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促进合作的批评方式

促进合作的批评方式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教师看到学生坐在座位上,腿伸得很长,横跨了整个过道,只需说“我看到你的腿横在过道上了”,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把腿收回去。客观地描述事实时,教师切忌指责学生,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在客观描述前加上“你”。“这节课你很认真哦!”促进合作的表达方式的关键在于对事不对人,强调行为本身,而非人本身。

如前所述,批评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爱和关注,是教师期待学生合作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教师赢得学生合作的一种手段,因此批评应当以一种促进合作的方式来表达。

如果教师在学生犯错误时,能多一些尊重和理解,把出错看作成长的必然,能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学生的错误,能在指出问题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感受和需要,能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去寻求问题解决之道,那么教师的批评就是促进性的批评。这种批评能够把学生引到如何解决问题上去,能赢得学生的合作,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师生关系的改善。这种批评需要教师克制住自己面对学生错误时的第一反应,摒弃原有的语言习惯,学习一种全新的语言模式,用灵动的语言打开学生的成长之门,用师爱的甘露浇灌学生的心灵之树。

这种全新的语言模式,源于阿黛尔·法伯与伊莱恩·玛兹丽施合著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书。书中提到了客观地描述事实、给出信息、使用简洁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写便条这五种亲子交流技巧。[1]我以为在教育这条路上,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这五种技巧同样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搭建一个彼此平等、相互尊重与合作的新平台。

客观地描述事实就是教师要放下成见,不带主观评价地描述所看到的现象或者客观事实。

例如,当教师进到教室看到废纸、矿泉水瓶扔得满地,课桌摆得乱七八糟时,只需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如“我看到地上有垃圾,桌椅码放得很乱”。学生通常会把垃圾捡起来放垃圾桶里,会把桌椅尽量地码齐。

当教师看到学生坐在座位上,腿伸得很长,横跨了整个过道,只需说“我看到你的腿横在过道上了”,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把腿收回去。

再如:

地上有巧克力包装纸。

书包拉链开了。

门玻璃上有手印儿。

垃圾桶满了。

客观的描述会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该做什么上,有利于师生共同解决问题。难点在于教师要抑制住自己的主观评价和主观情绪,只是客观地描述事实。客观地描述事实时,教师切忌指责学生,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在客观描述前加上“你”。例如,上述例子中一旦加上“你”,就会变为:

你看地上有巧克力包装纸。

你的书包拉链开着。

你看教室门玻璃上有手印儿。

你看垃圾桶满了。

学生听到这些话的内心反应,或者是老师凭什么说我,又不是我扔的;或我的书包拉链没拉上,又让老师不高兴了;或我刚擦完,谁的手那么欠呀?或今天又不是我值日,跟我说不着……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全部放在怎么才能逃避惩罚,跟老师辩白,而无暇关注问题本身。学生如果不思考怎么解决问题,问题自然也就得不到解决,教师也无法赢得学生的合作。

给出信息就是明确地告诉学生,教师的需求是什么,或者清晰地告诉学生要做什么,提示学生怎么做。有的时候学生知道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可能是一时忘了,或者没有遵守规则。这时教师要相信学生不是蓄意破坏规则,接纳学生的无心之过,平静而客观地给出学生正向的信息。

例如:

教室是学习的场所。

楼道是用来走路的。

垃圾要放在垃圾桶里。

课堂上要积极听讲。

这个技巧的好处在于学生能从教师的信息中知道要做什么和怎么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该技巧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把焦点放在要学生做什么,而不是不做什么,指出要去的地方而非用禁区挑战学生的意志力。教师要简洁地给出学生正面信息,同一个信息切忌提示多次,否则学生会怀疑自己,进而产生依赖心理。对于学生已经知道的事情,教师可以采用第三种技巧——使用简洁的语言。

使用简洁的语言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明确具体、清晰准确,确保学生听到后知道怎么做。语言的简洁程度有赖于师生间的默契度,默契度越高,语言越简洁。例如,一句简单的话语,甚至只是一个字都能够传达教师的信息。

例如:

教师听到几个学生在教室里大声喧哗,只需把手指放在唇边“嘘”一声即可。

宿舍里几个学生晚上不睡觉敲墙,互相推诿,教师只需说:“不要再敲墙了。”

上课时黑板又没擦,教师只需说:“黑板。”

