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有效策略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有效策略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而合理梳理初高中化学各模块的对接点,是成功开展衔接教学的基础与前提。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层次要求不同,需要我们对初中化学中化合价和化学式的书写、各类物质的含义、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限制等进行复习,对氧化物的分类和物质的类别通性进行巩固和拓展,并通过类别通性预测未知物质的性质。显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最基本的要求。

一、系统研究、整体设计、强化关联

中学化学是一个整体,它包括两个学习阶段: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整个中学化学的学习具有基础性、连续性、阶段性、发展性和整体性。要有效地组织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就需要从中学化学各模块的整体要求的高度去认识和系统思考各模块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其相互联系,并对衔接教学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高中化学可以按照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实验化学和化学计算等模块线索,进行分模块的教学衔接研究,分别确定各自的教学衔接点及其相互关系(以人教版为例,如表2-7、表2-8和表2-9所示)。因而合理梳理初高中化学各模块的对接点,是成功开展衔接教学的基础与前提。

表2-7 人教版初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教学衔接点

续表

续表

表2-8 人教版初高中化学实验的内容衔接点

续表

表2-9 人教版初高中化学计算的教学衔接点及相互联系

续表

从表2-7、表2-8和表2-9中可以看出,只有对初高中化学新教材进行系统研究、整体设计、统筹规划,才能对衔接内容的教学做出合理规划。

二、激活旧知、建构新知、强化联系

对教学衔接点进行整体设计、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之后,接着进行的就是衔接教学的实施。对于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中都存在的,但内容目标层次要求水平不同的知识点,可将已有的初中化学知识作为新课的引入,通过前测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有针对性地复习巩固已有知识,使已有的旧知与新知的衔接更加牢固。下面用几个具体的知识点的衔接教学进行说明。

1.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式的计算。

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式的计算是高中化学计算中的一种重要基本类型,与初中化学中质量应用于化学式的计算有相关性。物质的量提供了定量认识物质组成的新视角。如见到CO2这个化学式,就可以认识到1mol CO2含有1mol C和2mol O。为了加深对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理解,可以设计如图2-1所示的转换关系来认识物质组成的含义。

图2-1 物质的量与粒子数的转换关系

通过图2-1所示的组织教学,不仅将初高中化学融为一体,而且还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拓展学生思维。根据这种衔接教学能够让学生明确任意两种粒子,粒子的个数比都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2.物质的分类。

又如在高一必修1中教学“物质的分类”时,可结合已有研究对物质的分类教学做如图2-2所示的内容衔接。

图2-2“物质的分类”衔接内容

现行初中化学删除了物质的系统分类,酸、碱、氧化物的定义,酸性氧化物的定义及非金属氧化物的性质关系,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及金属氧化物的性质关系;降低了对酸碱的普遍性认识、化合价的层次要求,教材中不涉及化合物的分类、反应和性质的系统化。高中化学必修1只简单介绍了物质的分类方法,内容涉及混合物的分类、盐的分类等知识。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层次要求不同,需要我们对初中化学中化合价和化学式的书写、各类物质的含义、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限制等进行复习,对氧化物的分类和物质的类别通性进行巩固和拓展,并通过类别通性预测未知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分类一节的衔接内容对后续化学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意义。

为了使这部分的衔接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该衔接教学将衔接内容划分为两个课时,并设计成如图2-3和图2-4所示的教学设计流程。

图2-3 “物质的分类”衔接内容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思路

图2-4 “物质的分类”衔接内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思路

大量的研究事实表明:在教学衔接的过程中,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巩固,就会激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帮助学生弥补知识的不足;在已有知识作支撑的前提下,不断拓展延伸,就能够帮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即将学习的新知之间搭建桥梁,降低难度,建构新知。

对于那些初中化学教材中未涉及,但又对高中化学学习产生重要影响的知识,在高中化学教学新授课时也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与学生的衣、食、住、行相关的生活案例和初中化学中的某些知识为前提进行教学衔接,建构新知、突破难点。

