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方国家的生命教育

西方国家的生命教育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美国,生命教育最突出特点就是与“死亡教育”融为一体。目前美国生命教育大致分为人格教育、迎接生命挑战的教育、情绪教育三类,对于孩子提出的死亡问题,家长会直截了当地回答。英国的中小学也非常重视生命教育,很多学校都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善良教育”,即重视对学生善良品质的培养,并将其列为德育生命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美国,生命教育最突出特点就是与“死亡教育”融为一体。Herman Feifel发表《死亡的意义》之后,1963年Robert Fulton在明尼苏达州开设大学第一门正规死亡教育课程;1970年,第一次死亡教育研讨会在明尼苏达州的哈姆莱恩大学举行;1976年美国成立了死亡教育与咨商协会,还进行“死亡教育师”和“悲伤咨商师”认证。1977年,美国《死亡教育》杂志创刊,Leviton在首期刊文将死亡教育定义为“向社会大众传达适当的死亡相关知识,并因此造成人们在态度和行为上有所转变的一种持续的过程”。[7]从实践来看,美国生命教育方式灵活,如通过互联网及电子传媒推动,还有Life Skill Ministry等专门训练青少年生活技能的机构。20世纪90年代,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已基本普及。目前美国生命教育大致分为人格教育、迎接生命挑战的教育、情绪教育三类,对于孩子提出的死亡问题,家长会直截了当地回答。孩子们还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到郊外专为绝症患者提供善终服务的宁养院,把花瓣轻轻撒向临终者的床榻,微笑着目送患者告别人世[8]

1979年,澳大利亚悉尼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al Center,简称LEC),这是西方国家明确标注“生命教育”概念的机构,现在已成为一个正式的国际性机构(Lif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属于联合国的“非政府组织”(NGO)中的一员。该中心主要致力于“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防治。可见,这是适应西方社会毒品泛滥、暴力事件频发、性关系紊乱等现象催发的一种社会性教育。澳大利亚中小学也设立了生命教育中心,其课程是根据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制订的,目的在于协助学生发展社会技能,发展学生的决策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向毒品说“不”。

英国的中小学也非常重视生命教育,很多学校都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这是一个具有特色的毒品预防宣传机构,目的在于引发孩子对生命的热爱。中心设有专业人员,开设生命教育和训练课程,在专业人员的引导下,让学生学到个体关于“自己”的知识,例如探索身体有哪些功能,友谊和情绪如何影响到自我的决定等,这些课程有高度的互动性,鼓励学生发问;同时,生命教育中心也鼓励家长和其他社区成员参与。还有些中小学为青少年开设了有关死亡的课程,邀请殡葬行业从业人员和医生护士走进课堂,与学生共同讨论人死时会面临什么情况,并且让学生轮流通过角色替换的方式,模拟一旦遇到亲人因车祸身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

德国也实施了“死的准备教育”,出版了专业教材,引导人们以坦然、明智的态度面对死神的挑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善良教育”,即重视对学生善良品质的培养,并将其列为德育生命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德国“善良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爱护动物”(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同情弱者”(鼓励学生帮助盲人、老人过马路,为身有残疾的同学排忧解难);“宽容待人”以及“唾弃暴力”等[9]

俄罗斯的生命教育是与安全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特点主要体现在政府重视、法律保障、目标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理论联系实际、各方有效合作等方面。1991年俄罗斯联邦教育部颁发“253号决议”,规定自1991年9月1日起在普通教育机构的2、3、6、7、10和11年级开设生命安全基础知识课程;1994年,俄罗斯教育部建议在普通教育机构1—11年级全部开设生命安全基础知识课程;2003年,新修订的《俄罗斯普通教育国家标准》把生命安全基础知识课程作为必修课程。[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