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万变不离其宗

万变不离其宗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我始终认为,万变不离其宗,语文姓“语”,语文的多元功能和多重目标决定语文教学要抓住教材个性,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发挥多功能作用,多方面地培养学生的素养,以达到“教文育人”的综合效益。这个设计既调动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巧妙地渗透了排比句的知识,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傣族人民泼水节的美好寓意。

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自百年前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一直认识不一,众说纷纭。作为语文教师,从教26年来,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始终在思考和探索这个问题。语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语文不但有鲜明的工具属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属性。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因此二者不能割裂,更不能偏废,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

一、小学语文教学应当突出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促进儿童学习语文时,口耳手脑并用,知情意行统一,积淀语文素养

自工作以来,我历经了两期课改,使用了三个版本的语文教材,积极地投入了语文教学的改革,身边语文改革的新名词也层出不穷。但我始终认为,万变不离其宗,语文姓“语”,语文的多元功能和多重目标决定语文教学要抓住教材个性,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发挥多功能作用,多方面地培养学生的素养,以达到“教文育人”的综合效益。

小学语文教学应在语言环境中,即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符合学生年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汉语知识,并创设语境,帮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自觉运用所学的知识表情达意,提高语用能力。

在小学课本中,写人记事的文章有很多。《泼水节的怀念》一课,所记叙的事情离学生较远,所蕴含的情感,学生不易理解。如何深入浅出,通过课文的学习,不只是让学生了解一个故事,认识一个人物,而是在学习知识和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表达能力,领悟文章的主旨呢?可以从语文学科的性质着眼,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着眼,思考教学设计。新课伊始,通过观看欢乐泼水节的组照,聆听由老师从课文中选取的语句组成的解说词,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感受泼水节的盛大场面和欢乐气氛。接着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小节,体会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水寄托着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祝福。抓住文中“泼到人身上,会得到最大的幸福”的语句进行拓展说话练习:这样吉祥的水泼到老年人身上、青年人身上、小朋友身上,会得到怎样的祝福?这个设计既调动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巧妙地渗透了排比句的知识,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傣族人民泼水节的美好寓意。在深入学文后,再读课文第二小节,让学生结合学文的感悟写一写:那轻轻流淌着的是 _____,是 _____ ,是_____ 。提示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写3个短句,把最重要的一个放在最后写。有的学生写道:“那轻轻流淌着的是一片片红艳艳的凤凰花瓣,是一串串清脆爽朗的笑声,是一份份真诚美好的祝愿。”排比句的运用水到渠成,升华了课文的主题,使学生体悟到了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怀念之情。

教材中科普一类的文章如果把握不妥,就容易上成自然常识课。设计教学时,若多从语言训练的角度思考,多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课堂就不乏语文味。《用冰点火》一课主要讲了身陷困境的比尔博士巧妙地将冰块磨成凸透镜,利用光的折射原理,用冰引“光”,点燃枯枝,在荒岛上燃起熊熊烈火,最终使自己得到营救。学生读懂课文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问题,如果你和小伙伴在做游戏时,出现了下面的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1)你不小心把同学的乒乓球扔进了一个小洞里,洞口太小,你无法用手去拿。

(2)你不小心把同学的乒乓球弄瘪了。

请同桌两位同学选择感兴趣的一种情况,运用课文中的“思忖”“仿佛一道灵光闪过”“立即”“终于”“如愿以偿”等词,模仿4、5小节的写法说一说自己会怎么想,怎么做。

这一说话练习设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学生自然地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来解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由于有课文的表达方式效仿,大多数学生能运用提供的词语,围绕一个意思,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说清楚,少数学生还能运用平时积累的词语,使表达更生动具体。

语文教学,就是要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与语文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力求做到水乳交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使学生思想上受教育,感情上受熏陶,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开放语文教育空间,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思想认识和能力

