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活整洁有条理

生活整洁有条理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孩子条理性差是导致粗心的一个重要因素。父母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对孩子的习惯养成的影响是广泛和多样的。不容忽视的是,整洁及条理能力是幼儿良好习惯和思维方式形成的基础。幼儿每天在幼儿园生活学习,如果形成固定的生活作息,对孩子的整洁和条理性有很大的帮助,如要做到按时起床、洗漱、上幼儿园,按时活动、学习和睡觉。区域活动后重视孩子对区域材料的整理,让班级环境更整洁。

晓松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只是常常有一些不好的习惯:吃手指、抠鼻子、揉眼、挠头;吃饭时撒得满地都是;想玩就缠着爸爸妈妈不许他们睡觉……生活习惯无规律,也直接影响了他的学习,老师反映说晓松听课分心、做作业磨蹭,书本扔得满地都是,常常找不到自己的文具。

整齐与规整,层次与秩序,是大班幼儿重要的表现内容。培养整洁与条理性,大班幼儿从生活习惯开始,宝宝总是把东西扔的到处都是;大班的孩子丢三落四,永远也找不到自己想要找的东西;告诉他要做到的事情,一转身就忘光光……其实,这可能不是孩子故意要犯错,而是因为在最合适的时期,父母没有及时培养出孩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0~4岁是个体秩序感发生、发展的敏感期,抓住了这一时期进行培养,到孩子6岁以后,就容易表现出自如与和谐。因此父母最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他的整洁与条理性。分配任务的能力、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的能力、统筹安排的能力……这些都是要等孩子的大脑发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具备的高级技能,一般来说,孩子要到小学甚至中学阶段才能做到这一步。父母如果在此之前就提出这些要求,容易让孩子因为做不到而产生挫折感与抵触情绪。

孩子条理性差是导致粗心的一个重要因素。习惯是后天环境中形成的,好的习惯和坏的习惯都是日积月累长期培养起来的。父母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对孩子的习惯养成的影响是广泛和多样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养成习惯。”这也是教育的本质,所以父母在平时生活中应格外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养成好的条理性,这样的孩子将来才是可持续发展和进步的!

一个人做事是否具有有目标、有计划,有主次、能分清顺序,认真、坚持、全力以赴等品质,都决定这个人将来是否能适应社会并获得成功,而这些良好品质都来自于幼儿从小培养出来的良好习惯和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容忽视的是,整洁及条理能力是幼儿良好习惯和思维方式形成的基础。条理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把物品收拾整齐,而是通过有条理的物品整理、做事有条不紊形成一种思维上的条理性。

5~6岁儿童大脑神经活动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容易接收外界的各种刺激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是一个人品德、个性、良好行为习惯、条理能力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行为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幼儿整洁与条理性的形成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学会礼貌用语,会物归原位,自己的事自己做,养成饭前便后洗手讲卫生等良好习惯,会与小朋友互相谦让,会尊重长辈,那么长大以后他也一定懂礼貌守纪律爱劳动,并能很好地与他人协作,而这些好的习惯、思维方式将为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提供有利条件,也会成为其学习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园要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的整洁和条理能力离不开幼儿园的有序的环境和有序的一日生活,同时也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环境,作为潜在的教学工具,是老师的好帮手;环境,作为孩子的第三位老师,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所以,教师想促进幼儿整洁和条理能力的形成,则需要创设相关的有序的环境,充分挖掘和利用环境中的教育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

1.生活环境温馨有序、规整洁净

幼儿的一日生活大部分都在班级中,班级就是孩子们的另一个家,这个家也应该是温馨舒适的,整洁干净的。区域的隔断、柔性物品的使用、小植物小装饰品的点缀,都告诉孩子这是一个安静的、空间独立的、具有一定私密性的家。将班级分隔为不同的小空间,减少整体大空间长长的通道,就是告诉孩子,这是走道而不是跑道,让孩子能在班级轻轻走慢慢行。而每个人的生活物品摆放在指定的适宜的地方,孩子的取放、使用都是方便、固定的。

——在教室的醒目处及走廊,张贴一幅幅动态可爱的良好用物习惯示意图,家长送孩子来园时,根据图片提示询问孩子的一些问题,自由活动时,教师与孩子看图片续编故事。

——教室内放置开放式的矮柜、矮橱,便于孩子取放玩具。

——提供充足的同类玩具(保证每人一件),满足孩子的需要。

——玩具和盛器物一定的搭配,如汽车盛器物是一辆大汽车,各类的盛器都有醒目的标记,便于孩子在游戏中养成把玩具放回原处的用物习惯。

——提供小茶杯、小水壶和各种盛小点心的器具,方便孩子挑选。

2.学习环境——层次分明、秩序井然

幼儿的学习环境会随着主题的深入、学习内容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应经过老师思考后有序、有层次、有目的地投放区域材料,让孩子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去选择适宜的材料,去主动与环境互动、与材料互动。既满足课程的需要,又满足孩子自身发展能力的需要。

