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使孩子表现出要摆脱家长对他们的“束缚”。家长教育孩子应该向“南风”那样,徐徐吹动,使人顿觉风和日丽,春暖上身,于是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家长要使孩子健康成长,就要运用“南风”的方式,对孩子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现在的家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家长对孩子过分保护、娇宠溺爱的问题。

1.孩子自身的原因。

(1)独立意识增强,想要摆脱家长的“束缚”。中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在情感、行为、观点上日益脱离家长,希望自己能像大人一样受到家长的尊重。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使孩子表现出要摆脱家长对他们的“束缚”。开始对家长的意见不再言听计从,对家长过多的关心、照顾和过细的要求特别反感,不愿意听从家长对自己的安排或建议,对家长的正确批评意见也听不进去了。家长不了解孩子心理的变化,仍采取过去那种关怀备至的态度或简单粗暴、数落、训斥的方式去对待孩子,使孩子独立意识受到阻碍,于是孩子对家长的态度便产生了逆反,轻则不理,如案例3;重则公然反抗、顶嘴,甚至离家出走,如案例1和案例2;更有甚者对家长痛下杀手,酿成悲剧,如案例4。

(2)自主意识增强,不希望家长对自己过多干涉。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自主意识增强,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渴望独立,喜欢自作主张,希望“我的事情我自己决定”,不希望家长干涉。对家长的要求不再像小学时那样唯命是从,开始对家长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过细的嘱咐和各种限制、唠叨等,表现出强烈的不满甚至反抗。如果家长还像以前那样,遇事不征求孩子的意见就替孩子作出决定,让孩子去做,把孩子置于支配服从的地位,孩子认为家长干涉自己,不尊重自己,忽视自己的自主性,就要进行反抗,如案例1和案例3。

(3)个性发展受到限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我国第一部大型心理学词典——《心理学大词典》中对个性定义为“个性,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的需要、动机、兴趣等,是人的行为的潜在动力,是人的积极性的不尽源泉,影响着人的一生。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积极地、富有创造性地投入进去,并做出成绩来,本来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可是,与家长的观念或要求发生了矛盾,家长如果予以限制,就会引起孩子对家长的反感,如案例3。

(4)拒绝强迫接受某种观念。一些家长往往在家庭教育观念上不能与时俱进,没有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不但不能正确对待和鼓励孩子发展特长,而且限制孩子特长的发展,用滞后的观念去教育孩子,强制孩子去接受自己的观念,这就与思想活跃、接受新理念快的孩子在观念上发生了分歧。家长限制或阻止孩子特长的发挥,不但阻止了孩子个人的兴趣爱好,而且由于家长阻止了孩子特长的发挥,孩子失去了展现自己才能的机遇,必然引起孩子的反抗,如案例3。

2.家庭教育上的失误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家长不讲究家教方法,加上家教观念有些滞后,必然与认为“我长大了”的青春期孩子的观点发生碰撞,加之教育方法的简单粗暴,势必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及逆反心理。

(1)家长期望过高,孩子压力过大。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家长认识到,我国已进入空前重视知识、技术的时代。谁拥有更多、更新的知识,谁就会有更多的发展机遇和较好的发展空间。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越来越多的家长更加注重孩子对知识的获取。为了给孩子将来一个比较好的发展空间奠定基础,家长们就期望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比其他的孩子优秀,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能出人头地。由于家长对孩子的学业期望值和升学期望值都高,忽视了孩子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超过了孩子的承受力,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当孩子经过不断努力和拼搏后,仍无法达到家长的要求时,必然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家长要知道教育首先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然后才是一个学科知识获得的过程。如果不改变对孩子期望过高的做法,不调整对孩子的目标要求,就会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形成逆反心理,如案例1。

(2)过于严厉,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当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或孩子做错事时,家长不是与孩子一起分析成绩不理想或做错事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反省自己在家庭教育上是否有过失,而是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严厉训斥、讽刺、挖苦,甚至打骂。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孩子在多次被训斥和打骂后,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还下降或继续犯错误,甚至不服管了,对家长的教育开始顶撞甚至反抗。家长们感到困惑,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其实,问题就出在家长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上,孩子从家长那里听到的全是指责、抱怨、批评、教训,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与孩子希望得到家长的尊重心理发生冲突,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或以沉默表示反抗,或大声顶撞反抗,或采用极端的方式进行反抗。

(3)盯住缺点,不看优点。有些家长对待自己的孩子,眼睛只看缺点,盯着缺点不放,对孩子的教育则一味地进行批评,结果越批评,孩子离家长越远,心灵对家长关闭得越紧。就像寓言故事中的“北风”一样,为使行人脱掉大衣,刮起凛冽、刺骨的“北风”,行人不但没把大衣脱掉,反而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家长教育孩子应该向“南风”那样,徐徐吹动,使人顿觉风和日丽,春暖上身,于是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家长要使孩子健康成长,就要运用“南风”的方式,对孩子表扬为主,批评为辅。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家长发现优点及时表扬才是激励孩子向上的有效手段,不要把自己对孩子的爱用一味批评等形式来伪装或包裹起来,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是批评出来的。所以,家长不要吝啬你的表扬。你越表扬孩子,越欣赏他的优点,孩子跟家长的关系就越密切,教育效果也就越明显。家长越批评,孩子跟家长的关系越紧张,教育效果也就越差,反抗心理自然就越强,如案例3。

(4)溺爱。现在的家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家长对孩子过分保护、娇宠溺爱的问题。从表面上看,家长对孩子是无私的爱,实际上这种爱是一种畸形的爱,这种爱孩子的方式,是在毁掉自己孩子的前程。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高速发展的、充满竞争的社会。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竞争,必然给人们带来挫折或失败,只有经历磨炼具有耐挫折能力的人,才有可能最终在竞争中取胜。孩子迟早要离开父母走向社会,独立地进行工作和生活,去面对各种挑战和竞争。许多父母似乎不大明白这个道理,老是替孩子担心这担心那,恐怕伤害了孩子,因而对孩子进行过分的保护,宁愿自己多吃苦,也千方百计营造一个舒适、安稳的环境,让孩子舒舒服服地生活。这样的孩子在父母的过分保护下,养成凡事依赖父母的习惯,他们不思进取,贪图安逸,以自我为中心,任性骄纵,经受不了一点儿批评,承受不了任何的挫折和打击,心理极其脆弱,遇到不如意的事,就会以脆弱或扭曲的心态去面对,如案例4。

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女人为了报复一个曾深深伤害过她的男人,劫走了他的婴儿并交给一个巫师,要求巫师在这个孩子身上,用最凶残的方法施行报复。不久,巫师通知这个女人说,已经按照她的要求对孩子使用了最残酷的方法,要她到指定的地方去看一看。女人一看便大怒——那个孩子居然被当地一位富翁收养了,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她立即跑去责问巫师。巫师叫她不用急,等着瞧。而最后的结果,连这个凶狠的女人,也觉得如此报复太过分了。原来,孩子在骄奢中成长,没有强健的体魄、坚忍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家庭突然破产和贫困的双重打击下,软弱无能,每况愈下,卑贱污秽,生不如死。在徒然挣扎一段时间后,终于自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毁掉孩子最有效的方法,是把孩子放到一个奢侈的环境中成长,使孩子不经历风雨不见世面,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一旦遇到困境或挫折,因心理脆弱,精神上就被彻底摧毁。但愿溺爱孩子的家长从这个故事中能受到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