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课程活动中的“学得”,也要关注学生在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中的“习得”,因此我努力做到五结合,把学生领进大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一将语文课程活动与其他课程活动结合起来,如:结合自然课,老师教学生种植小植物,养蚕宝宝、小蝌蚪,指导学生学写观察日记。二将课内学习与课外的语言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如:学习课文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搜集、整合资料,制作知识卡片,办手抄小报;借助阅读积累,编写小剧本,表演课本剧,在编剧、表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合作精神。三将语文学习与校外活动结合起来,如结合少先队的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做小调查,尝试写研究报告,做小记者,进行人物专访,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锻炼交际能力、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四将语文学习与服务生活结合起来。如:为学校的义卖活动设计海报,为学校、班级管理写建议信,写表扬信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等。五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培养读书嗜好,做到精读、博览相辅相成。

在多渠道的语文学习活动中,促使学生由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为接受性、体验性、研究性结合的学习方式,加强了人际交流,提高了语言感受、运用能力和思想认识。

深度领会课标 提高语用能力

前不久,聆听了中学特级教师步根海老师的“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的专题报告,使我对“二期课改”的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语文学科性质与课程标准之间建立了明晰的关联度,对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有了深刻的思考。

步老师谈到了三个淡化:淡化知识、淡化文体和淡化训练。

课程标准“试行稿”关于汉语知识的学习有这样的表述:“汉语知识的学习不求系统,而是让学生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重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听讲座,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度的理解。这一表述至少提供了三个信息:一是仍然要学习语言知识,但必须从中小学生的实际出发,要考虑到学生的已有能力和接受程度,要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要“随文学习”,而不是概念的演绎;二是“不求系统”,也就是不要把大学生中文系要学的汉语的系统知识全都下放到中小学,而是根据需要,为“我”所用;三是以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为目的,中小学语文学习是以语言运用为目的,而不是以语言运用规律的研究为主,因而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必须重视语言环境。要“适度”“有用”,就是希望不要多纠缠于概念,而是要把学生无意识学会的语法,转化为自觉运用语言规范来进行语言实践。

新课标的这一表述恰好体现了语文的实践性与应用性。这也引发了我的思考:要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在备课前,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哪些知识是“适度”“有用”的;二是这些知识怎样与文本的学习结合在一起;三是教学过程中怎样渗透这些知识,怎样在渗透的过程中激活学生内在的语言潜能,让他们由无意识转向有意识。

从语文课程来说,“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充分关注并发掘学生的语言潜能,要引导学生通过已知来认识未知,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唤醒沉睡的记忆,不断地探求、体验、感受、认识新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有课程意识,要使语文课程适应学生的发展。

步老师的讲座,使我清晰地认识到要落实课程标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突破要点之一,是在目标定位时要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发展点,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教学计划的完成——一堂课,一个阶段的课,都要注意到学生的已知和未知,要将学生的昨天、今天、明天结合在一起,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合一的角度来考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调整教学思路,及时捕捉、处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使课堂教学产生真正的效益。

语文课堂教学的突破要点之二,是要把静态的分析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化为动态的、以学生的体验、感受为主的教学模式。静态分析,就是只着眼于对文本内容肢解,包括字、词、句、段、篇的分析和写作手法、语言特点的理解、归纳,满足于回答三个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训练也是依据分析来演绎的。有几篇文章作一点这样的分析也未尝不可,但是每篇文章都是这样慢问细析,学生能获得什么?他们的兴趣又怎么持久?语文课堂教学不能随意地肢解课文,也不能变成知识概念的演绎,而是要让学生在主动、独立自主的探求实践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这就是动态的体验与感受。

而要做到“动态”,就必须给学生以沉浸、体验、感悟、思辨的过程。沉浸,就是要让学生进入文本,这个阶段,不必急于归纳中心、把握情感,而是要在阅读过程中有所心动,形成一个大体的感觉;体验,就是依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包括生活的积累、知识积累和思想认识水平,从具体的语言中体会到文本的内涵,或产生共鸣,或产生疑惑;感悟,是指经过共鸣、生疑、探求以后,明白一些道理——包括知识的道理和思想内容上的道理,形成自己的见解;思辨,是指能在一定积累之后,上升到理性高度来认识,能辨别是非优劣。