幼儿园里还可以做些小标志,让标志会“说话”,标志说:

——“我在这,请把玩具送到我家。”(这是告诉小朋友,要按标志摆放玩具、区域材料,学习一种有序性。)

——“我是按这样的顺序摆放的,你看明白了吗?”(建构区的不同长度的方形积木,不同大小的圆柱形积木……老师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摆放,让孩子也更加有序,并学习到一种有序的方法。)

——“我是按这样的归类摆放的,你也学学归类吧。”(按颜色、按大小、按字母、按数字……孩子在按标志取物中懂得了许多,做事也会更加有序,物品也会摆放的更加整洁。)

——“我长得可不一样,这么多的标志方法你学会了吗?”(标志有图片的,有墙壁上投影的,有柜子上贴边框的。按照材料的不同显示不同的标志方法。)

——流程图会“说话”:洗手有哪些步骤,上厕所应注意的问题,美工区的材料取放和操作过程……这些都可以通过流程图直接对孩子进行指引。

1.固定的生活作息安排,良好的生活规律

幼儿每天在幼儿园生活学习,如果形成固定的生活作息,对孩子的整洁和条理性有很大的帮助,如要做到按时起床、洗漱、上幼儿园,按时活动、学习和睡觉。老师帮助孩子制订一份作息时间表,用形象的图画标出一日生活流程图,规定在具体的时间内所做的事情,从而有序地安排生活,逐步形成规律。

2.有序的计划、工作、整理、回忆,建立活动线索

每天餐后晨间活动时,教师和孩子一起制订半日活动计划: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小组、集体)、区域活动、户外活动等,然后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这半日的安排,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做事有目标、有步骤,形成有条理的思维方式。最后孩子按照自己的计划,实施自己的半日活动。区域活动后重视孩子对区域材料的整理,让班级环境更整洁。回忆环节更是对孩子计划的补充、归纳、总结。

在幼儿园里是生活在一个有规则的集体里。这些规则存在于我们的一日生活各个活动环节中。如:站队时不能拥挤,大声喧哗;收玩具时摆放整齐,不能争抢别人的玩具等,这些都是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形成的行为习惯。通过引导幼儿在活动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规则,并认真执行,把这种执行作为自身的需要,从依规则控制自身行为到形成动力定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成自然。当然这些规则不是用来管教、限制幼儿的一切活动的,而是用来帮助幼儿很好的生活在集体中首先遵守的。

培养大班幼儿洗手排队,洗手后使用的小毛巾一折四放在塑料架上;自己吃饭,收放碗筷及小水杯,逐渐让孩子尝试用筷子;排队上厕所,穿脱衣服和鞋;依次玩玩具,同时也会在游戏中多让孩子练习穿珠、拼插积木、折纸等训练孩子的精细动作,让他们的手指更灵活……从自我服务,自理能力入手。

家庭教育应该是幼儿园教育的合作伙伴,它具有教育的一致性、互补性,家庭教育应注重配合了解幼儿园的要求,并在生活中帮助幼儿形成整洁和条理性,如在生活中应该让孩子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怎么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坚持正面教育,坚持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家长与老师、家庭成员之间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要求一致。如果家长与老师对孩子的教育不一致就会形成幼儿在园在家两种状态。因此,家园及时沟通,家长与老师密切配合,及时了解情况,取得对孩子教育的一致性十分重要,对孩子形成并巩固整洁与条理能力也十分重要。

在家和孩子共同制定作息时间表,形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在家要求孩子自己整理玩具,爱护自己的物品并保持整洁。

在家家长帮助孩子整理自己的房间、整理自己的书包,带齐上幼儿园的必备物品,并摆放整齐。

无论幼儿在家还是在幼儿园,在进行纸笔活动时必须提出想好了再下笔的要求,不要形成“橡皮依赖症”,即便使用橡皮,也必须擦得干干净净才能再写,绝对不能擦不干净就涂写。

大班幼儿的整洁及条理性能力,需要老师及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长期的、持之以恒的进行培养和细心的呵护与重视。大班幼儿处在感知、认知的重要阶段,良好的方法和积极培养将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为未来的行为能力作铺垫。所以,让我们每一位老师和家长都积极行动起来,帮助幼儿形成整洁和条理性,并让孩子在我们爱的怀抱中健康成长,快乐成长。

(北京市科导教育机构商蕾,深圳市彩田幼儿园段帆、刘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钱志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