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孩子若有好奇心

孩子若有好奇心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好奇心占据着主导地位,5~6岁是幼儿园大班的年龄,也是即将进入小学的年龄。大班幼儿的好奇心在幼小衔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一些家长心目中,幼小衔接就是学习上与小学接轨,而对知识以外的因素关注较少。

一个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着,她的一个孩子顽皮地在窗台上跳来跳去。忽然她发现这个孩子不动了,趴在那儿发呆。母亲好奇地问孩子在想什么,孩子说:“妈妈,我想到月亮上去。”母亲笑了:“去吧,我的孩子,只是亲爱的,你别忘了妈妈等你回来吃晚饭。”这个孩子从此对登上月球充满了好奇,他叫阿姆斯特朗——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

好奇心是孩子在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是认知与情感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促使幼儿个体对新奇的事物去观察、探索而获得的一种原始性内在的冲动,是幼儿成长中最宝贵的学习品质,对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求知欲和稳定兴趣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同时,好奇心是人类个体成长过程中的正常而又十分宝贵的欲望,是激励他们探究事物奥秘的一种内部动力,所以,童年时期对世界的好奇、探究的欲望与冲动可能对儿童将来的创造力有巨大的影响。人们对脑科学的研究表明,开发人脑的潜能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意保护儿童可贵的好奇心,特别是4~6岁,是儿童创造性培养的关键期,而好奇心则是创造力发展的起点,在幼儿期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探索和创新精神,是十分关键和必要的。家长和教师们要引起重视并且采用适当的策略来保护、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好奇心,为其以后适应小学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幼儿好奇心的特点

1.好奇心表现为好问、好学

儿童都很好奇,不满足于了解表面现象,而要追根问底。5岁儿童的活跃主要不是停留在身体的活动上,而是表现在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上,他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5~6岁的孩子喜欢学习,他们愿意上课,学到一些新的知识或技巧后,他们感到满足,而且喜欢对别人讲,他们已经能够坚持稍长一些时间的智力活动。在课堂上,他们喜欢各种新课,喜欢一些动脑筋的活动,如做计算活动,编故事或做其他的创造性的活动。在课外,不少幼儿热衷于下棋、猜谜,或做各种智力游戏。

2.积极参与到游戏当中

游戏是幼儿主动的自愿的活动,是适应幼儿的内部需要而产生的,它们使得幼儿乐于参与游戏并且易于在游戏中受到教育。首先,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现实生活,幼儿的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发展,进行的是假想的成人实践活动。同时,游戏总是伴随有愉悦的情绪,在游戏中幼儿能控制所处的环境,表现自己的能力和愿望,从成功和创造中获得愉快。其次,游戏无强制的目的,虽然课堂中的游戏常带有一定的强制目的性,但并不需要儿童在游戏中明确这个目的,所以幼儿的兴趣仍在于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游戏从教育方面说是儿童的优良教师,他从游戏中认识环境、了解物性、从游戏中强健身体、锻炼思想、学习做人……游戏是儿童的良师。”这是对游戏的肯定,也说明了游戏在儿童成长发展中的作用。所以大班幼儿的好奇心通过游戏的方式来传达和释放出来,得到正确的疏导后,将对孩子的发展有很重要的积极方面的影响。

3.创造能力的展现

好奇心促使幼儿运用现有材料进行创造性活动,体现幼儿的创造精神和能力。在创造能力方面,幼儿的好奇心起着很大的作用(幼儿的创造素质,包括:①创造意识,使幼儿想创造;②创造精神,使幼儿敢于创造;③创造思维,主要包括思维的敏捷性、变速性和独创性;④创造个性,即好奇心,想象力丰富,富于挑战等)。在学习的过程中,幼儿可以自由地选择关注点;自由地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去感受形状、色彩、材质、声音所带来的乐趣;自由地通过想象构成事物间的联系,尽情地发挥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从而使幼儿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