要使学生能够动态地体验、感受,就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要及时地给学生以点拨和指导,要用教师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学生,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求精神,要鼓励学生形成独立的见解。

语文课堂教学的突破要点之三,是要把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以单项训练为主,转化为以阅读为基础,以表达能力的提高为外显标志的听说读写能力整合发展。以阅读为基础,指的是语文课堂教学应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为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识、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在阅读过程中增加文化积淀,提高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以表达能力的提高为外显标志,指的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既要有“心有所动而口不能言”的阶段,又要有随时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的阶段。要在表达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吸收典范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思维能力,提升思想水平。听说读写能力整合发展,是母语学习的基本规律,虽然在某一阶段,可以以提高某一能力(如阅读能力)为主,但就能力发展规律来说,应是听说读写能力整合发展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只有牢记语文学科的性质,正确解读课标,才能更新观念,把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语文,切实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使每堂语文课都成为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基石。

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

语文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学科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掌握听说读写的本领。而培养这项能力的重要途径应该是个体主动参与的语文实践。只有通过大量的说话和写作实践,才能有效获得书面和口头表达的能力。我在教学中,通过以下途径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学会搜集资料,制作知识小卡片

新的《上海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高年级的学生做到: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获取资料。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提问和搜集资料的机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实践中学会搜集资料、整合资料。如:在学《鱼雷快艇的秘密》时,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什么是鱼雷?”“鱼雷快艇与水翼鱼雷艇有什么不同?”“鱼雷快艇在海战中曾发挥过什么作用?”“还有哪些海上军事武器?”等,再引导学生通过图书、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信息渠道搜集资料,在班级里交流,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搜集资料,还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同时扩充了课外知识。

又如,结合学习《盐的世界》一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围绕“盐”提问,并鼓励学生自己去探寻答案,制作成知识小卡片,参加班级组织的“盐的知识知多少?”知识卡片展。既然是知识小卡片,就要围绕一个问题,介绍有关知识,知识要准确,语句要简洁。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难度。首先,学生要围绕问题查找到相关资料,其次要读懂理解,然后摘取能说明问题的关键语句,有时还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组织语句。为了形象、直观地说明问题,学生还根据相关内容配上了插图,极富个性。学生制作的知识小卡片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短小精悍、色彩艳丽。如:“海水为什么是咸的?”“人的生命为什么离不开盐?”“盐有哪些分类?”“为什么加盐能防止食物腐败?”“为什么少盐益寿?”“为什伤口碰到咸的东西会格外痛?”“人体缺盐的好处”“为什么海水不易结冰?”“盐有腐蚀作用吗?”……制作知识小卡片,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

二、借助阅读积累,编写小剧本

在小学生的课本及课外读物中有许多情节生动、文辞优美、寓意深刻的故事,这些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我利用这些信手拈来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编写小剧本,在创作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模仿在小学生的语言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编写小剧本之前,我先出示几篇范例,让学生阅读,使他们认识剧本的基本格式,再组织讨论把故事编写成剧本的注意点。以《我要的是葫芦》为例,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幕启时场上的背景。

时间:从前;地点:院子里;人物:种葫芦的人、邻居

幕启:一个模拟的葫芦藤,种葫芦的人正在欣赏白白的葫芦花。

角色对话,应把角色提前,然后点上冒号,不加引号,将角色的对白分别写在后面,角色的神情、语气及动作可以夹注在括号里。

例:种葫芦的人〔自言自语地〕:啊,多漂亮的葫芦花呀,小小的白白的,过几天就可以结葫芦了。

邻居:花开得多,不等于结的葫芦多,你还要好好管理。

(数天后)

种葫芦的人〔大声叫喊〕:呀,小葫芦长出来了!小葫芦长出来了!

