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主动积极好品质

主动积极好品质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活动中我们不难看出,兴趣就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仅是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还在观察中对菊花及秋天的特征加以了解,从简单的手工制作得到了延伸,培养幼儿主动学习及动手的能力。主动探索,意味着幼儿不仅自觉地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而且对未知世界积极主动地探求。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地从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

小学老师普遍反映,有的孩子入学之后明显缺乏主动性:老师给出什么指令做什么,老师没让做的,从来不会自己事先准备好;下课了不会主动找别人玩,成为“边缘儿”;回家就做老师布置的作业,从来不会主动复习、预习;成绩一般“垫后”。而有的孩子恰恰相反,对环境中的事物能产生积极的反应,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望,并常常表现为探索的实际行为,在活动中能坚持不懈,能主动获得知识,主动从客观环境中获取知识并在与人的交往中发展社会适应性,这对他们未来自觉地学习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改造世界都会产生长远的影响。

主动是不受外力推动而行动(跟被动相对),是内在动力的外在表现。主动性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的目的,在主体意识的积极支配下探索的活动,是主体对待世界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倾向。主动性包括: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适应、主动交往和主动献爱心等一切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目标而行动的行为品质。经常表现为热情、进取、乐于尝试、敢于冒险等特点,是不用外在压力就能积极思考、努力实践、不断提高的行为品质。

培养幼儿的主动性,让他们体会到生命的尊严和幸福,把热爱学习变成自主学习,将为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发展创造性和首创精神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他们未来自觉地学习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改造世界产生长远的影响。

5~6岁幼儿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主动性也发展起来,虽然随着幼儿集体生活经验的日益丰富及教育干预的影响,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在不断提高,但“被动型”幼儿在大班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此阶段幼儿的主动性还是以教师提供条件、创造机会,激发他们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主动思考、主动参与的习惯为主。

5~6岁幼儿主动性弱的原因既有幼儿自身因素,也有教育教学因素。如有的幼儿自身性格内向,不善于主动与人交往;有的能力较弱,在游戏交往时不能正确、清楚地表达意愿;有的幼儿与人合作能力差,在活动中不能与同伴友好合作,常常只能独自玩或当游戏的旁观者;能力较弱的幼儿,往往带有自卑心理,尤其是在他们遭到同伴的拒绝与排斥后更容易发生退缩行为。也有幼儿的主动性弱是由教师的原因造成的:如未对有的幼儿予以特别关注和干预,在幼儿游戏时出现了听之任之的局面,缺乏有效的参与、观察和指导;有的教师缺乏对幼儿积极的评价与鼓励。

主动性培养是幼小衔接工作内容中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性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幼儿入学后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学习成绩,培养幼儿主动性对其入学后的学习和生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培养主动性就是要在幼儿园及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自信心、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积极态度,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参与欲望和兴趣,给他们提供自己选择、自己计划、自己决定的机会和条件,鼓励他们去探索、去尝试、去发现,并使他们尽量获得成功的体验。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要善于将孩子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上去,在活动中发现幼儿、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制定合理有效的活动计划,要善于抓住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思考特征。例如:在上手工课《菊花》时,可以先利用散步的时间带领幼儿去观察菊花,认识其颜色、花形等等,知道在什么季节开放,然后出示手工制作的菊,这能大大提升幼儿动手制作的兴趣。在此活动中我们不难看出,兴趣就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仅是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还在观察中对菊花及秋天的特征加以了解,从简单的手工制作得到了延伸,培养幼儿主动学习及动手的能力。对于幼儿来讲。兴趣是最主要的。目前我们很多的家长非常注重幼儿的发展,而往往忽视了幼儿的兴趣培养,常常将自己的想法做法添加在孩子的身上,生硬的“填鸭式”教育,但往往适得其反,而对于我们老师来说那些对学习没有热情和兴趣,不愿思考和动脑的孩子也是很令人头疼的。

运用“罗森塔尔效应”的神奇力量,用美好的期望、良好的态度对待孩子,让孩子没有的好行为和好习惯萌芽生长,让孩子已有的好行为和好习惯得以巩固,激励孩子,让他不断保持学习热情和兴趣。刚进入大班的幼儿,学习是重要的任务,我们不仅要让孩子学会抓笔,更重要的是坐姿正确、写字整洁,培养幼儿大胆发言、注意倾听的好习惯。为了能让幼儿的学习兴趣不低落,我们采取当孩子有一点成就时就给予表扬,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稍微夸大,使孩子认为自己真的很棒,产生自信。同时在活动中多运用形象的教具,吸引幼儿,准备一些幼儿喜欢的卡通图及小红花在适当的时候发给幼儿,促进幼儿的学习欲望。在孩子犯错误时,我们不能盲目地对幼儿进行批评,如:“你真笨”“你太不听话了”等语言,这样容易使孩子丧失学习的动力,将错误归于自己,而非找错误的本质原因,长此以往,孩子变得自卑更加不爱学习。要客观地分析孩子犯错误或失败的原因,与孩子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在老师的关心和鼓励下,提高辨别能力,从而更加爱学习。