(二)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好奇心的特点

1.好奇心的发展使幼儿的抽象能力明显萌发

大班幼儿的思维是具体的,但已明显地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他们能够根据概念分类,并且已经掌握了部分与整体的包涵关系,在观察图片时会进行一些逻辑推理。对因果关系也有所理解,但6岁前幼儿的逻辑推理能力还是初步的,对于一些需要经过多层次分析推理的事情,还是力不能及。同时,由于知识经验的限制,他们推断的结论也常常发生错误,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抽象能力的萌发。

2.好奇心的发展促使幼儿掌握认知方法

5~6岁的幼儿出现了有意地自我控制,无论是认知活动方面,还是观察、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过程,他们都会运用一些简单方法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如:大班幼儿在用思维解决问题时,会事先计划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行动过程,在进行有意想象时,他们会在头脑中先作构思,以确定有意想象的目标,作出行动的计划,然后基本上按预定计划去行动。5~6岁幼儿不仅在认知活动中能够采取行动计划的方法,在意志行动中也往往会用各种方法控制自己。

3.好奇心在表现与表达方式上呈现多样化

这一年龄段的幼儿表现欲望强烈,他们会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如:在美工活动中会使用多种工具进行绘画创作;在音乐活动中会通过歌舞、乐器、节奏等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外出参观后,会用语言、绘画、统计、建构等方式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此外,他们还热衷于各种角色扮演和戏剧表演等。

4.好奇心的发展促发幼儿的创造欲望

大班幼儿由于小肌肉运动技能的发展,双手的灵巧,使他们操作物体的能力大大提高,他们越来越喜欢那些能满足想象和创造欲望的各种多变性的玩具。他们能长时间专注地探索物体的多种操作可能,还会几个人合作搭建熟悉的标志性建筑物等,这些小小的创造表现能适当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带给他们满足感、成功感和愉悦感。

(一)大班幼儿好奇心与幼小衔接的关系

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好奇心占据着主导地位,5~6岁是幼儿园大班的年龄,也是即将进入小学的年龄。针对大班幼儿好奇心的特点,在幼小衔接我们倡导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保护好幼儿的好奇心与兴趣,使他们对学习内容本身充满着好奇与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大班幼儿的好奇心可以激发他们入小学的愿望,我们可以利用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好奇与向往组织开展一些相关的主题活动:如:“我是大班的哥哥姐姐”让孩子们知道自己在幼儿园是哥哥姐姐,就要升入小学,不论是在户外活动还是早操中都能给小班、中班的弟弟、妹妹做榜样,在平时的教育生活中有意识的讲述小学生的生活,在他们脑海中描绘出更美好、更新奇的画面,带幼儿去参观小学,模仿小学生上课,并请小学生来园介绍小学生活等,让他们对升入小学充满期待。

(二)大班幼儿的好奇心对幼小衔接的意义

大班幼儿的好奇心在幼小衔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一些家长心目中,幼小衔接就是学习上与小学接轨,而对知识以外的因素关注较少。我们认为:幼小衔接更应当关注孩子为适应学习生活而必需的习惯的培养,这种习惯的培养在这个年龄阶段的特征里还需要一个支撑,那么好奇便是最有力的保证,是好奇促使孩子们积极面对并且乐于接受这种幼小衔接的过程和变化。同时,一种好的习惯是孩子走向小学生活的“阶梯”,应培养幼儿“有入学的愿望和兴趣,向往小学的生活,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各类学习活动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是幼小衔接的正确导向,也是其意义所在。因此,教师和家长们应从培养孩子好奇心入手,来引导和发展幼小衔接中所需要的其他方面。在教学活动中,虽然以传递认知信息为核心,却离不开教学活动中教师、幼儿以及认知信息中的情感因素。这可以从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以及西方教育思想中窥见一斑。如春秋时期的孔子对于治学三种境界的见解,就把好学、乐学作为学习活动的理想境界。明代王守仁认为学习中的愉快情绪体验对于幼儿来讲,犹如时雨春风对于花草树木之生长一样重要。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也指出:“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法国教育家卢梭指出“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导,就能成为孩子寻求知识的动力”。“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

