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阅读教学的现代启示

传统阅读教学的现代启示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反观传统语文教育,在读书训练、语言积累、语感培养、情感体验、方法指导等方面,为我们做了最好的示范。从某种角度讲,以读背互讲、涵泳体悟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本色,恰恰击中了现代语文教育重理解分析、轻语感积累的软肋。本色语文认为,古人的言论中虽未出现“语感”一词,但传统语文教育强调以读为本,在大量语言积累的基础上使学生产生顿悟和内化,实际上是一种积极的语感培养模式。

(一)读背训练弥补了现代语文教育的缺陷

读得太少、背得太少、积累欠缺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大缺陷。语文课标规定,小学阶段只要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及若干课文段落,所阅读的课外读物也不过是150万字。与古人相比,这个阅读量、背诵量太少了。古人读完“四书五经”,背诵量在50万字以上,这只是原文,还不包括背诵的注疏。记诵不够、积累不足是现代学生语文素养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谁都知道语文教育要以读为本,积累语言,而我们的语文教学恰恰忽视了这一点。

也许有人说,现代学生能看到、能读到的东西不比古人少,这是事实。但是,不要忽视以下三个区别。

1.现代学生看得多,读得多,扔得也快

很多所谓的阅读,是读图、看动画,因为我们正处于一个读图时代。学生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快餐式阅读,缺乏文化内涵的积淀。读书的时候也没有像古人那样静下心来潜心阅读,而是浮光掠影,一扫而过。毋庸讳言,这种浮躁心理不但成人有,小学生也有。因此,必须让学生静静地读书,读出书味,品出书香。例如,教学《天净沙·秋思》(笔者自编的经典诵读读本里有这一篇)时,要让学生一边诵读,一边说出脑海中呈现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景物意象,在此基础上感悟“断肠人”的内心世界。这样的读背体悟式阅读与浮光掠影式阅读有本质的差异。

2.现代学生看白话文多,读文言文少

相对于古代学子的原典阅读,现代阅读材料缺乏含金量是不言而喻的。有学者批评,现代语文基础教材呈现低幼化倾向,严重阻碍了孩子心智成长,这种观点不是一点道理也没有的。吃什么东西长什么身体,语文学习也是同理。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都证明,少儿时期的文化启蒙将决定人一生的精神价值取向。所谓素丝初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32],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让学生从小阅读高品位的书籍,增加语文教材的含金量,实在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在语文教材不能一下子改变的现实面前,笔者采取两条途径弥补这一缺陷:一是向不同年级的学生推荐不同的课外阅读书籍,加强阅读指导、交流,向“课外阅读课程化”靠拢;二是自编经典诵读校本教材,利用每周一节的语文拓展课和早读、午读的时间,加强经典诵读教育,增加古诗文的背诵量,帮助学生存储、积累精粹语言。

3.同样是记忆背诵,古今学生的读书方式有差异

现代学生用朗读的方式背诵,古代学子用吟诵的方式记忆。相比而言,用传统吟诵的方式读书,更有利于记忆背诵,而且记得长久,背得流畅。因为传统吟诵有一定的旋律感,要有情感投入,也不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所以在古诗文背诵和理解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而现代学生恰恰最怕的就是古诗文学习。由于传统吟诵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消失了将近百年,故现代语文教师几乎不会,现代学生更不知传统吟诵为何物。虽然全国举办过三次“中华吟诵周”活动,大力推广传统吟诵,但毕竟是教师个体化、自发式的行为,尚未全面铺开。笔者衷心希望传统吟诵能早日纳入语文课程体系,这不单是一种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更能发挥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功能,弥补古诗文教学的不足。

(二)互讲、涵泳击中了现代语文教育的软肋

2011版语文课标在“总体目标与内容”的第7条中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33]。而现实状况是,分析感悟型教学仍是语文课堂的主流模式,感悟课文思想内容依然是不少语文课堂的终极目标。以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屡见不鲜。师生一问一答,分析课文内容,挤占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而真正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很少,让学生静心体悟的机会更少。尽管很多教师在努力地改进,但多数是小打小闹,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穿插一些碎片化的语言训练,并没有真正向语用取向、积累语感的语文教学转轨。反观传统语文教育,在读书训练、语言积累、语感培养、情感体验、方法指导等方面,为我们做了最好的示范。教师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背书的时间留给学生。学生回讲的内容和范畴,远远超过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复述课文,学生既要讲字词句篇的意思,又要讲自己的理解感悟,还要讲写作方法和启示,是全方位、立体式的回讲。师生之间的相互驳问,既发表见解,又分享经验,是一种讨论交流,更是一种思维碰撞。从某种角度讲,以读背互讲、涵泳体悟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本色,恰恰击中了现代语文教育重理解分析、轻语感积累的软肋。