主动探索,意味着幼儿不仅自觉地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而且对未知世界积极主动地探求。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地从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大班幼儿好学、好问,喜欢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喜欢探索,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所以要经常带孩子们做一些小实验,在每次做完实验后,总是问一下“如果把其中的一项换一下会有怎样的结果呢”之类的问题。例如,做紫甘蓝与碱的实验时,操作完实验后老师会问如果把碱换成白糖或者盐会是怎样呢?然后请幼儿回家自己试验。每次都会有幼儿亲自试验,第二天告诉老师实验的结果。

幼儿交往的主动性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得以逐步发展的。为此,成人要教给幼儿如何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技巧,即培养幼儿的礼貌行为,学会尊重别人,平等待人,告诉幼儿只有懂礼貌的人,别人才愿意和他一起玩耍。首先,引导幼儿主动交往以打破交往的僵局。如要教幼儿主动热情地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给小伙伴玩,相互拉拉手等。其次,在相处过程中,提醒幼儿要注意言行文明。例如:不争抢、轮流玩,学会分享、合作,遵守规则才能顺利开展活动,这样才会受到他人的欢迎,朋友会更多。最后,应鼓励幼儿自己解决交往中出现的冲突和矛盾,教育幼儿多考虑别人的建议和意见,商量解决的办法。这样不仅能让幼儿懂得宽容与理解,还提升了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处理矛盾的能力。当幼儿学会谦让、合作、分享,受到同伴欢迎,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时,既让幼儿体会到了文明礼貌交往的乐趣,又激发了幼儿积极与他人友好相处的热情。

被动接受外来关注的幼儿,不喜欢主动与周围的伙伴一起游戏。渐渐地,他就会被周围的小伙伴忽视,从而失去与别人交往的信心。为此,成人要利用点滴的教育契机,鼓励孩子主动帮助别人,让幼儿体验关爱,从而赢得友谊与快乐。例如:家庭中,家长应提醒幼儿主动关爱家里的老人,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抱一抱、亲一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主动向他们问好,做个人见人爱的小孩。幼儿园里,教师要培养大班幼儿乐于助人的品质,鼓励幼儿帮助其他小朋友,如朋友摔倒了要急忙扶起来;同伴的玩具不见了,帮着去寻找;小朋友生病了,组织孩子们打电话问候或探望。此外,教师可创设情景或利用游戏活动,让孩子体验主动帮助他人带来的快乐。当幼儿通过帮助他人获得更多的朋友时,幼儿会变得活泼、开朗,从而进一步增强主动交往的信心。

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是引发幼儿主动探索和幼儿间交往的物质环境。首先,教师应为幼儿主动交往提供充足的时间。教师可利用各种活动如区域活动、主题活动、一日生活、游戏活动等,在活动中为幼儿创造大量的交往机会。例如:在幼儿游戏中,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幼儿分别担任需要别人帮助和帮助别人的角色来训练幼儿主动交往的行为。其次,利用活动设施和材料创造交往的空间。幼儿园需开辟内容丰富的角色游戏区,如娃娃家、百货超市、餐厅、水果店、菜场、医院等。同时投放适当的活动材料,为幼儿交往提供充实的内容。感兴趣的材料多了,幼儿自然而然会产生谈话、交往的动机,又由于玩具材料有限,可让幼儿在冲突和矛盾中学习如何与人分享、合作。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在幼儿主动探索过程中起着一个桥梁与载体的作用。幼儿需要依附于这些实体来操作与思考,从而满足幼儿自身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学习的需求。幼儿园角区的创设就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自己充当“主角”的舞台。

在幼儿园教育中要给幼儿足够的自由空间,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某老师通过创设自然角,引导孩子主动观察:要求每个幼儿都带了自己种的种子,观察发芽、成长情况,并进行记录。老师也找来种子种了下去,有一个盆用塑料袋套了起来,比一比谁的种子先发芽。植物都放在走廊里,每天吃完午饭散步的时候都能看到,宝贝们也没事就去植物跟前看一看。突然有一天有个小朋友跑进来说:“老师,塑料袋套起来的种子发芽了!”老师引导孩子提问:“为什么塑料袋套起来的种子发芽了,别的种子没有发芽啊?”并引导孩子自己主动探索。