好奇心作为幼儿创造性的主要表现和学习情绪之一,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幼儿的好奇心往往遭到教师的忽视与否定,严重阻碍了幼儿好奇心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培养,也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效率。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利用各种策略保护、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一)环境的创设

幼儿是知识的积极探索者与建构者。一方面,幼儿的好奇心可谓与生俱来;另一方面,环境的支持将有助于诱发和促进幼儿好奇心的发展。班级的物质环境与心理氛围对幼儿获得人生经验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学环境的控制性与指导性,而现在的教学倡导用学习环境代替教学环境。

幼儿的学习环境包括教师、幼儿、学习资源等。由于幼儿年龄小,心理发展不成熟,活动与思维的独立性差,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创设环境中应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幼儿成长需要精心设计学习环境,同时广泛利用各种资源,调动家长、幼儿积极参与学习环境的创设,组成幼儿学习共同体。

1.应创设具有新奇性、变化性与神秘性的物质环境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接近、探索心理和行为动机。它是人类行为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其强弱与外界的刺激性和复杂性密切相关,刺激越复杂越新奇,则个体的好奇心便越强。丰富多彩的环境是激发和培养好奇心的必要条件,而单调和枯燥的环境则会抑制和扼杀幼儿的好奇心,所以创设适宜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问题环境、情绪气氛)对培养大班幼儿的好奇心极其重要。

在活动室,教师可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富有创意和挑战性,并能激发幼儿幻想的环境和材料,让孩子们运用多种感官和环境及材料产生互动,通过看看、听听、闻闻、尝尝、摸摸等方式习得经验,这实际上就是幼儿探索奥秘的一个过程。例如:活动墙根据不同的主题定时更换,利用抽象画、问题树、连环画、无结局画等激发孩子的想象能力,培养好奇心。另外,可为幼儿提供各种材料,让幼儿随时可以取用,或画想象中的画。例如,未来世界、恐龙、未来房子、外星人等;或用各种材料进行造型等,这样的环境中隐含了许多鼓励幼儿幻想和创造因素,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挥并创造。除此之外,还可以提供多种可拆装的玩具,让他们在与玩具的互动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2.应创设积极的心理环境,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

包括自由、民主、积极的情感互动,如教师热情洋溢的讲述、回应、鼓励性评价等言语行为和微笑、点头、凝视、倾听等非言语行为都会对幼儿的探索活动产生积极影响。幼儿可能会由此产生惊讶、兴趣、微笑、专注、适当等情感呼应行为。在这样的情绪互动中,幼儿更多体会到安全、宽容、接纳、信心与勇气,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更能产生好奇心与探索行为。

(二)策略的支持

如前所述,好奇心是一种内在动机,主要由外界刺激物的新异性所唤醒。好奇心也反映了个体的认知需要,主要由外界刺激物与预期的不一致所唤醒。这种唤醒具有情感的力量。不同的个体面对同样的认知信息,会产生不同水平的好奇心,这是由个体对当前认知信息的兴趣、信心与期望不同造成的。好奇心的强度与个体对相关信息的了解程度有关,与个体的信息缺失产生的不愉快感有关。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创造条件诱发幼儿的好奇心,使其从静止状态变为活跃状态;另一方面要培养幼儿的好奇心。促进个体好奇心的发展有三种策略:好奇陷阱策略、心理匹配策略和开启问题箱策略。

1.好奇陷阱策略

好奇陷阱策略是通过设置悬念,如不和谐性、矛盾性、新奇性、惊奇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等,使之超出幼儿预期,从而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并使幼儿保持一种对刺激物的注意与探索,使好奇转化为兴趣情绪。好奇陷阱策略实施的基本步骤如下:第一步,设计悬念,超出幼儿预期;第二步,引起幼儿认知冲突;第三步,创造条件,支持幼儿解决冲突。如:在科学活动《斜坡》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观察玩具车在不同高度的坡度上行驶的情况,并提出问题让幼儿进行假设、猜想,是什么原因导致玩具车的速度不同,再通过幼儿的操作得出结论。