这个技巧的好处是没有唠叨,不会让学生心烦、抵触。该技巧的关键在于学生和教师有一定的默契,学生知道教师简单的话语是什么意思。

使用该技巧特别要注意的是,简洁的语言里不能有学生的名字。例如,上课时黑板又没擦时,如果教师叫一下学生的名字,然后下巴一努,朝向待擦的黑板,或者眼睛看向黑板,此时学生也会快速地把黑板擦好。凭着教师和学生间的默契,教师一叫学生的名字,学生的确知道教师的意思,但是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像巴普洛夫的那只小狗一样,在自己的名字和责备、不满间形成条件反射,不喜欢自己的名字或者拒绝接纳自己,失去内心的和谐。

说出自己的感受是指教师客观地描述学生的行为或表现带给自己的感受,不指责学生的行为,更不否定学生这个人本身,而是从教师自身的感受出发,说出沮丧、失望或者担心。例如:

两个学生在楼道里你追我赶地玩。

教师:当我看到你们在楼道里跑时,我很担心。

一个学生常常为了打球不吃午饭。

教师:当我知道你常常不吃午饭时,我很担心你的身体。

学生在教室里传篮球玩。

教师:当我看到你们在教室里传球玩时,我很担心教室里的灯会被打坏。

一个学生迟到了。

教师:你迟到,我除了失望外,更多的是担心你的安全。马路上那么多车,那么多人,一想到你急匆匆地骑车,我就很担心。

这个技巧的好处在于教师既表达了自己不舒服的感受,又没有指责学生的意味。当学生不被指责时,他们才不会有恐惧、紧张这些负面的情绪,才会专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惩罚。该技巧的关键在于以教师为焦点去描述感受,不迁怒于学生。这种语言模式释放了学生的注意力,给了学生成长的空间和选择的自由。

身为教师常有这种烦恼:学生几乎什么事情都需要催。做作业、做值日、擦黑板……就是这些日常的小事,常常让教师的教育方式从春风化雨到狂风暴雨。即便如此,学生的这些让教师不满的行为却像蒲公英一样,不管怎么拔,它还是开得遍地都是。以至于教师忍无可忍,冲学生大嚷。此时,不妨试试写标语贴在教室里。例如,干净的黑板是一节好课的开始,安静的教室是知识的殿堂,认真完成的作业是通往成功的阶梯等,或者给学生用易事贴贴些便条在桌面上。

写便条也适用于教师想提醒某个同学某件事这种情形,简单地写出教师希望学生怎么做,递给他。这种默契和关照能带给学生一种感觉,即老师和自己是一伙的,老师对自己很特别,营造一种难得的“自己人”的效应。同时教师还可以在便条上写下赞美之语递给学生,如“认真听讲!”“这节课你很认真哦!”写便条是教师课堂上应对学生走神或者鼓励学生,扩大有效教学时间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该技巧的好处在于便条比语言更易于留存,不占学生的“内存”,更主要的是给学生一种被尊重的感觉,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增强了学生的独立性,学生需要通过自我管理去做便条上提醒的事情。该技巧的关键在于学生主动性的调动和激发,便条的作用只是提醒,不具有监督功能,便条作用的发挥靠的是学生的自觉性。

以上这五种技巧的力量靠的不是教师的权威,而是教师的影响力,使教师在批评中关心了学生的成长。

促进合作的表达方式的关键在于对事不对人,强调行为本身,而非人本身。这样的话,学生的自尊心就不会受到伤害,在被尊重中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才会有生长的空间。正如《道德经》第七十六章所言,“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上述五种批评技巧具有的正是柔弱胜刚强的力量。学生说错话时,教师不呵斥他;学生做错事时,教师不惩罚他;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不像巫师一样预言他的未来。教师要以一颗博大温柔的心包容学生,无条件地接纳学生的一切,用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学生共同面对问题,探求解决之道。

这种新的批评方式有助于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创建一个平等、合作的沟通平台。学生喜欢长大的感觉,喜欢被尊重,更喜欢帮教师做一些跳一跳够得着的事。就是那种全新的体验、对自我的挑战会让学生乐此不疲。教师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适时示弱,不替学生做任何他们自己能做的事,学生就能在体验中发展自己的能力和信念,教师就能赢得学生的合作。

作为教师,我们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进取心、责任心、主动性、幽默感以及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的能力,纵使批评学生,也是围绕这个目的进行的。批评只是一种手段,教师批评学生的方式不仅决定了学生对待错误的态度,而且还会内化为学生将来成为的那个人的一部分,代代相传。因此在保持平静、友善并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教师应用爱的语言积极地帮助学生学习如何以更恰当的方式对待错误,在错误中学习,在解决问题中成长。

正如学习一门新技术需要练习一般,赢得学生合作的批评技巧也需要练习。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在和学生的互动中,有意识地应用这些新的技巧,这样才可以摒弃苛责学生的冲动,才能够理性地选择批评的方式,和学生建立平等、尊重、合作的师生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