本色语文认为,古人的言论中虽未出现“语感”一词,但传统语文教育强调以读为本,在大量语言积累的基础上使学生产生顿悟和内化,实际上是一种积极的语感培养模式。这种在读书的过程中重讲书、重积累、重涵泳、重体悟的教学方法,符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符合人类言语能力发展的规律,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具有非常鲜明的母语教育特色。我们应该汲取其中的优秀经验,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内化课文语言,强化语感培养,改进我们的语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记得吴忠豪教授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大意如下:

有位刚参加工作的青年语文教师,第一学期因没有教参资料,也没有教学经验,不太会讲解,上课时只是让学生拼命地读书,让学生谈读书的理解和体会,结果班级期末考试成绩第一,令人刮目相看。第二学期,因为有了教参资料,也有了点教学经验,所以上课时青年教师提问多了、讲解多了、分析教材多了,而学生读得少、练得少,结果班级期末考试成绩倒数第一,令人惊诧不已。

这个看似笑话的故事,实际上很有意思,在一定程度上观照了古今语文教学的不同特征。青年教师第一学期的教学充满了古代语文教学的特征,学生读得多、背得多、讲得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第二学期的教学有点类似现在的语文教学,学生读得少、练得少,而教师讲得多、分析得多,结果失败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不是靠教师分析课文分析出来的,是靠读书读出来的,是靠自己练出来的。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把读书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简简单单教语文,实际上是在学习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

[1] 嵊县教育局教研室.古代语文教学言论选注[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50.

[2]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上)[M].温林,编.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306.

[3] 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叙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3:2.

[4] 嵊县教育局教研室.古代语文教学言论选注[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49.

[5] 唐彪.家塾教学法[M].赵伯英、万恒德,选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49.

[6] 唐彪.家塾教学法[M].赵伯英、万恒德,选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92.

[7]陆阳.唐文治年谱[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1~28.

[8] 萧善芗.唐调及其传承琐记[J].语文学习,2014(4):36.

[9] 嵊县教育局教研室.古代语文教学言论选注[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136.

[10]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朱自清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65.

[11] 颜之推.颜氏家训[M].刘舫,编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71.

[12]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2:199~200.

[13] 巴金.巴金选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3.

[14] 刘国正.专家作家谈语文学习[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0:52.

[15] 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M].姜汉椿,校注.合肥:黄山书社,1992:31.

[16] 唐彪.家塾教学法[M].赵伯英、万恒德,选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59.

[17] 唐彪.家塾教学法[M].赵伯英、万恒德,选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0.

[18] 唐彪.家塾教学法[M].赵伯英,万恒德,选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54.

[19] 王筠.丛书集成初编·教童子法[M].王云五,主编.长沙:商务印书馆,1937:1.

[20] 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M].姜汉椿,校注.合肥:黄山书社,1992:31.

[21] 唐彪.家塾教学法[M].赵伯英,万恒德,选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8.

[22] 嵊县教育局教研室.古代语文教学言论选注[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134.

[23] 王筠.丛书集成初编·教童子法[M].王云五,主编.长沙:商务印书馆,1937:5.

[24] 唐彪.家塾教学法[M].赵伯英、万恒德,选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69.

[25] 严羽.沧浪诗话校释(第2版)[M].郭绍虞,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2.

[26] 黎靖德.朱子语类(第1册)[M].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179.

[27] 杨振中.文言文启蒙读本[M].太原:希望出版社,2002:118.

[28] 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卷一)[M].姜汉椿,校注.合肥:黄山书社,1992:31.

[29]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上)[M].温林,编.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299.

[3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2.

[31]王国维.校注人间词话(2003年北京新1版)[M].徐调孚,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2~3.

[32] 施明.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墨子[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13.

[3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