然后师生合作,共同编写一个小剧本,待学生掌握了剧本的格式后,放手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故事编写剧本并组织评选优秀剧本。同学们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优秀剧本自由组合,进行编排,参加班级的展演。

由于编写的素材是学生喜欢的,又有范例引导,学生的创作欲望强烈,编写的剧本内容丰富,有寓言故事鹬蚌相争》《狐假虎威》,有历史故事《田忌赛马》《戚继光怒斥舅舅》,有童话故事《丑小鸭》《白雪公主》,有民间故事《阿凡提》,还有名人故事《我们要得一百一十分》等。学生在编排的过程中,更是发挥了创造潜能,编写的剧本虽是以成型的故事为依据,但学生并没有拘泥于现成的语言材料,在符合故事情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再创造,添加了人物独白、对话、神态和动作。如《丑小鸭》中,当丑小鸭透过镜子似的湖面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白天鹅时,一位学生添加了独白:“啊? 真不敢相信,这难道是我吗? 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我不再是丑小鸭了,我长成了一只漂亮的白天鹅!”三句话反映了丑小鸭又惊又喜的心情。为了增添趣味性和真实感,同学们自做头饰和道具、自画背景、还有的配背景音乐,渲染气氛。表演时,声情并茂,动作得体,不仅再现了故事情节,还通过极富个性的神态、语言、动作表现出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对主人公喜爱、同情、敬佩等情感。如在《丑小鸭》中,学生编了一段欢快的天鹅舞,把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的欣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编剧、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主性、创造性,学会了团结合作,同时,也收获了创作带来的喜悦。

三、深入生活,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近期,学校大队部号召队员围绕少先队员十个道德好习惯,积极参加探究性小课题实验。我借此机会,指导学生深入生活调查,鼓励他们写研究报告。根据本班学生活泼好动、自制力弱的特点,同学们确定了以“遵守规则有必要吗?”作为研究课题。每个同学都做了两项调查:一是采访父母或其他人,调查从事不同职业的人怎样看待规则?并记下有说服力的事例。二是采访不同年级的小学生,调查他们怎样看待规则?并征集小学生在学校、在公共场所、在家里应遵守哪些规则?同学们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得出了遵守规则十分必要的结论。在我的指导下,每个学生都写了调查研究报告。调查研究报告由课题名称、课题组成员、课题的提出、调查时间、调查方法、调查结果、课题组建议七个部分组成。

有了32份个人调查研究报告,我又指导队干部进行汇总,整理出一份中队调查研究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调查的内容进行整合,不同的分类,相同的归并,最后完成了四千字左右的研究报告。鲜活的事例,不仅充分说明了按规则办事的重要性,还使学生对不同职业应遵守的规则有了了解。同学们得出了“按规则办事是安全的保障。”“按规则办事是做好事情的前提。”“按规则办事是一种美德。”等七条结论。同学们还征集到14条小学生应该遵守的规则,提出了三条建议。虽然调查报告显得很稚嫩,但在完成的过程中,同学们深入生活,关注社会,锻炼了交际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捕捉时机,练写应用文

小学生要学会写常用的应用文。在小学各个年段,教材由易到难,相应地安排了应用文的训练。学写应用文并不难,关键是正确掌握书写格式。可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在校读书,接触社会少,写应用文的机会少,时间久了,对应用文的格式会遗忘。我善于在学习生活中,捕捉恰当的时机,让学生练习写应用文。如生病或有事不能来上课的同学,不能口头请假或打电话,要写请假条。到校图书馆借图书要写借条。学了建议信,请学生给班主任提出班级管理的建议,给父母提出家庭教育的建议。发现班上的好人好事,写表扬信。任课老师或学校如有通知,有意识地请值日班长在黑板上写通知,告知同学。

学校组织为期三天的“东方绿舟”活动是学生在小学阶段难忘而有意义的生活经历。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次离开家人,丰富多彩的活动触动了学生的心弦,他们内心感慨万千,很想把活动中的新鲜事全部告诉父母。书信是常用的一种应用文,这真不失为一次练笔的好机会。我向学生提议给家人写封信,报个平安,并告诉自己在绿舟的生活情况及内心感受。“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封封家信中,涌动着的是学生真实而宝贵的情感体验:“惊险而刺激的勇敢者道路的确是为勇敢者设置的,今天我成为了勇敢者,尽管流了眼泪,但我明白了一个人最难战胜的敌人是自己的胆怯。”“学习就像攀岩,只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就能达到心中的目标。”“划龙舟时,只有大家心往一块儿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前进”……

