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这是我的东西,凭什么要和你分享”

“这是我的东西,凭什么要和你分享”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知道这个小猴子是六六那段时间最喜欢的玩具,但是由于我们平日总教育她要乐于分享,她最终没有拒绝我的分享建议。可是小女孩忽然抱着自己的玩具对妈妈说:“这是我的!”我改变了以往的强硬态度,会蹲下来征求她的意见:“妈妈知道这个玩具是六六珍贵的东西,小朋友也很喜欢,你愿意和她分享,一起玩儿你的玩具吗?”

我们强迫分享的时候,到底是教会了他们道理,

还是自以为是地替他们擅作了主张?

有一次,我在朋友圈跟姐妹们讨论“分享是什么”,她们给出了下面的看法。

“分享就是不吃独食。”

“分享就是愿意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

“分享就是不能自私,不能小气,否则就不是好孩子。”

“分享是有教养的体现,家里来了小客人,孩子不愿分享,大人的面子完全挂不住呀!”

曾经的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从六六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就一直有意引导她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玩具、零食、绘本等,而且越是她心目中的宝贝,越是让我觉得这份分享特别有价值。在我看来,孩子拥有乐于分享的美德,不仅有益于她未来的思想成长和社会交往,也满足了我这个妈妈的面子和私心。

然而随着六六逐渐长大,自我意识越来越强,我渐渐发现,她常常在被要求分享的时候,虽然表面选择了顺从、听话,但纠结的眼神和迟疑的行为却表现出极大的不情愿。

有一次,我和六六在商场碰到一个朋友带着她家3岁多的小男孩。六六当时手上拿着我从日本给她带回来的陶瓷小猴子,小男孩很感兴趣,靠近后直接从六六手上拿过去研究。朋友责怪她家儿子:“你怎么能抢妹妹的东西呢?”

如同很多家长一样,我为了缓解尴尬气氛和表现出慷慨大方,赶忙笑着说:“没关系的,六六愿意把小猴子分享给哥哥玩,对吗?”六六撇着嘴点了点头。

我知道这个小猴子是六六那段时间最喜欢的玩具,但是由于我们平日总教育她要乐于分享,她最终没有拒绝我的分享建议。这样的表现也让当时的我很满意。

我和朋友闲聊了几句,忽然看到小男孩小手一松,玩具小猴子摔在了地上,随之而来的是六六一声惶恐的尖叫。捡起来一看,玩具小猴子的脚丫摔破了。最后我跟朋友客套着寒暄几句各自走开,可我分明看到六六一直心疼地握着受伤的小猴子,眼角泛出泪光。这一瞬间,我仿佛忽然明白了些什么。

我们一直以来坚持的“分享教育”究竟是对还是错呢?正在我对分享教育进行反思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情。

六六去一个小朋友家做客,那个小女孩的妈妈特别热情,给六六拿了很多好吃的东西,并且把小女孩的玩具拿出来给六六玩儿。可是小女孩忽然抱着自己的玩具对妈妈说:“这是我的!”小女孩的妈妈说:“你要乖哦,和别人分享才是好宝宝。”小女孩坚决不同意:“我不愿意,这是我最喜欢的。”这个妈妈接着耐心地说:“把那个玩具和六六姐姐分享可以吗?”小女孩依旧不同意:“那也是我最喜欢的!”

这时小女孩的妈妈可能是面子上有点儿挂不住了,对小女孩的语气变得严厉起来:“你怎么这么不听话,我平时怎么教你的!”小女孩有些委屈,眼泪汪汪地抱着玩具不撒手。六六在旁边也感受到了这种气氛,有些不安。我赶忙打岔说:“我们一起来跳舞吧?”

在音乐的氛围下,两个小朋友很快放松下来。再过一会儿,两个小朋友就头挨头地在玩儿小女孩刚才死活不肯分享的玩具了。

这时我终于领悟:分享的真谛是发自内心去给予,是一加一大于二的快乐,不是深深的担忧与不舍,也不是为了礼貌和面子而做出的妥协。

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透明的。我们总是在送孩子礼物或是给他买玩具、衣服的时候跟他说:“这是你的!”却又在希望他们分享的时候跟他说:“你不可以独占,应该拿出来和小朋友一起享用。”

这是什么逻辑?孩子们怕是早已搞不清什么是“我的”,为何“我的”一定要变成“大家的”?“这是我最喜欢的,如果其他小朋友不爱惜,弄坏了怎么办?如果不还给我了怎么办?”我们往往忽视了孩子的想法,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强迫孩子的意愿,用“乖孩子”“坏孩子”的标签来捆绑他们的情绪。

换位思考一下,试想,如果我们在饥饿的时候一份美味佳肴放在面前,旁边却有人要求分享这盘美食,我们是什么感受?如果我们省吃俭用很长时间后终于买到了一个新包,有一个人蹦出来说是朋友就要一起分享,我们会舍得吗?

成人尚且做不到的事情,又何必打着“分享是种美德”的旗号去强迫孩子呢?我们强迫分享的时候,到底是教会了他们道理,还是自以为是地替他们擅作了主张?

分享就是乖,不分享就是不乖,这是成人强加给孩子的霸道逻辑。如果是这样,我不想六六成为一个没有主见、不快乐的乖孩子,而是更希望她可以表达自己的喜好,可以替自己的东西做主,哪怕只是一个廉价的小玩具,哪怕是一件小了的旧衣服。

2~3岁是孩子的物权敏感期。有些小朋友1岁多就有强烈的意识,自己的东西不许别的小朋友碰,开口闭口都是:“这是我的!”甚至看到心仪的东西就要据为己有。

这种时候家长既不能一味地顺着他、由着他,也不能过分地苛责孩子,而是要善于引导,让他真心地去体验分享带来的乐趣。被动分享,只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甚至会让孩子更讨厌分享这一行为,从而变得自私。只有当孩子发自内心喜欢分享,他们才会真正感受到付出和获得的美好,体会到真挚友情的妙趣。

如今,六六依然会有不愿意跟别人分享自己玩具的时候。我改变了以往的强硬态度,会蹲下来征求她的意见:“妈妈知道这个玩具是六六珍贵的东西,小朋友也很喜欢,你愿意和她分享,一起玩儿你的玩具吗?”

如果她愿意,我会欣然看到她去享受分享带来的喜悦。如果她不愿意,那也没什么大不了,这是她的东西,为什么一定要分享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