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勤学好问,成就一生

勤学好问,成就一生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人只有勤学好问,才能成就一生。当然,要说到勤学好问的人,那就不能不提提孔子啦!当然,对于这一点,孔子也是如此来要求自己的。孔子尚能如此勤学好问,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这样做呢?《弟子规》教导我们,学习时,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要学会虚心向他人请教,只有勤学好问,才可能拥有好的成绩。《弟子规》教导大家,面对学习中不懂的地方,勤学好问,才能有所收获。

一个人想要学有所成,仅仅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还不够,拥有良好的学习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中,我们会遇到许多难题,什么样的学习态度才是有利于成功的呢?当然,关于这一点,《弟子规》中也给我们做了明确的指示。《弟子规》指出:“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它的意思是说,读书时,遇到有疑问的地方,自己又无法解决的话,就要用笔把问题记下来。向他人请教,一定要得到正确的答案才可以。

在古人看来,读书学习重在答疑解难,对于那些心存疑问的地方,如果不能够得到正确的答案,就一定要请教他人,直到找到正确的答案才能放过。当然,现在读书的条件好多了,不懂的地方,我们可以请教老师与同学,或上网寻找答案。然而,无论采用哪种途径,虚心向他人求教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只有勤学好问,才能成就一生。当然,要说到勤学好问的人,那就不能不提提孔子啦!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称他为圣人,然而,生活中,他却依然能够做到勤学好问。有一次,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的祭祖典礼。然而,他一进入庙中,就开始向周围的人问这问那的,几乎每一件事情都问到了。

当时,旁边就有人讥笑他说:“谁说孔子学问渊博,进庙里什么都问?这样的人难道是懂得礼仪的吗?”于是,也有一些人便在私下里议论开了,孔子听到以后,回答道:“对于那些不明白的事情,每事必问,这些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

孔圉是卫国大夫,一生谦虚为人,聪明好学。在他死后,卫国国君为了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而赐他一个“文公”称号,后人也就尊称他为孔文子。对于这一点,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明白,便问师傅这样称呼的原因,孔子便告诉他,因为孔圉一生聪明而好学,还能够不耻下问,所以才能以“文公”来称呼他。当然,对于这一点,孔子也是如此来要求自己的。

在这个案例中,孔子被人尊称为孔圣人,在别人心目中他应该是无所不知的。然而,他进入太庙以后,却依然向周围的人问东问西。他这样的行为,招来旁边的人讥笑,认为他是什么都不懂的人,怎么能够称得上懂礼仪呢?然而,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并非天生什么都知道,只有不断地向别人请教,才能让自己的知识更加丰富。孔子尚能如此勤学好问,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这样做呢?

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读书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有疑惑的地方,总会认为去问别人的话会遭人耻笑。于是,索性什么都不问,或是不懂装懂,时间一长,自然也就留存下许多不懂的地方,慢慢地也就跟不上同学们的进度了。其实,这样的想法并不正确。《弟子规》教导我们,学习时,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要学会虚心向他人请教,只有勤学好问,才可能拥有好的成绩。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呢?

1.学习时,要保持积极心态,不懂的地方要标记出来

古人学习,除了要求眼到、心到、口到之外,还要求手动。也就是说,在读书的时候,还要做到动手,把学习过程中所遇到好的地方或是心得体会、疑难问题,都要做明确的标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经过手写一遍,不仅可以更快地掌握书中的知识,同时,那些不懂的地方集中起来,更容易记住,也便于解决。

2.不懂的地方,要学会及时请教他人,方能答疑解惑

学习的目的,重在解决那些不懂的地方,才能把它变成你的知识。当然,对于那些不懂的地方,可以自己先查资料解决,实在不行的话,就需要虚心向他人请教。生活中,也有一些人总认为这么简单的问题,如果去问别人的话,可能会被他人耻笑。其实,只有把书本上的东西,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才是最重要的。正如孔子所言,有谁天生什么都会呢,无论通过什么途径知道了,才是最关键的。

《弟子规》教导大家,面对学习中不懂的地方,勤学好问,才能有所收获。荀子说:“知而好问,然后能才。”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再聪明,也要做到勤学好问,才能成才。对于我们大家也一样,无论你的头脑再聪明,如果不善于学习,也不懂得向他人请教的话,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大的学问。因而,如果你也要想要拥有好的成绩,从现在起,做一个勤学好问的年轻人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