所以,中高职课程目标的有机衔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他方面的衔接,关系到整个中高职教育的顺利衔接。

2.课程目标衔接有助于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能顺利学习

国家在政策上对中职“对口入学”给予了鼓励和支持,并鼓励高职院校优先对口招生中职毕业生。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的途径正在逐渐畅通,而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能否顺利学习,课程衔接很重要,课程目标是关键所在。由于课程目标是学校对学生学习内容设计和规划的指南,在知识、技能的传授中发挥着方向盘的作用。从中职学生升学的角度看,中职课程是中职学生进入高职学习的基础,高职课程的设计和规划要以中职课程为起点,中职和高职通过课程的有机衔接使中职学生顺利进入高职阶段学习。而中高职课程目标的衔接能够有效避免目前中高职教育课程内容重复、脱节等问题,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学习奠定基础。

3.课程目标衔接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的关键

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界的共识,并已经在实践层面展开。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通过职业资格鉴定考核,对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进行科学考核与评价,以确定其是否具有从事该职业的资格。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是五个等级的衔接性体系,从低级到高级分别为国家职业资格五级、四级、三级、二级、一级,分别对应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术师、高级技师。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对应的知识与技能要求不同,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递进的过程。中高职学生毕业时应分别获得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和三级资格证书。而获得职业资格证书需要建立在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的基础上,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及深的发展过程,课程目标就是专业理论和知识、技能结构的指南针,中高职阶段课程目标的衔接是实现两个阶段学习和技能提升能否实现连续性和顺利过渡的关键所在。

(二)中高职课程目标衔接的途径

教育部门对中职和高职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都有了比较明确的界定,在两者的彼此衔接上,笔者认为要注重如下几方面:1.课程目标的衔接要符合各自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

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专业培养目标为中高职教育课程目标的确定提供了方向和依据。2011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09]号)进一步明确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初、中级技能,旨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技能型”是对中职培养目标的定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则定位于“高端技能型人才”。“技能型”是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功能特点,而“高端”体现了高职与中职在技能层次上的差异,这种差异要在课程目标中有所体现。此外,《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中对专业(技能)方向、对应职业(工种)以及继续学习专业进行了简要描述,为中职课程目标的确定提供了指导。相对中职而言,《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2004)》中的内容较为全面,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核心技能、专业核心课程等。其中,专业培养目标的描述是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和参考。如高职高专对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培养掌握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的市场营销实践能力,在工商企业或相关行业从事营销业务及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教育的课程目标要在符合各自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加强与中职教育的沟通衔接,体现出与中职教育课程目标的承接、延续。

2.通过岗位层次、职业能力层次和职业资格证书等级的衔接实现中高职课程目标的衔接

中高职教育要根据不同教育层次面向的岗位层次以及岗位的职业能力、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实现课程目标的衔接。岗位层次定位是中高职课程目标衔接的起点,只有明确了中高职教育所面向的岗位层次,才能进一步通过分析岗位的工作任务确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不同的教育层次所面向的岗位是有层次差别的。如市场营销专业,中职教育面向的岗位主要有市场调研员、客服专员、电话销售代表和市场助理等;而高职教育主要面向市场监督、客服经理、区域经理和策划专员等岗位。

根据中高职教育层次对应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实现二者在课程目标上的层次衔接。中高职教育的课程目标都具有职业性,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存在着层次差异,高职教育的职业能力水平应高于中职、体现出职业能力水平递进的特点。中职就教育的课程目标要以中职教育层次对应的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为基础,注重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高职教育的课程目标要突出高职教育层次所面向的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3.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对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实现中高职教育课程目标在纵向上的衔接

中职教育对应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具体要求是能够熟练应用基本技能独立完成本职业的常规工作;并在特定情况下,能够运用专门技能完成较为复杂的工作;能够与他人进行合作。高职教育对应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具体要求是能够熟练运用基本技能和专门技能完成较为复杂的工作,包括完成部分非常规性工作;能够独立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指导他人进行工作或协助培训一般操作人员。中高职教育要分别将国家职业标准中对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和三级的相关要求融入到课程目标中,使中高职教育课程目标既有所侧重,又实现纵向衔接。

(三)中高职课程目标衔接突出问题

中高职课程目标如果不能良好对接,对中高职教育的影响是很大的,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出现重复、知识结构不合理、重点难点混乱等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文化基础课内容缺乏衔接

由于中高职课程目标衔接不好,导致中高职两阶段的文化基础课程内容缺乏衔接。文化基础课程主要是为学生以后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职业技能做准备。通过对这类课程的学习,中职生能够积累进入高职院校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由于中高职阶段的课程目标没有良好衔接,一些中职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往往发现自己的文化基础偏窄,不能满足在高职阶段学习的需要。由于中职侧重于对学生进行职业基本操作规范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培养,对于文化基础课多只遵循“够用”的原则。而高职的文化基础课程内容普遍以普通高中所学知识为起点,导致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对高职阶段的文化课学习普遍感到困难。对口升学的高职学生,大多认为高职的文化课与中职不衔接的现象比较严重,高职偏难。部分高职院校文化课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在中职没有学过或只是简单地学过一点。对近三届应用电子专业的对口单招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由于中职降低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中职学校数学、英语、物理课时不足,导致中职生文化基础薄弱,适应不了高职的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课程的要求。以数学教学为例,高职数学课程主要内容是微积分和导数部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极限理论知识,而中职生几乎没有学过这部分内容。

2.中高职专业课程内容重复率较高

由于中高职课程目标衔接脱节,中高职相同或相似专业课程存在课程内容重复的现象。中高职作为不同层次的教育,二者的课程内容在深度、难度和能力要求上是有区别的。部分中高职院校在相同或相似科目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没有本质区别,甚至选用相同或水平相近的教材进行教学,导致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专业课内容与中职课程内容重复。而中高职课程内容重复的一个现实影响因素是高职生生源素质的差异。一些高职院校按普高毕业生设计教学计划,中职对口专业的毕业生升入高职后,许多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出现重复,重复率甚至超过60%以上。据湖南有关统计,中、高职院校同一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复率高达30%以上。这种课程内容的重复率,不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

3.中高职教育层次和职业资格证书等级不完全匹配

中高职的课程目标包括了技能目标,因此两个阶段的课程不衔接直接影响职业资格等级的匹配。根据我国职业资格等级的相关要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应使学生的职业能力达到国家职业资格的四级和三级。但是,一些职业学校对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等级要求往往低于相应教育层次的要求,很多职业院校学生毕业时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与教育层次不匹配,没有达到相应的职业能力要求。未能体现应有的进阶式等级关系。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中职阶段要求学生取得“数控机床操作工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数控机床装调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维修电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等,部分高职院校要求的职业资格证书与中职衔接不上,有些在中职阶段已获得了高级证书,安排的职业资格技能训练内容重复,造成教学资源和时间的浪费。这种脱节的原因之一是中高职课程目标之间没有实现有效衔接,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缺乏以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作为纽带的衔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