熟能生巧,在多次的实际应用中,学生不仅能掌握应用文格式,还能感受到学习应用文的意义。

语文实践的形式还有很多,如举行“推荐一本好书介绍会”“成语接龙”游戏“语文技能擂台赛”“古诗文吟诵会”“策划创意广告语”“办手抄小报”等。总之,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提供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语言学习规律的语言实践形式,使学生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此论文2004年10月发表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的《注重积累、加强运用——小学语文教学科学化探索》一书)

关注表达 提升语言素养

“关注表达,提升语言素养”是近年来,市、区小语教研的重点。这使我想到了著名语文专家张志公先生说过的话:“读一篇文章,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运用的。”他把这样的过程形象地称之为阅读教学的“走来回”。在深入进行课改的今天,重新学习张志公先生这一论述,深刻理解其内涵,对改进阅读教学,提升语言素养,提高课堂实效,仍具突出的指导意义。

完整的“走来回”的阅读教学,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写什么”,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怎么说”,即研究作者怎样围绕中心选材,怎样剪裁取舍,谋篇布局,怎样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记叙描述,怎样准确地遣词造句等,探究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使文章的内容意义与形式意义都得到关注与落实。

近日,观摩了上海市小学语文教研室举办的“关注表达,提升语言素养”男教师教学专场,受益匪浅。其中,高跃永老师执教的《埃及金字塔》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读懂内容,还原作品的“原生价值”

语文教材是文选型教材,原本不是作为教材客体而存在,而是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它有满足社会阅读主体需要的价值。高跃永老师在课前认真地研读了教材,读懂了课文内容,还原了作品的“原生价值”即知识传播价值。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金字塔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怎样把金字塔的相关知识写清楚,写具体的。

二、聚焦表达,定位文本的“教学价值”

高老师充分尊重文本的教学价值,根据三年级的年段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段的教学,在聚焦表达的主题下(即知道作者是怎样将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写具体的;了解金字塔的建造过程,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巧妙地把落实基础知识、语言教学、体验情感深入到课文的各个角落。教学目标的制定体现了“准确、集中、适切”。

三、关注表达,实现文本的“教学价值”

一堂课教学目标达成度的高低,与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策略的选择及学生的参与度、语言实践的时间保障密不可分。综观这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整堂课,围绕“学表达,练表达;学语言,用语言”,教师智慧地教,学生主动地学。以下5点值得借鉴:

(1)问题指向: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方法。

问题的设计紧扣教学目标,细细回想,高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很少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层面,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怎样写的。如:“作者是怎样把金字塔的特点写具体的?”“这座金字塔高146米,146米究竟有多高呀?作者是怎么写的?”“作者是怎样把金字塔建造的过程写清楚的呢?”

(2)学生充分自读,发现写作特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高老师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可以自己领悟的,就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引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如学习描写胡夫金字塔宏伟的语句,体会写作特点:教师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小节,用直线划出具体写胡夫金字塔宏伟的句子。再出示相关句子让同学来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发现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吗?(学生通过自读体悟到作者介绍胡夫金字塔时用了一连串的数据)

又如学习第4小节,了解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体会写作方法:首先师生合作读,老师读第一句过渡句,以及连接词。(媒体将连接词变红)再请同学说说你发现作者是怎样把金字塔建造的过程写清楚的呢?(通过师生合作朗读,学生发现作者用上了“先……然后……塔建成后……然后”这一连串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金字塔的建造过程写清楚了)

(3)利用追问,促进学生学习与思维的深入(即细致体会写作方法)。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同时也是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高老师在课堂上,智慧地教,深入浅出,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当学生体悟到作者是通过把金字塔与摩天大厦作比较,把金字塔的高写得更清楚时,教师追问:胡夫金字塔和40层高的摩天大厦一样高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相当于”是什么意思?进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体悟:在两者大致相等的情况下,就可以用上“相当于”,作者在这里用词准确。