3.无机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

在初中化学中主要通过对金属、非金属、酸、碱、盐、Cu O、CO2等具体物质的了解,掌握物质的基本类型,了解一些物质的转化关系。而在高中化学中则需要熟练运用各类物质间的反应规律指导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这一要求在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四章体现得非常明显。在进行必修1第三章学习前,应该将初中化学教材中缺乏的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这一内容进行补讲,以达到初高中教学内容的无缝衔接。在教学衔接时可以通过复习初中化学涉及的单质(O2、H2、C、S、P等)和化合物(CO、CO2、Fe2O3、Cu O、H2SO4、HNO3、Na OH、Na Cl、Cu SO4、Na2CO3、Ca CO3等)的化学性质,建构如图2-5所示的八圈图。

图2-5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在初中物质分类的基础上,将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进行总结提升,形成规律,然后运用该规律指导高中化学中涉及的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在进行这一部分的衔接教学时,应在复习已有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网络,总结同类物质相似的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反应原理,即将图2-5中呈现的反应划分为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之间的反应、电解质在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并针对各类反应涉及的二级反应类型规律进行梳理,以便于学生把握反应规律并运用规律研究具体物质的性质。

无论在初中化学中是否存在的知识,只要高中化学教学需要,都应做好衔接教学。衔接时务必针对具体的知识点,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建构新知,突破难点。

三、强化探究,突破障碍,渗透思想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化学实验的学习要求较低,它只要求通过实验教学“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志,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显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在初中化学教材中仅有8个必做实验,内容偏少,难以达到这一要求。再加之,有的教师为了赶进度,节省教学时间,压缩了学生的必做实验等,这些都会使学生养成不良的实验习惯,如:(1)缺乏预习而盲目操作;(2)操作规范性差,乱摆乱放现象比较普遍,缺乏安全意识;(3)缺乏对实验方法、步骤、异常现象的思考与推理;(4)实验技能差等。进入高中后,这样的习惯难以适应高中化学对实验教学的要求。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学生的这一现实问题,在实验教学中做好初高中的衔接,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良好的实验习惯主要包括课前预习、实验观察、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和规范操作等环节。具体地讲,主要包括:

(1)教师课前要检验学生预习情况。

(2)加强实验安全教育,规范实验操作,明确药品用量和观察细节,落实实验思考的问题等,并及时纠正不良的实验操作习惯。

(3)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归类分析,得出结论。

这些实验习惯的养成需要每一位教师重视实验的常规教学才能实现。对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进一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只是其中的一个基本任务,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要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合理选择实验内容,合理选择实验方式(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验证性实验或探究性实验)进行实验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在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地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探究式实验,帮助学生在养成良好实验习惯的同时锻炼其实验探究能力,为建构新知搭建平台。

在进行实验教学时,也要关注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要在充分分析初、高中化学实验衔接点的差异上寻找突破口,帮助学生搭建合理的知识阶梯与平台,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瓶颈。

如在教学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时,学生存在的思维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即:(1)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时要分别取一定质量的溶剂和溶质,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则要求取一定质量的溶质和准确确定溶液的体积。学生不知道怎样确定溶液的体积,往往把溶液的体积等同于溶剂的体积。(2)初中关于“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没有“准确”之说,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对实验的准确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明确“准确配制”对实验仪器和实验操作有哪些具体要求。为了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可以采用列表的方式进行对比教学(如表2-10所示)。

表2-10 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比较

续表

通过对比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回顾初中化学中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方法和理解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差异和关联,从而为学生学习物质的量浓度提供了基础,突破其思维障碍。

在实验教学中能够突破学生的思维瓶颈,顺利进行实验教学,这对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无疑是有重要价值的。

