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蒲松龄妙笔记地震

蒲松龄妙笔记地震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地震》,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此当与地震时男妇两忘者,同一情状也。文章开头,蒲松龄首先准确地交代了地震发生的时间:“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正如蒲松龄所写,地震发生之初,众人无不“相顾失色”,一时无所适从。“久之”二字,真实地反映了蒲松龄生活的那个时代,人们对地震灾害的无知。

蒲 泽

蒲松龄

地震是大自然带给人类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灾难。有史料记载的7级以上地震,在我国就发生过79次之多。在历代正史、野史、地方史志及文人的笔记、随笔中,都留下过大量有关地震的记述,其中不乏精彩的文字。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地震》,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

原文如下: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有邑人妇,夜起溲溺,回则狼衔其子。妇急与狼争。狼一缓颊,妇夺儿出,携抱中。狼蹲不去。妇大号。邻人奔集,狼乃去。妇惊定作喜,指天画地,述狼衔儿状,己夺儿状。良久,忽悟一身未着寸缕,乃奔。此当与地震时男妇两忘者,同一情状也。人之惶急无谋,一何可笑!

译文:

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山东郯城莒县发生强烈地震。当时,我恰好在稷下做客,正和我的表兄李笃之点着蜡烛喝酒。忽然听见有像打雷一样的声音,从东南方传来,向西北方而去。大家都很觉得害怕和诧异,不知道其中的缘故。一会儿,茶几、桌子等家具都颠簸摇晃,酒杯也倒了;屋中的梁柱都发出折断的声音。我们互相看着都大惊失色。过了好久,才知道是地震了,大家急忙跑到外面。看见楼阁房屋一会儿低下去一会儿又直起来;围墙倾倒房屋垮塌的声音和小孩子、女人哀号的声音,喧哗得像水沸腾了一样。人眩晕得不能站立,只能坐在地上随着地面转动翻腾。河水翻腾出岸边一丈多远,满城到处是鸡和狗的叫声。过了一个时辰,才开始稍稍安定下来。再看街上,男男女女裸着身体聚在一起互相谈论(这件事情),忘记了自已没有穿衣服。后来,听说有个地方井塌了不能打水;某家房子的南面和北面居然换了位置;栖霞山裂开了;沂水河塌陷出一个大的洞穴,有好几亩宽。这真是少有的奇异灾变啊!

临淄当地有一妇人,夜里起来上厕所,回来时发现狼把她的孩子叼走了,妇人急忙上前与狼争夺,狼稍稍一松嘴,妇人就把孩子夺回来了,紧紧抱在怀中。那只狼却蹲在地上不肯离去。妇人大声地号叫起来,邻居们都跑着聚集过来,狼才离去。妇人惊骇的心情安定下来,心中感到很幸运,指天画地叙述狼把孩子叼走时的情况以及自己争夺孩子的情形。说了很久,忽然意识到自己一丝不挂,于是急奔入室。这与地震时男女都忘记(自己没有穿衣服)的情况是一样。人在惶恐时束手无策,是多么的可笑啊!

清康熙七年,以山东郯城为中心发生了8.5级地震。据《客舍偶闻》记载:“山西、陕西、江西、福建、湖广诸省同时并震”。地震发生时,蒲松龄正在临淄其表兄李笃之家做客,因而亲历了这次地震,以上就是他对这次地震的真实记述。

蒲松龄的文章,素以文字简约、层次分明、叙事委婉生动见长。《地震》篇可称得上是这一特点的典型代表作。《地震》全文不足300字,在《聊斋志异》中虽是一篇不起眼的短文,但对康熙七年郯城地震的描述却精细入微、声情并茂,读之如临其境。

文章开头,蒲松龄首先准确地交代了地震发生的时间:“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继而写道:“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这明确地告诉读者,此次事件纯系亲历,并非道听途说。接下来他先是描绘了地震前的异兆:“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紧接着又描摹了众人对这一“非常之奇变”的反应:“众骇异,不解其故。”对这次地震前兆的描写,他采取了由远及近、由听觉到视觉的顺序,既合情又合理。

经历过唐山大地震或类似的大规模强震的人们,都深知从感受到地震的前兆到强震的发生,间隔时间是很短暂的。蒲松龄用“俄而”两字来表现时间的短暂,实在是再确切不过了。接下来是他亲眼目睹的初震景象:“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

在一场巨变突然降临之时,人们的反应往往滞后,惊慌失措,势所必然。正如蒲松龄所写,地震发生之初,众人无不“相顾失色”,一时无所适从。只有在经过一番思索、判断之后,才恍然大悟,即“久之,方知地震”;然后便“各疾趋出”。“久之”二字,真实地反映了蒲松龄生活的那个时代,人们对地震灾害的无知。

当强震到来之时,蒲松龄已经率先离开了“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的房舍,跑到了大街上。下面记述的就是他在第一时间的所见、所闻、所感:“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听到“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感到“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这样真实鲜活的描写,若非亲历是写不出来的。接下来他用“河水倾泼丈余”六字,更形象地向人们交代了这次地震的强烈程度。在如此强烈的自然巨变面前,惊慌失措的人们“儿啼女号,喧如鼎沸”,山崩地裂吓得“鸡鸣犬吠满城中”,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对这一波地震的持续时间,他也作了准确交代:“逾一时许,始稍定。”“一时许”,指的是一个时辰,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当然,对于那些被地震从梦中惊醒而匆忙逃命的群众来说,是顾不上留意地震时间的。但蒲松龄不同,他既是一位有心人,也是在当时少有的清醒地感受了地震全过程的人,所以他对这次地震持续时间的记述是准确的。从文学的角度看,《聊斋志异·地震》不失为一篇精彩的好作品;而从存史的角度说,《聊斋志异·地震》更是一份难得的真实记载郯城地震的好史料。

一般情况下,记述地震灾害,写到“逾一时许,始稍定”,从史料的角度来看也就够全面了。但蒲松龄毕竟是“高人一等”的记事高手,他在文章中不仅对地震的自然现象描述得细致入微,更注重观察和描绘事件中人们的情态世相。他写道:“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仅用了18字就把地震中“人之惶急无谋”勾画得淋漓尽致。当时,地震发生在戌时,相当于晚上7—9点。在那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代,这一时间段,许多人也许已经进入梦乡见“周公”去了。且地震发生在农历六月,这个月份的临淄正处于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在那个时代,受当地生活条件和习惯的影响,许多人睡觉是不穿衣服的。再者,地震发生后,人们忙于逃生,很少有人会顾得上穿衣,自然就会出现“男女裸聚”的戏剧性场面了。

在写完亲历事件之后,蒲松龄并未就此搁笔,他还搜集了一组有关这次地震灾害的间接见闻:“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最后,他仅用8个字便对这次地震进行了高度的概括:“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蒲松龄毕竟是一位不同凡响的“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小说家,所以他并不满足于将事件的过程记述清楚,而更注重对人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的描述。为了衬托地震中因人慌无智而“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的真实性和必然性,蒲松龄还巧妙地在文尾附记了一则“邑人妇狼口夺子”的精彩故事,这就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对于发生在清康熙七年的郯城大地震,除了蒲松龄之外,《郯城县志》《淄川县志》以及王渔洋的《池北偶谈》都有过记述,但这些文字与《聊斋志异·地震》相比,无论是在史料性、思想性和艺术性诸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