2.心理匹配策略

心理匹配策略主要指当前刺激(教学内容)与幼儿的认知结构(水平)相一致,从而使幼儿心理上感到满足,由此激发幼儿求知需要的一种策略。当教学内容与幼儿个体需要有关时,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即学习心向就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因此,教师要尽可能把现有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变成唤醒幼儿内在学习动机的诱因。这就要求教师对现有的教学内容或信息进行加工,包括情感加工与认知加工。这种加工的核心在于外在需要,一方面与幼儿的认知、情感需要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又要略高于幼儿自身的需要,能够帮助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提高。通过加工,调动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幼儿的好奇心由静止状态变为活跃状态,由缺乏状态变为启动状态,让幼儿在愉悦的情绪中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从而促进幼儿心理的整体发展。心理匹配策略实施的基本步骤如下:第一步,了解幼儿的需要;第二步,找到教学内容、方法与幼儿需要的匹配点;第三步,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针对这一策略,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一定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幼儿能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的经验。如:在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影子》中,教师可先让幼儿在上午和中午感受影子不同的长短并进行充分的交流与讨论,让幼儿感知光源位置不同,影子的长短也随着变化,之后,可以请幼儿用手电筒进行实验,幼儿可将其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证实光源的位置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3.开启问题箱策略

开启问题箱策略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幼儿发现问题,通过讨论、实验或头脑风暴等方式主动探索的一种策略。我们知道,好问是幼儿的特点,也是幼儿好奇心的主要表现。一般来讲,幼儿提出的问题有年龄差异和水平差异,有的是为了了解事物的表面特征与属性,有的则希望进一步深入了解事物,还有的会持续一段时间,以了解一类事物的特征与功能。与成人相比,幼儿的问题意识较强,通常会表现出强烈的积极理解事物和寻求新信息的倾向性,但是由于幼儿认知能力有限,自发提出的问题水平比较低,有些幼儿甚至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通过设疑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观察、操作和思考,调动幼儿学习的心向,促使幼儿认知能力发展。

开启问题箱策略实施的基本步骤如下:第一步,让环境和材料激发幼儿提问;第二步,不要急于给幼儿提供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及时点拨,引导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第三步,在活动区开设小问号,使幼儿有机会继续自己感兴趣的探索。如:大班科学活动《小工具大妙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开瓶器、钥匙、起子、锤子、卷笔刀等各种工具,让幼儿尝试用这些工具解决一些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不断的操作与实践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发现各种工具所具备的不同的功能。教师还可将上述材料放于操作区中,让幼儿随时进行探索。

(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家园共育

教师或者家长任何厌烦、搪塞和斥责的态度都会扼杀幼儿的好奇心和创造精神,因此,教师和家长一定要认识到幼儿认识世界过程中的特点,善于捕捉机会,利用时机,对孩子进行正确和科学的引导。

首先,教师和家长要不断学习,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提高和充实自己,多实践、多反思,为幼儿提供动脑、动手的机会,根据孩子模仿性强、爱动的特点,让他们充分利用手边的工具进行探索。如:给孩子提供一些可拆装的玩具,拆装玩具是幼儿好奇心的一种表现,父母不要训斥,更不要怕弄坏东西而粗暴制止。应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幼儿,对每个孩子要保持鼓励和赞许的态度,充分地尊重他们,宽容他们,和他们做朋友。

其次,教师和家长可利用讲故事的方式,不断丰富幼儿的知识,扩展他们的视野,增强注意力,丰富想象力,从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最后,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和想象感到新奇,什么都想知道,成人要有意识地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寻找答案,积极鼓励这些由好奇心引起的各种探索活动,也可从侧面进行引导,用假设的方法提高孩子的好奇心,例如:水会往高处流吗?外星人是怎样生活的?恐龙可以为人类做哪些事,等等。

总之,幼儿好奇心作为内在动机与主要的学习品质之一,应当得到尊重与引导。我们应利用多种途径,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行为,为培养幼儿个体的创造性品质提供最初的基础。

(北京金融学院夏翠丽,深圳市彩田幼儿园凌春媛、刘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钱志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