在实验教学中,尤其是在探究实验设计中,初、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衔接还应体现本学科的重要学科思想,如控制变量思想、绿色化学思想、生活化教学思想等,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部分的实验教学时,可将初中已经接触过的“控制变量问题”作为实验设计的重要思想,如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八单元“金属的防护”中的活动与探究——设计实验研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活动与探究——镁、锌、铁、铜分别放入盐酸中,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等,引导学生通过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组研究外界条件对物质反应的影响。

四、强化学法,科学建网,形成系统

在进行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时,还要通过学法指导,合理科学地建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形成整个中学化学的知识网络,从而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初中化学涉及的知识点少,学生虽然易懂,但未能将所学知识形成规律,致使学生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不能运用已有知识和规律推理未知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等。因此,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呈现的栏目和知识的教学衔接点,通过归纳与整理、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高中化学学习,使已有的知识形成规律化和系统化,并能指导后续知识的学习。如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沉淀反应进行更多离子的检验、物质提纯、含量测定;能够从实验的定量化要求判断沉淀反应是否完成以及判断过滤操作中沉淀物是否洗涤干净等。这些知识点在初中化学中虽有涉及,但在实际教学中未对沉淀反应的应用做系统归纳,学生进入高中后,很难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验中遇到的相关问题。鉴于此,教师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之前,应当通过衔接教学,补讲“沉淀反应及其应用”专题,帮助学生形成沉淀反应的知识应用系统。

又如,高中化学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初中所学的CO2、H2、O2的制备原理和装置所反映出的规律,去学习Cl2、NH3、NO、SO2、C2H4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但初中化学并未对物质制备过程中各种装置的选择原理或依据进行归纳、总结和形成规律。所以,要使学生能够轻松地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科学地研究未知物的制备系统,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备”进行教学衔接,帮助学生科学建构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备系统。

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需要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如归纳法、演绎法等。

本篇参考文献

[1]康来俊.初高中化学教学如何衔接[J].中国民族教育,2005(4).

[2]霍惠英.新课程下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主要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8(2).

[3]刘英琦.深圳市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抽样调查与研究[J].化学教育, 2006,27(8).

[4]李玉珍.初中化学课程结构的横向衔接性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5]王磊.化学比较教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6]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S].1999.

[7]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2001.

[8]胡瑞英.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和建议[J].化学教学,2009 (10).

[9]安荷香.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3(8).

[10]杨玉麟,黄英文,李云华.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研究报告[J].化学教学,1996(6).

[11]秦成翠.安徽省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调查与思考[J].化学教育, 2011,32(5).

[12]张荣,许志勤.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调查和研究[J].化学教与学, 2013(2).

[13]石永权.新课标下初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点教学衔接[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14]金一.初高中化学实验衔接教学存在的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6).

[15]方扬平,李顺友.初、高中化学计算衔接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化学教学,2015(8).

[16]唐力.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表层结构的比较[J].化学教学,2005(11).

[17]何永红,吕琳.论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衔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3(12).

[18]朱天勋,成明远.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衔接的探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6).

[19]郭琦,陆燕芳.从初中化学教材中的“讨论”谈课程改革[J].化学教学, 2006(1).

[20]王成秩,胡志刚.初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衔接的思考——以“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教学为例[J].化学教育,2016,37(3).

[21]周瑶,王磊,杜德娟,等.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研究——以“物质的分类”授课为例[J].化学教学,2015(8).

[2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3]黄亚婷.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教学问题初探[J].上海教育科研,2009 (3).

[24]诸松渊.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若干问题[J].化学教育,1999(9).

[25]梁彦卿.初中-高中学段衔接化学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教学研究, 2011(5).

[26]黄爱民.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中的应用——以苏教版《化学1》氧化还原反应为例[J].化学教学,2014(4).

[27]郭建华.人教版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新教科书内容的衔接性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28]黄子超,张振飞.初高中化学衔接知识点梳理及教学建议[J].新教育, 2011(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