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作为教育者,不仅仅是为幼儿制定教学计划去教幼儿,而应多给予他们关注,让每个幼儿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特别是当孩子认真学习取得学习效果时,明确地告诉孩子你已经注意到了,而且感到高兴和自豪,这可以使孩子的好行为得到巩固。比如,对不睡午觉的孩子说:“老师相信你是最棒的,一定能睡着的。”果然他一会儿就睡着了。此后,在学习上也注意他了,当他有了点小进步时就表扬他、鼓励他,后来他学习的主动性慢慢增强,再也不是那个调皮捣蛋只干“坏事”的孩子了。因此,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千万不要因为对孩子的不满而抹杀孩子的微小进步,这样会打击孩子的信心和热情,从而厌恶学习。多给予孩子关注及正确的评价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良好手段。

心理环境主要是指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如亲子关系、家庭气氛、师幼关系、同伴关系、幼儿园气氛等。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幼儿最初是通过与家长交往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原则和方法。要想培养幼儿的交往主动性,家长就需为幼儿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家庭心理环境。首先,家长要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一定要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和关心,要善于控制不良情绪,不要在幼儿面前争吵或少言寡语、闷闷不乐,要让幼儿感受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与温暖。其次,家长应针对幼儿的特点,给幼儿提供主动交往的机会。家长应多留些时间与幼儿一起玩耍,并引导幼儿产生与家中亲人交往的兴趣,不仅与父母说话,还要经常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亲友交往,使幼儿与家庭中的每个人都保持密切的关系,愿意同他们一起说话、一起玩、一起做事。最后,家长应放手让幼儿去主动结交朋友,帮助幼儿建立交往的信心。每个家庭都有亲戚或邻居,家长可有意识地带着幼儿去亲戚家或邻居家串门,教他一些礼貌用语,同时让幼儿有与成人或同伴交往的机会。当然,家长也可邀请亲戚、邻居及小伙伴到家作客,让幼儿与他人多接触、多交朋友。

幼儿园是幼儿与同龄伙伴交往的主要场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为此,教师应营造安全、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幼儿愿意与教师亲近,与同伴沟通。首先,教师要热爱、关心幼儿,调动幼儿主动交往的积极性。对那些活泼、开朗、交往能力强的幼儿,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赞扬和肯定,促进其交往主动性的进一步发展;对那些内向、胆小、交往能力较弱的幼儿要给予理解和鼓励,以亲切的语言与和蔼的态度激发他们参与活动和交往的欲望,帮助他们克服交往的畏惧心理。其次,教师要正确对待幼儿同伴交往中的冲突,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教师不应采用训斥、讥讽等不正确的方式,这样会使幼儿的交往主动性受到压抑。如果教师给幼儿解释和补充的机会,并启发性地向幼儿建议解决的办法。幼儿交往的技巧和水平就会得到提高。

其实在很多的时候是我们的家长以武断的方式剥夺了孩子的自由及责任心,经常限制孩子的行为,使孩子失去主动学习的机会。我们往往是将孩子的一些事情包揽下来,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过多干涉孩子的学习模式,急于强势指导,破坏孩子的学习模式,使他感到厌倦。孩子能动手做就应让他去做,比如生活的自理不仅可以养成孩子的责任心和自信心,还能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精神。只要做好环境安全,就放手让孩子去做,从错误中发现问题,找解决办法,培养良好的自尊,促进大班幼儿更加主动的学习。

大班幼儿的交往主动性要以足够的交往知识、方法为基础,缺乏知识与技巧,幼儿交往的主动性不会凭空产生。为此,增强大班幼儿的交往主动性,家长和教师需从幼儿交往语言的培养入手,教给幼儿主动交往的技巧和方法。家长与教师可在日常生活与教学、游戏中不断丰富幼儿的交往语言,让幼儿学会正确使用礼貌用语。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让幼儿学习如何主动与家人、亲友打招呼,教给幼儿交往时的态度、表情和动作。如:教育幼儿面带微笑主动向别人问好;能用商量的口吻与人说话;看到小朋友在玩儿,可以鼓励幼儿走上前去说:“你好!你在干什么?可以让我看看吗?”;玩耍中,无意伤害了别人,会说“对不起”;别人帮助了自己,要说“谢谢”等。平时,家长要积极鼓励、引导支持幼儿使用礼貌用语,让幼儿懂得待人要有礼貌,做事要讲文明。其次,在幼儿园里,教师要利用教学的契机及与幼儿交往的机会,帮助幼儿学习交往语言。幼儿园有许多关于礼貌用语和文明行为的主题活动,教师可在活动中开展尊重、理解、谦让、友爱的情感教育。教师在与幼儿的交往中,可以有意识地运用常用的交往语言,使幼儿从中受到熏陶。

主动性的培养主要是使幼儿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发现,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获得知识、提高交往能力,使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主动交往的愿望得以实现。

(北京幸福童年幼儿园李晓磊,深圳彩田幼儿园王艳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钱志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