到此,这个教学环节似乎可以终结了,因为学生已经体会到作者是运用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金字塔高的特点。但高老师并不是浅尝辄止,而是出示句子:这座金字塔高146米,相当于金茂大厦的一半不到。(PPT金茂大厦图片和金字塔对比)让学生与文中句子比较,追问哪句话写得更好,并说说理由。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与思维的深入。学生有的说:“这样写不能体现金字塔的高,反而显得矮了。”有的说:“和比它高很多的建筑比,不恰当,不能突出金字塔高的特点。”还有的说:“有的人不知道金茂大厦多高,也就不能感受金字塔具体有多高;没有具体的数据,很模糊。”通过比较追问,使学生感受到作比较时,我们应选择恰当而又熟悉的事物,这样比较才能更好地体现事物的特点。而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是学生能否恰当运用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特点的关键。

在学习了描写金字塔大的句子后,老师设计了相关的练习:

如果用上“相当于”来说金字塔有多大,可以怎么说呢?

出示: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相当于( )。

(师提示:老师给你们两个提示,请选择一个你认为恰当的内容作比较)

A.学校的操场一圈大约是200米   B.青浦体育馆一圈大约2000米

通过语言实践,使学生尝试运用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

(4)适时总结写作方法,渗透关注表达的阅读策略。

语文教学的两大任务是培养阅读能力和训练写作能力,即能读会写。高老师在教学时,心中牢记这两大任务,重视引导学生在读中悟表达,在读中学表达。相关的阅读策略不是概念的传授,而是与文本学习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他适时总结写作方法,渗透关注表达的阅读策略,提高了教学的实效。

如:引导抓住过渡句,把握3、4小节的主要内容这个教学环节,在学生找到那句直接写出3、4小节主要内容的句子后,教师小结:作者就是用这样一个过渡句,不但巧妙地把第3小节和第4小节连了起来,而且让我们很快就知道3、4小节的主要内容,这样的句子以后要特别注意。

又如:学习第3小节后,小结:这段话作者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胡夫金字塔的宏伟。今后我们在理解词语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它的意思,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它写具体的。

(5)紧扣教学目标,设计表达练习。

本堂课的练习围绕教学目标,紧扣表达,精心设计。课前预习、课中练习及课后作业有机联系,层层深入。

如:课前预习通过有提示的表格填空,使学生对课文1、2小节所介绍的金字塔的概况有所了解,同时巧妙地渗透了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一个建筑物。有了预习的铺垫,课堂上只用了很少的时间学习1、2小节,腾出充足的时间直奔教学的重点——学习作者是怎样将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写具体的。

课堂上,在学生自读自悟作者是用“先……然后……塔建成后……然后”这一连串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金字塔的建造过程写清楚的。老师结合动画演示,让学生深入了解金字塔的建造过程,提炼方法:砌、堆、拉。接着巧妙引导:金字塔的每一层的建造方法都是一样的,作者没有赘述,而是用一句话“这样一层层砌上去,金字塔有多高,土坡就有多高”来介绍,使学生感受作者语言的简洁、精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提示“据说先……然后……塔建成后……然后……”复述金字塔建造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丰富积累,在复述中深化积累,从课堂效果看,水到渠成。

课中,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作者是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来具体描写金字塔宏伟和精巧的特点。课后设计了模仿例句,用上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句子写具体的练习。课中在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的同时,积累了带有“精”字的词4个,课后便设计了“精巧、精美、精密”的选词填空练习,体现了在阅读中丰富积累,在运用中沉淀积累,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由此可见,课后练习是课中练习的延伸,同时也是对教学重点的检测。

高老师的这堂课是阅读教学“走来回”的很好的范例。阅读教学时,我们要努力做到既要引导学生读懂文本,从中获取思想、情感、道德、文化信息,又要指导学生认识和学习文本是怎样运用语言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并从中内化语言,积累语言,掌握表达技巧,提升语言素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